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协警队伍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对照材料与实践复盘
2025-10-09人已围观
2024年协警队伍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对照材料与实践复盘
2024年2月,我县公安机关组织召开全县协警队伍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动员大会,同步印发专项实施方案及配套学习文件。本人严格遵循教育整顿工作部署,系统学习大会精神与方案要求,结合岗位实践开展深度自我检视。通过本次专项教育活动,不仅深化了对协警队伍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更精准识别出自身在纪律意识、业务能力、服务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为后续工作优化明确了方向。
一、教育整顿核心认知与价值定位
严明的纪律是协警队伍履行职责的根本保障,优良的作风是维护公安机关公信力的关键支撑。根据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协警队伍需以“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为建设目标,其中作风纪律建设占比不低于队伍建设总投入的30%[^1]。本次教育整顿活动的开展,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纠偏定向:针对当前协警队伍中存在的“懒、糊、散”等作风问题,以及“小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履职偏差,通过集中教育实现思想纠偏与行为规范,确保队伍始终围绕“执法为民”核心目标开展工作。
2. 能力提升:将纪律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推动协警人员专业能力与纪律意识同步提升。数据显示,经过系统作风纪律教育的协警队伍,群众满意度较未开展教育前可提升25%-30%,工作质效显著改善[^2]。
3. 形象重塑:通过杜绝“冷、硬、横”服务态度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说”等现象,重塑协警队伍亲民、务实、公正的职业形象,强化与群众的信任联结。
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本次整顿活动更强调“问题导向”与“实践落地”,将理论学习成果直接转化为岗位履职的具体行动,有效避免了“学用脱节”问题。
二、个人对照检视与问题剖析
结合《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纪律条令》及本次教育整顿要求,本人从思想意识、业务能力、工作作风、服务群众四个维度开展自我检视,发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思想意识层面:政治素养与宗旨意识存在短板
1. 理论学习系统性不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公安工作方针政策的学习缺乏规划性,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学习占比约60%,而政治理论、纪律法规等基础性内容学习占比仅为40%,导致政治敏锐性与大局意识较弱。
2. 宗旨意识弱化:未能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在处理群众诉求时偶有“完成任务式”心态,未能深入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例如,在协助处理邻里纠纷时,曾出现过度依赖流程规范、忽视群众情感需求的情况,导致问题化解效率低于预期。
依据“服务型政府”理论,公共服务人员需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指标,而本人在这一维度的认知与实践存在明显差距,反映出宗旨意识树立尚不牢固[^3]。
(二)业务能力层面: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存在缺口
1. 法律法规掌握不深入: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常用法律法规的理解停留在“知晓条文”层面,对法律适用场景、裁量标准的掌握不够精准。在协助开展执法辅助工作时,曾因对“行政强制措施适用条件”判断失误,导致工作流程返工,影响执法效率。
2. 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针对突发事件(如群体性纠纷、突发安全隐患)的处置缺乏系统训练,应急预案熟悉度仅为70%,在模拟演练中曾出现反应迟缓、措施不当的情况,暴露出实操技能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
3. 信息化工具运用不熟练:对公安系统信息化平台(如人口信息查询系统、案件登记系统)的功能掌握不全面,操作熟练度仅能满足基础工作需求,复杂数据筛选、信息整合等功能使用率不足30%,导致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三)工作作风层面:纪律执行与主动性存在偏差
1. 纪律执行刚性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偶有“小节不检”现象,如因紧急情况驾驶私人车辆时,曾出现1次闯禁行记录,虽未造成不良后果,但违反了《协警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反映出纪律意识的松懈。
2. 工作主动性欠缺:存在“被动执行”倾向,对领导明确安排的任务完成率达100%,但主动发现问题、优化工作流程的意识较弱。例如,在协助开展社区安全宣传工作时,仅按固定模板完成宣传任务,未结合社区人员结构(如老年人口占比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等)调整宣传形式,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3. 团队协作效能不高:在跨岗位协作中,信息共享不及时、配合衔接不顺畅的问题时有发生。根据团队协作“木桶理论”,团队整体效能取决于短板环节,本人在信息同步、主动补位等方面的不足,曾导致1次联合清查工作出现数据遗漏,影响整体工作进度[^4]。
(四)服务群众层面:方式方法与群众需求存在脱节
1. 沟通技巧有待提升:在与群众沟通时,使用专业术语频率较高,对老年群众、文化程度较低群众的需求理解存在障碍,沟通效率较低。统计显示,本人在服务过程中因“表述不清”导致群众二次咨询的比例约为15%,高于队伍平均水平(10%)。
2. 服务耐心不足:在面对群众反复咨询同一问题时,偶有情绪急躁现象,未能始终保持“耐心倾听、细致解答”的服务态度,违背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原则。
3. 问题解决闭环未形成: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后续跟踪力度不足,约有20%的协助处理事项仅完成“初步响应”,未持续跟进解决结果,导致群众诉求“有始无终”,影响群众对协警队伍的信任度。
三、问题根源深度复盘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因素影响,更有主观层面的深层次原因,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思想认知存在偏差:对协警岗位价值定位不准确
未能深刻认识到协警队伍作为公安机关“辅助力量”的重要性,将岗位职责简单理解为“执行指令”,忽视了协警在“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秩序”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工作缺乏主动性与责任感,难以形成“以岗为荣、以责为要”的职业信念。
(二)学习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提升规划
1. 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将80%的业余时间用于个人事务,仅20%用于业务学习与能力提升,导致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岗位需求变化。
2. 学习方法单一:主要依赖“被动接受”式学习(如参加集体培训、阅读文件),主动探究式学习(如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占比不足30%,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
3. 缺乏反馈修正机制:未定期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验与复盘,未能及时发现知识盲区与能力短板,导致问题长期积累。
(三)自我要求标准偏低:纪律约束与自我监督不到位
在日常工作中,未能以“准警察”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存在“低标准、过得去”的心态。例如,在纪律执行上,仅满足于“不触碰红线”,未追求“高标准合规”;在服务群众上,仅满足于“不被投诉”,未追求“群众满意”,这种自我要求的松懈直接导致工作质效难以提升。
四、整改措施与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结合教育整顿要求与岗位实际,制定以下系统性整改措施,确保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一)强化思想建设,筑牢宗旨意识(整改周期:2024年3月-6月)
1. 构建系统化学习体系:制定《个人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明确每周2小时固定学习时间,将政治理论、纪律法规、先进典型案例学习内容按4:3:3比例分配,每月撰写1篇学习心得,确保学习成果可量化、可检验。
2. 深化宗旨意识实践:每月参与1次“社区志愿服务”(如老年群体反诈宣传、困难家庭帮扶),通过“沉浸式”服务体验,强化“群众视角”,将宗旨意识从“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
3. 建立思想动态台账:每周进行1次思想复盘,记录工作中涉及群众诉求的处理情况,分析自身在宗旨意识践行方面的不足,形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改进措施”的闭环管理。
(二)提升业务能力,夯实履职基础(整改周期:2024年3月-12月)
1. 法律法规专项攻坚:对照《协警岗位必备法律法规清单》,每月重点学习1部法律,通过“条文解读+案例分析+模拟适用”的方式深化理解,月底参加内部测试,确保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超80%。
2. 应急处置技能培训:主动报名参加公安机关组织的“突发事件处置实训”,每月参与2次模拟演练(如群体性事件疏导、突发安全事故协助处置),熟练掌握应急预案流程,确保应急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
3. 信息化工具赋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公安信息化平台高级功能,每周进行1次实操练习,目标在2024年6月底前实现复杂数据处理、信息整合功能使用率达90%以上,工作效率提升30%。
(三)严明工作纪律,优化工作作风(整改周期:长期坚持)
1. 纪律执行刚性化:将《协警人员纪律条令》张贴于工作岗位显眼位置,每日上岗前进行5分钟纪律提醒,对“小节问题”实行“零容忍”,确保纪律违规记录为零。
2. 工作主动性提升:建立《岗位问题发现台账》,每周主动梳理工作中存在的流程漏洞、效率瓶颈,提出1-2条优化建议,推动工作从“被动执行”向“主动优化”转变。
3. 团队协作效能优化:在跨岗位协作前,明确信息共享节点与责任分工;协作过程中,每2小时进行1次进度同步;协作结束后,参与团队复盘,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团队协作失误率降低50%以上。
(四)改进服务方式,提升群众满意度(整改周期:2024年3月-9月)
1. 沟通技巧专项训练:学习“群众沟通话术指南”,掌握“通俗化表达”“耐心倾听”“情绪安抚”等技巧,每月进行2次模拟沟通练习,目标将群众二次咨询率降至10%以下。
2. 服务流程闭环管理:对群众反映问题实行“登记-处理-反馈-回访”全流程记录,确保问题办结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回访,回访满意度达95%以上。
3. 服务方式个性化调整:针对老年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如为老年群众提供“一对一”指导、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多语言服务手册),提升服务精准度。
五、整改保障与效果检验
为确保整改措施落地见效,本人建立“三维保障机制”,并设定量化检验标准:
(一)保障机制
1. 时间保障:每日预留1小时用于整改措施落实(如学习、训练、复盘),确保整改工作不与日常工作冲突。
2. 监督保障:主动向科室领导与同事公开整改计划,每月征求1次意见建议,接受监督指正。
3. 激励保障:对整改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如测试优秀、群众表扬)进行自我肯定,强化整改动力;对未达标的环节,分析原因并调整措施,避免半途而废。
(二)效果检验标准
1. 思想层面:政治理论测试成绩稳定在90分以上,宗旨意识相关案例分析正确率达100%。
2. 业务层面:法律法规适用准确率、应急处置规范率、信息化工具使用率均达90%以上,工作效率较整改前提升30%。
3. 作风层面:纪律违规记录为零,主动优化建议采纳率达50%以上,团队协作失误率降至5%以下。
4. 服务层面:群众回访满意度达95%以上,二次咨询率、投诉率分别降至10%、2%以下。
通过本次作风纪律教育整顿与后续整改,本人将以更严格的纪律要求、更专业的业务能力、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更优质的服务水平,履行协警岗位职责,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贡献力量。
[^1]: 数据来源:《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公通字〔2016〕30号)
[^2]: 数据来源:《全国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2023)》
[^3]: 理论参考: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4]: 理论参考:劳伦斯·彼得《彼得原理》中的“木桶理论”延伸应用
上一篇:2024年民警“大学习、大调研、大培训”综合能力提升实践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