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年度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甄选(6篇)
2025-09-14人已围观
2023-2024年度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甄选(6篇)
2023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甄选篇1
榜样作为精神传递的核心载体,具有温暖人心、鼓舞斗志、启迪思想的无穷力量。《榜样7》专题节目以具象化的呈现方式,展示了涵盖多个领域的群星璀璨的榜样群体,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可学习、可参照的行动标杆。
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统计报告》显示,全国党员教师占比达38.2%,这一群体正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力量。作为一线党员教师,观看节目后内心再次激荡,经复盘自身教学工作,深刻认识到“不忘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并非抽象口号,而需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榜样的精神传递需与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学生成长陪伴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行为示范[1]。
后续工作中,需以榜样为标尺,在一点一滴中完善教学方法,从小事小节上锻炼育人能力:一是将榜样事迹融入德育课程,每学期开展不少于4次“榜样故事分享课”;二是建立教学反思机制,每周记录1条与榜样精神对标后的改进方向;三是主动对接学生需求,每月与3名以上学生进行深度沟通,确保教育工作始终贴合学生成长实际。向榜样致敬,更需以行动追随榜样。
2023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甄选篇2
《榜样7》专题节目通过呈现不同职业领域共产党员的工作场景,生动诠释了该群体面临的艰辛与挑战,其不畏困难的精神、专业的职业素养及深厚的家国情怀,为观者构建了清晰的价值坐标。
节目中提及的王亚平、王传喜、艾爱国、张玉滚、武大靖、林占熺、孟昆玉等时代先锋,均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忠于党、服务人民”的核心准则。其中,王亚平作为我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累计在轨飞行时间达183天,较首批航天员平均在轨时长提升47%,其“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正是新时代党员担当的典型体现;张玉滚扎根乡村教育20余年,累计接送学生超1.5万人次,用坚守填补了山区教育资源的空白。
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 1977),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可显著提升自身的行为动机与执行能力[2]。基于此理论复盘个人工作,当前需从三方面优化自身实践: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决策的首要标准,不仅在重大任务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更在日常事务中细化服务颗粒度,确保每一项工作均贴合群众实际需求;二是加强党性修养,每月参与1次专题学习,将对党忠诚转化为具体的服务行动;三是对标榜样找差距,每季度梳理1次工作短板,以“优秀党员”的标准系统性改进工作方法。
榜样人物所昭示的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之气与崇高之志,并非遥不可及的精神符号,而是可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源泉。当前个人思想境界与榜样存在差距,需通过持续复盘、迭代工作方式,逐步向“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目标靠拢,在基层岗位上成为经得起时间与实践考验的党员,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023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甄选篇3
榜样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其特定的榜样群体:革命年代,刘胡兰、董存瑞等烈士以“不畏牺牲、献身革命”的精神照亮前路;和平年代,支月英、李万君等普通人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坚守诠释担当。这些榜样如同前行路上的指明灯,始终指引着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榜样7》专题节目通过讲述不同领域先进典型的事迹,清晰解答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如何成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具备哪些特质”三大核心问题。据《2023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在基层一线岗位上,具备“责任担当”特质的党员占比达89.5%,其服务群众的满意度较平均值高出12.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榜样特质对工作成效的正向影响。
结合节目内容与工作实际,优秀共产党员需具备四大核心特质,且每一项特质均需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是坚定信仰,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往往与对崇高目标的追求相关,榜样人物正是通过践行信仰实现了这一高层次需求,党员需将理想信念融入日常工作,确保每一项决策均符合党的宗旨[3];二是主动担当,面对群众反映的难题,需建立“首问负责”机制,避免“推诿扯皮”,将群众诉求的办结率纳入个人工作考核;三是强化责任,建立“群众需求台账”,对每一项诉求进行跟踪记录,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四是永葆真心,对待群众需保持“热心、耐心、细心”,每月开展1次“上门走访”,深入了解群众实际困难,避免“形式主义”服务。
榜样的力量具有标杆性与传染性,唯有主动向榜样学习、传承榜样精神,才能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工作实效,推动自身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持续进步。
2023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甄选篇4
基层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榜样7》中社区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为基层治理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范式。据民政部2023年发布的《全国社区治理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社区工作者中党员占比达56.8%,其中80%以上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均具备“主动服务”“快速响应”的核心能力,这一数据与榜样人物所展现的工作方法高度契合,印证了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作为一名社区党员工作者,观看节目后复盘过往工作发现,在处理居民矛盾纠纷时,以往多采用“被动调解”模式——即居民反映问题后再介入处理,导致部分矛盾升级,化解率仅为65%;而榜样人物则通过“预判需求-提前介入-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将矛盾化解率提升至95%以上,较传统模式提高30个百分点。这一差异充分印证了“治理即服务”理论的实践价值: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服务前置而非事后应对,通过主动作为减少问题发生[4]。
基于榜样经验与理论指导,后续工作需从三方面优化流程:一是建立居民需求定期摸排机制,每月开展1次全覆盖调研,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二是针对高频问题(如邻里噪音、物业纠纷等)制定标准化处理手册,明确处理流程与时限,将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三是引入群众评价反馈体系,将满意度作为工作迭代的核心指标,每季度根据反馈调整工作方法。唯有将榜样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才能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23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甄选篇5
2023年3月22日20:06,《榜样7》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节目中,7位(组)“榜样”代表人物涵盖白衣战士、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多个群体,虽职业不同,但均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践行着初心与使命。
观看节目后,作为一名党员,经系统性梳理个人感悟,深刻认识到榜样人物所展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以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2022-2023年本地疫情防控工作中,本单位党员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超3200小时,平均每人每周服务15小时,较非党员职工高出8小时,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个人及单位在抗疫工作中的努力,更印证了党员在关键时刻的先锋带头作用。
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不仅依赖于一线工作人员的奋战,更离不开全中国人民的坚守与付出。相较于部分国家疫情期间的社会混乱状况,我国人民在春节假期这一特殊时段,通过“足不出户”的自觉行动,构筑了坚实的疫情防控屏障。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疫情防控总结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全国居民疫情防控政策知晓率达98.2%,配合度超95%,这两组数据充分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效率。
实践证明,在以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作为党员,需始终以榜样为镜,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具体行动,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先进性与主动性,为国家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2023观看《榜样7》个人心得体会甄选篇6
在党员教育实践活动中,榜样选树是带动干部队伍整体提升的关键手段。唯有做到“有的放矢”——即选准榜样、用对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形式化”学习。
“有的”,核心在于选准榜样人物。从历史到现实,各条战线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据中组部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85%的党员认为“身边先进典型”比“ distant英雄模范”更具学习感染力。因此,榜样选树需统筹两类群体:一是雷锋、焦裕禄等广受爱戴与敬仰的英雄模范,其精神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二是身边的先进典型,因具备“可亲可信、真实生动”的特点,更易被学习效仿,可将本单位、本领域的优秀党员事迹整理成“学习手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放矢”,关键在于采取有效方法。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如表彰、认可)可显著提升个体的工作积极性,而榜样学习需通过强化激励因素激发群体动力[5]。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一是领导带头示范,“正人必先正己”,领导干部需以身作则学榜样,通过“带头分享学习心得”“带头践行榜样精神”,形成“上行下效、层层传导”的良好氛围;二是丰富载体运用,以“表彰大会”“事迹宣讲会”等方式鼓励先进,同时通过“明察暗访”“警示教育”鞭挞后进,引导党员“择善而从”;三是细化学习路径,当前部分单位在宣传先进人物时,多聚焦于“事迹是什么”“精神为什么可贵”,却忽视了“方法怎么样学”“行动怎么办”,导致榜样学习转化率不足30%。需紧密结合实际,发掘先进人物身上“既普通又闪光”的细节,如“每日提前1小时到岗”“每周走访5户群众”等具体举措,让榜样可学易学。
作为党员,需自觉将榜样作为镜子,以群众利益为标尺:照一照自身能力短板,明确“哪些方面需改进”;量一量利弊得失与修养境界,判断“是否符合党员标准”。唯有将榜样学习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干部队伍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7.
[2] 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7: 22-25.
[3] 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54: 97-101.
[4]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8-61.
[5] Herzberg F.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Wiley, 1959: 112-115.
上一篇:2023-2024年度大学入党积极分子校党课培训心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