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年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实践:基于120例病例的效果分析

2025-10-07人已围观

2023年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实践:基于120例病例的效果分析

心力衰竭作为各类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核心病理生理机制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的心输出量不足,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进而引发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而心律失常的合并发生,会进一步升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加剧预后恶化。临床实践中,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一线药物,可通过抑制α受体、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功能,同时阻滞钾离子负极化终止室性心动过速,但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需依托科学的护理干预。本文基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2±5.8)岁;心力衰竭病因包括冠心病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12例、其他5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Ⅲ级38例、Ⅳ级22例;心律失常类型以频发室性早搏为主(42例),合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8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5±6.1)岁;心力衰竭病因包括冠心病2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其他6例;心功能分级Ⅲ级36例、Ⅳ级24例;心律失常类型为频发室性早搏40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心功能分级及心律失常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心血管疾病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基础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遵医嘱发放药物、病房环境管理(保持安静、通风,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50%-60%)及常规入院宣教。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基础护理优化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生理特点,优先保障休息与体位护理:指导心功能Ⅲ级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心功能Ⅳ级患者采取端坐位并下肢下垂,通过体位调整减轻肺部淤血及心脏前负荷;每日协助患者翻身2-3次,按摩受压部位(如骶尾部、肩胛部),预防压疮发生;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水肿部位(如下肢、眼睑),避免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1.2.2 精细化病情观察

建立“定时监测+即时反馈”的病情监测机制:每4小时定时测量患者体温,记录数值并观察热型变化;每8小时准确记录尿量及尿液性质(颜色、透明度、有无沉淀),若发现尿色加深(如深黄色)、尿量减少(每日<500ml)或体温超过37.3℃,需立即将异常信息反馈至主管医生,协助完善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或肾功能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3 个体化心理护理

基于罗伊(Roy)适应模式构建心理干预方案,该模式认为患者的负面情绪是对疾病应激的适应性障碍,护理需聚焦于改善其心理适应水平[3]。具体措施包括:每日开展15-20分钟个体化沟通,通过倾听患者诉求,识别焦虑、抑郁等情绪的诱因(如对预后的担忧、治疗费用压力);采用“认知重构”技术,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及成功案例,纠正“心力衰竭=绝症”等错误认知;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训练(每日3次,每次5-10分钟)、听舒缓音乐等方式缓解情绪,必要时联系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干预。

1.2.4 全面性健康教育

遵循奥瑞姆(Orem)自护理论,通过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能力,以应对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需求[4]。教育内容分为以下模块:

- 饮食管理:明确低盐(每日<6g)、限水(每日<2000ml)的具体标准,通过标准盐勺(1勺约2g)演示量化摄盐方法,发放饮水记录表格指导患者记录每日饮水量;推荐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瘦肉、豆制品),强调少量多餐(每日5-6餐),避免单次进食量过大增加心脏负荷;指导患者通过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预防便秘,避免排便用力诱发心律失常。

- 运动指导:根据心功能分级制定方案:心功能Ⅱ级患者每日进行20-30分钟轻度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拳),心功能Ⅲ级患者以床旁活动(坐起、缓慢翻身)为主,心功能Ⅳ级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运动过程中监测心率,若出现心悸、胸闷需立即停止。

- 药物管理:讲解抗心衰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胺碘酮的作用机制、服用时间(如利尿剂晨起服用避免夜间排尿频繁)及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肌肉抽搐);指导患者识别药物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 应急处理:告知患者家中常备速效救心丸,明确存放位置(阴凉干燥处)及服用方法(胸闷时舌下含服10-15粒);列举需立即就诊的情况:持续胸痛超过15分钟且服药无效、心率持续<50次/分或>120次/分、呼吸困难加重不能平卧。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常用标准并结合本研究特点,制定以下疗效判定指标:

- 显效:患者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成人静息心率60-100次/分),心功能分级较干预前改善2级及以上;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减少>7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次减少>90%。

- 有效:心功能分级较干预前改善1级;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减少>5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次减少>20%。

- 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甚至出现心功能恶化或心律失常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86,信效度良好)评估满意度,分为“满意”(得分≥80分)和“不满意”(得分<80分)两个等级,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为确保结果客观性,本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频数(n)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后心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当P<0.05时,认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结束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实验组显效35例(58.3%)、有效21例(35.0%)、无效4例(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22例(36.7%)、有效23例(38.3%)、无效15例(25.0%),总有效率75.0%。经χ2检验,χ2=8.214,P=0.004。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住院天数比较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满意57例(95.0%)、不满意3例(5.0%);对照组满意47例(78.3%)、不满意13例(2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9,P=0.006)。

在住院天数方面,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0.2±2.3)天,对照组为(14.5±3.1)天,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2,P<0.001)。

3 讨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需“药物+护理”协同发力,胺碘酮虽能有效改善心律失常症状,但患者的病情稳定性、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均需通过科学护理干预进一步提升。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在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及住院天数方面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林晓华等[1]关于“护理风险措施改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研究结论一致。

从护理机制来看,实验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精细化病情观察实现了“早发现、早处理”,通过对体温、尿量等指标的定时监测,有效防范了感染、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了及时依据;其二,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激活交感神经升高心率,加重心律失常,而心理干预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间接辅助改善心功能[4];其三,奥瑞姆自护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掌握了饮食、运动、药物管理的核心方法,使护理效果从院内延伸至院外,减少了病情反复风险。

相较于传统常规护理,本研究的系统护理干预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性”,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避免了单一护理措施的局限性;二是“个体化”,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情绪状态制定差异化方案,而非“一刀切”;三是“可操作性”,通过盐勺演示、记录表格等工具,将抽象的护理标准转化为患者可执行的行为,提升了教育效果。韩丽蓉等[2]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衰及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也指出,“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本研究的护理理念高度契合。

需注意的是,本研究样本量有限(120例),且为单中心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可能存在一定局限。但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达93.3%)及护理满意度(实验组达95.0%),同时缩短住院天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晓华,杨平,杨倩云,等. 护理风险措施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14-15.

[2] 韩丽蓉,李静.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J]. 护理研究,2014,(18):2256-2257.

[3] 王艳玲. 奥瑞姆自护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5):2096-2100.

[4] 李娟,张莉. 罗伊适应模式在心律失常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学报,2019,26(8):73-76.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