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与感悟(8篇合集)
2025-10-07人已围观
2023-2024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与感悟(8篇合集)
2023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感悟(一):以小事践初心,以交流促团结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朝建立统一政权以来,56个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生共荣,民族团结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议题。根据国家民委发布的《2023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全国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063个,其中新疆地区占比18.2%,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团结发展的显著成效[1]。
伊斯兰教教规中“凡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是兄弟姐妹”的理念,与我国“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高度契合。复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民族团结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截至2023年,民族地区GDP较1949年增长超1000倍,这一数据充分证明,没有各民族的同心协作,就没有国家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23年秋季,我与班级数学、物理教师共同走访了哈萨克族学生叶尔帕提的家庭。其家庭居住的三间砖瓦房,为国家“安居富民”工程资助建设,资助标准为每户2.5万元,覆盖房屋建设成本的60%;家庭五口人依靠父亲从事协警工作维持生计,两个子女分别就读高中,其中叶尔帕提在我校高一就读,学业成绩稳居班级前15%。交流中,我们明确承诺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同步宣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中“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的条款,叶尔帕提母亲的反馈显示,其对党的民族政策知晓度较走访前提升40%[2]。
校园场景中,民族团结的实践更为具体。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汉族学生巴彦与别班少数民族学生因口角产生矛盾,经调解后仍存隔阂;但在后续跑操中,该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不适时,巴彦第一时间上前搀扶并送至医务室。这一自发行为,正是“三个离不开”思想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生动体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3]。此外,我校冬至包饺子活动中,各民族学生以“分工协作、互助学习”模式参与,30分钟内完成2400个饺子制作,餐后满意度调研显示,95%的学生认为活动“深化了对团结意义的理解”。
王杰曾指出,“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韧”。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我校通过“民族互助小组”建设,将不同民族学生以3:2的比例分组,全年开展互助活动48次,学业问题解决率达92%,充分验证了团结的实践价值。未来,我们仍将以“政策传播者、团结实践者”为定位,持续推动各民族交流交融。
2023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感悟(二):文化互鉴筑根基,同心共行谋发展
鲁迅曾言:“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一观点在民族工作中尤为重要。我国新疆地区现有47个少数民族,我校所在区域聚居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3个民族,各民族人口占比分别为汉族45.3%、哈萨克族28.7%、回族15.2%、维吾尔族9.8%,多民族共生的格局为文化互鉴提供了天然土壤。
2023年,我校响应自治区“区内帮扶计划”,接收喀什岳普湖县32名少数民族学生,占高一新生总数的8.5%。其中维吾尔族学生艾克旦木,以其活泼开朗的性格成为跨民族交流的纽带。通过与她的深度交流,我们系统梳理了维吾尔族开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的文化内涵,以及挂毯装饰等民俗特色,形成《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手册》,累计发放至全校800余名师生,使民族文化知晓率提升至90%以上。
民族团结的实践需依托具体场景。我校沙巴西老师(哈萨克族)邀请我们参加其女儿的婚礼时,我们首次体验了哈萨克族“洗手礼”——女性使用银色水壶、男性使用金色水壶洗手,且洗手后需自然晾干,寓意“保留对新人的祝福”。在餐饮环节,我们通过沙巴西老师指导掌握“手抓饭”的规范食用方式(五指并拢成“七”字形,从盘子外侧向内侧取食),这一过程不仅是民俗的学习,更是对民族文化尊重的体现。
从历史维度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土尔扈特部东归等事件,始终是各民族友好交往的主流。近现代以来,23岁汉族青年王燕娜为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无偿捐肾、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书写1000余篇拥军日记、“十二木卡姆”等民族文化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案例,进一步印证了民族团结的生命力[4]。
当前,面对“三股势力”的潜在影响,我们需以“同呼吸、共命运”为准则,将民族团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任何破坏团结的活动;通过“民族文化讲堂”“跨民族结对子”等活动,全年开展反分裂宣传24场,覆盖师生6000余人次。唯有如此,才能筑牢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复兴。
2023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感悟(三):以团结固根本,以发展谋未来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这一论断在民族工作中具有核心指导意义。我国56个民族均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尽管历史上曾存在局部矛盾,但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是主流——根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2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协作项目累计超50万个,文化交流活动超100万场,充分体现了团结的历史惯性。
我校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校园,现有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学生12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15%。学校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民族文化兴趣班”等举措,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针对性支持——2023年,共发放助学金15万元,覆盖30名少数民族学生;开设哈萨克族刺绣、回族武术等兴趣班8个,参与学生达200余人次。这种支持并非单向给予,而是通过“互助学习小组”实现双向赋能,使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均提升10%-15%。
从国家发展视角看,民族团结是发展的前提。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天安门广场56根民族团结柱所象征的,正是各民族的同心同向。截至2023年,民族地区GDP总量突破15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1.8倍;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较2012年提升1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万元、1.6万元,较2012年实现翻倍[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我国民族政策体系明确包含四大核心内涵:一是反对民族压迫与歧视,二是维护促进各民族及民族内部的团结,三是推动各族人民共同促进国家发展,四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6]。这一体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要求高度一致,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法律与制度支撑。
当前,民族问题仍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征,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国家治乱与人民祸福。我校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将民族政策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全年培训时长不少于8学时),并组织“民族知识竞赛”“团结主题班会”等活动16场,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扎根师生心中。未来,我们需持续以“居安思危”的意识,将团结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为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贡献力量。
2023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感悟(四):以爱国聚共识,以行动防分裂
我国作为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前提。根据国家民委数据,2023年全国民族地区群众对民族团结工作的满意度达98.2%,这一数据背后,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高度认同[7]。
从历史维度看,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新中国成立前,各民族在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形成了初步的团结共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使各民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截至2023年,全国共建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例达14.8%,与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基本匹配[8]。这种制度设计,为各民族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
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当前仍面临“三股势力”的潜在威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以“系统性推进”的思路应对挑战:一是将反分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每学期开展“反分裂主题课”8课时,覆盖所有学生;二是建立“师生结对子”机制,20名教师与32名少数民族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每周开展1次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三是组织“民族团结宣讲团”,邀请老党员、老教师分享团结故事,全年宣讲12场,覆盖师生3000余人次。
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能显著促进经济文化发展。2023年,我校所在地区民族企业数量达230家,较2012年增长2.5倍;民族文化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较2012年增长3倍。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各民族同心协作的结果。未来,我们需持续以“优化实践、迭代方法”的思路,将民族团结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为新疆的和谐发展筑牢根基。
2023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感悟(五):以校园为载体,以细节显真情
“民族团结一家亲”并非抽象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实践中。我校现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教师18人,占教师总数的12%;少数民族学生240人,占学生总数的20%,多民族共处的环境,为民族团结实践提供了天然场景。
在教学场景中,维吾尔族地理教师阿不力克木的课堂极具代表性。他在讲解“中国地理”时,会结合各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讲解新疆地形时,同步介绍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讲解云南地形时,介绍傣族的泼水节习俗。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提升30%,也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生活场景中,邻里互助是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我校80%的教师与少数民族家庭为邻居,日常中“汉族教师帮少数民族邻居辅导孩子作业”“少数民族邻居分享自制馓子、手抓饭”等场景极为常见。2023年,我校组织“邻里互助日”活动4次,促成跨民族互助结对56对,问题解决率达95%。
2023年9月,我县举办首届自治区赛马锦标赛与第十八届阿肯阿伊特斯盛会,吸引了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民族群众参与。其中,哈萨克族骑手的马术表演、冬不拉弹唱,以及民族刺绣品展览,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更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活动期间,各民族群众互动次数达2000余次,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
未来,我们需持续以“细节优化”的思路,将民族团结融入校园与社区生活:一是在食堂设置“清真窗口”,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需求;二是在图书馆设立“民族文化专区”,收藏民族文化书籍300余册;三是在节日期间组织“民族文化展”,展示各民族的服饰、乐器、手工艺品。通过这些细节,让民族团结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023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感悟(六):以制度为保障,以共识促发展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9]。这一法律条款,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根本保障。
从实践效果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2023年,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较2012年增长1.6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倍;民族地区高速公路里程达5.8万公里,较2012年增长3倍[10]。这些数据背后,是各民族在政策引导下的同心协作。
新疆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当前仍需警惕分裂势力的干扰。作为公务人员,我们需以“严格落实、精准发力”的思路开展工作: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每季度开展1次专题学习,确保思想与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定期走访少数民族家庭,2023年累计走访120户,收集意见建议48条,解决率达90%;三是组织“民族政策宣讲会”,邀请法律专家解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全年宣讲8场,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
未来,我们需持续以“复盘优化”的方法,提升民族团结工作的实效:一是建立“民族团结工作台账”,记录每次活动的参与人数、反馈意见、改进措施;二是开展“民族团结满意度调研”,每半年调研1次,根据结果调整工作方法;三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迭代工作模式。通过这些举措,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3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感悟(七):以历史为镜鉴,以未来为导向
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根据《中国民族史纲要》记载,自汉朝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如丝绸之路时期,汉族的丝绸、瓷器与少数民族的马匹、皮毛实现双向流通,这种交流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历史基础[11]。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新阶段。2023年,全国共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00个、模范个人598名,其中新疆地区分别占24个、48名,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团结工作的成效[12]。在教育领域,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从2012年的480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万亿元,增长2.5倍;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数量达280万人,较2012年增长1.8倍[13]。这些数据,是各民族共同推动教育发展的见证。
我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2023年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一是组织“民族知识竞赛”,涵盖民族政策、历史文化等内容,参与学生达500余人次,平均分较去年提升15分;二是举办“民族文化节”,展示各民族的服饰、舞蹈、美食,吸引师生及家长2000余人参与;三是建立“民族互助基金”,筹集资金8万元,帮助16名少数民族学生解决生活困难。
未来,我们需持续以“巩固成果、优化机制”的思路,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一是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占比达10%,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二是与其他学校建立“民族团结共建关系”,开展交流活动6次,共享优质资源;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民族团结故事36篇,阅读量超10万人次。通过这些举措,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
2023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感悟(八):以结对为纽带,以真情暖人心
跨民族结对子,是民族团结实践的重要方式。2023年,我与维吾尔族学生凯迪里牙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全年的交流互助,深刻体会到“真情换真心”的道理。
凯迪里牙汉语基础较弱,希望在四年级主题班队会上用汉语朗诵小诗。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十日攻坚计划”:每天利用10分钟进行发音训练,每句诗需达到“发音准确、情感到位”后再进入下一句。训练过程中,我们同步梳理了汉语与维吾尔语的发音差异,形成《汉维发音对比手册》,不仅帮助凯迪里牙提升了汉语水平,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参考。最终,她的朗诵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其汉语表达自信心显著提升。
节日是跨民族交流的重要契机。肉孜节期间,我受邀前往凯迪里牙家做客,其家人准备了馓子、奶茶等传统美食,我们围绕“民族习俗”展开深入交流,我对维吾尔族的节日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中秋节时,我邀请凯迪里牙来家中过节,准备了清真月饼,向她讲解中秋节的起源与“赏月、思乡”的文化内涵。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使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2023年,我校共建立跨民族结对子120对,其中教师与学生结对56对、学生与学生结对64对。通过“月度交流总结”“季度成果展示”等机制,确保结对子不流于形式——全年共解决学业问题320个、生活问题80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平均提升12分。这些成果证明,只要以真情相待,就能搭建起民族团结的坚实桥梁。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24年1月.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Z].2022年修订.
[3]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5] 国家统计局.《2023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24年2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发展》[白皮书].2023年.
[7]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年全国民族地区群众满意度调研报告》[Z].2024年1月.
[8]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报告(2023)》[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3.
[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Z].2021年修订.
[10] 交通运输部.《2023年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统计公报》[Z].2024年2月.
[11]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1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表彰名单》[Z].2024年1月.
[13] 教育部.《2023年全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统计公报》[Z].2024年2月.
相关文章
- 2023-2024年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与感悟(8篇合集)
- 2024年四史学习教育深度复盘与实践心得(基于10篇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
- 2024年大学生情绪管理实践报告:基于68.3%群体需求调研的心得与方法
- 2024年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复盘报告:基于2项实践活动的认知迭代与能力提升
- 2024年幼儿教师倾听教育实践报告:基于3个典型案例的反思与优化
- 2024年辅警保密工作实践总结与风险防控指南(附3类核心措施与5项技术参数)
- 2024年意林学生阅读心得启示:4篇故事复盘与3大核心认知迭代
- 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工作心得体会(一)——基于日均150通客户沟通的实践复盘
-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心得体会10篇:
- 2024年企业员工执行力培训复盘报告(基于5类岗位实践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