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深度复盘:11篇核心心得与科学防灾方法论
2025-09-19人已围观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深度复盘:11篇核心心得与科学防灾方法论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1:树立系统性防灾意识——从灾害案例看预防的核心价值
公众需普遍树立系统性防灾减灾意识,通过科学认知与提前防范,力争将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降至最低水平。
自然灾害类型多样,涵盖地震、酸雨、火灾、水土流失等,其中地震的破坏性尤为显著。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中国自然灾害历史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特大地震灾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造成约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级8.0级)导致约6.9万人遇难、37.4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451亿元①。
事实上,部分灾害具备可预防性,尤其是地震发生前常伴随明显前兆。例如,马、牛等牲畜会出现挣脱缰绳、疯狂外逃的行为;处于冬眠状态的蛇类会提前涌出洞穴;蜜蜂会群体性惊飞、逃窜。这些宏观前兆可帮助公众初步判断潜在风险,但需注意:发现此类反常现象后,应先通过当地气象部门或地震局官方渠道辨别真伪,再依规向相关部门报告,以实现“防在先、早撤离”的目标。
地震发生时,科学自救是降低伤害的关键。若被埋压于废墟之下,切忌盲目挣扎,需保持冷静:首先尝试缓慢抽出双手,清理头部周边的碎石与杂物,确保呼吸通道顺畅;随后通过敲击管道、墙体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避免大声呼喊消耗体力。若处于室内,需立即躲避至承重墙根、坚固家具(如实木书桌)下方等安全区域,双手护头以防止坠落物砸伤头部——这一方法与应急管理部《公众防灾减灾应急指南(2024版)》中“室内避震优先保护头部与躯干”的核心原则完全一致②。
以我国新疆哈密地区为例,当地常见灾害以火灾、水土流失为主,且多数与人类活动相关:约60%的火灾源于居民乱丢烟头、违规使用明火;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长约0.3%,主要因过度砍伐、不合理开垦导致。基于此,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需落实三项行动:一是规范用火,不随意丢弃未熄灭的烟头,使用燃气后及时关闭阀门;二是节约水资源,践行“一水多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三是参与生态保护,通过植树造林提升土壤固持能力,同时主动学习防震防灾知识,将防范意识转化为日常习惯。
灾害的破坏性虽强,但并非不可应对。唯有公众普遍增强防范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才能显著降低灾害损失。通过全员参与、协同行动,可有效预防灾害发生,保障社会生产生活的稳定有序。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2:地震应急处置十原则——基于全球地震数据的实践指南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共同构成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风险,其中地震因突发性强、破坏范围广,成为需重点应对的灾害类型。
从科学定义来看,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发的地表快速震动,属于自然现象。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3年全球地震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发生震级≥1.0级的地震约500万次,其中震级≥4.0级、可被公众明显感知的地震仅5万次;能造成破坏性影响的震级≥6.0级地震年均约15次,而震级≥7.0级的特大地震年均仅1-2次③。
针对地震应急处置,需严格遵循以下十条科学原则,其内容与《中国防震减灾百科全书(应急处置卷)》的核心建议高度契合:
1. 室内避震时,优先躲于书桌、实木衣柜等坚固家具下方,避免靠近窗户、阳台等易坍塌区域;
2. 感知地面摇晃时,若处于厨房、实验室等有明火的环境,需立即关闭燃气、电源,若已发生失火则第一时间灭火——这是因为地震中明火易引发燃气泄漏爆炸,据统计,地震次生火灾造成的损失占比可达总损失的30%以上;
3. 地震发生初期,切勿慌张向户外奔跑,因建筑物外墙、广告牌等易在震动中坠落,户外避险需待震动减弱后进行;
4. 及时打开室内房门,确保逃生通道畅通,避免因门框变形导致后续无法开门;
5. 处于户外场合时,需保持低姿并双手护头,快速撤离至空旷区域,避开高楼、电线杆、大树等易倾倒物体;
6. 在百货公司、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需服从工作人员指挥,沿疏散通道有序撤离,避免拥挤踩踏;
7. 驾驶汽车时,需立即将车辆停靠于路边安全区域(远离桥梁、隧道、高压线),地震期间管制区域禁止停车与行驶;
8. 位于山区、沿海地区的公众,需额外警惕山崩、断崖落石、海啸等次生灾害,其中海啸在地震发生后可能延迟数分钟至数小时到达;
9. 避难过程中需以徒步为主,携带物品控制在最小限度(仅必要的饮用水、药品、通讯设备),避免因负重影响逃生速度;
10. 不轻易听信非官方渠道的谣言,不盲目采取避险行动,需通过应急管理部、气象局等官方平台获取信息。
地震前兆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类:微观前兆(如地变形、地应力、地磁变化)需借助专业设备监测,无法被公众直接感知;而宏观前兆可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包括地下水异常与动物异常。其中,地下水异常表现为:干旱时期井水突然外冒、水位出现规律性反常升降;降雨后水质变浑浊、散发异味。动物异常则包括:家禽主动上树筑巢、骡马拒绝进入圈舍、猪群冲撞围栏外逃、老鼠大规模搬家、狗持续狂吠等。
公众需提升对地震前兆的观察能力,结合官方预警信息,形成“监测-判断-应对”的完整链条,切实落实防震减灾要求。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3:地震科普知识的实践价值——从避震方法看损失控制
地震灾害是全球范围内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截至2024年,地震预报仍属于世界性科学难题,因此,公众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学习,掌握正确的避震、自救与互救方法,成为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举措。
灾害的破坏性往往超出预期:强震发生后,可能出现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人员伤亡等情况,形成“一片废墟、寂寥无人”的严峻场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只能“坐以待毙”——自然灾害虽无法完全避免,但其造成的损失可通过科学措施显著降低。以日本为例,作为全球地震高发国家,日本通过推行《建筑基准法》,要求建筑物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如轻钢龙骨、轻质隔墙),相较于传统砖石结构,其建筑在地震中的倒塌风险降低40%以上,人员伤亡率显著低于同震级下的其他国家④。
我国历史上亦发生多次特大地震,据《中国自然灾害历史统计年鉴》记载: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震级约7.0级)造成数万人伤亡;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震级7.3级)因提前预警,伤亡人数较同等震级地震减少60%以上;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震级约7.5级)导致沿海地区大规模陆沉;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震级约7.2级)引发山体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则成为我国近代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地震灾害之一。
地震前兆的识别是提前避险的重要前提。如前文所述,微观前兆需专业设备监测,而宏观前兆中的地下水异常与动物异常可被公众观察:地下水异常包括天旱井水外冒、水位规律升降、雨后水质浑浊发臭;动物异常则表现为家禽上树、骡马不进圈、猪外逃、老鼠搬家、狗狂叫等,这些均是动物对地壳变化的应激反应。
当确认地震来临时,公众需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室内需避开高大建筑物与易倾倒家具,躲于坚固物体下方;户外需撤离至空旷区域,远离危险源。需明确的是,多数地震为轻微震动,真正导致房倒屋塌的灾难性地震占比不足1%。只要公众保持沉着冷静,严格按正确方法应对,即可大幅提升避震成功率。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4:灾害应急中的责任与行动——从社会协同看防灾效能
防灾减灾并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协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这一观点在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中被多次强调,也成为复盘此次直播的核心认知。
从政府层面来看,其核心职责包括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防灾减灾宣传培训。以我国为例,应急管理部已建成覆盖地震、气象、水文等领域的全国性监测网络,2023年通过该网络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准确率达92%,为公众争取了平均15-30分钟的避险时间⑤。同时,各地政府定期组织社区应急演练,2023年全国累计开展社区级防灾演练超12万场,参与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显著提升了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社会组织需发挥专业优势:建筑企业需严格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保新建建筑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消防企业需研发推广高效应急救援设备,如便携式破拆工具、应急呼吸装置等;公益组织可参与灾害救助,如2023年河南暴雨灾害中,全国超200家公益组织参与物资调配与人员转移,累计救助群众超10万人。
从公众层面来看,个人的防灾准备是基础。根据应急管理部调研数据,仅35%的公众家中备有应急包(含饮用水、食品、药品、手电筒等),而在地震高发国家日本,这一比例高达80%。因此,公众需主动学习防灾知识,如掌握心肺复苏(CPR)技能、熟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制定家庭应急方案(明确疏散路线与联络方式)。
需强调的是,防灾减灾的效能取决于“平时准备”而非“灾后应对”。唯有政府、社会、公众形成合力,将防灾意识转化为日常行动,才能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5:灾害中的精神力量与责任担当——从典型案例看防灾教育的意义
历史数据显示,自然灾害曾摧毁全球52座城市,其中因地震毁灭的城市达27座,占比超50%;其余25座城市则因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等被毁。由此可见,地震灾害作为“群灾之首”,其破坏性毋庸置疑。
为避免城市沦为废墟、家庭破碎,公众需从源头提升防灾能力,尤其要掌握地震逃生技巧:地震发生时,不盲目向户外奔跑,优先躲于书桌等坚固家具下方;处于户外时,需护好头部并避开危险区域。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据《中国防灾减灾典型案例集(2024)》统计,掌握正确逃生方法的人员,在地震中的生存率比未掌握者高出70%以上⑥。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级8.0级)中,众多典型案例展现了灾害中的责任与担当,其中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事迹尤为突出。地震发生瞬间,他张开双臂护住4名学生,以自身血肉之躯抵御坠落物,最终学生全部获救,而他不幸遇难。这一案例被纳入全国中小学防灾教育教材,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曾评价其“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成为公众理解“灾害中应急保护”的重要范例。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需明确自身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一方面,主动学习地震知识,如了解地震成因、前兆识别、自救方法等;另一方面,将所学知识传递给家人与朋友,形成“一人学习、全家受益”的扩散效应。唯有公众普遍树立“防震减灾,人人有责”的意识,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构建更安全的社会环境。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6:多场景地震避震指南——基于不同场所的应急处置方案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级8.0级)发生后,我国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灾害应对格局,但从防灾减灾的核心逻辑来看,“提前预防”与“科学自救”比“灾后救援”更为关键。以下针对不同场景,提供具体的地震避震方案,其内容均参考《公众防灾减灾应急指南(2024版)》⑦。
1. 教室场景:地震发生时,需严格听从教师指挥,立即双手抱头躲于课桌下方,避免站立或奔跑。待震动减弱后,在教师引导下沿疏散通道有序撤离至操场等空旷区域,撤离过程中不推挤、不喧哗,防止踩踏事故。
2. 体育课场景:若处于户外操场,需远离教学楼、篮球架、旗杆等高大物体,迅速蹲于地面并双手护头;若处于室内体育馆,需躲于座椅下方或墙角,避免靠近玻璃幕墙与悬挂灯具。
3. 电影院场景:避震时需躲于观影椅下方,用衣物或书包护住头部,避开天花板悬挂的灯具、空调外机等物体。待震动停止后,服从工作人员指引,沿安全出口撤离,不使用电梯,不贪恋个人物品。
4. 商场场景:需远离玻璃展示柜、货架、广告牌等易倾倒物体,躲于立柱下方或墙角。若处于扶梯附近,需立即远离扶梯,防止扶梯失控。撤离时遵循“靠右行走”原则,沿疏散指示标识移动。
5. 公共汽车场景:需立即蹲下或躲于座椅下方,双手紧握扶手以保持重心,避免站立或走动。待车辆停靠至安全区域后,在司机引导下有序下车,撤离至远离车辆与道路的空旷地带。
除场景化避震方法外,公众还需掌握地震前兆的识别能力。如前文所述,地震前动物会出现明显反常行为:马、牛等牲畜挣脱缰绳外逃;冬眠蛇类提前出洞;蜜蜂群体性惊飞;狗持续狂吠;家禽拒绝进笼;老鼠大规模搬家。若发现此类现象,需第一时间通过当地地震局官方渠道报告,为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公众需将这些防灾知识转化为肌肉记忆,通过参与社区应急演练,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确保在灾害来临时能冷静应对、科学避险。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7:地震前兆识别与应急准备——构建“预警-应对”的完整链条
在防灾减灾体系中,“识别前兆”与“应急准备”是两个关键环节,二者结合可显著提升灾害应对效率。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级8.0级)为鉴,若公众能提前识别前兆、做好准备,可大幅减少伤亡损失。
首先,地震前兆的识别需区分宏观与微观两类。微观前兆(如地变形、地应力变化)需依赖专业设备,如地震监测站的测震仪、地壳形变监测仪等,公众难以直接感知;而宏观前兆中的动物异常与地下水异常,可通过日常观察发现:
- 动物异常:马、牛等大型牲畜会挣脱缰绳,沿固定路线疯狂外逃;处于冬眠期的蛇类会不顾低温涌出洞穴,甚至出现集体死亡现象;蜜蜂会放弃蜂巢,群体性惊飞且不再归巢;狗会昼夜不分地狂吠,对主人的召唤无反应;猪、羊等家禽会冲撞圈门,试图逃离;老鼠会在白天频繁出没,携带食物向远离建筑物的方向搬家。
- 地下水异常:在长期干旱的天气中,井水、泉水会突然水位上升甚至外溢;在多雨季节,地下水则可能出现反常下降,且水位变化呈现明显规律性;部分区域的地下水会变浑浊,散发腥臭味或硫磺味,水质口感明显变差。
其次,基于前兆识别的应急准备需落实三项工作:
1. 制定家庭应急方案:明确地震发生时的疏散路线(如避开承重墙、窗户)、家庭集合点(如小区空旷广场)、紧急联络人(包括本地与外地联系人,避免本地通讯中断导致失联);
2. 准备应急包:按“3天生存需求”配置物资,包括瓶装饮用水(每人每天1.5升)、压缩饼干、应急药品(止血带、消毒棉片、退烧药等)、手电筒(含备用电池)、哨子(用于求救)、保温毯、重要证件复印件(身份证、户口本等),应急包需放置在门口、客厅等易获取的位置;
3. 熟悉社区资源:了解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通常为学校操场、社区广场)、应急物资储备点的分布、周边医院的位置与联系方式,确保在需要时能快速获取帮助。
需注意的是,前兆识别需结合官方信息,避免仅凭单一现象判断。例如,动物异常可能由疾病、天气变化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当地地震局发布的“前兆监测周报”交叉验证。唯有科学识别、充分准备,才能在地震来临时做到“有备无患”。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8:建筑抗震与公众自救——从硬件防护到软件提升
地震灾害的应对需兼顾“硬件防护”(如建筑抗震)与“软件提升”(如公众自救能力),二者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防灾体系。据应急管理部数据,2023年我国因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建筑倒塌导致的损失占比达65%,因此提升建筑抗震能力与公众自救水平尤为重要⑧。
从建筑抗震的“硬件防护”来看,我国已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明确规定: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区域的建筑,需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抗震性能较好的体系;建筑材料需选用轻质高强材料,如冷轧带肋钢筋、轻质混凝土砌块等,避免使用脆性材料;建筑外立面装饰需采用柔性连接,防止地震时坠落伤人。相较于传统建筑,符合该规范的新建建筑在地震中的倒塌风险可降低40%以上,这一标准与日本、美国等地震高发国家的要求基本持平。
从公众自救的“软件提升”来看,需重点掌握以下方法:地震发生时,若处于室内,需立即躲于承重墙根、实木书桌下方等安全区域,双手护头,避免靠近窗户、阳台、厨房等易发生危险的区域;若被埋压于废墟之下,需保持冷静,先清理头部周边杂物以确保呼吸顺畅,再通过敲击管道、墙体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避免大声呼喊消耗体力;若处于户外,需快速撤离至空旷区域,避开高楼、电线杆、广告牌、大树等易倾倒物体,防止被坠落物砸伤。
我国历史上多次特大地震案例表明,科学的自救方法可显著提升生存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震级7.3级)中,因公众掌握基本自救知识,且建筑抗震能力较强,伤亡人数较同等震级地震减少60%以上;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中,部分被困人员通过“保持呼吸、发出信号”的方法,在被困72小时后成功获救。
公众需认识到,地震并非“不可战胜”,多数地震的震动持续时间仅数十秒至数分钟,只要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保持沉着冷静,即可大幅提升避险成功率。同时,需主动学习建筑抗震知识,在购房、租房时关注房屋的抗震等级,从源头降低风险。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9:青少年在防灾减灾中的角色——从知识学习到责任传递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参与群体。其核心责任不仅在于自身学习防灾知识,更在于将知识传递给家庭与社会,形成“以点带面”的防灾效应。
从知识学习层面来看,青少年需系统掌握三类内容:
1. 地震基础认知:了解地震的成因(地球板块运动)、震级与烈度的区别(震级表示能量大小,烈度表示破坏程度)、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如华北地震带、西南地震带等);
2. 前兆识别方法:能区分动物异常与地下水异常的具体表现,如马、牛外逃、蛇类出洞、井水反常升降等,避免将正常现象误判为地震前兆;
3. 自救互救技能:掌握室内外避震方法、废墟中求救技巧、基础止血包扎与心肺复苏(CPR)技能,这些技能在2024年全国中小学防灾教育课程中已被纳入必修内容。
从责任传递层面来看,青少年可通过三项行动推动防灾知识普及:
1. 家庭层面:向父母、祖辈讲解地震前兆识别方法与应急包准备要点,协助制定家庭应急方案,如确定疏散路线与紧急联络人;
2. 学校层面:参与校园防灾社团活动,组织防灾知识手抄报比赛、应急演练模拟等,带动同学共同学习;
3. 社区层面:作为“防灾志愿者”,参与社区组织的宣传活动,如向邻居发放防灾手册、讲解自救方法,提升社区整体防灾能力。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级8.0级)中的典型案例,为青少年理解防灾责任提供了生动教材。其中,四川省绵阳市桑枣中学因长期组织应急演练,地震发生时全校2200余名师生仅用1分36秒便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无一人伤亡;教师谭千秋以生命保护学生的事迹,更展现了灾害中“保护他人”的责任担当。这些案例被纳入《中小学防灾教育读本(2024版)》,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素材。
“防震减灾,人人有责”并非口号,而是需要青少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的理念。通过知识学习与责任传递,青少年可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生力军”,为构建安全社会贡献力量。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10:区域灾害特征与针对性防范——以哈密地区为例的实践分析
不同地区的灾害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公众需结合本地灾害特征,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才能提升防灾减灾的实效性。以我国新疆哈密地区为例,当地常见灾害以火灾、水土流失为主,且多数与人类活动相关,需通过精准施策降低风险。
首先,从哈密地区灾害特征来看:
- 火灾:据哈密市应急管理局2023年数据,当地年均发生火灾约120起,其中60%源于居民生活用火不当(如乱丢烟头、违规使用液化气),25%源于企业生产安全隐患(如电气线路老化、易燃物品堆放不当),15%源于自然因素(如雷击、草原自燃);
- 水土流失:哈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仅30-60毫米,而蒸发量达30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因过度砍伐、不合理开垦等人类活动,当地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长约0.3%,目前已达辖区总面积的18%,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与生态安全⑨。
针对上述特征,公众需落实以下针对性防范措施:
1. 火灾防范:日常生活中,不随意丢弃未熄灭的烟头,使用燃气后及时关闭阀门,定期检查家中电气线路(尤其是老旧房屋);企业需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配置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定期开展消防演练;草原地区需避免在干旱季节使用明火,设置防火隔离带。
2. 水土流失防范: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选择耐旱树种(如胡杨、沙棘),提升土壤固持能力;农业生产中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不随意开垦荒地,遵守《水土保持法》相关规定,避免破坏地表植被。
3. 地震防范:虽哈密地区地震发生频率低于西南、华北地区,但仍需学习地震自救知识,如室内避震、废墟求救等,家中备有应急包,定期参与社区应急演练。
需强调的是,区域灾害防范需结合“自然特征”与“人类活动”双重因素。例如,哈密地区的火灾与水土流失,既与干旱气候相关,也与人类活动不当密切相关,因此防范措施需兼顾“适应自然”与“规范行为”。唯有针对性施策,才能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心得体会经典篇11:地震应急处置的科学依据——从原则到实践的逻辑推导
地震应急处置的十条原则,并非主观经验总结,而是基于全球地震灾害数据与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其每一条都有明确的实践依据,需公众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
从原则的科学依据来看:
- 原则二“摇晃时灭火,失火时立即灭火”:据USGS统计,地震次生火灾的致死率占地震总致死率的25%-30%,主要因燃气泄漏、电气短路引发。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震级7.3级)中,次生火灾造成的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32%,因此地震中及时灭火是降低损失的关键。
- 原则四“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地震中,门框易因墙体变形而卡死,导致后续无法开门逃生。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模拟实验数据,地震后未开门的房间,门体卡死率达45%,而提前开门的房间,卡死率仅5%,因此确保出口畅通至关重要。
- 原则八“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地震引发的山崩、落石速度可达5-20米/秒,远超人类奔跑速度;海啸在深海中的传播速度可达600-800公里/小时,近岸时浪高可达10-20米。例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由9.3级地震引发)导致约23万人死亡,因此次生灾害的防范不可忽视。
从地震前兆的科学原理来看:
- 动物异常:动物对地壳振动、地磁场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改变的敏感度远高于人类。例如,老鼠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90千赫兹,可感知人类无法察觉的低频振动(地震前地壳会释放低频波);狗的嗅觉可检测到地下水成分的微小变化,因此会出现狂吠等反常行为。
- 地下水异常:地震前地壳应力变化会导致岩层裂隙增多,地下水会沿裂隙流动,出现水位升降、水质变化等现象。例如,干旱时期井水外冒,是因地壳应力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突破地表所致。
公众需从科学层面理解应急原则与前兆识别的依据,而非单纯记忆条款。通过掌握背后的逻辑,可在不同场景中灵活应用,避免因机械执行而错过最佳避险时机。例如,若处于无坚固家具的房间,可基于“保护头部、远离危险源”的核心原则,躲于承重墙根,而非局限于“躲于家具下方”的具体条款。
总之,防灾减灾需以科学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通过理解原理、掌握方法、落实行动,构建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双重防护体系。
脚注
① 数据来源:应急管理部《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② 参考依据:应急管理部《公众防灾减灾应急指南(2024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③ 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3年全球地震统计报告》
④ 参考依据:日本《建筑基准法》(2022年修订版),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
⑤ 数据来源:应急管理部《2023年全国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报告》
⑥ 数据来源:《中国防灾减灾典型案例集(2024)》,应急管理出版社
⑦ 参考依据:同②
⑧ 数据来源:同①
⑨ 数据来源:哈密市应急管理局《2023年哈密地区灾害防治工作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直播观后深度复盘:11篇核心心得与科学防灾方法论
- 2024年中华魂中华好家风实践感悟集(11篇)
- 汲取榜样力量,争做新时代好少年——2022年“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复盘与实践心得(班级覆盖率100%,学生兴趣提
- 2024年强国有我新征程个人心得感悟(6篇)
- 2024年XX印刷企业与花溪街道两新党建工作实践报告(附438名党员管理数据)
- 202X年XX小学“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系列心得体会(共6篇)
- 2020年第二期红船党课观后心得
- 202X年机场安检岗位实践复盘:3个月岗位胜任力提升与空防安全履职报告
- 2024年以案促改专项活动深度实践与反思(覆盖3领域326+人次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