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2年XX街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总结汇报(全年调处纠纷101起,成功率97%)

2025-10-10人已围观

2012年XX街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总结汇报(全年调处纠纷101起,成功率97%)

XX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严格贯彻上级政法综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度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以服务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关键重点,全面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持续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排查、化解三项机制建设,全力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为辖区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一、系统性建设预警防控体系,显著提升社会稳控能力

社会稳控能力的提升,核心在于矛盾纠纷预警防控体系的完善。XX街道以“预防为主、调解优先”的基层矛盾治理原则为指导[脚注:该原则源自《人民调解法》关于基层矛盾纠纷处理的核心思想,通过提前预警与主动调解减少矛盾激化风险,是基层矛盾治理的关键准则],从机制构建与信息研判两方面推进工作:

1. 强化“三新机制”建设,完善社会稳定体系。2012年,XX街道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同优势,以基层综治组织、调解组织为核心载体,广泛动员群防群治队伍参与信息收集,重点捕捉涉及社会稳定、治安防范的关键情报信息,构建起覆盖全辖区的信息感知网络。相较于传统分散式排查模式,该机制实现了信息收集效率的30%以上提升。

2. 优化信息汇总与研判流程。本年度,XX街道将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敏感事项作为预警重点,建立“周汇总、月研判”工作制度。通过对各类信息的分类梳理与深度分析,确保影响稳定的潜在因素无遗漏,为街道党政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全年累计形成专题研判报告12份,支撑决策调整5次。

二、加强排调室标准化建设,提升矛盾化解核心效能

矛盾化解效能的提升,依赖于基层排调阵地与专业队伍的建设。XX街道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论为支撑[脚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方式,形成优势互补的化解体系,符合《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中“强化基层化解能力”的要求],从硬件建设与重点排查两方面发力:

1. 推进排调室与信息员队伍规范化建设。XX街道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登记、有案卷、有人员”的“五有”标准,实现辖区排调室全覆盖;同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调解保障机制,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全年投入经费XX万元用于阵地建设与人员补贴。数据显示,2012年该街道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1起,其中重特大案件7起,排查覆盖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维持在97%的较高水平。

2. 开展针对性重点排查。围绕辖区重点工作与风险领域,XX街道实施三类专项排查:一是针对天然气管道、石油管道南环线土地借用及景观大道土地征用等重大项目,开展群体性矛盾风险排查,累计化解潜在纠纷12起;二是聚焦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的安全隐患,通过常态化巡查与动态监控,全年未发生公共安全事故;三是关注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待业大学生、军队退伍人员等困难群体,建立“一人一档”跟踪机制,及时化解就业、生活类纠纷8起。

三、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日常排查规范性

日常排查的规范性,是矛盾化解“抓早抓小”的关键。XX街道通过机制构建与制度约束,确保排查工作常态化、标准化:

1. 落实日常排查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XX街道组织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实行“每周一排查、每周一报告”制度;在重大节假日、重要会议等敏感时期,启动集中排查模式,拓宽调解工作领域,全年累计开展集中排查15次。

2. 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一月一研究、半月一报告”的信息反馈流程,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随时报告”,敏感时期执行“一日一报、零报告”制度,有效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同时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报表纳入综治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与部门、个人绩效直接挂钩。

3. 优化考核与培训机制。制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考核奖惩办法,全年开展考核4次,表彰先进单位3个、先进个人10名;将调解员培训纳入年度计划,分期分批开展业务培训,全年组织培训6场,覆盖调解员200余人次,显著提升基层干部的调解能力与业务水平。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法治化工作氛围

法治化氛围的营造,是减少矛盾、促进化解的基础。XX街道将矛盾纠纷排查与“六五普法”宣传深度结合,通过集中宣传与入户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群众守法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得到显著提升,采用非法手段解决矛盾的案例同比下降15%。

古丰乡202X年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总结汇报(重点化解土地类纠纷,实现“大事不出乡”)

古丰乡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专业指导下,严格遵循“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方针,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为指导[脚注:该原则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准则,明确各级组织在矛盾纠纷处理中的责任边界,确保问题及时就地解决,避免矛盾上行],全力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辖区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确保工作有序部署

1. 深化思想认识。乡党委、政府组织领导班子及综治工作人员专题学习上级关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会议、文件精神,明确集中排查调处的目标与任务,统一思想,提升对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

2. 健全组织架构。迅速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具体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协调联动高效。

二、聚焦重点、靶向发力,提升矛盾化解精准度

1. 明确重点排查领域。围绕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村务建设、收缩居住、移民搬迁等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排查调处;对排查出的突出矛盾纠纷,建立“包案调处”机制,明确责任领导、调处工作组、具体负责人及化解期限,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

2. 强化重点矛盾化解。乡综治办、司法所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矛盾纠纷发生地开展调查核实与现场调处;乡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重点纠纷,协调资源予以解决。结果表明,通过针对性措施,古丰乡实现了“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的工作目标,全年累计缓和、化解重点矛盾纠纷23起,未发生群体性事件。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筑牢矛盾预防第一道防线

1. 推进村级调委会标准化建设。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XX乡加强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乡—村—组”三级调解信息网络;调整充实村级调解组织成员,将村干部、老党员、乡贤等纳入调解员队伍,全年更新调解员35名,优化队伍结构。

2. 完善村级工作制度。制定村级矛盾纠纷“属地管理”与“按时报告”制度,推动排查调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通过业务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村级调解员能力,全年组织村级调解员培训4场,覆盖人员120余人次。数据显示,村级调委会全年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8起,占全乡化解总量的72%,有效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强化法治宣传,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1. 开展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在乡级层面组织乡、村干部开展依法行政专题学习,提升干部依法办事、依法调处的能力,全年开展培训3场,覆盖干部80余人次,确保调处工作“于法有据、程序合规”。

2. 开展群众普法宣传。结合入户排查工作,采取“田间地头宣讲”“案例警示教育”等灵活形式,将法治宣传融入日常工作,做到“排查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全年累计开展入户宣传1200余次,发放普法资料3000余份,群众法制观念与依法维权意识显著提升,采用非法手段解决矛盾的现象同比减少20%。

五、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

1. 主要矛盾类型。从排查数据来看,202X年古丰乡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土地、林地权属及低保、扶贫政策落实领域,占比分别为45%、25%;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群众对土地、林地的重视程度提升,相关权属纠纷数量同比增加18%。

2. 突出问题。排查过程中发现,辖区部分精神病人处于脱管状态,村小组未建立有效看护机制,法定监护人监管存在缺位;此类问题需联合司法局、民政局、公安局等部门协同解决,目前已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待进一步推进处置。

六、形势分析与工作建议

1. 形势分析。当前古丰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由于乡级部门职权有限,部分跨领域纠纷处理存在“衔接不畅、效率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收缩居住点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共有宗地确权登记工作可能引发新的土地纠纷,需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2. 工作建议。一是基层基础设施与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工作精细化推进难度较大,建议上级加大经费与物资支持;二是部门间职责交叉导致协调效率偏低,建议进一步明确职责边界,推动管理规范化;三是部分领导干部责任落实不到位,建议强化考核监督,确保思想与行动统一。

202X年XX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工作总结汇报(1个月排查隐患5件,化解率达80%)

为有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上访事件、突发事件发生,XX乡于202X年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通过1个月的集中推进,该乡全面摸清辖区现存矛盾纠纷底数,制定科学防范化解措施,明确责任主体,有效化解部分纠纷,剩余疑难问题已纳入有序处置流程。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专项行动开展基本情况

本次专项行动以“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通过四项关键措施推进工作:

1. 深化思想认识。利用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会议,采取“以案说法”形式,分析近年辖区矛盾纠纷案例,明确当前社会稳定形势,提升干部对矛盾化解重要性、紧迫性的认知,推动干部主动参与疏导化解工作。

2. 强化组织领导。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专项行动,明确由乡综治办牵头,派出所、司法所、各村委会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同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3. 开展全面排查。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全面排查辖区不安定因素;结果显示,本次专项行动共排查出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隐患5件,涉及土地征用、违法建筑等领域,实现“底数清、情况明”。

4. 实行精准化解。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乡党委召开党政班子联席会议逐一研究,严格遵循“五个一”工作标准(即一个矛盾纠纷、一个化解责任人、一个化解班子、一个化解方案、一个化解期限),明确责任部门与化解时限。各责任主体深入实地调查,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调处,确保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二、专项行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1个月的集中排查化解,XX乡取得三方面显著成效:一是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3件,涵盖土地补偿、邻里排水等领域,群众满意度达90%;二是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2件,涉及低保资格认定、基础设施维修,有效减少信访隐患;三是对2件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未解决的矛盾,已制定分步化解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纳入后续工作重点推进。

三、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1. 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调解员对矛盾纠纷的响应与调处不够及时,导致2起纠纷出现轻微激化倾向,增加后续化解难度;二是随着改革发展推进,新类型矛盾纠纷(如农村电商合同纠纷)开始出现,基层调解员对此类纠纷的处理能力不足。

2. 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部分干部对“风险防控前置化”理念认识不足[脚注:风险防控前置化强调通过早期排查、主动干预降低矛盾发生概率,是现代社会治理中“源头治理”理念的核心体现],存在“重化解、轻预防”的倾向;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培训未及时覆盖新类型矛盾纠纷,导致应对能力滞后于实际需求。

四、专项行动总结的主要经验

1. 领导重视与部门协同是核心保障。专项行动中,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确保了资源高效整合与问题快速处置;数据表明,部门协同处置的纠纷平均化解时间较单独处置缩短40%,印证了“齐抓共管”的重要性。

2. 长效机制建设是长远关键。社会稳定工作具有长期性、动态性特点,新矛盾会随发展不断产生;本次专项行动表明,只有建立“常态化排查、动态化跟踪、精准化化解”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3. 前置预防是降低成本的有效路径。对比分析显示,预防1起矛盾纠纷的成本仅为纠纷发生后化解成本的20%;本次专项行动中,通过早期排查预防的3起潜在纠纷,避免了矛盾激化带来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凸显了“防患于未然”的优势。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