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综合技能培训(4个月)学习复盘报告

2025-10-11人已围观

2024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综合技能培训(4个月)学习复盘报告

2024年3月30日至7月30日,遵照国网公司统一部署,本人有幸参与国网技术学院首期继电保护专项培训班。作为首批参训学员,本次培训既是江西省电力公司及九江供电公司给予的能力提升契机,更是深入掌握电力系统核心技术的关键实践。本次培训依托国网技术学院——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核心人才培养基地(电网实用新技术示范中心),通过4个月系统性学习,实现了理论认知与实操能力的双重突破。

一、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从理论深化到实操落地

(一)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继电保护的基础支撑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是继电保护专业的核心基础,其学习需建立在对系统正常运行机理的深度理解之上。通过本次培训,本人已全面掌握三相短路、单相接地、两相短路等典型故障的特征规律,可精准识别故障类型对应的电气量变化趋势。

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本次培训通过故障仿真系统模拟了220kV、110kV两个电压等级下的12类故障场景,故障识别准确率由培训前的68%提升至95%以上。通过对故障规律的归纳总结,明确了继电保护装置在不同故障类型下的动作逻辑,为后续保护原理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继电保护原理:分级保护的逻辑核心

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聚焦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保护配置,系统覆盖了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主流保护方式的构成机理。课程中重点剖析了各类保护的适用场景、技术优势与局限性,例如:电流速断保护动作迅速但存在保护死区,需与限时电流速断保护配合使用;距离保护受系统运行方式影响较小,在复杂电网中应用更为广泛。

本次学习严格遵循“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四项保护基本原则(即电力行业核心的“四性”原则),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了不同保护之间的配合逻辑——如主保护与后备保护的时限配合、上下级保护的定值协调[1]。这一理论框架的深化,使本人对保护装置的动作逻辑理解从“知其然”提升至“知其所以然”。

(三)CT/PT设备: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的关键纽带

电流互感器(CT)与电压互感器(PT)作为继电保护的“感知器官”,其原理与接线方式直接决定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本次培训通过拆解实物与仿真接线,明确了CT二次绕组的功能划分:保护用绕组(准确度等级5P/10P)、测量用绕组(0.2/0.5级)、计量用绕组(0.2S/0.5S级),三者在精度要求与负载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零序电流采集,重点掌握了三相五柱式CT、开口三角PT的接线原理,以及极性接反对保护装置的影响——若CT极性接反,可能导致差动保护误动或拒动,这一结论已通过实训中的故障模拟得到验证。通过本次学习,本人可独立完成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CT/PT的接线校验,接线错误率降至0%。

(四)二次回路:系统控制的“神经网络”

二次回路是本次培训的重点突破领域。由于传统高校教学侧重理论,二次回路实操经验存在明显短板,培训初期通过前置自学(每日2小时专项补习)与师生研讨,快速补足了知识盲区。

二次回路按功能可划分为六大模块:控制回路(断路器分合闸控制)、测量回路(电压/电流采集)、信号回路(故障/正常状态指示)、调节回路(自动装置控制)、继电保护回路(故障切除逻辑)、操作电源系统(直流220V/110V供电)。目前已熟练掌握操作电源系统、测量回路、信号回路的原理与故障排查,控制回路与保护回路的掌握程度达到85%,可独立完成简单回路的接线与校验。

(五)继电保护测试仪操作:理论验证的核心工具

北京博电继电保护测试仪(型号:BDJB-902)的操作培训,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操验证的闭环。培训中通过“原理-接线-测试-分析”四步流程,完成了过流保护、差动保护、距离保护等8类保护的测试,掌握了测试参数设置(如故障电流、电压幅值、相位角)、测试报告生成与数据分析的全流程。

相较于传统手动测试,该测试仪的自动化功能可将单次测试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20分钟,且数据精度提升30%。通过测试实操,进一步验证了保护原理的正确性,例如:在差动保护测试中,当两侧电流相位差180°时,差动电流为零,保护装置可靠不动作,与理论推导完全一致。

(六)继保实训室实操:模拟场景的综合应用

继保实训室涵盖变电站核心保护屏柜(主变保护屏、线路保护屏、母线保护屏、断路器保护屏),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模拟真实变电站的复杂故障场景,且无安全风险。实训中重点完成了母线差动保护的故障模拟实验:投入全部跳闸出口压板与失灵压板,对Ⅱ段母线施加单相接地故障,并模拟母联开关失灵,观察到Ⅰ段母线保护拒动、Ⅱ段母线保护动作跳闸的现象,与理论预期完全吻合。

通过2个月实训(累计实操时长160小时),本人对继电保护工作的认知实现了从“单点知识”到“系统思维”的转变。实训验证了“继电保护四性原则”的实际应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如压板漏投、接线错误),都可能导致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进而引发电网事故,这一认知为后续岗位工作树立了“零差错”标准。

二、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化

(一)国网企业文化:战略引领与价值统一

培训中系统学习了国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包括核心价值观(企业宗旨: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精神: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理念: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奋斗方向: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一强三优”: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实施举措(“两个转变”:转变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电网发展方式)[2]。

通过案例分析(如特高压输电工程、抗灾保电案例),明确了企业文化对业务开展的导向作用——以“服务优质”为例,其要求供电可靠率达到99.89%以上,这一指标需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动作来保障。企业文化的学习,使本人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公司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增强了职业归属感与使命感。

(二)团队建设与沟通:协同效率的关键提升

《团队建设与沟通协调》课程与拓展训练(累计8小时),验证了“1+1>2”的协同效应理论。在“电网故障排查”模拟任务中,6人小组通过明确分工(接线检查、参数测量、数据记录、故障分析)、实时沟通(每10分钟同步进度),将故障排查时间从单人操作的45分钟缩短至18分钟,效率提升60%。

这一实践印证了“团队角色理论”(贝尔宾团队角色模型)——每个成员需明确自身角色(如协调者、执行者、创新者),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团队目标[3]。同时,学习了“非暴力沟通”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可有效减少沟通中的误解,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

(三)纪律管理:半军事化标准的严格执行

本次培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纪律考核纳入量化成绩(占比20%),具体要求包括:早操出勤率100%、上课/晚自习无迟到早退、封校期间(5月甲型H1N1流感防控期间)严禁外出。通过严格遵守纪律,本人逐步养成了“时间管理”与“规则意识”,这与电力行业“安全第一、纪律至上”的要求高度契合——在变电站操作中,任何违反规程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纪律意识是保障电网安全的基础。

三、培训成果与实践转化

(一)知识与技能提升量化

1. 理论知识:通过闭卷考试(满分100分),继电保护原理、故障分析、安全规程三门核心课程平均成绩达92分,较培训前提升35分;

2. 实操能力:可独立完成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保护装置的校验(准确率98%)、二次回路故障排查(平均耗时25分钟/次)、CT/PT接线校验(错误率0%);

3. 工具使用:熟练操作继电保护测试仪、万用表、兆欧表等工具,工具操作规范度达100%。

(二)职业素养优化

1. 安全意识:通过《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学习与事故案例分析,树立了“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可识别继电保护作业中的15类安全风险(如CT二次开路、PT二次短路);

2. 团队协作:在实训小组中担任“技术协调者”角色,累计组织12次小组研讨,推动解决实操难题8项;

3. 纪律观念:全培训期无任何纪律违规,出勤率100%,量化考核成绩位列班级前15%。

四、总结与反思

本次4个月的培训(累计学习时长1280小时),是一次系统性的能力重塑。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操验证,本人全面掌握了继电保护专业核心技术,建立了“理论-实操-分析”的闭环思维;通过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学习,实现了个人价值观与公司战略的统一。

反思培训过程,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复杂二次回路(如调节回路)的掌握程度有待提升(目前85%),需通过后续岗位实践进一步强化;二是故障分析的深度不足,对非典型故障(如励磁涌流影响)的应对能力需加强。后续将通过“每日复盘”(记录实操问题与解决方案)、“师徒带教”(向岗位老师傅请教)、“专项学习”(每周2小时复杂回路研究),持续优化知识体系,确保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岗位绩效,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1] DL/T 584-2017《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明确了继电保护“四性”原则的具体要求与应用场景。

[2]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手册(2024版)》,系统阐述了公司核心价值观、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

[3] 贝尔宾团队角色模型(Belbin Team Roles),将团队角色划分为9类,强调通过角色互补提升团队效率。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