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2年“红船党课”学习心得体会
2025-10-05人已围观
2022年“红船党课”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一
省四套班子领导一同前往嘉兴南湖,重走建党圣地,重温“红船精神”,这是一次形式独特、内容深刻的学习教育与思想动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弘扬“红船精神”是一项关键内容,它让我们铭记与群众风雨同舟、百姓可载舟覆舟、发展如逆水行舟的道理,促使我们践行为民宗旨,以优良作风和充足干劲,推进“一三五”规划、实现“四翻番”目标,加快“两富”现代化进程。
红船劈波前行,精神凝聚人心。“红船精神”在92年的波澜壮阔历史实践中,为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其具体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精神是一部生动教材、一面明亮镜子、一笔巨大财富。弘扬“红船精神”,关键在于将其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从首创精神来看,一个执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唯有进取才能进步,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意味着拒绝精神懈怠、不思进取,拒绝意志衰退、干劲减弱,拒绝因循守旧、满足现状。在当今时代,弘扬首创精神就是要保持那股冲劲、韧劲和闯劲,勇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攀登险峰、涉入深水、开辟坦途,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正如管理学中的“创新理论”所指出,创新是组织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竞争力。
就奋斗精神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理想信念坚定,就能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经受考验而不改初衷,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心、失去动力。如今,弘扬奋斗精神就是要做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状态,为理想去拼搏、去奋斗、去付出。这与“目标设定理论”相符,明确的目标能够激发个体的奋斗动力,促使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奉献精神方面,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党的一大召开时条件异常艰苦,许多代表借住教室,以芦席铺地当床铺。当下,弘扬奉献精神并非否定合理的物质需求,而是在取得成就时决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决不滋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奋发有为地推进事业发展。
心得体会二
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那艘小小的红船历经岁月磨砺,如今已发展成为承载八千多万党员的红色巨轮。它作为红色基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新的起点上,迈进新时代,全民族人民需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成为有信仰、能实践、敢创新的新时代“追梦人”,让“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首先,要弘扬“红船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只有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坚持理想信念是新时代“追梦人”必须补足的精神之钙。“领导干部要立家规、共产党员要正家风”,将合格党员标准融入家庭建设,构筑一个个健康的家庭细胞,为成就新时代有理想信念的大家庭奠定良好基础。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良好的家庭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弘扬“红船精神”,要做到担当有所作为。“敢于担当”意味着在推进发展过程中要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敢于“亮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作风,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有所作为就是要务实肯干,真真切切地为群众干实事,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难题。党员干部应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好,用实际行动为群众谋福利。这体现了责任理论中个体对自身角色责任的认知与履行,只有每个党员干部都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最后,弘扬“红船精神”,要善于实践创新。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丰富自我、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浪潮中,面对新思想、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需要勇于实践和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打破常规,拓展思路,善于开拓创新。只有不断地实践创新,才能丰富自我、服务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例如,在经济学中,创新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要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在“红船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将“四大意识”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绽放出新时代的新光芒。
心得体会三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它不仅记载了党的光辉历史,还蕴含着早期共产党人坚定理想、英雄顽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等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翻阅《红船精神》,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为建设新中国而做出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其艰难但辉煌的历史画面不断浮现于眼前,令人为之震撼。
“红船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党的先进性之源,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和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红船精神”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概括精炼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上世纪20年代诞生、发展、壮大至今的动力之源、胜利之本、政德之基,是我们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撑。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铸就伟大的人民。“红船精神”成就了伟大的党,成就了伟大的国家,成就了伟大的人民。“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创建者们在建党实践中所展现的首创、奋斗和奉献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之中。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表明,无论过去还是未来,“红船精神”都永不过时。在当今时代,“红船精神”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各行各业转型改革的指路明灯。
“红船精神”反映了我们党的先驱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是我们党领导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当时时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而形成的,它既在斗争中形成,又不断推动着党的先进性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红船精神”始终发挥着精神之源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红船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心得体会四
“红船精神”永放光芒。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作为党的革命精神之源,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强大生命力,闪耀着熠熠生辉的璀璨光芒。
一叶红船在风雨飘摇中扬帆起航,“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这一“大”与“小”的对比,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政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一群平均年龄仅有28岁的“同学少年”,回应人民和历史的召唤,在悠悠小船之上发出了划破天际、响彻大地的最强呐喊,肩负起自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使命,自此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寻找光明的摆渡人。
大党之大,首先在于气魄大,这突出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是动力之源。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众多思潮中经过反复比较、分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面对“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破敢立,创造性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首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把握中国国情和世界大势的基础上,在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传统的革命道路相比,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这条道路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沿着红船开辟的航道劈波斩浪不断奋进,历史大潮汹涌澎湃、奔腾向前。面对行进途中的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人不畏惊风恶浪、急流险滩,始终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勇往直前。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是胜利之本。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最艰苦、最曲折的时期,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怀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始终前赴后继、义无反顾、接续战斗,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从南湖起航到越过长江天险,党带领全国人民用28年的时间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胜利驶向了彼岸。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新的重大挑战。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艰难时刻,面对探索前无古人的事业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挫折,面对“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社会主义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唱衰中国的言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党带领全国人民用68年的时间,把一个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团结统一、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行程万里始终承载不变的初心,小小红船,承载千钧。“红船精神”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承载。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是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以全体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9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依水行舟,与人民风雨同舟,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红船初心一以贯之,坚定如磐。
“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里的关键词语,贯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最终在党的十九大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二百多次提到“人民”,处处强调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和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总体人民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人民情怀、人民哲学,具有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必然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特质的展现,与“红船精神”的理论表达具有内涵一致性和精神延续性。只要我们党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只要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心得体会五
学习弘扬“红船精神”,用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2005年6月21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全党要结合时代特点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一重要论述赋予了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的时代内涵。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96年前的出发点,也是精神的原点。“红船精神”在当代有着年轻的活力、勃勃的生机,是照亮年轻一代继续前行的明灯。每个时代都有一座灯塔引领远航方向,红船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红船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如火炬般指引着现代的年轻人,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汇聚中国力量,才有能力扛起祖国发展壮大的重责与担当。
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红船精神”是对建党精神的高度概括。当代的年轻人更需要用“红船精神”锤炼自己,塑造心灵、塑造灵魂,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中。我们应立足小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锻造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将个人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目标相结合,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动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001).
[2] 陈坚.红船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