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度原材料仓库保管员工作总结
2025-09-19人已围观
2024年度原材料仓库保管员工作总结
一、年度工作概述
2024年度,在公司领导统筹指导与科室同事协同支持下,本人严格遵循《仓库管理规范》及公司运营要求,全面负责原材料入库验收、在库管理、出库复核、库存盘点等核心工作。经年度数据统计,全年累计完成原材料入库126批次,总数量达3820吨,出库121批次,总数量3750吨,库存准确率维持在99.8%以上,较2023年度提升0.3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生产环节的原材料供应稳定性,未因仓库管理问题出现生产断料情况。
二、核心工作内容与成果
(一)业务能力提升: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
1. 理论学习深化:全年参与公司组织的仓库管理专项培训6次,涵盖《GB/T 2934-2023 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仓储货物堆码规范》等行业标准学习,完成24学时线上课程,理论考核平均分达92分。同时,主动研读《现代仓储管理》《库存控制与优化》等专业书籍,结合工作实际形成学习笔记3万余字,将ABC分类管理法、JIT(准时制生产)库存理念融入日常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2. 技能实操强化:针对仓库WMS(仓储管理系统)升级后的操作流程变化,通过“跟岗学习+模拟操作”模式,在1个月内熟练掌握新系统的入库建档、库存预警、数据导出等功能,操作失误率从初期的3.2%降至0.5%以下。在季度技能考核中,原材料分类识别、堆码规范执行、出库复核效率等指标均位列科室前30%,其中出库复核速度达到2.5分钟/批次,较年度初提升40%。
(二)仓储管理执行:全流程标准化落地
1. 入库验收管控:严格执行“三查四验”制度(查单据完整性、查规格一致性、查质量合格证明;验数量、验规格、验包装、验标识),全年累计拦截不合格原材料3批次,涉及数量28吨,均及时启动退货流程并同步更新供应商质量档案。针对大宗原材料,采用“抽样检验+称重复核”双重验证方式,抽样比例按照原材料重要程度分为A类10%、B类5%、C类3%,确保入库物资质量达标。数据显示,经该流程验收的原材料,生产环节反馈质量问题率仅为0.2%,较行业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
2. 在库管理优化:依据原材料物理特性与使用频率,实施分区分类存储。将易受潮的纸质包装原材料存放于湿度控制在45%-65%的阴凉库,采用货架分层堆码,层距保持15cm;将金属类原材料存放于通风干燥的普通库区,底部垫设10cm高托盘,防止地面潮气侵蚀。全年开展库区巡检365次,发现并处理货架轻微变形、温湿度异常等隐患5起,隐患整改率100%。同时,应用先进先出(FIFO)原则,通过在物资标识卡标注入库日期与保质期,确保出库顺序合规,年度过期原材料数量为0,较2023年度减少2批次,库存周转率提升至8.2次/年。
3. 出库复核精准化:建立“双人复核+系统校验”出库机制,出库前由保管员与复核员共同核对出库单与实物的规格、数量、批号,确认无误后在WMS系统中完成出库确认。全年出库复核准确率达99.9%,仅出现1次因单据录入失误导致的数量偏差,且在24小时内完成追溯调整,未对生产造成影响。针对生产紧急领料需求,开通“绿色通道”,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将领料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满足生产突发性需求。
4. 库存盘点规范化:每月开展月度盘点,每季度联合财务部门开展季度大盘点,年度累计完成盘点12次,盘点差异率控制在0.2%以内。采用“账实核对+系统对账”双轨模式,先通过人工逐一清点实物数量,再与WMS系统数据比对,对差异项进行原因分析,形成《库存差异分析报告》。2024年度共发现差异4项,其中3项为单据延迟录入导致,1项为计量误差导致,均已完成整改并优化相关流程,进一步提升了库存数据的准确性。
(三)专项工作推进:协同保障关键任务
1. 冬季仓储安全专项工作:2024年11-12月,配合公司开展冬季仓储安全检查专项行动,重点针对防火、防冻、防盗开展工作。期间完成库区消防设施检查维护12次,更换过期灭火器8具;对库区门窗进行密封处理,确保冬季室内温度不低于5℃;升级库区监控系统,新增高清摄像头6个,实现库区无死角覆盖。专项行动期间,库区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顺利通过上级部门安全检查,获得“年度安全管理先进库区”称号。
2. 供应商协同优化:建立与核心供应商的月度沟通机制,反馈原材料入库验收问题,提出包装改进建议3条,其中2条被供应商采纳,有效降低了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从年度初的1.2%降至0.5%。同时,协助采购部门收集供应商交付数据,为供应商评估提供依据,全年核心供应商准时交付率提升至98%,保障了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跨部门协同效率有待提升
在与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的协同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延迟现象。例如,生产部门临时调整领料计划时,未能及时同步至仓库,导致仓库备货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2024年度共出现3次此类情况,影响了领料效率。原因分析:一是跨部门信息沟通主要依赖线下沟通或邮件,缺乏实时共享的信息平台;二是各部门对仓库管理流程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需求传递不规范。
(二)库存优化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年度库存准确率与周转率均达标,但仍存在部分C类原材料库存积压情况,截至2024年末,积压C类原材料金额达5.2万元,占总库存金额的1.5%。原因分析:一是对C类原材料的需求预测不够精准,未能结合生产计划动态调整采购量;二是缺乏对积压库存的系统性处理机制,未能及时启动退货或折价处理流程。
(三)新技术应用深度不足
目前仓库管理虽已使用WMS系统,但仅应用了基础的入库、出库、盘点功能,对于系统中的库存预警、需求预测、数据分析等高级功能未充分利用,导致无法通过数据驱动优化库存管理策略。原因分析:一是本人对系统高级功能的掌握程度不足,缺乏相关培训;二是未能将系统数据与生产、采购数据深度融合,数据价值未充分发挥。
四、工作改进措施
(一)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
1. 推动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生产领料计划、采购到货计划与仓库库存数据的实时同步,减少信息传递延迟;
2. 每季度组织一次跨部门沟通会议,讲解仓库管理流程与要求,明确各部门在原材料管理中的职责,提升协同效率;
3. 建立紧急需求响应机制,要求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在调整计划时,提前24小时通知仓库,特殊情况需在1小时内口头通知并后续补全手续。
(二)加强库存优化管理
1. 结合生产计划与历史消耗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对C类原材料需求进行预测,提高采购计划的精准性,减少库存积压;
2. 建立积压库存定期清理机制,每季度对库存超过6个月未使用的原材料进行梳理,联合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协商退货,或报公司审批后进行折价处理;
3. 应用ABC分类管理法,对A类原材料重点监控库存水平,确保不缺货;对C类原材料控制库存规模,降低资金占用。
(三)深化新技术应用
1. 申请参加WMS系统高级功能专项培训,提升系统操作技能,计划2025年上半年掌握库存预警、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应用;
2. 联合IT部门,推动WMS系统与生产ERP系统、采购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与联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库存结构与采购周期;
3. 探索引入条码扫描技术,提升原材料入库、出库的扫码效率,进一步降低人工操作误差率,目标将操作误差率控制在0.3%以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24年度原材料仓库保管员工作总结
- 2024年多领域专业技术与工作规范汇总
- XXX公司2016年度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总结(年节水7000立方米)
- 2010年度乡镇宣传委员工作总结(含宣传工作成效及岗位职责)
- 2009-2013年多主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累计调处纠纷650+起,平均成功率9
- 202X年度邮政储蓄银行新入行员工工作总结(含3类岗位实操数据与合规成果)
- 2024年度全国多地区村干部大培训工作总结(覆盖25个乡镇480个村、参训1452人
- 202X年度市人防办党建工作综合总结(数据化呈现)
- 202X-202X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1)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 2024年XX县环境优美社区建设工作总结(数据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