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4-2017年县域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工作总结(含高中及中小学实践)

2025-09-19人已围观

2014-2017年县域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工作总结(含高中及中小学实践)

2017年郸城县白马一中薄弱学校帮扶工作总结

2017年秋季学期,郸城县白马一中作为县域内师资配备最齐全(学科开设13门,100%覆盖国家规定初中课程)、办学经验成熟的中学,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10〕1号)中“以优质校带动薄弱校,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的要求,启动对薄弱学校的系统性帮扶工作。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精准施策,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显著提升。

一、帮扶组织与需求对接

2017年9月,白马一中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及8名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帮扶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调研、教师座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完成对耐中小学、刘楼小学的需求诊断。数据显示,两校存在两大核心短板:一是学科教师专业能力薄弱,45岁以上教师占比62%,近3年参与县级及以上教研培训的教师占比不足30%;二是课堂教学方法传统,“讲授式”课堂占比91%,学生互动参与度低于40%,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显著差距。

基于诊断结果,工作小组制定《2017年秋季帮扶实施方案》,明确“每月2次驻校支教、每季度1次联合教研、每学期1次资源共享”的行动路径,并将帮扶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二、教学帮扶行动与成效

(一)示范课引领与课堂优化

依据方案,白马一中选派12名骨干教师(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6个核心学科),采用“示范课+跟岗指导”模式开展帮扶。截至2017年12月,累计完成示范课42节,其中数学学科《一元二次方程应用》《几何证明辅助线构建》等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提升至85%,较受援校原有课堂参与度(38%)提升1.2倍。

(二)教研互动与教师能力提升

帮扶团队与受援校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28次,共同备课36课时,重点围绕“教材研读与教学目标确立”“重难点突破策略”两大主题展开。此过程严格遵循“同伴互助理论”[1],通过骨干教师经验传递与教师间互动研讨,帮助受援校教师构建系统化备课逻辑。结果表明,耐中小学、刘楼小学教师在2017年县级教学能力测评中,合格率由帮扶前的65%提升至98%,其中3名教师进入县级优质课评选前10名,实现受援校县级优质课获奖“零突破”。

(三)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白马一中邀请受援校教师参与本校教研教改活动12场,共享教学案例、课件资源、试题库等共计216份。相较于传统“单向输出”帮扶模式,该双向互动机制使受援校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深度显著提升,相关调研显示,89%的受援教师可独立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较帮扶前(35%)提升1.5倍。

三、物质支持与办学条件改善

2017年10月,白马一中依据两校需求,无偿提供体育器材(含篮球20个、跳绳50根、跳远垫3块)及图书1200册(涵盖学科辅导、课外读物等类别),有效填补受援校资源缺口。数据显示,帮扶前两校体育器材缺口达40%,体育课程开设率仅70%;帮扶后体育课程开设率提升至100%,学生人均图书拥有量由不足5册增至12册,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标准。

2009-2010年宝山乡第一小学帮扶泉眼小学工作总结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宝山乡第一小学响应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泉眼小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为期1年的“诊断-提升-巩固”三阶帮扶,泉眼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相关实践符合“支架式教学理论”[2]中“逐步搭建支持框架,促进学习者独立能力形成”的核心要求。

一、组织架构与方案制定

宝山乡第一小学成立以李主任为组长、5名管理人员及学科骨干为组员的支教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帮扶工作。2009年9月初,领导小组赴泉眼小学开展实地调研,明确该校三大核心需求:数学学科课堂效率低(学生及格率仅52%)、教师教材研读能力薄弱(仅20%教师能准确拆解三维教学目标)、班级管理方法单一(纪律问题发生率月均15次)。

基于需求诊断,小组制定《宝山乡第一小学-泉眼小学结对帮扶年度计划》,将帮扶周期分为“诊断适应期(9-10月)”“集中提升期(11月-次年6月)”“巩固期(7-9月)”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量化指标:诊断期完成6名年轻教师课堂诊断,提升期开展专题研讨4场,巩固期实现受援校教师能力达标率90%以上。

二、教学帮扶具体实施

(一)示范课与课堂问题诊断

2009年9月,宝山乡第一小学支教教师团队在泉眼小学开展数学学科示范课3节,分别为《除法的验算》《2、3、4的乘法口诀》《分数乘法》。课后调研显示,87%的泉眼小学教师认为“示范课教学设计贴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教具使用有效解决抽象知识具象化难题”。同期,支教团队完成对泉眼小学6名年轻数学教师的课堂诊断,形成《课堂问题分析报告》,明确“教学目标模糊”“重难点突破方法单一”等3类核心问题。

(二)专题教研与能力提升

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支教团队开展《如何研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专题研讨4场,覆盖泉眼小学全体教师。研讨采用“案例分析+实操演练”模式,帮助教师掌握“教材三维目标拆解法”。与传统集中培训相比,该模式使教师知识留存率提升40%,2010年春季学期,泉眼小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的课堂占比由帮扶前的30%提升至82%。

(三)班级管理经验共享

支教团队与泉眼小学班主任开展专题交流6次,分享“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等经验,提供班级管理方案模板12份。结果表明,帮扶后泉眼小学班级纪律问题发生率下降65%,月均降至5次以下;学生课堂专注度维持在90%以上,较帮扶前(55%)提升35个百分点。

三、帮扶成效量化总结

截至2010年9月,泉眼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及格率由帮扶前的52%提升至88%,优秀率(80分以上)由15%提升至42%;教师层面,4名教师在乡级教学评比中获奖,较帮扶前(1人)增长300%。宝山乡中心学校2010年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泉眼小学综合办学水平在全乡12所小学中的排名由第10位上升至第4位,帮扶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2014年富裕县第一中学薄弱学校帮扶工作总结

2014年,富裕县第一中学作为县域内师资配备最齐全(教职工126人,涵盖15个学科,学科开设率100%)、办学特色鲜明(“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办学模式)的中学,依据《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均衡发展规划》,启动对逸夫小学、励志民中等薄弱学校的帮扶工作。通过“师资帮扶+资源共享+物质支持”三维模式,有效弥补受援校资源缺口,相关实践符合“资源依赖理论”[3]中“通过优质资源输入提升薄弱组织发展能力”的核心逻辑。

一、支教帮扶与教师能力提升

(一)需求对接与计划制定

2014年3月,富裕县第一中学帮扶工作小组赴逸夫小学、励志民中开展调研,数据显示,两校存在显著教师专业能力短板:英语学科教师中仅30%具备县级以上教研经验,数学学科教师循环教学胜任率不足50%。基于此,工作小组制定《2014年帮扶行动计划》,选派10名骨干教师(覆盖英语、数学等5个核心学科),采用“驻校指导+跟岗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帮扶。

(二)教学指导与教研互动

2014年4月至9月,帮扶教师累计完成驻校指导40次,开展示范课38节,覆盖受援校全部学科。在教研层面,帮扶团队与受援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方法优化”“学情分析与分层教学”等主题教研活动24次,完成联合备课60课时。结果表明,受援校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平均提升35%,其中逸夫小学英语教师在2014年县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奖人数由0人增至3人;励志民中数学教师循环教学胜任率提升至85%,较帮扶前提高35个百分点。

(三)沉浸式资源共享

富裕县第一中学邀请受援校教师参与本校教研教改活动18场,共享教学资源(含课件、试题库、教学案例)320份,组织受援校教师跟岗学习36人次。相较于传统“资料传递”帮扶模式,该“沉浸式”学习使受援校教师对优质教学经验的转化应用率提升至78%,显著高于区域平均转化水平(45%)。

二、物质支持与办学条件优化

2014年6月,经富裕县第一中学帮扶工作小组提议与校长办公会批准,学校向逸夫小学、励志民中无偿提供体育器材(含足球15个、乒乓球拍30副、体操垫5块)及图书1800册(含学科参考书800册、课外读物1000册)。数据显示,帮扶前逸夫小学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仅55%,励志民中学生人均图书拥有量3册;帮扶后两校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提升至92%,学生人均图书拥有量增至8册,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三、帮扶成效总结

截至2014年9月,逸夫小学、励志民中学生测试平均分较帮扶前分别提高22分、25分,及格率分别提升28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教师层面,两校共有12名教师获得县级及以上教学荣誉,较帮扶前(4人)增长200%。富裕县教育局2014年教育质量评估报告显示,受援校综合办学水平在县域内的排名均提升5位以上,帮扶工作实现预期目标。

[1] 同伴互助理论:由美国教育学家乔伊斯(B.Joyce)提出,核心是通过教师间的合作研讨、经验分享与实践反思,打破专业发展壁垒,实现群体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2] 支架式教学理论:源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通过提供阶段性、阶梯式的支持(如方法指导、资源辅助),帮助学习者逐步掌握知识与技能,最终实现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

[3] 资源依赖理论:由组织学家Pfeffer与Salancik提出,认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外部关键资源(如人才、物资、经验),通过资源输入可有效弥补薄弱组织的资源缺口,提升其核心能力。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