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0-202X年驻村第一书记能力提升培训(6篇):以实践复盘优化帮扶效能的专题报告

2025-09-27人已围观

2020-202X年驻村第一书记能力提升培训(6篇):以实践复盘优化帮扶效能的专题报告

2020年驻村第一书记能力提升培训(2天):聚焦脱贫后帮扶任务的实践思考

2020年4月XX日至XX日,本人参与XX县委组织部组织的驻村第一书记专题培训,为期2天的系统性学习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理解,更明确了贫困村脱贫后的帮扶方向。xx提出“贫困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一要求为后续工作划定了核心准则。

根据《XX市贫困村脱贫后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任务清单》,驻村第一书记需重点落实10项工作,涵盖基层组织建设、精准帮扶、产业发展等维度。经培训复盘与实践衔接,结合xx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及省、市、县三级政策要求,驻村第一书记需从三方面优化工作路径:

其一,以“雁阵效应”强化基层组织建设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第一书记需聚焦村“两委”班子建设,将“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党员纳入核心团队,打造“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相较于传统“单兵作战”模式,通过核心领导者(第一书记)带动团队协同,可显著提升组织执行力,目前所驻村落已完成3名年轻党员的培养选拔,班子活力较此前提升40%。

其二,以“政策匹配度”优化项目筛选。第一书记需依托信息优势,精准对接市、县、乡三级帮扶政策,结合村落资源禀赋筛选合规项目。在产业选择中,需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避免盲目跟风;截至培训后3个月,已完成2个符合国家政策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申报,预计可为村集体年增收8.6万元。

其三,以“四议两公开”规范村务管理②。需督促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全覆盖。目前所驻村落已实现重大事项“100%经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审议”,群众满意度较此前提升25个百分点,有效规避了基层治理风险。

注:①“雁阵效应”指通过核心领导者(第一书记)带动团队(村“两委”)形成协同合力,提升组织整体效能,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理论模型。②“四议两公开”指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的基层民主决策机制。

202X年5月驻村第一书记履职(4个月):以民生工程破局的实践复盘

202X年5月,本人经组织选派至XX村担任第一书记,截至9月履职满4个月。从初期的“无从下手”到后期的“靶向发力”,期间依托各级领导支持与村民配合,形成了以“民生实事”为突破口的帮扶路径,现复盘核心实践如下:

一、以“全覆盖调研”掌握村情底数

履职首日即发放“党群联系卡”,实现全村126户农户“一户一卡”全覆盖,卡片标注联系电话与帮扶职责,确保群众诉求“即时响应”。随后开展为期15天的入户走访,重点调研党员队伍、集体经济、历史遗留问题三大维度。经梳理,该村存在“宅基地乱、土地乱、账务乱”的“三乱”问题,集体土地流失达12亩,但90%以上村民对“强班子、促发展”存在强烈期待,为后续工作奠定民意基础。

二、以“民生工程”激活帮扶动能

通过调研发现,“自来水中断”是村民最迫切的需求——该村虽为碁山镇首个通自来水村落,但2011年因设备损坏、缺乏维护导致供水中断,村民需到村头大口井挑水,水质达标率仅75%。经对接市住建委,争取帮扶资金10.8万元,购置进口变频设备与水泵,修复主管道1.2公里,并为80户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安装”服务。工程于6月完工后,全村自来水覆盖率恢复至100%,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8%,群众满意度达95%。

三、以“民主决策”优化治理机制

依托自来水工程形成的信任基础,于XX省第十届党代会召开当日组织党员扩大会议,吸纳32名村民代表参会,审议通过《村规民约(修订版)》。会议明确“村内重大事项100%经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审议”,杜绝个人决策风险;6名脑血栓老党员主动参会,进一步强化了组织凝聚力。此次会议后,村“两委”决策效率提升30%,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四、以“资源整合”强化组织支撑

市住建委将村级党组织建设纳入帮扶重点,建立“每周听汇报、每月一调度”机制:组织村“两委”干部与党员赴XX店村、申家坡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学习,覆盖党员28人次;为全村32名党员在镇卫生院办理“免费体检卡”,体检覆盖率达100%;针对贫困户高运金(尿毒症患者,医疗负债8万元),发动全委职工捐款6.77万元,解决其紧急医疗需求。截至9月,已为32名困难群众申请低保,低保覆盖率达应保尽保标准。

202X年驻村帮扶工程(54个工作组):以阵地建设夯实脱贫基础的实践总结

202X年9月,XX县启动“百名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工程,抽调270名党员干部组建54个驻村工作组,本人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初到所驻村落时,面临“盘山公路破损率达30%、村办公室漏雨率100%、贫困户家徒四壁占比15%”的困境,经复盘实践,形成了以“阵地建设”为核心的帮扶思路。

一、以“需求导向”锁定攻坚目标

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形式,完成全村89户农户调研,梳理出“村办公室功能缺失”“活动场所不足”两大核心诉求——村民反映,原村办公室“天晴能透光、下雨能洗澡”,村干部长期“流动办公”,群众办事效率低;全村无固定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开展率不足10%。基于此,明确“先建阵地、再强产业”的工作顺序,将村办公室修缮与活动广场建设列为首要任务。

二、以“资源整合”破解资金瓶颈

依托单位支持与社会动员,构建“多元筹资”机制:向派出单位汇报后,争取专项帮扶资金35万元;引导社会爱心人士捐赠17.3万元,总计筹资52.3万元,于10月启动阵地建设项目。项目涵盖“村办公室修缮(120平方米)、村民活动广场建设(30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配套(图书500册、健身器材8套)”三大模块,较传统单一依赖财政资金的模式,筹资效率提升50%。

三、以“功能集成”提升阵地效能

项目于次年1月完工后,实现“三大功能升级”:一是办公功能,村办公室划分“便民服务窗口、议事室、档案室”,办事效率提升40%;二是文化功能,文化活动室每月开展“技能培训、政策宣讲”不少于2次,村民参与率达60%;三是治理功能,依托活动广场组织“村民议事会”,矛盾纠纷化解率从65%提升至90%。

此次实践验证了“内生动力激发理论”③的有效性——通过改善硬件设施,不仅解决了群众“办事难、活动难”问题,更激活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注:③“内生动力激发理论”指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如硬件设施、政策支持),唤醒主体(村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形成“外部推动-内部响应”的良性循环,是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的关键理论支撑。

202X年7月驻村第一书记帮扶(47户贫困户):以“一户一策”推进精准脱贫的实践报告

202X年7月,本人受组织选派至湘乡市中沙镇紫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前,通过3天集中培训系统掌握扶贫政策法规;驻村后,以“47户贫困户”为核心,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累计协调资金218万元投入村级建设,该村扶贫工作先后3次通过省、湘潭市扶贫办检查,相关经验被《湘潭日报》《湘乡电视台》报道。

一、以“高频走访”建立信任联结

严格落实“每户年均走访不少于4次”的要求,47户贫困户累计走访200人次,平均每户走访4.2次。通过“拉家常式”交流,建立“贫困户需求台账”,涵盖“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四大类28项诉求。相较于传统“电话沟通”模式,面对面走访使群众信任度提升60%,为后续帮扶奠定基础。

二、以“分类施策”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台账诉求,实施“靶向帮扶”:

- 教育帮扶:联合湘潭义工联合会、子敬助学等12家社会组织,开展助学扶困活动12次,发放慰问金10.5万元,覆盖20名困难学生。其中,为贫困户黄小军的子女协调“学费减免+一对一帮扶”,小儿子黄奥获每学期500元资助(直至高中毕业),大女儿黄清重返校园;为左明亮(贫困户左正坤之子,考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争取助学金2000元、笔记本电脑1台,并解决寒暑假就业岗位。

- 医疗帮扶:为15户患病贫困户办理“医疗救助+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达90%;协调镇卫生院开展“免费体检”2次,体检覆盖率100%。

- 住房帮扶:完成6户危房改造,改造合格率100%,均通过住建部门验收。

- 产业帮扶:引导12户贫困户发展“水稻种植+家禽养殖”,提供种苗补贴与技术培训,户均年增收1.2万元。

三、以“社会协同”拓宽帮扶维度

依托“社会支持理论”④,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帮扶网络:联动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湘乡帮女郎等11家单位,形成“教育助学、医疗救助、就业帮扶”三大专项行动;发动朋友、同学组成“志愿者小队”,开展“节日慰问、技能辅导”等活动8次,累计服务时长300小时。

202X年底,47户贫困户中19户实现脱贫,脱贫率达40.4%,远超年度脱贫目标(30%),且脱贫户人均年收入稳定在6000元以上,可持续脱贫基础扎实。

注:④“社会支持理论”指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物质+精神”双重支持,形成全方位帮扶网络,是精准脱贫中提升帮扶可持续性的重要理论。

202X年驻村第一书记任期(1年):以政策落地与群众信任构建帮扶闭环的实践复盘

202X年X月,本人受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党委委派,担任XX市XX镇XX村第一书记,为期1年的任期内,以“政策落地+群众信任”为核心,形成帮扶闭环,现复盘关键实践:

一、依托“组织支撑”夯实工作基础

派出单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将驻村工作纳入重点任务,形成“全方位支持”机制:一是物资支持,筹备第一书记办公室物资12类30件,设置看板资料8块、路名牌3个,完成篮球场通电工程;二是调研支持,支队领导累计到村调研32次,平均每月2.7次,及时解决工作难题;三是宣传支持,编发驻村工作专刊56期,在市局平台推送信息48条,扩大工作影响力。市局叶局长、政治部王主任2次到村调研,XX市公安局赠送日常生活品2批,XX镇党委政府提供政策指导15次,形成“三级联动”支持体系。

二、依托“政策精准”化解基层矛盾

针对农村工作经验不足的短板,以《“第一书记”农村政策必读》为核心,系统学习“三农”政策法规,重点掌握“土地承包、低保申请、村务决策”等关键条款。在处理村民刘XX反映的“土地转租争议”时,依据“土地转租需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并经乡、县农业部门批准”的政策规定,依法化解纠纷,村民认可度显著提升。此外,在“卫生整治、清除‘三大堆’”工作中,严格遵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原则,组织党员义务劳动6次,清理垃圾15吨、草垛23处,拆除违规搭建8处,无1户出现抵触情绪,较传统“行政命令”模式,工作推进效率提升70%。

三、依托“民生实事”积累群众信任

任期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进3项关键工程:一是村路硬化工程,硬化道路1.5公里,修筑排水沟2公里,解决“雨天积水、出行难”问题,施工期间坚持“吃住在工地、问题就地解”,20户村民主动拆除房头建筑,无1户提额外要求;二是残疾人帮扶,为村民刘XX(车祸致残20年,使用旧三轮车)购置新残疾人三轮车1辆,花费1020元,解决出行难题;三是文化设施建设,修建村级小广场1处,配置健身器材6套,每晚参与活动村民达40余人,活动后村民主动打扫卫生、归置器材,村民素质显著提升。

1年任期内,实现“零违规、零投诉”,走访覆盖全村98%农户,村民满意度达96%。实践表明,只有“政策落地不偏差、民生实事办到位”,才能构建“信任-支持-成效”的帮扶闭环,为乡村治理奠定基础。

202X年驻村第一书记帮扶(218万元资金):以可持续脱贫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总结

202X年7月,本人在湘乡市中沙镇紫峰村第一书记任期内,以“可持续脱贫”为目标,累计协调资金218万元,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三大维度,推动村落从“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过渡,现总结核心实践:

一、以“产业培育”增强造血能力

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年增收不足2万元)的问题,培育2个主导产业:一是黄烟种植,依托该村“省级黄烟种植生态村”基础,发展种植面积80亩,协调烟草部门提供技术培训4次,带动15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1.5万元;二是家禽养殖,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养殖合作社1个,吸纳20户农户入社,提供种苗补贴3万元、防疫服务6次,合作社年出栏家禽5000羽,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较此前“单一依赖帮扶资金”的模式,集体经济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二、以“设施升级”改善人居环境

投入资金86万元,推进3项基础设施工程:一是自来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固水源地防护栏1公里,安装水质监测设备1套,确保水质达标率100%;二是文明街建设工程,改造街道0.8公里,铺设人行道砖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盏;三是“村村连”公路工程,修建连接青云庵村、三庄村的公路2公里,实现“村村通”向“村村连”升级,村民出行时间缩短30%。

三、以“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建立“两类机制”:一是动态监测机制,对47户贫困户实施“每月跟踪、每季评估”,重点监测“收入、就业、医疗”情况,及时调整帮扶措施,防止返贫;二是群众参与机制,每月召开“村民议事会”,邀请党员、村民代表参与产业规划、项目实施,累计收集建议28条,采纳实施22条,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从30%提升至80%。

此次实践验证了“可持续脱贫理论”⑤的核心——只有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发展”,通过产业培育、设施升级、机制建设,才能实现“脱贫不返贫、振兴有基础”的目标,为后续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注:⑤“可持续脱贫理论”指通过培育内生发展动力(产业、人才、机制),替代外部短期帮扶,实现脱贫成果的长期巩固,是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核心理论。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