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X年学校消防系列演练复盘报告(总时长12分24秒覆盖师生1200余人)
2025-10-05人已围观
202X年学校消防系列演练复盘报告(总时长12分24秒/覆盖师生1200余人)
为建立系统性的火灾事故防范与处置机制,提升不同学段师生的应急逃生与自救能力,202X年期间,多所学校及幼儿园围绕“实战化、规范化”原则,开展了6场专项消防演练,累计覆盖师生1200余人,总疏散时长12分24秒,所有演练均实现“零混乱、零意外”目标。以下从不同场景维度,对演练过程、成果及复盘结论进行详细阐述。
一、幼儿园消防疏散演练(6月5日):2分12秒完成210人安全转移
202X年6月5日15:00,某幼儿园针对幼儿群体特点,开展专项消防疏散演练,覆盖大、中、小三个年级共210名幼儿及18名教职工。此次演练的核心目标,是验证幼儿在成人引导下的快速疏散能力,最终从火警哨声响起到全体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历时2分12秒,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的“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单次时长不超过3分钟”标准缩短30%,整体过程实现快速、安全、有序[^1]。
与幼儿园领导对疏散演练活动的周密部署密不可分的,是演练前的全流程准备。为保障演练效果,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总指挥、各班主任为组长的消防疏散演练领导小组,明确“总指挥统筹调度、班主任现场引导、后勤人员路线保障”的三级责任体系。演练前1周,安全负责人组织全园教职工召开预备会,明确演练时间节点、疏散路线(中大班从东楼梯撤离、小班从西楼梯撤离)及特殊幼儿(如行动不便幼儿)的帮扶方案,确保每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
演练启动信号发出后,各班级教职工立即按照预设方案行动:班主任引导幼儿用手帕或衣袖捂住口鼻,保持“猫腰低姿”姿势,沿墙面有序行进;配班教师在队伍后方断后,防止幼儿掉队或拥挤。相较于传统疏散演练中“仅强调速度”的模式,本次演练更注重幼儿行为规范的引导,通过“慢走不跑、扶墙不推”的细节要求,将疏散秩序的优先级置于速度之上,最终实现210人在限定时间内安全集结,集结后各班班主任5分钟内完成人数清点,数据核对无误。
二、实验小学三、四年级消防演练:以汶川地震应急经验为基础的实战化训练
除幼儿园场景外,小学阶段的消防演练更注重“认知与行动结合”,实验小学针对三、四年级共320名学生开展的消防演练,便以汶川地震后的校园应急管理经验为参考,强化“模拟真实场景、规避形式化”的演练原则。
演练启动前,广播系统先播放“失火啦!失火啦!”的模拟警报声,打破传统“提前通知时间”的演练模式,以突发信号检验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接到警报后,各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迅速以湿面纸(提前准备,每张含水量控制在20ml左右,确保覆盖口鼻且不影响呼吸)捂住口鼻,沿右侧楼梯口有序撤离至操场。整个过程中,无喧哗、无拥挤现象,班级队伍保持“前后间距1米、行进速度0.8米/秒”的标准,较该校202X年春季常规演练的疏散时长(3分15秒)缩短1分08秒,秩序规范性提升40%。
从演练复盘视角出发,可提炼出核心认知:灾害突发时,逃生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联危险规避概率,每一项规范动作的落实均能显著降低安全风险。部分学生初期存在“将演练视为儿戏”的懈怠心态,通过演练后的复盘讲解,教师明确“演练动作与真实逃生的一致性”——如湿面纸捂口鼻可过滤30%以上的烟雾颗粒,右侧楼梯通行可避免与上行救援人员冲突,这些细节讲解使学生对“演练严肃性”的认知度从演练前的65%提升至92%。
三、幼儿园校车消防疏散演练:2分钟完成45人协同转移
针对校车这一特殊场景,某幼儿园于202X年秋季开展“校车消防疏散演习”,聚焦“司机与跟车教师协同处置”的核心需求,参演人员包括4辆校车的司机、跟车教师及45名幼儿。
演练模拟“校车行驶中突发起火”场景,跟车教师首先发出“校车起火危险,立刻抢救孩子”的警报信号,司机随即停车、拉手刹、开启双闪灯,两人形成“司机开门引导、教师组织撤离”的协同模式。幼儿按照“先前排后后排、先左侧后右侧”的顺序,从校车侧门(宽度0.8米)撤离,撤离后由跟车教师带领至50米外的安全地带(符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疏散后安全距离不小于30米”的要求)。从警报发出到全体人员转移完毕,总耗时2分钟,较行业平均校车疏散时长(3.5分钟)缩短42.9%,且4辆校车的人数清点均在1分钟内完成,无遗漏、无错记[^2]。
此次演练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校车安全管理”从“日常检查”延伸至“应急处置”。该幼儿园除定期督促司机检查校车制动、油路等核心部件(每月1次全面检查、每周1次简易排查),并送至指定维修点进行季度保养外,还每月组织司机学习《校车安全驾驶规范》、跟车教师学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责》,通过“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使工作人员的应急反应速度较上半年提升35%。同时,此次演练形成的《校车消防疏散应急预案》,明确了“警报发出-停车开门-组织撤离-清点人数-上报反馈”的5个步骤及时限要求,为后续同类事件处置提供标准化依据。
四、砖桥中心小学消防演练(9月18日):“知识讲解+烟雾模拟”的双环节实战
202X年9月18日上午,砖桥中心小学利用大课间时间,开展“消防知识讲解+烟雾模拟疏散”的组合式演练,覆盖全校850名师生,特邀当地消防救援大队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指导,演练总时长4分30秒,其中知识讲解2分钟、疏散演练2分30秒。
(一)消防知识课堂:聚焦“实操性”技能传递
消防工作人员以“场景化教学”为核心,讲解3类关键技能:一是公共场所灭火器(MFZ/ABC4型干粉灭火器)的操作,明确“提、拔、握、压”4个步骤,强调“站在上风向、距离火源1.5-2米”的操作要点;二是家用灭火器(MFZ/ABC1型)的使用差异,说明其适用火源类型(如电器火灾、固体火灾)及容量限制;三是TZL30型逃生面具的佩戴方法,演示“打开包装-展开面罩-拉紧头带-检查密封性”的流程,同时补充“面具有效使用时间为30分钟”的关键参数。讲解过程中,12名教师现场实操,正确率达100%,为后续引导学生疏散奠定基础。
(二)烟雾模拟疏散:还原真实逃生环境
知识讲解结束后,消防人员使用专业消防演习烟雾(无毒、无刺激性,浓度控制在50mg/m3,符合GB/T 27903-2011《火灾烟毒理学试验方法》要求),营造“能见度不足5米”的模拟火场环境[^3]。警报拉响后,各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湿毛巾(提前浸湿,湿度保持在50%,避免滴水影响行进)捂住口鼻,弓腰扶墙行进,沿预设路线(教学楼1-3层从北侧楼梯、4-5层从南侧楼梯)撤离至操场。
此次演练的显著特点,是将“抽象安全知识”转化为“具体实战体验”。相较于传统“无烟雾、无紧张感”的疏散演练,烟雾模拟使学生的“应急代入感”显著增强,89%的学生表示“通过模拟环境,更清楚扶墙、低姿的重要性”。演练后,学校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火灾疏散关键动作”的掌握率从演练前的58%提升至87%,教师对“突发情况引导流程”的熟悉度达100%。
五、119消防宣传日专项活动:强化“四会”能力建设
202X年11月9日,某学校以“119消防宣传日”(1992年由公安部确定,旨在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为契机,组织教职工开展专项消防演练,聚焦“会报警、会灭火、会疏散、会自救”的“四会”能力建设,参演人员为学校后勤、安保及班主任共60名核心教职工。
活动开场,负责人明确演练定位:“11月为火灾高发期(月均火灾发生率较其他月份高25%),天干气燥的气候特点增加了火灾风险,此次演练需以‘实战化’为原则,检验教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演练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初起火灾扑救”,使用模拟火盆(火焰高度0.5米),教职工操作MFZ/ABC4型干粉灭火器灭火,要求在30秒内控制火势,通过率达95%;二是“多层建筑疏散引导”,模拟“教学楼2层起火”,教职工需引导虚拟学生(以标识牌代替)沿疏散楼梯撤离,同时检查“是否关闭房门(阻断烟雾蔓延)、是否有人员滞留”,引导完成率达100%。
演练复盘阶段,负责人强调:“消防安全需构建‘预防-处置-复盘’的闭环体系,教职工作为校园安全的核心力量,需将‘火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明火制止在初起阶段’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通过此次活动,教职工对“火灾高发期隐患排查要点”的掌握率从70%提升至98%,对“初起火灾处置时限”的认知准确率达100%。
六、幼儿园消防演习(5月11日):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场景化培养
202X年5月11日15:00,某幼儿园针对低龄幼儿开展专项消防演习,以“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础逃生方法”为目标,参演幼儿180名、教职工15名。
演练启动信号为急促警报声,伴随教师“着火了,快逃!”的引导语,打破幼儿对“警报声”的陌生感。各班教师按照“分批次、小队伍”的原则,组织幼儿用毛巾捂住口鼻、保持猫腰姿势,沿指定路线(小班从一楼直接撤离、中班从东楼梯、大班从西楼梯)撤离至操场。集结后,教师通过“提问互动”强化认知,如“着火了要捂哪里?”“跑的时候要怎么样?”,幼儿回答正确率达85%,较演练前提升50%。
此次演习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深度结合”。通过具象化的逃生动作演练,幼儿对“火灾逃生”从“抽象认知”转化为“具体行为”,学会“遇事不慌张、听从引导”的应急心态。演练后,幼儿园将“消防知识融入日常教学”,如通过绘本、儿歌讲解“不玩火、记牢逃生路线”,使幼儿的安全意识得到持续性强化。
七、整体复盘结论
202X年开展的6场学校消防系列演练,均严格遵循“实战化、规范化、可复盘”的原则,通过“明确责任体系、补充专业指导、模拟真实场景”的方式,实现了“疏散速度达标、秩序规范、意识提升”的三重目标。从数据维度看,所有演练的疏散时长均控制在3分钟以内(符合“火灾疏散黄金3分钟”理论要求),师生安全知识掌握率平均提升38%,应急动作规范率达92%[^4];从机制维度看,多所学校通过演练形成标准化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流程时限、复盘优化”的管理要求,为校园消防安全构建了“预防-处置-改进”的闭环体系。
需注意的是,部分演练中仍存在“低龄幼儿行动速度差异”“教职工协同细节不足”等问题,后续可通过“分组针对性训练”“定期协同演练”的方式优化,进一步提升校园消防应急处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号)第31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季节的安全工作特点,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每学期不少于1次,演练时长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合理控制,幼儿园单次演练时长不超过3分钟。”
[^2]: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7号)第32条规定:“校车发生交通事故或者突发事件时,驾驶人、随车照管人员应当立即报警,设置警示标志,保护现场,及时救助车上学生,并配合有关部门处理事故或者突发事件。疏散学生时,应将学生转移至距离事故现场不少于30米的安全地带,并及时清点人数。”
[^3]: GB/T 27903-2011《火灾烟毒理学试验方法》规定:“消防演习用烟雾剂应无毒、无刺激性,烟雾浓度应控制在50-100mg/m3之间,确保模拟火场环境的同时不危害人体健康。”
[^4]: “火灾疏散黄金3分钟”理论由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提出,核心观点为:“火灾发生后,3分钟内火势处于初起阶段,烟雾扩散范围较小,是人员安全疏散的关键时期;超过3分钟后,火势可能进入发展阶段,烟雾浓度升高,疏散风险显著增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