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XX县农建指挥部2011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2025-10-13人已围观

XX县农建指挥部2011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XX县农建指挥部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遵循“为民、务实、清廉”工作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地,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将本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筑牢党员干部廉政思想防线

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在于思想教育,核心在于风险预防与监督检查。XX县农建指挥部严格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要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系统性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

1. 固定时段集中学习:充分利用每周一固定政治学习时段,组织领导干部系统学习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及县委、县纪委下发的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文件,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2. 领导班子自我提升:组织领导班子专题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要求领导干部在各项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督促班子成员强化廉洁自律意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3. 党风党纪专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及《党风廉政手册》,通过案例分析、法规解读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明辨是非与拒腐防变的能力。

4. 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大力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廉政教育与业务培训,全年累计选派12人次参加县级以上廉政培训,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廉政履职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经年度考核数据显示,通过系列廉政教育活动,指挥部领导班子执政水平与综合统筹能力提升30%,党员干部违纪违规问题发生率为0,确保了各项工作合规有序推进。

二、创新机制优化作风,提升机关效能建设水平

为践行“快节奏、高效率、盯住干、马上办”工作作风,指挥部积极探索机关效能建设新模式,全面加强作风与效能管理:

1. 推行专项责任制:在党员干部群体中全面推行“三治三包三落实”责任制(“三治”即开展治懒增效、治散正气、治庸提能专项活动;“三包”即每位党员干部包抓1项重点工作、包挂1个项目示范村、包助1户困难群众;“三落实”即抓好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成果落地、抓好重点工作推进、抓好机关内部制度执行),同步开展“三比三创”活动(比作风争创业务先锋、比服务争创服务先锋、比业绩争创履职先锋)及“三问在不在”机关效能建设专项行动。数据显示,活动开展后机关平均办事效率提升45%,群众满意度从82%升至96%。

2. 完善制度体系: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修订完善各类制度31项,重点细化《XX县农建指挥部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工作人员责任追究办法》等廉政制度,持续执行干部职工上班去向公示制度,严格落实签到与请销假制度,机关制度执行力显著增强。

3. 转变工作作风:在机关干部中开展“文明用语、行业忌语、微笑服务”专项行动,通过明察暗访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以制度规范行为、以纪律约束干部,年度内未收到群众关于干部作风的投诉,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与纪律意识实现双重提升。

三、严守制度规范流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1. 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在各类农建项目资金运行中,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建设公示制及项目资金“三专”(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管理与审计制。2011年,指挥部负责的15个农建项目均通过县级审计,无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情况,项目资金到位率与使用合规率均为100%。

2. 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在单位重大开支及公务接待中,严格执行财务会审会签制度,单笔5000元以上开支需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年度内未发生违反规定发放补贴奖金现象,公务接待费用较上年减少20%,符合县级厉行节约要求。

3. 强化财务监督机制:明确会计、出纳岗位分设,杜绝岗位重叠风险;大额资金支出(10万元以上)全部提交领导办公会集体研究,形成决策记录存档备查;项目资金严格执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财政报账、定期审计制度,全年开展项目资金专项审计4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存在的不足

尽管本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县委、县政府及县纪委要求仍存在差距:一是个别党员干部对廉政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在基层调研中存在敷衍应付现象,群众反馈满意度较低;二是少数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不足,存在“躺平”倾向,影响工作推进效率;三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针对性仍需加强,部分环节存在监督盲区。

xx镇2016年农综站工作情况汇报

xx镇农综站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要求,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特色种植模式,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作,系统开展生态绿化建设,推动xx镇农业、林业、水产“三网”工作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现将2016年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农业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特色种植推广,农业结构持续优化

xx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生物技术为支撑,吸纳农业领域高科技成果,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着力打造集效益性、示范性、规模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农业特色种植园区。截至2016年12月底,全镇累计发展特色种植面积3398亩,具体品类及规模如下:彩椒种植502亩、黑花生种植1195亩、葡萄种植1600亩、山药种植70亩、黄芪种植31.26亩。通过特色种植推广,助力农户户均年增收9000元,较传统粮食种植收益提升60%(数据基于镇农综站2016年农户收益抽样调查)。

(二)校镇深度合作,打造新型农业示范基地

2016年,xx镇依据东营市与青岛农业大学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及共建研究院协议,与青岛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合作模式符合《关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中“校地联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向)。6月份,70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楼完成封顶;在青岛农业大学专家现场指导下,xx镇1000亩稻鸭共生示范基地实现田间放鸭,配套的灭虫灯等绿色防控设施全部投入使用。经测算,该示范基地水稻病虫害发生率较传统种植区降低35%,水稻品质达标率提升28%。

(三)推广政策性保险,筑牢民生保障防线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完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政策。2016年,全镇棉花投保面积11.38万亩,投保金额40.97万元;玉米投保面积4.58万亩,投保金额9.17万元。在xx县雹灾发生期间,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累计为全镇农户挽回经济损失246.13万元,灾害损失率较未投保区域降低42%。

(四)建设多功能园区,发展新型农业经济

2016年,xx镇引入山东隆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600万元建设隆熙农场项目。该项目位于xx镇西北部、汀罗水库3号库周边,规划占地面积380亩(已建成区域290亩),以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经济为主线,打造集种植、繁育、实验、观赏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包含休闲观光区、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耐盐苗木示范区、现代渔业养殖区4个功能分区。截至2016年底,园区已培育耐盐苗木品种8个,开展农业试验项目5项,接待观光游客3000余人次。

二、林业及生态绿化工程推进情况

结合公路网化工程,按照“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要求,对全镇未绿化乡村道路进行全面绿化,对绿化质量较差路段开展补植与升级改造。截至2016年10月底,全镇累计完成植树20.26万株(精确统计202580株),建设标准化绿化带48.2公里(宽度3-5米),新增造林面积1380亩,动用土方55万立方米,总投资620万元,森林覆盖率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具体工作如下:

(一)河辛路绿化提升工程

针对河辛路前毕段160余亩路域盐碱化程度高的问题,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深挖70厘米更换绿化土(更换土量1.2万立方米),种植后进行2次大水漫灌压碱。经第三方检测,当前苗木成活率达92.3%,显著高于盐碱地绿化平均成活率(约65%)。

(二)荣乌高速改造提升绿化工程

对荣乌高速xx镇段断带及成活率低于60%的路段,集中补植竹柳1.8万株(精确数量18000株),补植后路段绿化完整性达98%,有效提升高速路域生态景观效果。

(三)村庄绿化及经济林建设工程

以乡村文明行动为载体,对前关、六一等65个行政村实施村庄绿化工程,累计植树16.4万株,村庄绿化覆盖率从35%提升至48%,为打造生态宜居村镇奠定基础。同时,以毛坨、后墩村为核心,发展高效经济林1000亩;以前邵、前崔、九龙村为中心,新增林业育苗面积5000亩,年度育苗产量达120万株。

(四)创新绿化管理机制

1. 组建执法队伍:成立镇绿化执法队伍,联合专业苗木养护公司,建立“日常巡查+定期养护”机制,全年开展绿化巡查60余次,查处破坏苗木行为8起,确保“绿化一块、成活一块、保存一块”。

2. 引导合作社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原则,鼓励群众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形式开展规模化苗木种植,全年新增苗木专业合作社5家,苗木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30%,有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水产养殖工作情况

2016年,xx镇通过池塘改造、新开水域等方式,新增水产养殖水面1620亩(精确统计1600余亩),全镇水产养殖总面积达1.36万亩。养殖模式以鱼类单养、虾类单养及鱼虾混养为主,其中鱼虾混养模式占比78%。经年度产量统计,全镇水产品总产量达850吨,较上年增长15%,养殖户户均年增收4.2万元。

xx市xx区xx镇2016年烟叶种植技术总结

xx市xx区xx镇是烟叶种植重点镇,烟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农户增收与镇域经济发展均高度依赖该产业。2016年,镇农综站结合多年种植实践,系统总结烟叶种植关键技术,为提升烟叶产量与品质提供支撑,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一、漂浮育苗技术应用

漂浮育苗是当前烟叶育苗领域先进技术,其优势显著优于传统育苗方式,符合《烟草漂浮育苗技术规程》(YC/T 143-2010)标准:

1. 根系发育更优:经田间抽样检测,漂浮育苗烟苗的一级侧根数为12-15条/株,是常规营养袋育苗技术(3-4条/株)的3.3-5倍。发达的根系为烟株大田生长提供充足养分吸收能力,烟株前期生长速度较传统育苗提升20%。

2. 病害防控更强:漂浮育苗全程在封闭苗床内进行,有效减少病原菌接触,烟苗潜伏带病率降至0.5%以下,较常规育苗(带病率8%)显著降低。大田期病害发生率从15%降至3%,减少农药使用量30%,降低农户种植成本。

3. 烟苗质量更优:漂浮育苗烟苗株高、茎粗均匀度达90%以上,成苗率98%,移栽后补苗率不足2%,为优质烟生产奠定基础。2016年,采用漂浮育苗的烟田,中上等烟比例达82%,较传统育苗提升18%。

二、科学施肥技术规范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烟叶高产优质需依赖精准施肥,2016年镇农综站参考《烟草栽培学》中“烤烟氮磷钾配比优化模型”,制定以下施肥方案:

1. 基础养分供给:坚持“高投入高产出”原则,每亩烟田施纯氮8-10kg;在施氮达标的基础上,确保钾元素匹配供给——若每亩施农家肥500kg,则氮(N):磷(P?O?):钾(K?O)=1:1.5:3;若计入农家肥自身养分,配比调整为N:P?O?:K?O=1:2:3.5。

2. 有机肥重点应用:重视农家肥、饼肥等有机肥使用,其中饼肥每亩施用量100kg。有机肥可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增强微生物活性,且饼肥能提升烟叶色泽度,烤后烟叶橘黄烟比例提升25%,显著改善烟叶等级结构。

3. 钾肥专项补充:烤烟为喜钾作物,叶片钾含量需达2%以上方可达到优质烟标准。2016年,全镇烟田每亩施硫酸钾30kg,烟叶钾含量平均达2.3%,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烟株抗逆能力增强,病虫害抗性提升20%,同时减少低温、干旱对烟株的影响。

4. 微肥精准施用:重点推广硼、镁、锌等微量元素肥,其中硼肥每亩施150-200g(促进细胞分裂,上部烟叶开面率提升至85%)、镁肥每亩施300-400g(作为叶绿素核心成分,提升光合作用效率15%)、锌肥每亩施100-150g(促进碳水化合物转化,减少病毒病发生率8%)。

三、田间管理技术创新

2016年,镇农综站打破传统管理观念,结合烟叶生长规律优化田间管理措施:

1. 科学灌溉管理:摒弃“烤烟怕涝不怕旱”的旧观念,明确水分对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关键作用——烟田积水超过1天,烟叶绝收率达100%;烟株缺水则减产20%以上、品质下降30%。水源条件较好的烟田采用“跑马水”灌溉,水位控制在垄体高度1/2以下,单次灌溉1-2小时,该方式可减少肥料流失15%以上。2016年,通过科学灌溉,烟田旱涝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2. 精准打顶打底:结合市场需求(上等烟紧缺、中等烟饱和、下等烟滞销),优化打顶打底技术:打底仅去除底部脚叶,在烟株团棵期打掉2-3片脚叶;腋芽需彻底抹除,防止养分消耗;采用重打顶叶方式,在烟株现蕾期去除顶部3-4片叶,确保上部烟叶养分供给,上部烟叶中上等烟比例达88%。

3. 成熟度判断标准优化:传统下部烟叶成熟度判断易导致纤维素含量高、体分差,2016年调整标准为:下部烟叶以深绿色为主、无明显黄化,采收时叶柄断面整齐无空心。该标准使下部烟叶田间生长期缩短7天,烘烤时变黄时间延长36小时,下部烟叶中上等烟比例提升18%。

东联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农综站)核心工作职责

东联乡农综站作为服务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的基层机构,主要承担以下核心工作职责,确保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有序推进:

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实施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利、农机等领域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同步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指导等服务,年度完成新技术推广不少于5项,确保先进农业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

2. 水利工程管理指导:开展水土保持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勘测及日常管理工作,指导本乡防洪、除涝、灌溉等水利事务,协助制定水利应急预案,年均完成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少于3项,保障农田灌溉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

3. 农业技术培训服务:针对农户需求开展农业综合技术培训,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有偿技术指导,年度组织线下培训不少于12场次、线上培训不少于8场次,培训覆盖农户不少于1000人次,提升农户科学种植养殖水平。

4.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参与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协助做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与商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年度协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不少于3家,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