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3年XX风电场技术员工作总结及北京官厅风电场实践报告

2025-09-30人已围观

2013年XX风电场技术员工作总结及北京官厅风电场实践报告

一、职业认知与工作体悟

入职四个月以来,在领导统筹指导与同事协同支持下,深刻体会到风电场运维工作的系统性与重要性。团队成员展现的高效执行力与敬业精神,不仅强化了自身对“清洁能源运维”职业价值的认知,更推动个人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团队工作。

初期面对设备巡查的重复性工作,曾出现专注度波动,但基于“设备稳定是安全生产核心前提”的认知,迅速建立标准化巡查流程:通过细化巡查节点、明确关键参数监测标准,将重复性工作转化为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印证了“细节决定安全”的行业共识——风电场运维无小事,每一次设备状态核查,都是保障电力稳定输出的基础。

结合行业“积跬步至千里”的运维逻辑,个人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三维提升路径:其一,以《风力发电场运维技术导则》为基础,系统补充理论知识;其二,通过跟班学习、故障复盘等方式,向资深同事借鉴实操经验;其三,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工作,将个人绩效与风电场整体效益绑定,深刻认识到“公司荣耀与个人价值高度统一”的职业逻辑。

针对风电场地处偏远的工作环境,团队通过建立“工作互助+生活互帮”机制,有效缓解环境带来的孤独感。数据显示,团队协作完成的故障处置效率较单人作业提升40%,印证了“团结协作是偏远风电场高效运维的关键保障”。此外,基于“清洁能源支撑民生用电”的核心定位,运维工作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每一次风机稳定运行,都是对“千家万户用电保障”的直接贡献。

二、2013年XX风电场工作总结

XX风电场位于XX省XX市经济开发区,分两期建设,共安装某型号风机99台。其中,一期工程于2011年10月实现并网发电,二期工程于2012年11月23日完成并网。2013年,风电场在上级公司指导下,以“安全生产为前提、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具体成果如下:

(一)安全生产管理

1. 责任体系建设:依据《风力发电场安全规程》(DL/T 796-2012)要求,完善风电场安全管理网络,构建“场长-值长-运维员工”三级责任体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现安全指标100%分解落地。

2. 安全教育与演练:每月召开安全例会,系统总结阶段性安全隐患与整改情况;每月组织1-2次安全日活动,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安全规范解读,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全年累计开展“全场停电应急预案”“全场消防应急及逃生”等专项演练6次,员工应急处置响应时间较年初缩短35%。

3. 隐患排查与整改:严格落实上级公司安全检查要求,结合“春季安全大检查”“秋冬季防火防冰冻检查”等专项活动,实现隐患排查“无死角、无遗漏”。2013年累计排查安全隐患42项,整改完成率100%,整改闭环平均周期控制在7个工作日内。

4. 安全培训与考核:每月组织《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培训及闭卷考试,员工考核合格率维持在100%,优秀率(90分以上)达85%;同步开展安全事故案例学习12次,覆盖所有运维人员,有效降低人为操作风险。

(二)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2013年XX风电场核心生产指标表现优异,具体数据如下:

- 发电量:XXXIII万kWh

- 上网电量:XXXIII万kWh

- 风机可利用小时数:XXXIII小时(位居全省同规模风电场前列)

- 风机可利用率:XXXIII%(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 综合场用电率:XXXIII%(控制在行业先进区间)

- 弃风电量:XXXIII万kWh(较2012年减少8%)

(三)生产管理优化

1. 发电效率提升:针对年度发电量任务目标,风电场召开“优化运行抢发电”专题会,结合行业内先进风电场经验,制定三项核心技改方案:

- 风机功率曲线优化:通过调整叶片角度、优化变桨控制参数,单机发电效率提升5%;

- 风功率预测系统优化:引入高精度风速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从82%提升至90%;

- AGC策略优化:调整机组负荷分配逻辑,实现电网调峰响应速度提升20%。

上述措施直接推动风电场年度发电量超额完成目标6%。

2. 设备管理强化:

- 技术资料完善:按照《电力设备台账管理规范》要求,重新修编设备台账、运检规程等技术资料,新增设备故障记录模块,实现“一机一档”动态更新;

- 关键部件监测:针对风机主轴承、齿轮箱、发电机等大部件,建立“状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安装振动传感器、温度监测仪,实时采集运行数据;结合行业内风电机组事故案例,制定大部件故障预警阈值,2013年成功预警齿轮箱异常3次,避免重大设备损坏;

- 故障处置优化:与风机厂家联合制定“故障频次降低+处置时长缩短”专项方案,通过备件前置储备、故障分类处置流程,风机平均故障处置时长从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减少电量损失约XXX万kWh。

3. 人员能力建设:为实现“运维一体化”目标,构建“周度授课+现场实操+月度考核”三维培训体系,聚焦“能运行、能维护、能集控、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 周度授课:由资深技术员轮流讲解设备原理、故障处置案例,累计开展36次;

- 现场实操:模拟风机常见故障(如变桨系统异常、偏航故障),组织员工实战演练,累计实操训练24次;

- 月度考核:围绕“设备操作、应急处置、理论知识”三大维度开展考核,员工综合合格率从年初75%提升至100%,设备操作熟练度显著提升。

(四)两个细则执行情况

1. 电网考核达标:严格遵循XX省电力调度“两个细则”要求,针对有功功率控制、风电功率预测、AVC投运率三项核心指标,建立日监控、周复盘机制:

- 有功功率考核:通过AGC系统动态调整机组负荷,考核达标率100%;

- 风电功率预测:每日提交短期(24小时)、超短期(4小时)预测数据,准确率达标率92%;

- AVC投运率:全年AVC系统投运率98%,合格率95%,均满足电网要求。

春节期间配合华北区域调峰工作,获电网公司书面表彰。

2. 二次系统安全:依据《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编制风电场二次安防总体方案,完成三项关键工作:

- 问题整改:针对省、地调自动化检查提出的6项问题,100%完成整改;

- 设备升级:配合调度部门完成调度数据网核心交换机、防火墙升级;

- 攻防演练:顺利通过2013年省级电力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未出现安全漏洞。

(五)存在的不足

运维人员风机深度检修能力仍有欠缺——针对“齿轮箱拆解维修”“发电机绕组检修”等复杂故障,员工独立处置能力不足,需依赖厂家技术支持。后续需将“复杂故障检修”列为重点培训内容,通过“厂家带教+实战演练”提升员工技术水平。

三、北京官厅风电场实践报告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的十六大精神,迎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华北电力大学50周年校庆,华北电力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研究生社会实践团(由徐大平博导带队,含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于2008年8月26日-28日对京能集团北京官厅风电场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

(一)风电场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与规模:官厅风电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狼山风口、官厅水库东南沿岸,东临延庆康西草原,距北京市区约80公里,规划区域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14公里(地处北京“上风口”,年平均风速满足风电开发需求)。

2. 建设进度与容量:风电场总投资5.8亿元,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程:安装33台金风1500KW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2007年7月启动吊装,2007年10月底完成安装,2008年1月18日并网调试成功,设计装机容量5万千瓦(满负荷运行时每小时发电5万度),预计年发电量1亿度;

- 二期工程:计划2010年前完成建设,建成后总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

3. 社会与环境效益:

- 民生保障:以北京每户家庭年均用电1000度计算,一期工程年发电量可满足1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同时,作为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工程,为奥运场馆提供20%的绿色电力;

- 环保减排:相较于同等发电量的火力发电机组,一期工程每年可减少5万吨煤炭或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消耗,对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782吨,符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清洁能源减排”的核心要求;

- 生态影响:工程设计充分考虑环境兼容性——风机基础位于地面8.8米以上,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经环境影响评估,风电场与延庆野鸭湖候鸟栖息地最近距离达10公里,不影响候鸟迁徙;同时,风电场成为官厅水库周边景观亮点,2007年十一期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二)实践内容与技术认知

1. 主控室与设备平台考察(8月26日):

- 主控室交流:在风电场唐厂长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主控室,了解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实时采集99台风机的运行数据(风速、转速、发电量、设备温度等),实现“故障报警、远程启停、负荷调整”功能;通过与运行人员交流,掌握风电场日常运维流程与电网调度响应机制。

- 设备平台检查:实践团登临距地面8.8米的风机设备平台,考察核心设备:

- 主控制柜:作为机组“控制中枢”,负责设备启停、参数监控及与主控室的通信,采用PLC控制系统,响应时间≤0.5秒;

- 变流柜:由整流模块、逆变模块及IGBT电力电子器件组成,负责将发电机输出的变频电能转换为符合电网要求的工频电能(当时国内暂无法实现变流柜国产化,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 冷却柜:采用水冷系统,为变流柜散热(IGBT器件开关频率高、发热量大使,需维持工作温度在25-40℃),配备温度传感器与自动补水装置,散热效率达90%;

- 箱式变压器:将风机输出的690V电压升至35kV,满足并网要求,负载率维持在70%-80%。

2. 技术交流与输配电系统考察(8月27日):

- 校企技术交流:8月26日晚,风电场组织员工与实践团开展技术交流,围绕“风机故障处置案例”“功率预测优化”“设备运维难点”三大主题展开讨论。实践团结合理论知识,为风电场提供“变桨系统PID参数优化”方案;风电场员工则分享“冬季叶片除冰”“雷雨天气设备防护”等实操经验,实现“理论+实践”双向赋能。

- 输配电系统考察:在风电场骨干员工小刘带领下,实践团参观无功补偿室、主配电间、继电保护间及主变设备:

- 无功补偿室:安装并联电容器组,总容量10Mvar,用于补偿风机无功功率,维持电网功率因数在0.95以上;

- 主配电间:部署35kV开关柜,采用SF6气体绝缘开关,分断能力达25kA,满足风电场并网开关操作需求;

- 继电保护间:配置线路保护、主变保护、母线保护装置,采用“双重化”配置,保护动作正确率100%;

- 主变设备:容量50MVA,变比35kV/110kV,负载损耗≤200kW,效率达98.5%。

- 机舱登临检查:在风速≤3m/s(不影响发电量)的条件下,实践团关停28号风机,登临65米高的机舱:

- 发电机:采用44对极外转子永磁电机,额定功率1.5MW,额定转速15.6rpm,效率达96%,定子采用双绕组结构,具备容错运行能力;

- 变桨距系统:控制柜嵌于轮毂内,通过三个变桨电机调整叶片节距角(0-90°),实现机组启停与气动刹车,变桨精度≤0.5°;

- 偏航系统:配备4台偏航电机与2台偏航减速器,根据风速仪与风向标信号调整机舱方向(对风精度≤5°),配备液压制动装置,偏航制动力矩达100kN·m;

- 液压刹车系统:机组停机时锁定机舱,制动压力维持在12-15MPa,响应时间≤1秒;

- 机舱控制柜:汇总机舱内温度、振动、转速等信号,通过通讯光纤传输至塔筒柜,数据传输速率100Mbps。

3. 后勤设施考察(8月28日):

实践团参观风电场后勤设施,重点考察两项绿色系统:

- 水源热泵系统:利用官厅水库水资源,实现冬季取暖(出水温度45℃)、夏季制冷(出水温度7℃),较传统空调系统节能30%,年节约电费约5万元;

- 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生物接触氧化+过滤”工艺,处理能力5m3/d,处理后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用于风电场绿化灌溉与设备冲洗;

- 绿色种植区:风电场利用闲置空地种植蔬菜,面积约200㎡,年产量约1000kg,除满足员工食堂需求外,剩余蔬菜对外销售,实现“自给自足+额外收益”。

(三)实践成果与总结

本次实践活动实现三项核心成果:其一,实践团获取风电场运维现场数据与实操经验,为后续科研项目(如“风电机组故障诊断算法优化”)提供支撑;其二,风电场通过理论复盘,优化“功率预测”“故障处置”流程,运维效率提升15%;其三,搭建华北电力大学与京能集团的校企合作桥梁,为后续“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实践过程中,需特别感谢徐大平博导的统筹协调、唐厂长的接待支持及小刘的技术讲解。本次实践不仅深化了团队对风力发电技术的认知,更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理念,为后续清洁能源领域的学习与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