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年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成效复盘与深化路径:基于四维度实践感悟

2025-09-22人已围观

2023-2024年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成效复盘与深化路径:基于四维度实践感悟

篇1 锚定爱国奉献核心特质:2023-2024年高端人才引领战略实践感悟

截至2024年5月,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达695万人年,稳居全球首位;其中战略科学家群体规模较2023年增长8.2%,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关贡献占比超75%。这一数据充分印证,高端人才群体的爱国奉献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推动人才强国战略落地的核心动力。

曾高度肯定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家国情怀,也明确认可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实践价值。“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开展,正是对这一价值导向的系统性强化。该活动的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深入学习领会重要指示精神;其要求参与者坚守初心使命,系统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并将个人理想追求主动融入国家与民族事业发展全局。

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新时代高端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品格。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已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突破,重大创新成果呈现“密集发力、加速跨越”态势。但客观数据显示,我国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12个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外部依赖,对外依存度维持在30%以上,部分领域“卡脖子”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奋斗与创新精神具有尤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深层意义,在于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立足岗位实际,以胸怀祖国的格局、艰苦奋斗的作风、开拓创新的能力、无私奉献的境界,在祖国最需要的领域建功立业,切实回应人民期望。

“为政之道,惟在得人”。西奥多·W·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其积累程度直接决定国家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而爱国奉献精神是激发人力资本效能的关键非物质因素[1]。我国党和国家事业的欣欣向荣,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着力集聚了各方面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落实党的人才政策、优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党组)需通过该活动切实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导向,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人才、在思想上主动引导人才、在工作上创造条件支持人才、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人才,将党的人才政策精准落地,营造尊重关心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为广大知识分子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更需以新担当践行新作为。2023-2024年是我国人才政策落地的关键窗口期,也是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需强化政治意识,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细抓实,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实践交流等方式,增强知识分子对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广大知识分子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使其不辱时代使命,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动能。

篇2 复盘历史维度与时代价值:2023-2024年人才战略与国家发展协同实践感悟

截至2024年,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2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30.6%。相较于2012年的21.3%,12年间实现9.3个百分点的显著增长,这一数据直观体现了我国人才战略与国家发展的协同成效——人才供给结构的优化,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复盘人才强国战略的演进历程,需置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中审视。近代以来,我国曾历经辛丑条约后的主权沦丧、甲午战争后的国力衰退、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动荡,无数救国志士在探索中积累的人才建设经验,为当代人才战略提供了历史镜鉴。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工程集聚的顶尖人才群体,开创了我国自主培养战略人才的先河;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确立,推动人才队伍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2024年的实践则进一步表明,人才战略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等形成深度协同。

2023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8万家,较上年增长10.3%;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5家,较2020年的23家实现显著提升。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全链条机制的持续优化。相较于传统人才工作模式,当前的人才战略更注重“需求导向”——围绕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强化“平台支撑”,通过国家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攻关载体。这种“需求-平台-人才”的联动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效能转化效率。

从实践成效看,人才战略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已深度渗透至各领域。2024年一季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GDP增速4.2个百分点,其中人才密集型产业贡献了60%以上的增长份额。这一数据印证,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在社会领域,基层医疗人才、乡村教师等群体规模的扩大,也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23年我国县域内就诊率达90.8%,较2020年提升5.3个百分点,基层人才供给的增加是重要推动因素。

展望未来,人才战略与国家发展的协同需进一步深化。但需明确的是,当前的核心任务并非预测趋势,而是复盘现有实践、优化实施路径——通过总结2023-2024年的成功经验,如“揭榜挂帅”“赛马”等人才使用机制的成效,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桎梏,让人才评价更贴合实际贡献,从而持续强化人才战略对国家发展的支撑力。

篇3 聚焦基层人才供给侧改革:2023年基层人才投入与效能提升实践感悟

基层是人才强国战略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人才供给质量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2023年,我国基层人才专项经费投入达892亿元,较上年增长12.3%;其中乡村振兴领域人才投入占比达45%,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特派员、乡村教师、基层医疗人才等群体,全年新增基层专业技术人才128万人,较2022年增长9.5%。这一组数据表明,基层人才供给侧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才投入的规模与结构均实现显著优化。

塔尔科特·帕森斯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指出,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于各子系统的功能协同,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子系统,其人才供给质量直接影响公共服务效能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2]。从实践来看,基层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功能适配”——即人才的专业能力与基层需求高度匹配。以农业领域为例,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特派员总数达120万人,较2022年增长8%,这些人才直接服务农户超1000万户,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65%。相较于传统农技推广模式,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点对点”服务,将技术指导与生产需求精准对接,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40%以上,充分体现了基层人才“精准供给”的效能。

在基层医疗领域,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同样显著。2023年,我国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基层医务人员轮训”等政策,新增基层医疗人才45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38%,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人才学历结构的优化,直接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2023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达52%,较2020年提升3.5个百分点,“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逐步实现。这一实践表明,基层人才供给侧改革需兼顾“数量补充”与“质量提升”,通过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方式,系统性优化人才结构,从而满足基层公共服务的升级需求。

从工作方法论来看,基层人才工作需强化“复盘”“迭代”意识,将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优化方向。2023年的实践中,部分地区反映基层人才“留不住”问题仍存在,主要原因包括薪酬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针对这一问题,多地通过“提高基层人才津贴标准”“畅通基层人才晋升通道”等措施进行调整——如某省将基层人才月均津贴从2000元提升至3500元,同时明确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参考,实施后该省基层人才流失率从2022年的8%降至2023年的4.5%。这一案例表明,基层人才工作需建立“问题反馈-机制调整-效果评估”的闭环,通过持续迭代政策,提升人才留存率与工作效能。

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需以“优化”思维推动人才政策落地。具体而言,需精准掌握辖区内人才需求——如乡村振兴需重点补充农业技术、电商运营人才,社区治理需补充社会工作、法律专业人才,从而实现“按需引才”;同时需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如建立基层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减少人才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能将基层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成效落到实处,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推进筑牢基础。

篇4 强化思想引领赋能人才发展:2023-2024年“学习强国”平台的人才思想建设实践感悟

思想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其质量直接影响人才的价值取向与干事动力。截至2024年5月,“学习强国”平台注册用户突破2.8亿,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用户占比达35.7%;平台年均更新人才政策与理论解读内容超5万条,人才专题学习模块累计学习时长超100亿小时。这一数据表明,“学习强国”平台已成为人才思想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引导人才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马尔科姆·诺尔斯在成人学习理论中强调,成人学习具有目标导向性与经验关联性,需通过贴近实践的内容设计与灵活的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与知识转化能力[3]。“学习强国”平台的人才思想建设模块,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设计——平台不仅收录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政策文件、理论解读,还整合了优秀人才典型案例,如“大国工匠”“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迹报道,通过“理论+案例”的形式,增强内容的吸引力与说服力。2023年平台开展的“人才强国”专题学习活动,参与人数达4500万人次,其中92%的参与者反馈“显著增强了职业使命感与国家认同”,这一反馈印证了平台内容设计的有效性。

从实践功能来看,“学习强国”平台的思想引领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政策解读层面,平台通过专家解读、图文解析等形式,将人才政策的核心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帮助人才准确理解政策导向——如2024年平台对“新一轮人才发展规划”的解读,阅读量超2000万次,有效提升了政策知晓率;其二,价值引领层面,通过宣传优秀人才的爱国奉献事迹,为广大人才树立榜样,引导人才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其三,能力提升层面,平台整合了科技前沿、行业动态等内容,帮助人才更新知识储备,实现思想引领与能力提升的协同。

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学习强国”平台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传播效率更高,平台支持碎片化学习,人才可利用工作之余完成学习,2023年平台用户日均学习时长为45分钟,较传统集中培训的时间灵活性显著提升;二是覆盖范围更广,平台突破地域、行业限制,可直达基层人才、偏远地区人才,2024年平台偏远地区人才用户占比达18%,较2022年提升5个百分点;三是互动性更强,平台设置了讨论区、留言板等功能,人才可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实践经验,形成“学习-交流-实践”的良性循环。

对于人才工作者而言,需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的优势,优化人才思想建设路径。具体而言,可结合本地区、本行业人才特点,定制化推荐平台内容——如针对企业技术人才,重点推荐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相关内容;针对基层人才,重点推荐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相关案例。同时,可将平台学习情况纳入人才评价参考,如在人才评优、职称晋升中,将平台学习时长、心得质量作为辅助指标,引导人才主动参与思想学习。通过这种“平台赋能+机制引导”的方式,可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对人才发展的支撑作用,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凝聚思想共识。

[1] 西奥多·W·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8-85.

[2] 塔尔科特·帕森斯. 社会系统[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23-130.

[3] 马尔科姆·诺尔斯. 成人学习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5-52.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