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X年幼儿园小班植树节社区活动方案与工作总结

2025-10-16人已围观

202X年幼儿园小班植树节社区活动方案与工作总结

一、202X年幼儿园小班植树节社区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目标要求,结合植树节“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的核心主题,针对小班幼儿(3-4岁)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设计本次社区联动活动。数据显示,该年龄段幼儿通过直观动作与实际操作,对自然事物的认知记忆留存率可达70%以上,显著高于单纯语言讲解的效果。因此,本次活动以“实践体验”为核心,联动社区绿化资源,帮助幼儿建立“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联认知,启蒙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100%参与幼儿知晓3月12日为植树节,能说出2-3种树木的名称(如柳树、松树、樱花树)及1项树木作用(如“树木能挡风沙”“树木能制造氧气”),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前期的直观动作思维特点”。

2. 能力目标:85%以上幼儿能独立完成“浇水、松土”等基础养护动作,掌握工具(小水壶、小铲)的安全使用方法;班级内小组合作完成植物标识牌制作,培养初步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护绿行动”,90%以上幼儿表现出对植物的爱护行为(如轻扶枝叶、不踩踏花草),激发“关爱自然、美化家园”的积极情感。

(三)活动准备

1. 人员与联动准备:联动社区居委会、园林处,邀请1名园林工程师现场指导;各班配备3名教师(主班、配班、保育),家长志愿者参与率达85%(每10名幼儿配1名家长志愿者)。

2. 工具与材料准备:按参与幼儿75人(3个小班,每班25人)配置工具,包括儿童安全小水壶75个、小型园艺铲30把、手套75副;制作植物标识牌75个(含马克笔、彩纸),准备树苗15株(社区提供,以易存活的冬青、月季为主);制作“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宣传旗3面,各班活动宣传版面1块(主题为“我和小树同成长”)。

3. 认知材料准备:制作雾霾天气对比图、树木作用动画短片(时长3分钟),印刷“树木小知识”亲子手册75份。

(四)活动流程(分三阶段实施)

1. 活动初期(3月12日-3月19日):基础养护实践——“我给小树做护理”

- 核心任务:完成校园及社区指定绿化区域(共200平方米)的养护工作,包括浇水、松土、修剪枯叶。

- 实施步骤:

1. 园林工程师现场演示:用10分钟讲解“如何给小树浇水(根部周围缓慢浇透,避免水流冲刷土壤)”“如何安全使用小铲(铲面朝下,远离身体)”。

2. 分组实践:以“1名教师+1名家长志愿者+5名幼儿”为小组,划分养护区域,每组负责10平方米绿化区;教师全程指导工具使用,记录幼儿操作情况。

3. 成果量化:每日完成养护记录,7天内累计浇水总量达150升,松土区域覆盖全部200平方米,清理枯叶约5公斤。

2. 活动中期(3月22日-3月31日):种植体验——“我和小树一起种”

- 核心任务:在社区种植区(10平方米)完成15株树苗种植,制作并悬挂植物标识牌。

- 实施步骤:

1. 种植示范:园林工程师带领幼儿观察树苗根系,演示“挖坑(深度20厘米)-放苗-填土-压实-浇水”的完整流程,强调“树苗要种直,土壤要压实”。

2. 亲子协作种植: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种植,教师协助幼儿在标识牌上填写“种植人+树苗名称(如‘爱心树-小明’)”,并悬挂在树苗上。

3. 数据记录:完成15株树苗种植,成活率达100%(活动后1周跟踪观察),制作标识牌15个,亲子种植协作时长人均30分钟。

3. 活动后期(4月1日-4月12日):情感联结——“我和小树许心愿”

- 核心任务:通过心愿悬挂、合影留念,巩固幼儿与植物的情感联结,深化环保意识。

- 实施步骤:

1. 心愿制作: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将环保心愿(如“希望小树长高”“我要天天来看小树”)画在心形彩纸上,共完成75份心愿卡。

2. 心愿悬挂与合影:分组前往种植区,将心愿卡悬挂在树苗上,每组拍摄“幼儿与小树”合影1张,班级制作“我和小树同成长”照片墙。

3. 认知巩固:发放“树木小知识”亲子手册,鼓励家长带领幼儿观察树苗生长,每周记录1次“小树变化”(如“长出2片新叶”)。

二、202X年幼儿园小班植树节社区活动工作总结

(一)活动实施概况

本次植树节活动为期32天(3月12日-4月12日),覆盖3个小班共75名幼儿、64名家长志愿者,联动社区居委会、园林处2个单位,完成校园及社区绿化养护200平方米,种植树苗15株,制作植物标识牌15个、心愿卡75个,累计开展线下实践活动9次,亲子延伸活动参与率达90%。

(二)活动成效(基于数据与观察)

1. 幼儿认知与能力提升显著

活动前后测数据显示:幼儿对“植树节日期”的知晓率从35%提升至100%,能说出“树木作用”的人数占比从40%提升至82%;85%的幼儿能独立完成“安全使用小水壶浇水”,78%的幼儿能与同伴协作完成标识牌制作,符合活动预设的能力目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直观动作体验是幼儿认知建构的核心途径”,本次活动通过“看-学-做”的连贯设计,有效实现了认知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2. 环保意识从“感知”转化为“行为”

教师观察记录显示:活动期间,幼儿主动爱护植物的行为(如提醒同伴“别踩小草”“浇水要轻一点”)出现频次达人均5次/天,较活动前增长3倍;活动后1周跟踪发现,70%的幼儿会主动关注班级自然角植物,提出“给小花浇水”的需求,表明环保意识已从活动中的即时行为,延伸为日常的自主意识。

3. 家校社协同机制初步建立

数据显示:家长志愿者参与率达85%,其中92%的家长反馈“通过亲子种植,孩子更愿意观察自然”;社区居委会提供种植场地10平方米、树苗15株,园林工程师的专业指导提升了活动科学性,形成“幼儿园主导、社区支持、家长参与”的协同模式,为后续社区活动积累了资源。

(三)活动复盘与优化方向

1. 亮点:三阶活动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特点

本次活动采用“初期养护-中期种植-后期联结”的三阶流程,从“基础操作”到“深度参与”再到“情感巩固”,梯度递进符合小班幼儿“先做后想”的学习规律。例如,初期的“浇水松土”帮助幼儿建立工具使用的安全感,中期的“亲子种植”强化协作能力,后期的“心愿悬挂”深化情感,三阶设计使活动目标落地更扎实。

2. 优化方向:工具适配性与个体指导需加强

活动复盘显示,约15%的幼儿因“小铲尺寸偏大”无法独立松土,反映出工具配置需更贴合小班幼儿手部发育特点(建议后续选用手柄长度15厘米以内的儿童专用铲);此外,对动作发展较慢的幼儿,个体指导时长不足(人均仅2分钟),需在下次活动中增加“一对一指导”环节,确保全员参与质量。

(四)核心结论

本次小班植树节社区活动,通过“量化目标、科学设计、协同实施”,实现了“幼儿环保意识启蒙、家校社资源整合”的双重目标。数据表明,以“直观实践”为核心、贴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设计,能有效将“绿化环保”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后续活动可基于本次经验,进一步优化工具配置与个体指导,持续深化“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目标。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