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4年XX县环境优美社区建设工作总结(数据版)

2025-09-19人已围观

2024年XX县环境优美社区建设工作总结(数据版)

一、工作背景与总体部署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及《XX县2024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意见》要求,对标省级“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与市级“321”环境优美示范工程(3个县城、20个镇乡、100个村社)标准,XX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组于2024年3月印发《关于实施“三个县二十个镇百个村社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321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方案明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焦民生关切的环境卫生与容貌秩序问题,以设施完善、店面整治、风貌塑造、机制健全为突破口,严格遵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四化标准,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模式,推动全县城乡环境品质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二、核心工作原则与组织保障

(一)基本原则

1. 典型示范原则:从治理成效显著的县城、镇乡、村社中筛选示范点,确保示范点在组织领导、规划制定、工作方法、宣传教育、督查考核5个维度达到先进标准,其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截至2024年12月,全县共确定县级示范点28个,其中县城片区3个、镇乡片区12个、村社片区13个。

2. 经费保障原则:将“321示范工程”经费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2024年县级财政专项投入1260万元,乡级配套投入840万元,同时通过社会资本引入机制,吸引企业捐赠与群众自筹资金420万元,形成“财政主导+社会补充”的多元筹资模式,重点用于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二)组织管理体系

1. 责任机制建设:县委、县政府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部门及镇乡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工作例会、督查督办、考核奖惩等8项制度,数据显示,2024年共召开专项工作会16次,开展联合督查24次,下发整改通知书72份,整改完成率100%。

2. 领导架构配置: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涵盖23个县级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清单,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县治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12名,办公面积180平方米,配备执法车辆4辆、办公设备36台(套),具备独立组织协调能力。

3. 基层网络覆盖:县城所在地镇、社区居委会均设立环境治理工作站,配备专职人员2-3名;全县20个镇乡、186个村社实现治理机构全覆盖,基层治理人员总数达648人,构建“县-镇-村-社”四级治理网络。

三、重点工作实施与成效

(一)宣传教育与群众参与

1. 宣传体系建设:县治理办联合县委宣传部成立专项宣传教育组,落实年度宣传经费86万元,制定《2024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计划》,全年开展集中宣传活动32次,发放宣传资料18万份。

2. 媒体宣传成效:县内报刊开设专题专栏,发表宣传文章28篇,超出目标40%;县电视台每日播放专题报道,累计播出56次,完成目标140%;县政务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32条,超额完成50%任务;在城区进出口通道、主要公路沿线设置永久性宣传标语牌48块、大型广告画12幅,覆盖率达100%。

3. 群众参与度:通过“小手拉大手”“社区清洁日”等活动,组织群众参与治理行动12.6万人次,学生参与率达98%;公开投诉电话3部,全年受理投诉326件,处理率100%,经第三方调查,群众对城区卫生状况满意率达92.3%,高于90%的目标要求。

(二)市容环境整治

1. 基础设施配置:全县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日处理能力500吨,2024年处理生活垃圾16.8万吨,无害化处理率98.6%;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能力3万吨,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2.1%,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2. 环境卫生管理:城区实行“分片包干、全天保洁”制度,主要街道保洁时间16小时/天(超出标准1小时),一般街道保洁时间13小时/天(超出标准1小时);全年冲洗人行道6次(每2个月1次),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100%;环卫设施定期清洗消毒,公厕全部实现水冲式,配备管理员1名/座,卫生合格率100%。

3. 容貌秩序规范:开展“乱张贴、乱设摊、乱停车”专项整治,清理“牛皮癣”1.2万处,规范摊点320个,划定停车泊位1800个,车辆停放规范率达95%;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完成860栋,广告、牌匾规范设置率98%,无残垣断壁、乱搭乱建现象。

(三)乡镇与村社环境治理

1. 乡镇示范建设:参照《宜宾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乡镇标准》,2024年全县12个镇乡达到示范标准,占比60%。示范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8.5%(超出标准8.5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6.2%(超出标准6.2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3.8平方米(超出标准0.8平方米);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48次,上报活动资料48套,完整率100%。

2. 村社示范建设:13个示范村社均为县级以上卫生村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制定《村社保洁管理制度》《村规民约》等文件,配备保洁人员1名/10000平方米公共空间,全年开展普扫182次(每2日1次),重点场所清扫365次(每日1次);完成“四建五改”(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危房、改水、改路)农户860户,卫生厕所覆盖率85%,污水净化池建设率90%。

3. 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村社平原区域森林覆盖率18.2%(超出标准3.2个百分点),丘陵区域森林覆盖率38.5%(超出标准3.5个百分点),山区森林覆盖率49.3%(超出标准4.3个百分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80公斤/公顷以下,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100%。

(四)专项治理行动

1. 除“四害”工作:春秋两季开展灭鼠行动,夏秋季开展灭蚊蝇蟑螂行动,投入经费32万元,设置毒饵站1.2万个,喷洒药剂8600公斤,经检测,鼠密度1.2只/100平方米、蚊密度0.8只/灯·小时、蝇密度0.5只/笼·天、蟑螂密度0.3只/户,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

2. 城郊结合部整治:清理城郊结合部暴露垃圾320吨,整治乱搭建86处、乱排污水42处,建设公厕8座、密闭垃圾池48个,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重大卫生死角,路面平整率达98%,排水通畅率100%。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主要问题

1. 部分偏远村社环卫设施配置不足,2024年仍有12个村社垃圾收集池数量未达标,占比6.5%;

2. 群众环保意识存在区域差异,偏远乡镇群众参与率较城区低12个百分点;

3. 农贸市场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3个镇乡农贸市场设施老化,摊位布局不合理。

(二)改进措施

1. 设施补短板:2025年计划投入480万元,为偏远村社新增垃圾收集池120个、垃圾桶800个,实现环卫设施全覆盖;

2. 宣传提意识:针对偏远乡镇制定专项宣传方案,增加流动宣传车巡宣频次,计划开展群众培训48场,提升参与率至90%以上;

3. 市场升级改造:对3个老化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优化摊位布局,增设通风、排水设施,预计2025年6月底前完成。

XX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组

2024年12月30日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