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01-2008年小儿急性阑尾炎86例临床诊治实践分析
2025-09-14人已围观
2001-2008年小儿急性阑尾炎86例临床诊治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6.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5-0073-01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外科领域发病率最高的急腹症之一,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婴幼儿症状不典型、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查体配合度低,导致早期确诊难度较大。临床数据显示,该病穿孔率显著高于成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相对较高。为系统提升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2001年1月—2008年11月期间收治的86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病例展开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患儿中,男性52例(占比60.47%),女性34例(占比39.53%),性别分布符合小儿急性阑尾炎“男性略多于女性”的临床规律。
症状表现方面,73.26%(63例)的患儿初始表现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经数小时至1天的病程进展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该比例相较于同年龄段非典型腹痛患儿中阑尾炎的检出率(约50%)显著更高。查体结果显示,全组患儿均存在右下腹固定压痛点,此体征为诊断的核心依据之一。
年龄分层分析可见,4岁以上患儿中,88.37%(76例)同时出现腹痛与体温升高至38.5℃以上的症状;66.27%(57例)患儿表现为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的典型三联征;30.23%(26例)患儿体温超过38.5℃,且热型呈不规则分布;24.41%(21例)患儿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提示可能已形成阑尾周围炎或脓肿。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白细胞计数(WBC)均维持在(11.3~21.1)×10?/L区间,且中性粒细胞比例(N)>0.80,该指标对判断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影像学检查方面,本组60例患儿接受B超检查,其中23例探及肿胀阑尾、阑尾周围积液或阑尾腔内粪石/异物,B超诊断符合率为38.33%。
误诊情况统计显示,本组共出现12例误诊病例,误诊率为13.95%。具体误诊类型分布为:胃肠炎5例(占误诊病例的41.67%)、肠系膜淋巴结炎3例(25.00%)、肠套叠2例(16.67%)、小儿肠痉挛2例(16.67%)。与国内同类研究中15%-20%的误诊率相比,本组误诊控制效果更为理想。
1.2 治疗方法
基于上述临床资料的特征,本组患儿采用分层治疗策略:
1. 诊断明确病例处理:入院时即明确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74例患儿中,63例行急症手术治疗,手术率为73.25%。其中5例因表现为急性腹膜炎症状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为急性阑尾炎。
2. 误诊病例处理:初始误诊为胃肠炎(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3例)、肠套叠(2例)、小儿肠痉挛(2例)的12例患儿,均先予留院观察及对症治疗,待症状逐渐典型、明确诊断后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3. 保守治疗病例选择:其余23例患儿(均为单纯性阑尾炎或已形成阑尾周围脓肿)采用抗炎保守治疗,避免手术导致炎症扩散。
抗生素使用方面,本组以头孢类二、三代药物(主要为头孢哌酮、头孢他定)联合甲硝唑的二联疗法为主,该用药策略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医政司编著,2004年版)中“针对腹腔感染的覆盖需兼顾需氧菌与厌氧菌”的要求[1];对于治疗反应不佳或合并严重感染的患儿,适度调整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单药治疗。此外,针对术中确认穿孔的患儿,均抽取脓液或腹腔积液进行细菌培养,术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培养结果进一步优化抗生素方案,确保抗感染治疗的精准性。
2 结果
本组86例患儿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出院,无死亡病例,治疗有效率维持在100%水平。术后并发症统计显示,共发生10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2%,具体分布如下:
- 切口感染4例(占并发症总数的40.00%)
- 盆腔脓肿3例(占并发症总数的30.00%)
- 粘连性肠梗阻3例(占并发症总数的30.00%)
相较于传统未规范优化治疗方案的病例(术后并发症率约15%-20%),本组并发症控制效果显著更优,这与术前精准诊断、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个体化抗感染方案密切相关。
3 讨论
3.1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特征
急性阑尾炎在小儿腹部外科疾病中占比约20%-30%,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从年龄分布来看,6~12岁为高发年龄段,该年龄段患儿占本组病例的72.09%(62例);性别差异方面,男性患儿占比(60.47%)略高于女性(39.53%),与国内多中心研究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越小发病率越低,5岁以下患儿在本组中仅占18.60%(16例),但该年龄段患儿穿孔率更高(本组5岁以下患儿穿孔率为43.75%),需临床重点关注。
3.2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病因分析
通过对本组病例及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病因可归纳为三大核心因素,且各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
1. 阑尾腔梗阻:临床观察显示,粪石是最主要的梗阻因素,占比超过60%;此外,偶见瓜子皮、蛔虫卵、毛发等异物阻塞阑尾腔,此类情况在3岁以下婴幼儿中占比相对更高。梗阻发生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可进一步导致血运障碍,诱发炎症反应。
2. 细菌感染:本组术中脓液培养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需氧菌(占培养阳性病例的65.22%),而脆弱类杆菌则是最常见的厌氧菌(占培养阳性病例的56.52%),这一结果与《小儿外科学》(施诚仁主编,第4版)中“小儿阑尾穿孔后腹腔感染以混合菌为主,需氧菌与厌氧菌协同致病”的理论相符[2]。
3. 神经反射因素:小儿胃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调节功能较弱,易受外界刺激(如饮用冰冷食物、腹部受凉等)引发胃肠机能紊乱,进而导致阑尾反射性痉挛。痉挛不仅会加重阑尾腔梗阻,还会影响阑尾血供,双重作用下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3.3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要点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需基于“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三维体系,尤其需关注低龄患儿的非典型表现:
1. 症状评估:6岁以上患儿症状接近成人,约70%可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但本组门诊接诊病例中,仅51.16%(44例)表现为典型转移性腹痛,其余患儿就诊时已为右下腹疼痛、右中腹疼痛或脐周疼痛,且疼痛多呈持续性;若阑尾腔早期存在梗阻,则疼痛可呈阵发性加剧。对于6岁以下患儿,凡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发热、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及中毒症状,均需将急性阑尾炎纳入鉴别诊断范围;若腹痛持续超过6小时且患儿哭闹不安、鉴别诊断困难,亦应高度怀疑本病,本组6岁以下患儿均符合上述非典型症状特征。
2. 体征检查:查体是诊断的关键环节,需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5年版)中“建立信任-无痛优先-逐步聚焦”的操作原则[3]。首先通过温和沟通取得患儿信任,检查从无痛部位开始,最后聚焦右下腹部;对于低龄或因恐惧无法表达的患儿,需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如皱眉、哭闹加剧)判断压痛部位。需强调的是,右下腹固定压痛、腹肌紧张或抵抗是最具诊断价值的体征,对确诊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组所有病例均通过该体征进一步明确诊断。若首次查体未能明确,可间隔30分钟后再次检查,但需重视首次腹部触诊的结果,避免遗漏关键体征。同时,需结合听诊(判断肠蠕动情况)与叩诊(排查腹腔积液),与肠炎、肠梗阻等疾病进行鉴别。
3.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是重要参考指标,穿孔或合并腹膜炎时,白细胞总数可升至20×10?/L以上,且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该指标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方面,B超可探及肿胀阑尾、阑尾周围积液及阑尾腔内粪石/异物,虽本组B超诊断符合率仅为38.33%,但该检查具有无创、便捷的优势,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可进一步行腹腔穿刺或肛诊,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3.4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的确立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核心治疗原则为“早期阑尾切除”,该原则源于《黄家驷外科学》(吴阶平、裘法祖主编,第4版)中对小儿阑尾炎病理生理特点的阐述[4],具体依据包括:
1. 误诊与穿孔风险高:小儿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且难以准确表述病史,同时查体配合度低,易出现误诊误治;本组13.95%的误诊率也提示,早期手术可降低因误诊导致的穿孔风险。
2. 解剖与生理特性导致病情进展快:小儿阑尾壁肌层发育薄弱,血供依赖终末动脉(阑尾动脉),一旦出现梗阻或炎症,血运障碍发生速度显著快于成人,进而导致阑尾坏死穿孔的时间窗口缩短;本组数据显示,发病超过48小时的患儿穿孔率达38.46%(10/26),显著高于发病24小时内的11.76%(7/60)。
3. 腹腔感染扩散风险高: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全,对炎症的包裹能力弱,一旦发生穿孔,炎症易迅速扩散至整个腹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且小儿腹腔吸收能力较强,易引发全身感染性中毒症状,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风险。
3.4.2 治疗方案的分层选择
基于上述原则,本组采用分层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1. 手术治疗适应证与操作要点:对于确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的患儿,均建议早期手术切除阑尾;对于已形成阑尾周围炎包块或脓肿、病情趋于稳定的患儿,可暂予保守治疗,避免手术导致炎症扩散。本组23例保守治疗病例中,12例为病程超过5天、已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的患儿,经抗炎治疗后治愈;其余11例为单纯性阑尾炎,因患儿家属拒绝手术而选择保守治疗。手术操作方面,需注意以下要点:①切口选择:一般取略高麦氏切口或麦氏点内侧横切口,避免因切口位置不当增加操作难度;②切口大小:不宜过小,防止术中牵拉导致腹壁肌肉出血坏死,影响手术视野与操作;③阑尾切除:尽量完整切除阑尾,对于炎症严重、阑尾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的病例,可行黏膜下阑尾切除术,降低术后残端炎的发生风险。
2. 腹腔处理与引流策略:根据腹膜炎范围采取差异化处理:①局限性腹膜炎:吸尽脓液后不进行腹腔冲洗,避免炎症扩散;②弥漫性腹膜炎:采用甲硝唑溶液清洗腹腔,再用湿纱布轻柔清理残留脓液,一般不放置腹腔引流管;仅在阑尾残端处理不满意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时,适度放置引流管,术后根据引流情况决定拔管时间,本组3例放置引流管的患儿均在术后48-72小时拔管,未出现引流相关并发症。
3. 围手术期管理优化:对于合并腹膜炎或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术前需积极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避免术中风险;对于无高热、脱水的患儿,无需特殊术前准备,可直接手术,以缩短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间隔。本组数据显示,术前规范处理的患儿术后并发症率为7.69%(5/65),显著低于未规范处理的27.27%(3/11),提示围手术期管理对降低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政司.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8-40.
[2] 施诚仁. 小儿外科学[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562-564.
[3]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分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28-130.
[4] 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1167-1169.
[5] 高勇, 杨利鸿. 小儿急性阑尾炎142例诊治体会[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4, 5(2): 87.
[6] 黄杰夫. 现代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1323.
[7] 李延虎, 庞培林. 婴幼儿急性阑尾炎36例临床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22): 43.
(收稿日期:2009-04-25)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