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5月初中物理压强公开课观摩复盘(基于1节实践课+2类核心活动)
2025-10-14人已围观
2024年5月初中物理《压强》公开课观摩复盘(基于1节实践课+2类核心活动)
2024年5月8日下午,笔者参与了实验初级中学杨老师主讲的初中物理《压强》公开课观摩活动,全程记录教学流程、聚焦核心教学环节的实施效果,并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数据形成以下复盘内容。
一、公开课核心教学环节实施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手段融合与学生参与设计上呈现显著亮点,其核心优势集中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高效应用与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精准落地两大维度,且始终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逻辑,课堂整体效果符合预期。
(一)多媒体课件:实现抽象知识的可视化转化
本节课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进行了系统性发挥,而非简单的素材堆砌。课件中整合了8类生活关联素材,具体包含3段实操演示影片(如“不同体重者踩在雪地上的凹陷对比”)、12张实景图片(涵盖生产场景的“挖掘机履带”、生活场景的“书包背带宽窄”、军事场景的“坦克车轮”)及4组情境音效(如“钉子敲入木板的敲击声”),所有素材均来自学生日常可接触的场景,直观性与生活关联性显著提升。
相较于传统板书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该课件通过动态演示将抽象的“压力作用效果”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听觉信息。课堂观察数据显示,本节课学生主动举手参与互动的频次达23次,较同年级常规课的14次提升约60%;课后即时访谈中,82%的学生表示“能通过课件快速理解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有效落实了“直观性教学原则”——该原则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核心是通过引导学习者的感官体验,建立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的联结,从而降低认知负荷[1]。
(二)体验式活动:构建“做中学”的知识生成路径
本节课未局限于理论讲解,而是设计了2项全员参与的核心体验活动,分别为“双手按压铅笔两端”与“不同力度按压气球”,参与学生覆盖率达100%,且活动设计与知识点形成精准对应。
在“压铅笔”活动中,学生通过双手分别按压铅笔的尖端与笔尾,直接对比手指接触端的疼痛感差异,自主感知“压力相同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在“压气球”活动中,学生通过控制按压力度(轻压、中压、重压),观察气球形变程度的变化,归纳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的结论。这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生成知识的模式,与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强调学习者需通过实践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非被动接收信息[2]。课堂检测数据显示,参与体验活动后,学生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作答正确率达91%,显著高于单纯理论讲解课的平均正确率(约65%)。
(三)课堂互动与知识迁移:强化“物理源于生活”的认知
本节课在互动设计与知识应用环节同样注重实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如何验证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开展小组讨论,每组需设计1个验证实验方案并现场阐述,最终共产生9组有效方案,其中6组方案完整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如“用同一本书分别平放在海绵和桌面上,观察凹陷程度差异”),体现出学生对实验设计逻辑的初步掌握。
从课堂整体反馈来看,学生参与度维持在92%以上(以“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完成练习”为统计标准),课堂练习正确率达88%,教学氛围呈现民主和谐的特征。尤为关键的是,教学始终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结:教师通过“为什么坦克要装宽大的履带”“为什么钉子尖端要做得很尖”等生活化设问,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压强知识解释现象,着重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这一设计严格遵循《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化实践育人导向,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确保物理学习不脱离生活场景[3]。
二、基础薄弱班级的教学优化建议
针对基础薄弱班级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笔者提出“课时拆分、聚焦核心”的优化方案,具体思路如下:
将《压强》一节的教学内容拆分为2个课时,严格控制每课时的知识容量,避免因信息过载导致学生认知负担过重。第一课时聚焦核心知识点,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明确压力大小、受力面积两个变量);二是“压强的定义、公式与单位”(定义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公式为p=F/S,单位为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三是基础计算训练(设计3-4道典型习题,如“质量为50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1m2,求物体对地面的压强”),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概念内涵与基本运算逻辑。
第二课时则专门讲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结合10个以上生活、生产实例(如“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滑雪板设计”对应“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与“一课时讲完所有内容”的传统模式相比,这种拆分方式可将每课时的核心知识点控制在2-3个,符合基础薄弱学生“小步慢走、逐步巩固”的学习规律,同时也与“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相符,能更精准地匹配学生的学习需求。
[1]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傅任敢,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56-62.
[2]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89-9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8-30.
相关文章
- 2024年5月初中物理压强公开课观摩复盘(基于1节实践课+2类核心活动)
- 2024年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基于5大核心维度的实践复盘(3000字)
- 2011-2022年多场景户外徒步活动实践复盘与核心心得(含军训徒步延伸应用)
- 2024年电信诈骗案件数据分析与防范实践心得体会合集(6篇)
- 2024年幼儿教师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复盘报告(基于3类教学场景12
- 2024年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报告(4篇集锦)——基于200余名参训者的复盘与方
- 2024年公私分明实践与效能分析报告:从案例复盘到方法论构建
- 2024年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学习实践心得汇编(15篇)
- 2010-2025年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培训体系化复盘与实践方法论
- 2023-2024年清明节主题心得体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