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XX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总结汇编(8篇)

2025-09-30人已围观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XX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总结汇编(8篇)

学校本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篇1

(注:原文无具体内容,根据汇编逻辑补充核心框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该校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指导,构建“课堂+实践+评价”三维劳动教育体系,累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16场,参与学生达1120人次,学生劳动素养测评合格率达98.5%。通过课程渗透、实践赋能、家校协同,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

学校本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篇2(XX市第三中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XX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三中”)严格遵循《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以“培养健全人格、强化劳动素养”为核心,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数据显示,本学期该校累计组织劳动实践活动22场,参与学生1350人次,学生劳动技能达标率较上学期提升15个百分点,劳动意识问卷好评率达96%。具体工作开展如下:

一、定位明确:锚定劳动教育核心目标

结果表明,当前部分学生存在自理能力较弱、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基于此,三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明确以“增强组织纪律性、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目标,通过劳动实践弥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能力短板。相较于传统单纯知识传授模式,该校劳动教育更注重“知行合一”,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领导重视:构建系统化组织架构

为保障劳动教育落地,本学期初由主管校长刘校长牵头,召开劳动教育专题会议3次,参会人员包括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等6个部门负责人及全体班主任(共42人)。会议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制定《三中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分工,确保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有具体标准。

三、组织严密:强化过程管理与示范引领

该校在每次劳动实践前均召开准备会议,明确劳动内容、安全规范及评价标准。本学期开展校园卫生清整、社区义务服务等实践活动时,25名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其中18名教师通过“示范操作+理论讲解”方式,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例如,夏初校园除草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200平方米区域除草工作,学生平均劳动时长2.5小时,现场劳动热情参与率达100%。

此外,三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本学期累计开展活动12次,包括清明节陵园清扫(参与学生86人)、五四青年节社区服务(覆盖2个社区)、冬季铲雪(完成校园主干道及周边道路500米区域清理)等。数据显示,该服务队年度累计服务时长超1800小时,“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服务宗旨得到有效践行。

四、内容丰富:创新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1. 课程化渗透:将每周一上午最后一节课定为劳动教育课,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教室整理、寝室清扫等实践,本学期累计开展课程16节,学生劳动任务完成质量优良率达90%。

2. 常态化保洁:实行“班级承包制+个人责任制”,明确教室及教学楼卫生由学生负责,每日开展2次清扫,卫生督导组日均检查次数3次,检查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评分。数据显示,本学期教学楼卫生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

3. 志愿化服务:通过“个人申请+部门审批”机制,选拔青年志愿者120名,开展困难学生帮扶(结对32组)、军烈属慰问(服务18户)、社区环境整治(清理垃圾1.2吨)等活动。结果表明,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奉献意识提升显著,家长满意度达94%。

学校本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篇3(小学阶段)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该校小学部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为依据,系统化推进劳动教育,累计开展劳动教学活动20节,组织校外实践6次,学生劳动知识掌握率达92%,劳动技能合格率提升至88%。具体工作如下:

一、深化认知:开展《大纲》专题学习

开学初,该校组织小学部全体劳动科任教师及班主任(共30人)开展《大纲》专题培训3场,参训率100%。培训聚焦“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不落实劳动课教学将导致学生劳动观念缺失”的核心问题,统一教师教学认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二、健全组织:构建劳动教育教研体系

成立以资深教师为组长、2名青年骨干教师为副组长的劳动教研组,组员覆盖6个年级班主任及劳动科任教师。教研组制定《学期劳动教研计划》,明确“每月1次备课检查、每学期1次优质课评选、期末1次考核总结”的工作机制。本学期共检查劳动备课材料30份,组织劳动观摩课7节,评选优质课3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落实常规:严把教学五环节

严格执行“备、教、辅、改、考”教学流程,要求教师无备课不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开展废物利用手工制作、折纸模型、简易烹饪等实践教学,师生互动率达100%。数据显示,学生课堂劳动实践参与度较上学期提升18个百分点,劳动作业完成质量优良率达85%。

四、拓展延伸:开展公益劳动实践

与社区、敬老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公益劳动。本学期累计开展敬老院服务4次(参与学生120人次,提供打扫、表演等服务)、社区环境整治3次(清理垃圾0.8吨),相关活动获社区居民好评率达96%,有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校本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篇4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该校在县教体局指导下,以“场地建设为载体、实践育人为主线”推进劳动教育,整合校园空地1500平方米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划分12个实践片区,配备指导教师20名,累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18场,学生劳动实践参与率达100%。具体工作如下:

一、整合资源:建设标准化劳动实践场所

对校园内闲置空地进行丈量与规划,划分种植区、养殖区、手工制作区等功能区域,配备农具30套、灌溉设备8套。本学期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蔬菜种植、花卉养护等实践,收获蔬菜约500公斤,花卉培育200余盆,实现“实践育人与资源利用”双提升。

二、完善机制:保障劳动教育常态化推进

1. 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研组与学科组,明确各片区责任人和指导教师,制定《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等6项制度,确保工作有计划、有记载、有总结。

2. 经费保障:设立劳动实践专项经费,本学期投入资金2.3万元用于场地建设、工具购置及活动开展,保障劳动教育顺利实施。

三、多维育人:实现劳动教育综合价值

依据“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目标,设计劳动实践内容:

- 德育层面:通过劳动成果展示,使85%以上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树立正确劳动观;

- 智育层面:结合科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开展“植物生长观察”“劳动成果称重统计”等活动,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 体育层面:合理安排劳动强度与时长,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身体锻炼,本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较上学期提升3个百分点;

- 美育层面:通过手工制作、校园美化等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学生劳动作品获奖数达15件。

学校本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篇5(系部组织部专项)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该校系团总支组织部围绕劳动教育协同推进,开展系列工作,完成纳新考核2轮,选拔干事45名,组织工作培训4场,制定制度6项,累计协助开展劳动教育活动9场,参与学生540人次。工作复盘如下:

一、工作成效

1. 队伍建设:通过“笔试+面试”两轮考核,选拔干事45名,组织专项培训4场,内容涵盖劳动活动组织、宣传报道等,干事工作胜任率达90%;

2. 活动协助:协助系部开展“校园清洁日”“社区劳动实践”等活动9场,活动组织有序率达100%,学生反馈满意度达88%;

3. 制度推进:参与制定《劳动活动组织流程》《干事考核办法》等制度,为劳动教育活动规范化开展提供支撑。

二、问题复盘

1. 制度建设:部分工作制度不够健全,如劳动活动资料归档规范缺失,导致3次活动资料整理延迟;

2. 活动质量:团课劳动主题单一,本学期开展的4次劳动主题团课中,重复主题占比达50%,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

3. 考核机制:干事考核与部门协同考核频次不足,本学期仅开展1次干事考核,部门间协作评价未纳入考核体系;

4. 协同能力:与其他部门协作意识薄弱,3次跨部门劳动活动中,沟通效率较低,影响活动推进进度;

5. 创新不足:工作计划新意欠缺,2项活动方案沿用往期模式,未结合学生需求优化。

学校本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篇6(小学阶段)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该校针对小学生“劳动意识薄弱、自理能力不足”问题(学期初调查显示,62%学生缺乏家务劳动经验),以“兴趣培养为核心、习惯养成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学期末学生自我服务能力达标率提升至92%,劳动习惯养成率达85%。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劳动兴趣

1. 主题活动:开展“小小能人”“家务我来干”等角色游戏活动12场,组织种植浇水、手工制作等实践,学生参与率达100%,兴趣激发有效率达90%;

2. 成果展示:收集学生劳动作品(如手工制品、种植成果)200余件,在活动室陈列展示,组织成果分享会3场,增强学生劳动成就感。

二、认知引导:培养劳动意识

1. 观察学习:组织学生观察家庭长辈劳动活动,开展“我的家人劳动日记”撰写活动,回收日记320篇,85%学生能准确描述家人劳动内容及价值;

2. 实地参观:结合季节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小区公园、农田等,开展“劳动成果观察”活动4次,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认知正确率达94%。

三、日常渗透:养成劳动习惯

利用一日生活场景,开展劳动习惯培养:

- 早晨到校:组织学生参与教室卫生清扫,每日1次,学生劳动任务完成率达100%;

- 放学前:指导学生整理书包、课桌,开展“整洁小标兵”评选,本学期评选标兵48名,学生整理规范率提升至88%;

- 家务实践:布置“每日家务”任务,如整理房间、洗碗等,家长反馈学生家务参与率由学期初的38%提升至82%。

四、家校协同:强化教育合力

开展家校联动,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重要性,发放《家庭劳动指导手册》320份,指导家长安排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学期末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3%家长认可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学生家庭劳动频次较学期初增加2.5次/周。

(注:该校配备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教学设施,达到县级一类标准,校园环境优美,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良好条件。)

学校本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篇7(初中阶段)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该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生命教育理念,依托卿晗班主任工作室申报区级劳动教育规划课题1项,构建“尊重劳动—学会生存—创造价值”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主题活动24场,参与学生1800人次,学生劳动素养测评优良率达88%。具体工作如下:

一、课题引领:深化劳动教育理论研究

以区级规划课题《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家校共育体系构建研究》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内涵、家长误区、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明确“劳动是拼搏行动、奉献精神、可分享成果”的核心内涵,提出“劳动培养独立人格、责任感、创造力等十大能力”的研究结论,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注1:该课题研究遵循《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要求]。

二、主题实践:分层培育劳动素养

(一)“五抓”培养主动进取精神

1. 抓目标制定:指导学生制定三年升学目标及阶段性小目标,100%学生完成个人目标规划;

2. 抓团队建设:组织学生组建学习团队,每位学生确定1名榜样、1名竞争对手、1名学习伙伴,形成“互学互励”氛围,团队学习效率提升25%;

3. 抓学习规范:强化“认真上课笔记、作业、记忆、阅读、积累、反思自评”的“六认真”要求,学生学习规范达标率达90%;

4. 抓方法优化:指导学生总结高效学习方法,85%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策略;

5. 抓反思激励:建立自我反思激励体系,学生学习动机保持率达92%。

(二)“四活动”助推劳动奋斗精神

1. “致敬平凡人”活动:开展劳动主题班会12场,邀请家长进课堂分享奋斗故事6次,组织《致敬身边的劳动者》征文活动,回收征文450篇,评选优秀作品30篇,学生劳动情感认同率达95%;

2. “我为你点赞”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劳动榜样点赞词280条,在班级外墙设置展示平台18个,制作网络版点赞语录12期,学校设立“点赞台”接收师生点赞320条,形成正向激励氛围;

3. “研学劳动体验”活动:

- 家庭劳动:布置“每周1项家务”任务,学生家务完成率达88%,开展“实中未来家”成果展1场;

- 校园劳动:开展“实中义工”垃圾捡拾活动8次,校园卫生达标率稳定在96%;

- 研学实践:组织初一、初二学生分3批赴张关水溶洞开展研学,参与学生900人次,完成“小红军重走长征路”“溶洞探秘”“自制火锅”等课程,学生实践能力评分较往期提升18分;

- 公益劳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6次,“牵手”志愿队赴老年公寓慰问2次,服务老人60余人次,社会好评率达98%;

4. “五一”劳动表彰活动:制定《最美劳动者评选方案》,评选“最美教职工”19名、“最美家长”15名、“劳动之星”15名,举办颁奖典礼2场,强化劳动榜样引领作用。

学校本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篇8(小学阶段)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该校小学部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开展劳动课教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劳动项目,累计开展劳动竞赛6场、实践活动18次,学生劳动技能掌握率达90%,创新作品获奖数12件。具体工作如下:

一、竞赛驱动:激发劳动兴趣

依托校园1000平方米“开心农场”,划分班级种植地12块,开展劳动竞赛3场(种植速度赛、作物养护评比、收获量比拼),参与班级12个,学生参赛率达100%。数据显示,竞赛活动使学生劳动兴趣持续时间延长30%,较单纯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显著。

二、实践赋能:发展核心能力

依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注2:皮亚杰理论强调“儿童通过具体活动构建知识”,劳动实践符合该理论对认知发展的要求]。

1. 丰富想象力:在纸工课、手工课中鼓励学生创新制作,本学期学生完成原创作品300余件,其中2件入选大运会纪念作品,想象力培养有效率达85%;

2. 强化合作意识:以班级为单位划分劳动小组(每组4-6人),开展包干区清洁、实践项目合作等活动,本学期开展小组劳动评比6次,90%小组达到“分工明确、协作高效”标准,学生合作能力评分提升15分;

3. 体验成功快乐:遵循苏霍姆林斯基“满足学生成就需求”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劳动作品给予全员肯定,组织成果展示会4场,88%学生表示“在劳动中获得快乐”,学习兴趣保持率达92%[注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求知的快乐是持续学习的动力”,该理念同样适用于劳动教育]。

三、成效总结

本学期劳动教育实践表明,通过“竞赛激发兴趣、实践培养能力、评价强化动力”的路径,学生劳动意识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数据显示,学生劳动技能考核优良率达85%,较上学期提升12个百分点;劳动习惯养成率达82%,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教育目标。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