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银行业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提升工作总结——以服务优化与风险防控为双核心驱动

2025-10-10人已围观

2024年银行业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提升工作总结——以服务优化与风险防控为双核心驱动

2024年,银行业围绕“提升群众金融服务安全感、增强客户业务办理满意度”核心目标,以细节优化为切入点、以流程再造为抓手,系统性推出服务升级与风险防控举措。数据显示,全年群众金融安全感测评得分达92.5分,较2023年提升8.3分;客户满意度得分91.8分,同比提升7.6分,两项核心指标均创近5年最高水平,有效促进了银民关系和谐发展。

一、构建“五维到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效

窗口作为银行业服务群众的首要触点,2024年行业内统一推行“五到位”服务标准,通过标准化流程与人性化执行,实现服务水平显著跃升。该体系设计严格遵循ISO 9001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将客户需求拆解为责任、接待、解释、效率、关怀五个维度,确保服务全流程可量化、可追溯。

(一)敬业履职,责任闭环到位

行业内牢固树立“金融为民”的职业导向,坚决杜绝因操作疏漏引发的客户资金风险。各机构窗口岗位严格落实“零距离指导、零停留办公、零差错办理、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的“五零”管理要求,全年实现三大目标:一是业务办理延误率为0,日均业务积压量控制在3笔以内;二是操作差错率低至0.03%,较2023年下降40%;三是客户投诉中因服务态度引发的占比仅1.2%,较上年降低2.8个百分点。数据表明,这一责任闭环机制有效避免了“党和政府形象在服务环节受损”的风险,客户对服务可靠性的认可度达94.3%。

(二)礼仪规范,接待温度到位

针对群众来访、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场景,行业统一制定文明接待标准:接待时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的“三声”服务;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同步开展“微笑服务”与“零投诉”专项行动,推动“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的“四好”工程落地。结果表明,2024年因接待礼仪引发的客户不满事件同比减少65%,客户对服务亲和力的评分较上年提升9.1分,达89.7分。

(三)政策宣讲,解释清晰到位

各机构严格按照金融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要求,对群众开展精准化宣传解读。面对客户对利率政策、收费标准、业务流程的不解,窗口人员实行“换位思考式”沟通——以包容心态体谅客户诉求,以通俗语言拆解专业术语,避免因解释不到位引发矛盾。2024年,行业内政策咨询类业务的“一次解释成功率”达92.6%,客户因政策误解引发的投诉量同比下降58%,较传统“单向宣讲”模式效率提升40%。

(四)效能优化,服务效率到位

围绕“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建设,各机构通过流程再造压缩业务办理时长:对开户、转账、挂失等高频业务,实行“能当时办结绝不延时、能一次办成绝不让客户跑第二次”的标准;同步落实“五个一样”服务准则(受理咨询一样热情、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干部群众一样尊重、忙时闲时一样耐心、来早来晚一样对待)。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高频业务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4.8分钟,较2023年的7.2分钟下降33.3%;“一次办成率”达96.8%,客户等待满意度提升至90.2分。

(五)人文关怀,文明服务到位

在依法合规办理业务的基础上,各机构注重对特殊需求客户的关怀:对情绪冲动、心存怨气的客户,以“情感共情+理性引导”方式开展沟通;对老年客户、残障客户等群体,提供“手把手指导、优先办理”等便利服务。结果表明,2024年特殊需求客户的服务满意度达95.1分,较普通客户平均满意度高3.3分;因服务态度引发的矛盾激化事件为0,文明服务覆盖度实现100%。

二、实施“五抓”核心举措,筑牢安全与满意双基础

2024年,银行业结合“合规经营深化年”“金融风险防控专项行动”等工作,以“五抓”措施为抓手,推动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系统性提升。其中,多项举措参考KANO客户满意度模型,精准区分“基本型需求(如资金安全)、期望型需求(如服务效率)、魅力型需求(如个性化服务)”,实现资源精准投放。

(一)抓宗旨教育,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1. 提升服务自觉性:行业内开展“金融为民”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问题查摆、案例复盘,引导从业人员摆正“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将“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便利客户业务办理”与“严格合规经营”有机结合。2024年,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测评平均分达91.5分,较教育活动前提升12.3分。

2. 调动客户参与积极性:各机构推行“金融安全共建”机制,通过社区宣讲、线上科普等方式,引导客户参与账户安全监测、电信诈骗防范等工作;部分机构联合社区建立“金融安全联防小组”,变“银行单一防控”为“银民共同防控”。数据显示,2024年客户主动参与金融安全建设的比例达68.7%,较2023年提升25.4个百分点。

3. 增强银民关系亲和性:结合“金融惠民”行动,各机构对困难客户开展精准帮扶——全年帮扶150户低收入家庭,提供“免手续费、低息贷款咨询”等服务;同步推行“百家联建”计划,从业人员定期走访社区居民,实现“上百家门、识百家人、知百家情、暖百家心”。结果表明,客户对银行“惠民举措”的认可度达88.9分,银民关系亲密度同比提升30%。

(二)抓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1. 风险预防前置:各机构在客户服务热线设置“服务质量监督岗”,对每日业务咨询、投诉电话实行100%回访;对客户反馈的不满事项,24小时内查明原因并整改。2024年,热线回访覆盖客户5000余人次,问题整改率达100%,客户二次投诉率仅0.8%。

2. 理念更新迭代:为适应数字化金融趋势,行业内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其中赴省级银行跟班学习32人次,赴外省先进机构学习15人次,重点学习“智能客服优化”“线上风险防控”等先进经验。结果显示,从业人员数字化服务能力评分较学习前提升28.6分,达85.3分。

3. 实战化技能培训:推行“战训合一、轮值轮训”模式,将培训场景从“教室”转移到“业务一线”,组织参训人员直接参与窗口服务、风险排查等工作。2024年,行业内开展5期实战培训,参训人员累计处理复杂业务1200余笔,识别并阻断可疑交易36起,技能应用转化率达90%以上。

(三)抓风险防控,优化金融安全环境

1. 精准开展专项整治:针对电信诈骗、银行卡盗刷、非法集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行业内开展“百日反诈”“账户安全攻坚”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高压防控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协助公安机关破获电信诈骗案件127起,挽回客户资金损失890万元;银行卡盗刷发生率降至0.002%,较2023年下降60%。

2. 区域化风险治理:各机构定期排查辖区内金融风险隐患,对老年群体集中社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开展“靶向式”防控——如在老年社区增设“防诈骗宣传角”,在城乡结合部加强ATM机安全巡检。2024年,重点区域金融风险事件发生率较其他区域低45%,客户安全感评分达93.8分。

3. 全时段安全保障:针对侵财类金融风险占比超80%的特点,行业内深化“智能防控+人工巡查”机制——通过账户异常交易监测系统,实时识别可疑操作;同步加强网点安保力量,实行“24小时监控、日间每2小时巡查”。结果表明,2024年银行业刑事类金融风险事件下降13.5%,治安类风险事件下降5.7%,无重大恶性风险事件发生。

(四)抓服务创新,完善便民服务网络

1. 聚焦特殊场景服务:在校园周边网点推行“学生金融服务专区”,提供“学费代缴、账户安全教育”等服务;在学校上下学时段,安排专人引导学生及家长办理业务,避免拥堵。2024年,校园周边网点客户满意度达92.3分,较普通网点高2.6分。

2. 优化线上线下服务:线上端升级手机银行功能,新增“语音导航、一键求助”等模块,方便老年客户操作;线下端在网点增设“自助服务引导员”,协助客户使用ATM机、自助终端。数据显示,2024年线上业务办理占比提升至78.5%,自助设备使用率提升35%,客户操作便捷性评分达87.6分。

3. 强化重点领域管控:严格落实“危化品运输资金监管”“物流企业账户审核”等政策,对涉“危、爆、枪”相关行业的资金流动,实行“双人审核、逐笔登记”;同步加强寄递物流行业资金监管,督促落实“实名转账、大额预警”制度。2024年,重点领域资金监管合规率达100%,未发生违规资金流动事件。

(五)抓评价闭环,落实服务改进机制

1. 现场即时评价:各机构在25个户籍类、信贷类、理财类窗口前台,安装服务质量评价系统,客户办理业务后可即时对“服务态度、效率、合规性”打分。评价数据实时上传至总行督察部门,对“不满意”评价,2小时内启动原因核查,24小时内反馈整改方案。2024年,窗口服务“不满意”率降至0.5%,较2023年下降70%。

2. 事后跟踪回访:各机构按30%的比例,对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电话回访,收集服务改进建议。2024年,累计回访客户1.2万人次,收集有效建议420条——如针对“指纹开户成功率低”的问题,为19个网点配发高清指纹采集设备,成功率从75%提升至98%。

3. 需求导向改进: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两代表一委员”、企业业主、媒体记者等群体的意见,针对性优化服务——如根据企业反馈,推出“企业开户3个工作日办结”服务;根据群众建议,在城区新增1200个网点周边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题。2024年,基于群众建议的服务改进措施落地率达95%,客户认可度提升28%。

三、规范测评响应机制,确保评价客观有效

2024年12月15日-28日,银行业开展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测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收集群众意见,为后续工作优化提供依据。

(一)测评参与方式

1. 客户接收“银行业服务测评”10639001手机短信后,点击链接登录测评平台,输入手机号码即可参与答卷;

2. 关注“银行业服务评价”微信公众号,接收问卷调查邀请后,输入手机号码完成答卷,提交成功后可获得微信红包奖励(1-5元随机)。

(二)核心测评内容及说明

1. 金融安全保障评价:“当前您办理银行业务时的信息安全保障是否到位?”(选项:安全/比较安全/不太安全/不安全)。温馨提示:银行业已全面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业务办理全程加密,2024年未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信息安全保障达标率100%。

2. 治安状况变化评价:“当前您周边银行网点的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变化如何?”(选项:明显好转/好转/和以前一样/比以前差)。温馨提示:通过智能监控、安保巡查等措施,2024年银行网点治安事件同比下降57%,治安状况持续优化。

3. 问题解决效率评价:“您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遇到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选项:能解决/能解决但反复性强/反映后无人处理/未解决/不清楚)。温馨提示:遇到问题可拨打银行客服热线或网点电话,2024年客户问题平均响应时间15分钟,解决率达98.2%。

4. 矛盾纠纷调处评价:“您与银行发生矛盾纠纷后,能否得到有效调处?”(选项:能调解/不能完全调解/反映后无人处理/未调解/不清楚)。温馨提示:可通过银行“客户投诉处理通道”或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反馈,2024年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6%。

5. 机构认知度评价:“您是否了解所在区域的银行业监管部门或服务机构?”(选项:了解/不了解/不太了解/不清楚)。温馨提示:区域银行业监管部门包括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支行等,服务机构包括各银行网点、客服中心等,可通过官网或网点公示查询。

6. 平安创建参与评价:“您是否参与过银行业组织的平安创建活动(如防诈骗宣传、金融安全讲座等)?”(选项:参加过/不了解/没参加)。温馨提示:参与平安创建包括学习防诈骗知识、配合银行进行账户核验等,2024年群众参与率达68.7%。

7. 执法服务满意度评价:“您对银行业监管部门的执法服务是否满意?”(选项:满意/比较满意/不大满意/不满意)。温馨提示:银行业监管部门持续开展“合规经营检查、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2024年执法服务满意度达90.1分。

银行业是服务群众的重要民生领域,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导向。2024年,通过“五维到位”服务体系与“五抓”核心举措,行业实现了服务质效与安全保障的双提升。未来,银行业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深化服务优化与风险防控,为构建平安和谐的金融环境持续发力。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