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5年社区干部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6篇

2025-09-17人已围观

2025年社区干部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篇1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关键纽带。社区治理需从细微处着手,聚焦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充分倾听群众声音,积极让群众“点单”。

从一棵树的种植规划,到整个社区的建设布局,均应坚持问计于民,以人民为中心,将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精心耕耘,如同“绣花”般精细操作,如此才能使社区治理更加精准高效,社区运行更加顺畅有序,进而不断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社区治理的力度与精度,是衡量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度的重要指标,直接体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近年来,诸多地区在社区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先进公共管理经验,构建了邻县中心+居民群众联络所+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管理服务网络,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杭州则利用城市大脑技术,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打造“无杆停车场”,通过智能分类引导交通,优化了社区周边的交通秩序,提高了居民的出行便利性。这些成功案例得益于技术创新与治理升级,推动了社区治理水平的显著提升,促进了横向和纵向精细化治理的深入发展。

社区治理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关心的迫切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使其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民生无小事,一件件涉及民生福祉的小事,不仅影响社会稳定,更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办理民生事务的决心、诚意以及决策水平和行政效能。社区治理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对治理全过程的覆盖,为智慧社区管理提供支撑,也要通过细致、耐心、巧妙的工作方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社区治理品牌,提升民生温度。

在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的过程中,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社区的精细化管理不能仅仅依赖科技,还应基于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服务。例如,在智慧社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解决好“数字鸿沟”问题,使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全体居民,实现共享共治。社区治理的成效如何,老百姓感受最为直接,也最有发言权。社区治理并非某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协奏曲,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不断拓展社区治理的空间,提升治理效能。

心得体会篇2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筑牢社区治理的战斗堡垒。

建强社区治理的“神经中枢”是基础与保障。社区工作繁杂多样,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核心至关重要。要做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建制调整的后续工作,推动部门职能向下延伸,实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财力下倾,明确责权利,合理配置人财物,理顺条块关系,确保制度衔接配套,力量协同统一,从而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畅通社区治理的“血脉经络”。同时,要健全与人口结构需求、社区形态功能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相适应的社区“大党委”机制,将党的组织和党员全面融入小区、楼栋、单元,扩大党的工作覆盖范围,把党的组织延伸到社区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推进“党建+”行动,促进单位、行业党建的互联互动,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和功能优化,将党的领导有效嵌入各类社会组织和新兴领域,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使社区治理的功能在基层得以有效发挥,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服务能够精准到位。

打通社区治理的“末端梗阻”是关键环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源于基层,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都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背道而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具备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入剖析政绩观、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建立问题、责任、整改和群众满意“四张清单”,通过对账销号的方式,为会议精简、考核瘦身、报表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专注于为群众服务。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坚持党建与治理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从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上推动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从“单一布局”向“整体谋局”、从“独轮前行”向“双轮同行”的转变,将党的领导切实落实到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精准把握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脚踏实地抓落实,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释放社会治理的强大磁力,凝聚社区组织和群众的力量,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共同体。

锻造社区治理的“劲草真金”是核心要素。社区治理的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要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通过部门联审、常委会票决等方式,选拔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落实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双向服务”制度,健全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双评议”机制,将每一名党员都纳入社区治理的工作体系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旗帜。加强干部的靶向提能培训,推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将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纳入培训教材,通过实战训练提升干部的专业能力,使社区干部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治理本领。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把干部的担当作为、工作能力和业绩表现作为考核任用的重要标准,激励干部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以担当作为绘就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美好蓝图。

心得体会篇3

心得体会篇4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织密社区治理网格,厚塑基层干部的“三感”,是夯实社区治理基础的关键所在。

全面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能够有效增强基层干部的使命感。正如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将支部建在连上,为党的队伍注入强大动力一样,如今将支部建在网格上,能够让基层的党性氛围更加浓厚,使党的领导在基层得以稳固扎根。首先,要健全基层党建组织领导体系,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为党对基层网格化治理的领导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提升社区网格配置,落实人事对等制度,整合现有网格力量,充分发挥网格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通过构建横向延伸、纵向交织、高效粘合的网格体系,打造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基层治理队伍,让每一位网格工作者都能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深度凝聚网格力量,有助于厚筑基层干部的实在感。社区网格应成为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通过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密切交流和互动,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党群之间的鱼水情谊。为此,要加快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和运行机制,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智慧网格平台,提高群众诉求的处理效率,缩短诉求受理时间,实现精准办结、精准服务和精准管理。让群众能够方便地表达自己的问题和需求,让网格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使群众从心底里感受到安全感和实在感,切实体会到党的干部是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强化吸收网格人才,能够夯实基层干部的归属感。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基层往往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然而实际上人才就在身边,需要我们去用心挖掘。深度摸排社区在职党员、志愿者队伍等人力资源,建立详细的人力资源清单和党员信息台账,鼓励在职党员亮身份、担责任,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同时吸引广大热心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网格化治理的队伍中来。提高网格员的专职化程度,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形成专人专项、专人专职、专员专治的良好网格治理体系。畅通网格员的职业晋升渠道,将网格员纳入表彰奖励范围,让网格成为干部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区治理工作中。

通过做实网格党建,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真正做到网住民心、网住人才,让基层干部充满使命感、实在感和归属感,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社区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得体会篇5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需树立抓基层、打基础的鲜明导向,着力健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短板,构建高效的社区治理“智慧中枢”。

建强社区治理的“红色引擎”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要持续做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建制调整的后续工作,推动部门职能向基层延伸,实现重心、力量、财力的下沉,明确责权利,优化人财物配置,理顺条块关系,打破“条块分割”的壁垒,畅通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建立与人口结构、社区功能和社会组织相匹配的社区“大党委”,推动党的组织和党员深入小区、楼栋、单元,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破除党建工作中的孤岛效应,聚合各方先锋力量,强化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深化“党建+”行动,通过单位、行业党建的结对共建,实现组织、资源、机制和功能的优化整合,将党的领导有效融入各类社会组织和新兴领域,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整体效能。

疏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是保障社区治理成效的重要环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人民群众感受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针对层层发文、开会以及督查考核过多等形式主义问题,要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的方式深挖作风积弊,精简会议、考核和报表,为基层干部减轻负担,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健全双述双评双考制度,消除社区治理中的梗阻问题,推动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从单一治理向整体治理、从独立运行向协同发展的转变。坚决纠正“造盆景”“堆材料”“刷数据”等形式主义弊病,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释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带领社区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锻造社区治理的“尖兵强将”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根本保障。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要坚持以理想信念铸魂,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时刻以党章党规为准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筑牢信仰之基,凝聚担当之魂,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聚焦问题和需求,开展靶向提能培训,推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将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培训内容,通过实战训练提升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使他们在思想、政治、专业和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激励与约束结合,以干部的担当作为、工作业绩为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激励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积极面对社区治理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实际行动绘就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绚丽画卷。

心得体会篇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这突出了城乡社区治理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社区治理工作。

红色创新,能够打造优质的社区服务软环境。通过创新实施首问责任制,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和办事能力,提高服务实效。创新绩效考核制,以零为起点,不断完善考核细则,营造自我考评、自我反思、自我加压的良好氛围,促进干部的自我提升。开展“萤火虫”社工交流分享活动,让社工结合工作实际分享感悟,展现成长历程,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扬女排精神,培养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敢于吃苦、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推行“师徒式”帮带模式,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打造一支积极向上、业务扎实、为民服务的高素质团队。

红色堡垒,有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创新建立红色网格党支部特色角,根据企业优势和文化差异,社区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一对一”结对,为辖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创新党员居民议事会,通过党员意见会和居民议事会,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行党建“加减法”治理模式,在综治维稳、卫生环保、文明创建等社区事务中,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引领作用,优化社区治理格局。

红色联盟,能够构筑共享共建的新格局。打破区域和单位局限,拓宽党建联席思路,吸引更多辖区外企业参与社区建设,通过联席协议、项目认领、红色网格党支部特色角等形式,为辖区困难特殊群体提供关怀和服务。开展党建联动“四个一”认领活动,激发党建活力,凸显党建品牌特色,扩大和强化共驻共建共享的社区“大党委”,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

红色自治,能够营造全民参与的新氛围。群众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党委要充分发挥辖区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党员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处理。在小区治理中,探索红色物业新途径,聚焦居民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吸引更多热心居民参与自治,减少物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提升物业服务能力,优化居民居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

湖滨社区探索的以党建为引领、N法为平台的“1+N”工作模式,在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需求、融洽党群关系、促进社区稳定以及整合资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社区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推动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发展。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