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汇编:7位典型人物折射的党员精神图谱

2025-10-07人已围观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汇编:7位典型人物折射的党员精神图谱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一):以忠诚为基,解码榜样的精神内核

在党的事业发展的浩瀚征程中,始终有一批坚守初心的先进典型,如星辰般照亮前行之路。2023年央视播出的《榜样7》专题节目中,“无声选择”的宋书声、“只为百姓笑”的朱仁斌、“青春逐星辰”的王淑芳、“英雄也情长”的印春荣、“只步测河山”的国测一大队等典型人物,以无私拼搏、默默奉献的实践,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不同个体对榜样力量的感知各有侧重:部分人被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所触动,部分人从中汲取实干担当的动力,部分人敬佩其自我牺牲的勇气。而从精神内核审视,这些榜样的共同特质,在于对“忠诚”二字的极致践行。

忠诚,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根本源泉。根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榜样示范作用”的相关阐述,先进典型的道德实践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而忠诚正是这种道德自觉在政治品格上的集中体现[1]。“缉毒英雄”印春荣在30余年缉毒生涯中,累计参与破获毒品案件3200余起,缴获毒品4.62吨,以生命每一分钟践行对党的忠诚诺言;“文武书记”朱仁斌放弃年收入百万的企业,回到鲁家村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使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增长至200余万元;耄耋之年入党的牛犇,以演员身份为载体,用数十部正能量作品传递党的声音。他们的实践共同证明:忠诚的本质,是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出发原点,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以民心为镜、以民意为尺校准行动方向。

忠诚,是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的坚实根基。组织行为学中的“榜样激励理论”指出,榜样的行为选择会对个体产生“替代强化”效应,即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结果,调整自身行为模式[2]。当面临艰难抉择时,榜样们的选择正是源于对党的忠诚。耄耋老人宋书声在被问及为何选择翻译职业时,一句“党的分配就是我的选择”,道破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党的事业的忠诚逻辑;乡村医生贺星龙坚守山村20余年,用“在哪里当医生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看哪里最缺医生”的认知,将“守护村民健康”的使命扛在肩上。正是这份忠诚,让他们在风霜雨雪的考验中筑牢精神盔甲,始终以使命为导向推进实践。

忠诚,是共产党人“干净担当”的进阶台阶。相较于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责任推诿现象,《榜样7》中的李元敏用实践展现了“干净担当”的鲜活样本。她将无钱治病的维吾尔族大妈视为母亲照料,将身患绝症的维吾尔族姑娘当作女儿帮扶;任职盖买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她整村务、清“三资”,重教育、建设施,以走家串户的移动式办公解决村民难题。“党员”身份并非天然赋予,而是通过自主奋斗获得的政治荣誉。在庄严的党旗下,“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需要以忠诚为支撑,在日常实践中转化为干净做人、担当做事的行动自觉。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二):从抗疫榜样看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榜样7》专题节目的抗疫典型事迹中得到集中彰显。2023年3月22日20:00,《榜样7》专题节目播出,其中张京西、杜云、凌磊等抗疫榜样的故事,不仅引发个人对榜样事迹的情感共鸣,更推动对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深度思考。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无数榜样以行动创造了令世界震撼的中国奇迹。

张京西以军人职责为坚守,84天未休息,始终奋战在急救一线,成为进入急救室频次最高的医生。正是这份执着,使他主导的全国首例重症患者成功出院案例得以实现,为后续抗疫治疗提供了关键参考。杜云作为芳草社区“战役全能书记”,以社区主心骨的角色带领7人小团队,承担起5000余名居民的日常物资保障任务,人均服务人数超700人,用高效协同诠释了基层党员的责任。凌磊则以“暖心大管家”身份,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深夜食堂保障,累计服务医护人员超2000人次,用“暖心+暖胃”的双重支持缓解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

这些榜样拥有平凡的姓名、面容与职业,却凭借不平凡的勇毅、坚持与奉献,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前行标杆。数据显示,抗疫一线人员中35岁及以下群体占比超50%,其中90后、00后成为重要力量,他们以稚嫩肩膀扛起抗疫重任。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需以榜样为镜,通过系统性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中锤炼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需复盘榜样的责任担当逻辑,迭代自我认知,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避免以“主观感受”替代“行动实践”,用可落地的行动路径践行青年责任。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三):榜样的力量与党员的实践方向

越是伟大的时代,越需要榜样的引领;越是奋进的征程,越需要楷模的激励。榜样作为精神旗帜,其力量具有无穷的辐射效应。2023年观看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7》专题节目后,个人对党员的精神内涵与实践方向产生了更深刻的认知。该节目以“不忘初心、共圆中国梦,走近学习榜样、凝聚复兴力量”为主题,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线,通过典型访谈、老党员现场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忠诚担当的精神风采。每一个故事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核,为党员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

《榜样7》邀请了2023年表彰的部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参与录制,通过多维度呈现约10位不同岗位共产党人的奉献、坚守、担当、创新与责任。正如节目中所传递的,“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典型人物的实践,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传递了强大的正能量。

支月英老师的事迹尤为令人触动。作为山村教师,她将几十年时光全部投入讲台,在奉献、扎根与服务中,将毕生精力与学识无私奉献给大山深处的孩子。即便达到退休年龄,她仍选择继续坚守,为山区孩子播撒文明火种、耕耘教育希望。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1-2025年)》数据,我国现有乡村教师约300万人,支月英正是这一群体中“坚守者”的典型代表,其事迹与计划中“鼓励乡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目标高度契合[3]。

时代榜样是党员前行的指路明灯。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党员没有理由不投入更高的工作热情、付出更大的精力、创造更优异的业绩。我们需以榜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坚守初心使命,敬业爱岗,践行为群众服务的宗旨;需成为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宣传者、倡导者与执行者,以适度的热情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尽力而为,用实绩成就无悔的党员人生。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四):坚守与奉献:榜样实践的双重维度

《榜样7》专题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通过先进代表访谈、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互动、分享入党初心等多元形式,生动展示了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形象。从这些典型人物的实践中,可清晰梳理出“坚守”与“奉献”两大核心维度,这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榜样精神的重要支撑。

在事业坚守与党性坚守层面,宋书声将翻译工作视为党的事业与为人民服务的载体,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累计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超500万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撑。超导院士赵忠贤在超导事业的发展浪潮中坚守,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带领团队攻克高温超导技术难题,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王淑芳则将最佳青春年华奉献给党的北斗事业,从科研攻关到成果推广,始终将党的需要放在首位,参与完成北斗系统3次重要升级,推动北斗应用在交通、农业等领域落地超10亿终端。正如古人所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些榜样的长期坚守,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个人奉献与集体利益层面,贺星龙的实践堪称典范。作为乡村医生,他被当地群众称为“摩托医生”,累计出诊频次达17万次以上,先后骑坏摩托车10辆。在24小时出诊服务中,他始终坚持不收取任何出诊费用,甚至将困难群众的赊账簿付之一炬。几十年下来,贺星龙个人经济状况虽处于清贫状态,但却保障了周边1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服务覆盖人口超4000人。这种“辛苦自己、方便他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正是共产党人初心的生动体现。

朱仁斌与李元敏则在基层治理中展现了勇敢担当与无私奉献的品质。事业有成的朱仁斌,在看到鲁家村发展滞后的现状后,毅然放弃企业经营,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他结合鲁家村实际,引入“家庭农场”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使鲁家村从“空心村”变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的“网红村”。李元敏则临危受命出任盖买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集体负债、村民矛盾突出的现状,她大刀阔斧推进改革,雷厉风行整顿党风,团结各族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短短5年时间,便将一个排名倒数的穷困村转变为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的富裕村。

作为新入职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观看节目过程中,我通过一丝不苟记录笔记,将对榜样事迹的情感共鸣转化为理性认知。这些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为我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引。未来工作中,我将以实际行动向榜样先锋看齐,学习榜样精神、传递榜样力量、践行榜样模范,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稳步前行,通过复盘榜样的工作方法,迭代自身的服务能力,优化为民办事的路径。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五):从榜样事迹看党员的初心践行路径

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7》专题节目,通过讲述先进典型代表与老党员的感人事迹,集中展现了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尽管这些典型人物的职业领域不同、实践经历各异,但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党员宗旨。他们的双手,握住奉献、攥住信念,其事迹不仅引发情感共鸣,更为党员践行初心提供了可复制、可迁移的路径方法。

从先进典型代表的实践中,可清晰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要成为一名优秀党员,首要任务是学习榜样的执着精神,如国测一大队队员那般,在野外测绘工作中,克服高寒、缺氧等极端环境,累计徒步测绘里程超6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圈,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其次是学习榜样的做事方法,如王淑芳在北斗推广过程中,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制定差异化应用方案,使北斗系统在渔船导航领域的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95%以上。最后是学习榜样的无私奉献,如贺星龙那般,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后,以持续的付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需立足本职岗位,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发力,将“做实做细”作为核心要求。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关键在于将“为民办实事”的宗旨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在窗口服务岗位,可参考榜样的耐心细致,将平均办理时长从15分钟压缩至8分钟,同时确保服务满意度维持在98%以上;在基层调研岗位,可借鉴朱仁斌“走遍全村角落”的做法,累计走访群众超1000户,形成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学习先进典型,需以“螺丝钉”精神扎根本职工作,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高度契合[4]。王恩东“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精神,正是“螺丝钉”精神的生动体现——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服务器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使我国服务器市场国产占有率从不足10%提升至35%。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激励共产党人前进的力量源泉与精神支柱。将思想集中在干事业上,将精力投入到做实事上,将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才能用实干造福人民、以实干赢得人心,避免陷入“空想式”的主观认知,以可量化的实绩践行党员初心。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六):榜样的精神特质与党员的自我提升

《榜样7》专题节目中的典型人物,虽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经历,但均展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这些特质为党员的自我提升提供了明确方向。通过系统分析节目内容,可将榜样的核心精神特质归纳为“信念坚定”“为民务实”“担当作为”三大类,每一类特质都对应着具体的实践要求与提升路径。

“信念坚定”是榜样的首要特质,其核心表现为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与长期坚守。宋书声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视为“党的使命”,即便在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时期,仍坚持校对文稿,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赵忠贤在超导研究遭遇瓶颈时,始终坚信“党的事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攻克的”,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最终取得突破。对于党员而言,提升信念坚定性,需通过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每年完成不少于40学时的理论学习,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日常工作中校准思想方向,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为民务实”是榜样的核心特质,体现为以实际行动解决群众问题。贺星龙针对山村老人“看病难”的问题,推出“24小时上门出诊”服务,无论风雨雪霜,均能在1小时内抵达现场;杜云在社区抗疫中,针对居民“物资短缺”的诉求,建立“需求清单-物资匹配-上门配送”的闭环机制,确保物资配送效率提升50%以上。党员提升为民务实能力,需建立“群众需求调研-问题分类梳理-解决方案制定-效果反馈优化”的工作流程,每月至少开展2次群众调研,每季度形成1份问题解决报告,用“数据化”的方式替代“主观化”的判断,确保为民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担当作为”是榜样的重要特质,表现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勇于突破。印春荣在缉毒行动中,多次直面毒贩的威胁,始终冲锋在前,成功抓获毒贩超200名;朱仁斌在鲁家村发展遇到资金难题时,主动抵押个人资产获取贷款,推动项目落地。党员提升担当作为能力,需培养“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解决时限与责任,同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学习等方式,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回避困难”的消极态度。

党员的自我提升,本质上是一个“对标榜样-查找差距-改进优化”的循环过程。相较于传统的“自我感觉式”提升,以榜样为参照的提升路径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将榜样的精神特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标,如“每月解决群众问题不少于5件”“年度工作目标完成率不低于90%”,可使自我提升更具可操作性,避免陷入“空泛化”的提升误区,以持续的自我迭代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

2023年《榜样7》观后心得(七):榜样的实践价值与基层党员的行动指南

《榜样7》专题节目所呈现的典型事迹,不仅具有精神引领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尤其为基层党员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基层党员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落地与群众满意度,而榜样的实践则为基层党员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服务群众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在政策执行层面,榜样的实践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核心原则。李元敏在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时,没有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而是结合盖买村多民族聚居、农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制定“民族团结+特色种植”的发展路径,引入葡萄、红枣等经济作物,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3000元以上;朱仁斌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结合鲁家村的生态优势,打造“田园综合体”,使政策红利与地方特色实现有效结合。基层党员在政策执行中,需学习这种“因地制宜”的思维,在政策落地前开展不少于3次的实地调研,分析本地的资源禀赋与群众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执行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执行方式,确保政策效果最大化。

在群众服务层面,榜样的实践强调“精细化”与“人性化”。贺星龙为方便老人记忆,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村民家中显眼位置,同时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定期上门体检”服务,每年体检覆盖超200人次;凌磊在服务医护人员时,不仅提供物资保障,还关注其心理健康,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累计接听咨询电话超500次。基层党员在群众服务中,需建立“群众需求档案”,记录群众的特殊情况与诉求,提供“一人一策”的精细化服务,同时注重服务的人性化,在服务过程中关注群众的情感需求,避免“机械化”的服务模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在团队协作层面,榜样的实践体现了“凝聚力”与“领导力”的重要性。杜云带领7人团队保障5000余名居民的物资供应,通过明确分工、定期沟通,使团队协作效率提升40%以上;李元敏在整顿村党支部时,通过组织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使党员参与村务工作的积极性从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基层党员在团队协作中,需学习榜样的领导方法,通过明确目标、合理分工、及时反馈,提升团队的协作效率,同时注重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避免“各自为战”的工作状态,形成工作合力。

基层党员的行动成效,最终需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榜样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上,以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基层党员需以榜样为镜,定期复盘自身的工作成效,查找在政策执行、群众服务、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差距,通过持续优化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能力,将榜样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基层岗位上践行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 2019.

[2] 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7.

[3] 教育部.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1-2025年)[Z]. 2021.

[4] 马克思. 实践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