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X年陕西能源职院教师煤矿实践锻炼心得——基于榆阳煤矿20天现场研习数据

2025-10-10人已围观

202X年陕西能源职院教师煤矿实践锻炼心得——基于榆阳煤矿20天现场研习数据

0 实习目的与意义

为系统性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推进学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学院《教师下企业(医院)实践锻炼暂行管理办法》,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于202X年暑假组织部分教师赴榆阳煤矿、红柳林煤矿开展实践锻炼。本人有幸参与此次锻炼,且按统筹安排被分配至榆阳煤矿,并担任实践小组副组长。

在为期21天的实践研习中,团队通过矿方工程技术人员专项讲解、井下跟班参观、一线跟班劳动、专题研讨交流、煤炭技术资料系统梳理等多元方式,高效达成实践锻炼目标。期间,系统性感知了榆阳煤矿优秀的企业文化及文化管理体制下的发展潜力,实现了对煤炭生产流程的感性认知向理性理解的转化;深度掌握了矿井生产管理的核心制度,包括岗位职责细则、人才录用标准、安全规程与技术规范等;清晰了解了当前国内外现代化煤矿生产的基本现状与技术趋势;全面熟悉了矿井开拓开采系统与生产保障系统的运作逻辑;同步学习了煤矿生产组织、安全管控、经营管理的关键常识,以及企业职工培养体系与管理思路、各部门职能定位与履职路径;通过参与综采、综掘工作面劳动,明确了各工种作业流程与协同机制,掌握了基础操作技能。此次实践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现场工作经验,拓宽了专业知识边界,显著提升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后续实践教学与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对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衔接路径形成了深度思考。

1 实习过程简介

学院于8月1日召开实践锻炼专项动员会,明确研习目标、安全准则与任务分工;8月2日组织教师团队赴榆阳煤矿,完成入矿手续办理与住宿安置;自8月3日起,团队在矿方人力资源部统筹协调下,有序参与系列实践活动:先后参加欢迎仪式讲座、企业发展座谈会,考察地面生活福利设施;听取安全专题报告、生产技术解析会,学习中能公司规章制度;实地观摩选用系统、地面机电系统、机修车间、地面运输系统、销售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深入井下开展综掘工作面劳动、综采工作面劳动,并在榆阳煤矿生产部、安检部、机电部、调度中心完成见习任务,期间多次组织小组座谈会梳理研习成果,最终于8月21日顺利返程咸阳。

实践期间,全体教师严格遵守矿井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与井下作业规程,尊重矿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一线职工,秉持虚心学习态度主动提问,面对井下复杂环境与体力劳动不避脏累,坚持动脑思考作业逻辑、动手实操基础技能;团队内部严格执行统一调度,始终保持团结互助、密切协作的工作状态,有效保障了实践锻炼的安全、有序、高效推进。

此次实践中,本人充分利用难得的现场研习机会,以高标准要求自身,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空余时间补充煤矿开采技术、安全管理等课本外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矿井一线核心岗位的基础技能,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体系。通过持续推动书本理论向实践应用转化,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最终不仅学到了课本中无法涵盖的现场经验,更对煤矿井下生产的全流程形成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

2 文化管理下的榆阳煤矿

(1)企业简介

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煤炭开采与销售的大型现代化煤炭生产企业,地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距榆林市区仅12公里,地理位置优势显著。榆乌公路、包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榆阳区铁路专用线与包西铁路红石峡站直接接轨,形成了“公路+铁路”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煤炭外运提供了高效保障。

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拥有的矿业权区域位于榆阳区小纪汗乡昌汉界村以南,该区域地处陕北榆神矿区与榆横矿区的中心地带,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优良。区域内平均煤层厚度维持在3.2米,显著优于陕北地区同类矿井平均2.5米的水平,且煤层赋存稳定、倾角小,非常适合机械化高效开采。该区域主要煤层产出的煤炭为特低灰(灰分含量≤6%)、特低硫(硫分含量≤0.3%)、特低磷(磷分含量≤0.05%)、高发热量(平均发热量≥28MJ/kg)的长焰煤,是化工原料、动力燃料、煤炭液化及民用供暖的理想原料。

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由陕煤化集团、华电集团、江苏悦达集团三方通过股份制形式共同组建,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打造高标准文明煤矿为核心目标,在文明和谐矿山建设领域稳步推进,先后荣获“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陕西煤化工集团优秀矿井”“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全煤系统五精管理示范矿”“陕西省省级园林式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公司已建立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煤矿”两级管理模式:公司层面主要负责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优化外部经营环境、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监督榆阳煤矿安全生产与经营效益;榆阳煤矿作为安全生产主体,核心职责涵盖安全风险管理、生产组织实施、成本精准控制等。公司生产技术团队具备扎实的现代化煤矿开采技术功底,高层管理团队拥有平均15年以上的煤炭行业实践经验与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能力。

为保障职工工作与生活质量,公司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了职工公寓楼、现代化餐厅、室内游泳馆与球场、室外篮球场、综合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将矿区打造为现代花园式煤田。截至202X年,矿区建筑群整体绿化率达到62%,职工办公与生活环境质量在陕西省煤炭行业位列前三。近三年来,中能煤田有限公司通过产能提升(矿井核定产能从300万吨/年提升至500万吨/年)、管理优化、效率改进、效益提升,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的发展目标:累计安全生产天数达到1260天,年利润实现4.2亿元(相较于重组初期的0.8亿元,五年内增长425%),职工队伍专业素质显著提升;累计向股东分红8亿元,上缴税费7.2亿元,成功走出一条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成为陕西省煤炭企业资源整合的典型成功案例。

(2)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

作为资源整合后组建的现代化矿井,中能煤田有限公司在文明煤矿创建初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出身基础薄弱”,前身包含多家小煤窑,技术与管理基础相对滞后;二是“股权结构多元”,作为股份制企业,三方股东的利益诉求与管理理念需进一步协同;三是“职工归属感不足”,部分员工存在临时就业思想,团队凝聚力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矿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资源整合不仅是股东资本的聚合,更关键的是实现三方股东“三心变一心”,即在企业发展目标上达成高境界共识、在科学发展路径上树立新理念、在煤矿管理模式上探索新方式,而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

基于此,公司确立了“在陕北地区不一定做成规模最大,但务必做成品质最优,打造陕北塞上煤海明珠”的愿景目标,并创新推出“春”字文化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涵为:上方三横分别代表三方股东“三心为一心”的协同理念、企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矿井“夯实三基(基础管理、基层队伍、基本技能)”的工作要求;中间“人”字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下方“日”字强调“每日安全高效”的作业准则。其中,“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安全标准化,第二步:打造行业示范矿,第三步:建成智慧型矿井)得到三方股东的高度认可,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发展旗帜,有效凝聚了团队合力。

中能煤田有限公司以文明煤矿创建为抓手,提出“文化引领管理”的新思路,具体表述为“说一不二抓安全(安全规程刚性执行,无例外、无折扣)、说三道四谋发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多维度优化发展路径)、五颜六色促和谐(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营造多元和谐氛围)”。为落地这一思路,公司重点在“四转”上发力:将多元股权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协同发展的优势,将优质煤炭资源的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优势,将完善基础设施的条件优势转化为安全生产的优势,将花园式矿区的环境优势转化为集聚人才的优势。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实践中,公司构建了“四个一”保障体系:为员工提供稳定的“生存饭碗”(完善薪酬福利与社会保障)、搭建施展才华的“干事舞台”(建立岗位竞聘与晋升通道)、拓展职业成长的“发展空间”(系统开展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营造温馨融洽的“和谐环境”(健全职工关怀与文化活动机制)。同时,通过思想引导帮助管理者与员工实现“五个解放”:从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局部利益与既得利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小打小闹、低层次发展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心态中解放出来,从“煤矿生产必然伴随事故”的错误认知中解放出来。

中能公司的文化建设实践,深度契合埃德加·沙因提出的“企业文化四层次模型”(即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通过“春”字文化模式的构建,实现了企业文化从理念设计到制度落地、再到行为养成的全链条渗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1]。而其“说一不二”的安全管理策略,与海因里希“安全金字塔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指出,每1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伴随29起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安全隐患。基于这一理论,中能公司通过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强化隐患排查(隐患排查率提升至98%以上)、加强安全培训(职工安全培训覆盖率100%),有效降低了事故风险,实现了安全生产1260天的良好业绩[2]。

[1] 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5-52.

[2] 海因里希.《工业事故预防》.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8-85.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