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0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第十一讲学习心得:以党建引领筑牢战疫防线,17年初心传承与万千逆行者担当

2025-09-14人已围观

2020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第十一讲学习心得:以党建引领筑牢战疫防线,17年初心传承与万千逆行者担当

从2003年非典防控到2020年新冠疫情阻击,17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初心为锚、以使命为舵,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实现了经验传承与行动升级。2020年新春,新冠疫情突袭武汉并迅速蔓延,截至2020年2月,全国累计确诊病例超7.8万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第十一讲所呈现的党员担当与组织力量,为理解党建引领危机应对提供了鲜活样本。复盘此次战疫中的党员行动与基层实践,可提炼出“使命驱动-快速集结-精准行动”的工作模型,将感性的逆行者故事转化为可迁移的治理方法论。

一、党员先锋:以“逆行”诠释初心,在急难险重中锚定责任坐标

重大危机面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突破困境的核心动力。2020年1月,拥有60余年党龄的钟南山院士在公开建议“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的同时,自身却乘坐高铁奔赴疫情核心区,这一“反向而行”的行动,延续了其2003年非典时期“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担当精神。在武汉抗疫一线,钟南山团队累计开展病例会诊超500次,主导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为全国诊疗工作提供了核心指引,其专业判断与行动自觉成为疫情初期稳定民心的关键支撑。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硬核”部署同样彰显党员本色。2020年1月25日,张文宏在科室会议中明确提出“把所有人都换下来,共产党员上”,随后带领团队在1月至2月期间接诊确诊病例超300例,制定的《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因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被纳入全国多地防控参考版本。这种“关键时刻亮身份、危急关头冲在前”的行动,恰是党员责任意识的直接体现。

年过八旬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设计者黄锡璆博士,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后,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请战书,主动参与火神山医院设计优化工作。相较于2003年小汤山医院24小时完成设计图、7天建成的经验,此次黄锡璆团队结合新冠病毒传播特点,对病房通风系统、医患通道分离等细节进行了20余处优化,使火神山医院从2020年1月24日开工到2月2日交付,仅用10天便完成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的建设任务,创造了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的“中国速度”。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党员的先锋作用不仅体现为勇气,更表现为基于专业能力的责任担当。正如“风险社会治理理论”指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协同网络,而党组织在其中承担着协同中枢的角色,党员则是这一网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执行节点[1]。

二、基层堡垒:以“精准”落实防控,在社区网格中织密安全防线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理论”强调,基层党组织是重大危机应对中的“神经末梢”与“战斗堡垒”,其组织力直接决定了资源整合效率与群众动员效果[2]。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中,全国各地基层党组织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核心,将防控措施精准落地到社区、村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网络。

在全国党建引领战疫的整体格局下,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实践尤为典型。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璧兰河1号小区党支部在疫情初期便启动“党员多跑腿,居民少出门”服务机制,组织32名党员组建“生活保障队”,为小区896户居民提供代购、送药、垃圾清运等服务,累计完成物资配送超2000次。这种“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系统性整合了社区服务资源,显著降低了居民外出感染风险,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防控实效。

丁家街道三五村党支部书记孙绍容的“步行防控”同样体现基层党员的坚守。2020年1月26日至2月20日期间,孙绍容每天步行超10公里,覆盖全村12个村民小组、386户农户,完成两轮全覆盖排查,建立“重点人员台账”并实施“每日随访”机制。针对村里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她还协调村卫生室建立“一对一”健康监测关系,确保防控无死角。

身残志坚的璧山区残疾党员尚东田,在疫情期间主动请战参与社区卡点值守。尽管失去右臂,他仍坚持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驻守卡点,完成体温检测、出入登记等工作,累计服务时长超300小时。他提出的“分时段错峰采购”建议被社区采纳后,有效减少了居民聚集,使社区单日人员流动量下降40%。这些基层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正源于每一位党员立足岗位的精准行动,源于将“防控责任”转化为“具体服务”的务实作风。

三、精神传承:以“坚守”延续使命,在历史对照中凝聚必胜信念

2020年的战疫行动,并非孤立的应急响应,而是对17年前非典防控经验的传承与升级。2003年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带领团队率先确认非典病原体为冠状病毒;黄锡璆团队7天建成小汤山医院,开创了中国应急医院建设的先例;医学博士刘维宇在病重期间仍坚持在自身开展试验,为非典治疗积累关键数据。这些精神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得到了延续——从钟南山院士高铁上的疲惫身影,到年轻医护人员剪掉长发穿上防护服的决绝,从基层党员日夜值守的坚守,到普通民众主动配合防控的自觉,形成了跨越17年的精神共鸣。

相较于2003年非典防控,2020年的战疫行动在组织协同、技术应用、资源调配等方面实现了显著升级。在党组织引领下,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外的16个市州,累计派出医疗队员超4.2万人;“健康码”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使人员流动管理更精准高效;全国范围内的物资调配机制,确保了武汉及湖北各地的医疗物资供应。这种升级,既是对过往经验的复盘与迭代,也是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战疫过程中也存在少数不和谐因素,如部分不法商家哄抬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价格,个别人员违反防控规定擅自外出。但从整体来看,这些现象仅为个案,绝大多数党员群众始终以“家国一体”的意识参与防控。正如微党课所传递的核心观点:当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积极配合时,便能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这是中国能够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保障。

2020年的战疫实践充分证明,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党员的先锋本色,是战胜重大危机的关键支撑。从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中汲取的经验,不仅适用于疫情防控,更可为今后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方法论指导——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始终凝聚群众力量,便能在任何困难面前站稳脚跟、赢得主动。

[1] 参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关于“危机响应中的党组织功能”章节,该理论明确基层党组织在资源整合、群众动员中的核心作用。

[2] 参见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2004,译林出版社)中关于“组织协同应对风险”的论述,其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是风险治理的关键,而党组织可承担协同中枢角色。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