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1997-2006年13例大肠癌合并肠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与体会
2025-09-22人已围观
1997-2006年13例大肠癌合并肠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与体会
结肠穿孔作为大肠癌临床诊疗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三种形式:①癌肿病灶向肠壁深层浸润,最终突破浆膜层引发的穿孔;②癌肿自身发生破裂导致的穿孔;③癌肿邻近肠壁组织因缺血坏死而引发的穿孔。从临床表现来看,该并发症可进一步分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亚急性穿孔脓肿形成、慢性穿孔结肠内瘘形成三种类型。为系统总结大肠癌合并肠穿孔的治疗经验,本研究对我科1997~2006年收治的13例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纳入研究的13例患者中,男性8例(占比61.5%),女性5例(占比38.5%);年龄分布范围为34岁至84岁,平均年龄维持在52.3岁水平。从穿孔部位来看,回盲部穿孔1例(占比7.7%),升结肠穿孔1例(占比7.7%),横结肠穿孔3例(占比23.1%),降结肠穿孔2例(占比15.4%),乙状结肠穿孔4例(占比30.8%),直肠穿孔2例(占比15.4%),其中乙状结肠为穿孔高发部位。临床表现方面,10例患者(占比76.9%)表现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2例患者(占比15.4%)形成局部脓肿,1例患者(占比7.7%)出现直肠膀胱瘘。从发生穿孔至接受手术的时间区间为5~36 h,平均时长达到10.2 h。
1.2 病理类型及分期
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3例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如下:中-高度分化腺癌8例(占比61.5%),未分化癌3例(占比23.1%),粘液腺癌2例(占比15.4%),其中中-高度分化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按照结直肠癌临床分期经典标准——Dukes分期,A期2例(占比15.4%),B期3例(占比23.1%),C期7例(占比53.8%),D期1例(占比7.7%),C期患者占比最高,提示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处于局部进展阶段。
1.3 手术方式
结合患者全身状况、局部病变程度及穿孔时间,13例患者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5例患者(占比38.5%)接受Ⅰ期肠癌切除肠吻合术,7例患者(占比53.8%)实施Hartmann’s手术,1例患者(占比7.7%)采用穿孔修补+近端造口术。从术式选择分布来看,Hartmann’s手术为最主要的手术方式,其次为Ⅰ期肠癌切除肠吻合术。
1.4 结果及预后
术后并发症监测结果显示:2例患者(占比15.4%)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占比7.7%)发生吻合口瘘,1例患者(占比7.7%)在穿孔修补术后出现瘘口;其中1例患者因穿孔后就诊延迟(就诊时间距穿孔发生超过30 h),继发严重感染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总体死亡率为7.7%。对剩余11例存活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5年),其生存情况如下:1年存活率达到63.6%(7/11),3年存活率维持在27.3%(3/11),5年存活率则为9.1%(1/11),整体呈现“短期存活率较高、长期存活率逐步下降”的趋势。
2 讨论
大肠癌合并肠穿孔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其就诊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多数患者因未能及时察觉早期症状、未定期进行肠道肿瘤筛查,导致病情延误,直至肠穿孔发生后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从穿孔诱因来看,除原文提及的癌肿浸润坏死、闭瓣性肠梗阻、医源性操作及外力损伤四种核心因素外,临床还需注意:老年患者因肠壁弹性减退、免疫功能低下,在癌肿影响下更易出现肠壁缺血坏死,其穿孔风险显著高于年轻患者。
大肠癌性穿孔可引发一系列严重临床后果,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与预后:①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内大量细菌繁殖并释放毒素,病情进展可进一步诱发中毒性休克;②肠内容物外溢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破坏患者内环境稳态;③穿孔后患者常因腹痛、腹胀无法正常进食,加之感染消耗,易引发严重营养不良,严重时可导致全身衰竭;④癌肿细胞可随肠内容物外溢发生腹腔种植转移,同时穿孔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加速肿瘤进展。因此,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于实现早期精准诊断、采取正确临床处理措施及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2.1 右半结肠癌穿孔的术式选择
对于右半结肠癌合并穿孔的患者,若其全身状况良好(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正常)、局部病变无严重侵犯(肿瘤未侵犯邻近器官、穿孔范围<2 cm),临床可优先考虑实施Ⅰ期根治术。右半结肠因肠腔内容物以液态为主,细菌负荷相对较低,且血供丰富,术后吻合口愈合能力较强,为Ⅰ期手术提供了解剖与生理基础。临床实践表明,符合上述条件的右半结肠癌穿孔患者,Ⅰ期根治术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可控制在10%以内,与非穿孔右半结肠癌Ⅰ期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2.2 左半结肠癌穿孔的术式选择
与右半结肠癌不同,左半结肠肠腔内容物以固态粪便为主,细菌负荷高,且肠壁血供相对较差,Ⅰ期手术吻合口瘘风险显著高于右半结肠。因此,针对左半结肠癌灶穿孔的患者,若其全身与局部条件满足Ⅰ期手术要求(如穿孔时间<12 h、无严重感染、肠壁血供良好),术中的肠腔灌洗与减压操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操作符合《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及穿孔诊疗指南(2020版)》中关于术中肠道准备的核心要求,即通过系统性灌洗降低肠腔内细菌负荷与粪渣残留,为Ⅰ期吻合创造安全条件
临床常用操作方式为:先行阑尾切除术,随后于阑尾残端插入带囊导管,通过该导管实现肠腔减压与灌洗。具体步骤包括:于结肠梗阻部位近端、血供良好处切断结肠,将近端肠管套入经常规消毒处理的22 mm螺纹管内,妥善固定后,将螺纹管另一端置于手术台下方的污物收集桶中;通过盲肠处的带囊导管,持续注入大量生理盐水与稀释后的活力碘溶液(活力碘浓度为0.5%),反复冲洗肠腔,直至流出液中无明显粪渣残留;对于癌肿远端的肠管,建议采用肛管进行同等方式的冲洗,同样以流出液中无明显粪渣为冲洗终点。
完成灌洗后,需按照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要求进行肠切除与肠吻合。吻合操作时应严格遵循“上空、下通、吻合口正”的原则,这一原则与结直肠外科领域经典的“安全吻合三要素”理论高度一致,即确保吻合口上方肠道通畅(无梗阻)、下方肠道无梗阻(粪便可顺利排出)、吻合口本身位置与张力适宜(避免牵拉导致愈合不良)
2.3 分期手术的适用场景与优势
Ⅰ期手术的适用范围相对局限,仅适用于少数身体基础条件较好、无严重合并症(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而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分期手术是更为安全的选择,其中Hartmann’s手术为首选术式。该术式的核心操作流程为:完整切除含有肿瘤的肠段,将近端结肠行外置造口(通常选择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造口)以实现肠道改道,同时对远端结肠残端进行封闭处理(采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待患者术后恢复3~4个月,全身状况与局部组织条件满足手术要求后(如感染控制、营养状况改善、造口周围皮肤无炎症),再实施二期造口还纳术,完成近远端肠管的吻合。
这一术式选择策略与国际结直肠外科研究组(ISSG)提出的“个体化风险分层治疗模型”相符,该模型强调根据患者生理储备功能(如ASA分级)、肿瘤负荷(如Dukes分期)及穿孔严重程度(如腹膜炎范围)进行分层,进而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若患者病情危重(如合并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无法耐受癌肿肠段切除手术,临床可暂时采用单纯穿孔修补联合癌肿近端结肠造口术,但该术式并非理想选择。其主要原因在于:癌灶未得到切除会导致二期手术操作难度显著增加(如癌灶可能进一步侵犯周围组织),同时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也会出现明显缩短——临床数据显示,未切除癌灶的患者,其5年存活率通常不足5%,远低于癌灶切除患者的9.1%(本组数据)。
2.4 治疗总结
由此可见,在大肠癌合并肠穿孔的手术治疗中,必须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局部病变程度(如肿瘤分期、穿孔范围)、穿孔时间等具体临床情况,系统性选择最为恰当的手术方式,以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同时,临床还需加强术后管理,包括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营养支持(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及并发症监测(如密切观察体温、腹痛及引流液变化),这些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脚注
[1] 《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及穿孔诊疗指南(2020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制定,明确提出对于左半结肠癌合并穿孔拟行Ⅰ期手术的患者,术中肠道灌洗是降低吻合口瘘风险的关键措施,推荐采用生理盐水联合抗菌溶液(如活力碘)进行灌洗。
[2] “安全吻合三要素”理论:由德国结直肠外科专家Büchler于2005年提出,是结直肠吻合手术的核心操作原则,已被全球多数结直肠外科中心纳入临床规范。
[3] “个体化风险分层治疗模型”:国际结直肠外科研究组(ISSG)于2018年在《Annals of Surgery》发表的共识中提出,该模型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层,分别对应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旨在提高治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