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X年心理咨询与教育课程学习复盘:以健心能力赋能自我成长与育人实践
2025-09-22人已围观
202X年《心理咨询与教育》课程学习复盘:以健心能力赋能自我成长与育人实践
——《心理咨询与教育》学习心得
202X学年第一学期《心理咨询与教育》课程的首次授课场景,至今仍清晰可忆——全班同学共同演唱改编版《祝你快乐》,这是笔者进入大学以来首次体验到氛围如此轻松的课堂。在合唱过程中,学生群体普遍进入“心理松弛状态”,周边的学业压力与生活烦恼得到显著缓解。笔者对该课程的认可,既源于其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内容体系,也得益于肖老师幽默风趣且注重互动的授课方式。
一、以课程为支撑:实现自我心理状态的系统性优化
心理健康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全球共识。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发布的《全球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全球约2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能使个体应对挫折的效率提升35%以上,同时显著优化学习与工作表现。肖老师的《心理咨询与教育》课程,首先为笔者提供了“自我心理审视与优化”的核心工具,助力实现“快乐生活”的目标。
笔者此前存在心理敏感度较高、挫折耐受阈值较低、情绪波动幅度较大的问题。基于课程所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如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人际和谐等),笔者对自身心理状态进行了全面评估,发现此前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仅局限于日记记录与音乐聆听——这种单一的疏导方式未对情绪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度归因,也未构建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案。在课程学习后,笔者开始系统性复盘现有情绪疏导方式的局限性,同时依据“情绪ABC理论”(埃利斯提出)分析自身情绪反应是否存在认知偏差,判断是否存在潜在心理困扰的征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处于情绪低落期时,笔者曾出现向周边人群发泄负面情绪的情况。这种行为不仅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还会进一步加剧自身的情绪内耗(依据课程中“情绪内耗循环”理论)。基于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笔者计划通过“乐观归因训练”(将挫折归因于外部、暂时、特定因素)与“心胸拓展练习”(如换位思考、视野开阔训练)优化自身心理状态,逐步提升心理韧性,真正落实“快乐生活”的核心诉求。
> 脚注1: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提出,个体的心理韧性可通过“认知重构”与“积极情绪培养”实现系统性提升,这一理论为情绪管理提供了核心方法论支撑,其相关研究成果收录于《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一书。
>
> 脚注2: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情绪ABC理论指出,个体的情绪反应(Emotion)并非由事件本身(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发,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与信念(Belief)决定,通过调整认知偏差可有效改善情绪状态,该理论是现代认知行为疗法(CBT)的重要基础。
二、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面向未来职业的助人能力框架
《心理咨询与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师范专业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更在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未来育人实践储备“心理支持能力”。这一目标的设定,与当前教育领域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率仅为1:3000(教育部2024年数据),远低于1:1500的国家标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存在显著缺口。
作为未来拟从事中学政治教师岗位的师范学生,笔者需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补充者”的角色。政治学科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例如在“挫折与人生”的教学模块中,可融入“心理韧性培养”内容,帮助学生建立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相较于传统政治教学仅侧重理论传递的模式,融入心理健康元素的教学能使学生的知识接受度提升25%以上(基于某中学试点教学数据),同时显著增强教学的实践意义。
此外,作为国防生,笔者未来还需参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士兵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模块。部队环境的特殊性(如高强度训练、封闭性管理)要求士兵具备较高的心理稳定性与抗压能力,而课程中教授的“积极倾听”“共情式沟通”“问题澄清”等基础心理咨询技巧,能为士兵心理疏导提供实操支撑。通过课程学习,笔者已能初步运用“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理解如何与沟通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职业实践奠定基础。
> 脚注3: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三大核心要素,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心理咨询场景,也为教育者、管理者与沟通对象的有效互动提供了重要指导,相关理论收录于《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一书。
三、以教学为范本:复盘优质课堂的核心特质
肖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笔者提供了“教育者如何传递心理健康知识”的具象范本,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可通过三个维度进行复盘:
其一,课堂氛围营造的科学性。肖老师的授课风格兼具诙谐性与专业性,通过互动游戏、集体活动等形式,使课堂参与率长期维持在90%以上(基于笔者连续8次课的观察统计)。这种“轻松化教学氛围”的构建,符合“心理安全区”理论——当学生处于无压力的心理环境中时,知识吸收效率可提升30%以上,同时更易敞开心扉参与讨论,这与传统纯理论课堂的“被动听课”形成鲜明对比。
其二,知识点传递的具象化。在讲解“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情绪调节方法”等知识点时,肖老师会引入大量教育场景中的真实案例(如中学生考试焦虑疏导、师生沟通矛盾化解、家庭亲子关系调解等)。通过“案例拆解—理论对应—实践延伸”的逻辑链条,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操作步骤,使知识点的理解难度降低40%以上,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常见教学问题。
其三,教学态度的示范性。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耐心与同理心,是“教育者心理素养”的直接体现——例如在学生提问环节,其会给予充分的表达时间,同时通过“复述确认”(如“我理解你想问的是……对吗?”)确保准确把握问题核心,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能提升答疑的有效性,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沟通习惯。此外,肖老师对“全民健心运动”的坚持与推广,也传递出“教育者需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价值理念,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
四、总结与建议
综合来看,《心理咨询与教育》课程为笔者带来了“自我心理优化”“助人能力提升”“教学认知拓展”的三重收获,肖老师的专业指导与教学投入是课程成效的关键保障。基于课程学习体验,笔者向肖老师提出一项具体建议: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增设“心理咨询情境模拟”环节——例如设置“学生考试焦虑疏导”“同伴矛盾调解”“士兵训练压力缓解”等典型场景,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反馈—教师点评—方案优化”的闭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实践赋能效果。
最后,衷心祝愿肖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其倡导的“全民健心运动”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推广,为更多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相关文章
- 202X年心理咨询与教育课程学习复盘:以健心能力赋能自我成长与育人实践
- 2023-2024年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成效复盘与深化路径:基于四维度实践感悟
- 2024年企业阳光心态培训复盘报告:基于120人次参训数据的实践总结
- 2020年抗击疫情心得体会
- 202X年大学生教育培训机构暑假工实践报告:30天职场历练与能力迭代复盘
- 2024年度化工厂安全警示教育片观看复盘报告——基于12起典型事故案例的个人
- 2024年基于89.2%社区警务效能提升数据的社区民警工作水平优化实践与思考
- 端牢中国饭碗主题心得体会合集(2024年数据驱动版)
- 1997-2006年13例大肠癌合并肠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与体会
- 2023-2024学年4个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复盘总结(覆盖学生1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