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幼儿园教师教学观摩与实践复盘报告(基于3类课型25节示范课分析)

2025-09-28人已围观

2024年幼儿园教师教学观摩与实践复盘报告(基于3类课型25节示范课分析)

2024年一学年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已进入复盘阶段,回顾全年教学实践与多场示范课观摩经历,工作虽保持紧凑节奏,但成效显著,现将具体心得从教学观摩复盘、核心教学理念迭代、实践优化方向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示范课观摩复盘:基于3类课型的实践分析

本学年共参与3场集中示范课观摩活动,累计听课25节,涵盖科学探究、语言表达、健康运动、艺术创作等多领域,其中11月首场观摩聚焦“幼儿自主探索类”课型,4月昭通市公开课则覆盖全领域综合课型,以下为典型课例的深度复盘。

(一)科学探究类课型:以“做中学”激活幼儿认知

1. 大班科学《热水变冷水》(张老师)

该活动时长40分钟,面向32名幼儿,教师提供温度计、冰块、散热片、镂空托盘等8类实验材料,核心目标为引导幼儿发现“热水降温的多元方法”。活动中,教师未直接灌输知识点,而是通过“提出假设—自主实验—记录数据—交流结论”的流程,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4人/组)开展探究。最终数据显示,幼儿自主发现“搅拌降温”“接触冷物降温”“扩大散热面积降温”等方法的比例达92%,温度计使用率100%,实验记录完整度88%。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通过多维度实验材料创设探究情境,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构建科学认知,而非被动接收信息,这一设计完全契合“幼儿为学习主体”的理念[1]。同时,活动未将目标局限于“掌握温度计使用”,而是将工具运用融入问题解决过程,使幼儿理解工具的实用价值,显著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2. 大班科学《好玩的纸》(缪老师)

此课为科学与艺术融合课,面向28名幼儿,材料包含不同纤维走向的面巾纸、水彩、放大镜、透明胶带等6类,核心目标是引导幼儿认知纸的纤维特性。活动中,教师通过“撕纸观察—放大镜探秘—水彩渗透实验”三个环节,让幼儿直观感受“纤维走向影响纸的韧性与吸水性”。现场观察显示,幼儿主动提问率达75%,实验操作参与率100%,其中80%的幼儿能准确描述“顺纤维撕纸更整齐”的现象。

该课的优势在于选材贴近幼儿生活,且实现了领域间的深度渗透。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强调,幼儿园教育应注重各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此课通过艺术操作(撕纸、水彩)承载科学认知目标,让幼儿在愉悦体验中完成知识建构,避免了单一学科的枯燥性[2]。

(二)语言与艺术综合类课型:以情境创设提升表达与创作能力

1. 大班语言《我喜欢》(杨老师)

活动时长35分钟,面向29名幼儿,核心目标是引导幼儿运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完整表达。教师以自制图书(含12幅生活场景画面)为载体,通过“封面猜测—画面讲述—自主创作”三个环节推进。初始环节,教师出示图书封面“大嘴巴”,幼儿猜测兴趣激活率达100%;中间环节,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完整讲述率达85%;创作环节,教师提供动物、植物、场景类贴纸4类,幼儿创作参与率100%,但存在“贴纸种类不足导致创意局限”的问题。

复盘发现,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娴熟,情境导入高效,但材料准备可优化:建议将贴纸种类增至6-8类,同时提升色彩饱和度,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多样性。此外,教师的小结环节逻辑清晰,能及时梳理幼儿的表达要点,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语言逻辑,这一做法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在原有语言经验基础上实现表达能力的进阶[3]。

2. 大班艺术《有趣的三角架》(周洁老师)

活动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搭建—分享优化”的结构,面向30名幼儿,核心目标是引导幼儿探索三角架的稳定性。教师通过“森林小动物搭建‘家’”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现场数据显示,幼儿自主尝试搭建率100%,其中70%的幼儿能搭建出稳定的三角架,85%的幼儿能说出“三角架有三个脚”的特点。

该课的突出优势是环节衔接流畅,教师引导性强。从导入到总结,每个环节均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且教师能及时对幼儿的尝试给予反馈,避免了“放羊式”探索的低效性。同时,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简洁精准,有效维持了幼儿30分钟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长,相较于传统讲授式课堂提升40%。

(三)健康运动类课型:以游戏化设计落实体能目标

昭通市公开课中,云天化幼儿园的室内体能课《小脚丫的休息日》极具代表性。该课面向30名幼儿,时长40分钟,核心目标是通过非脚部移动方式提升幼儿身体灵活性。活动分为4个游戏模块,每个模块时长8-10分钟:

1. “请你跟我这样做”:活动身体各部位,幼儿心率初步提升至90次/分钟;

2. “跟小动物学本领”:模仿小动物动作(如青蛙跳、螃蟹爬),心率维持在100-110次/分钟;

3. “比比谁的办法多”:鼓励幼儿探索非脚部移动方式(如匍匐前进、横躺滚、翻跟斗),幼儿创意方法达7种,参与率100%;

4. “大头人王国寻宝”:运用前序环节的移动方式完成任务,心率峰值达120次/分钟(符合幼儿适宜运动心率范围)。

该课完全以游戏为载体,实现了“玩中学”的理念。相较于传统体能训练的“指令式练习”,此课通过情境与游戏的结合,让幼儿在愉悦体验中完成体能训练,目标达成度达90%。同时,教师的组织有序,能根据幼儿的体能状况调整游戏强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且不超负荷,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

二、核心教学理念迭代:从“教师主导”到“幼儿主体”的实践转化

通过25节示范课的观摩与复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核心教学理念实现了三方面迭代,具体如下:

(一)教育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到“支持与引导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主导课堂,幼儿处于被动接收地位。而本次观摩的优秀课例中,教师均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教学:如《热水变冷水》中,教师仅提供材料与问题引导,不直接告知结论;《天鹅蛋》(邓云老师)中,教师通过游戏让幼儿先体验故事,再自主讲述。

这一转变完全契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复盘自身教学发现,此前在科学课中存在“过度干预”的问题,如提前演示实验步骤,导致幼儿探索兴趣降低。后续教学中,需严格践行“幼儿先尝试,教师后引导”的原则,将课堂时间分配调整为“幼儿自主探索占比60%,教师引导与总结占比40%”,切实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方法选择:从“单一讲授”到“游戏化与生活化融合”

观摩数据显示,80%的优秀课例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且选材均来自幼儿生活(如纸、水、身体动作)。例如《好玩的纸》以幼儿日常接触的面巾纸为材料,《小脚丫的休息日》围绕幼儿身体动作设计游戏,此类设计使幼儿的学习动机更强,目标达成度平均提升35%。

相较于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游戏化与生活化的融合能有效激活幼儿的已有经验,降低学习难度。复盘自身此前的语言课,存在“选材脱离幼儿生活”的问题(如讲解“古代交通工具”),幼儿参与率仅65%。后续教学中,需确保90%以上的课例选材来自幼儿生活场景(如家庭、幼儿园、社区),并采用“游戏导入—体验—总结”的三段式结构,提升教学实效。

(三)课堂评价方式:从“结果导向”到“过程与发展并重”

传统课堂评价常以“幼儿是否学会知识点”为核心(如是否能说出三角架的特点),而优秀课例中,教师更关注幼儿的探索过程与能力发展:如《热水变冷水》中,教师表扬“敢于尝试不同方法的幼儿”,而非仅表扬“找到正确方法的幼儿”;《我喜欢》中,教师肯定“表达独特的幼儿”,而非仅肯定“表述完整的幼儿”。

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能有效保护幼儿的探索欲与创造力。复盘自身教学,此前存在“过度关注结果”的倾向,导致部分幼儿因“怕错”而不敢尝试。后续需建立“过程性评价清单”,从“参与度、探索精神、表达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设置3个等级,确保评价更全面、更聚焦幼儿发展。

三、实践优化方向:基于观摩复盘的具体改进措施

结合上述复盘与理念迭代,后续教学实践将从三方面进行优化,确保将观摩所学转化为教学实效:

(一)材料准备:实现“多样性与层次性”结合

优秀课例的材料准备均体现“多样性”(如《热水变冷水》提供8类材料)与“层次性”(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后续教学中,需建立“材料准备清单”:科学类课例材料种类不低于6类,艺术类课例材料种类不低于5类,且每类材料需设置“基础版”与“进阶版”(如《我喜欢》贴纸,基础版为常见动物,进阶版为罕见场景),确保20%能力较强的幼儿能挑战进阶任务,10%能力较弱的幼儿能完成基础任务。

(二)环节设计:严格遵循“目标—活动—评价”一致性

复盘发现,部分课例存在“环节与目标脱节”的问题(如综合课中加入无关的游戏)。后续设计课程时,需采用“逆向设计法”:先明确核心目标(如“提升幼儿非脚部移动能力”),再设计与目标匹配的活动(如4个游戏模块),最后制定对应的评价标准(如“能尝试3种以上移动方式”),确保每个环节均为目标服务,避免环节冗余。

(三)师幼互动:提升“回应的精准性与鼓励性”

优秀课例中,教师的回应均具备“精准性”(针对幼儿的表达给出具体反馈)与“鼓励性”(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例如幼儿说“纸撕不开”,教师回应“你试试换个方向撕,看看会不会不一样”,而非笼统的“再试试”。后续教学中,需避免“模糊回应”,建立“回应话术库”,针对幼儿的提问、表达、操作分别设计10种以上精准回应方式,同时确保每节课对每个幼儿的鼓励不低于1次,提升幼儿的自信心与参与感。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皮亚杰提出,核心观点为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适用于幼儿园科学探究类课程设计。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年颁布)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指导文件,明确提出“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与整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原则,为幼儿园课程设计提供权威依据。

[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的发展存在“实际发展水平”(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潜在发展水平”(需成人帮助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的核心作用是创设条件,帮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能力进阶。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