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00-2010年128例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临床实践与分析
2025-10-03人已围观
2000-2010年128例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临床实践与分析
阻生牙指因骨组织障碍、软组织阻力等多种因素,导致牙齿无法完全萌出,且后续无正常萌出可能性的牙体形态[1]。临床中,对于已明确无法正常萌出,且伴随龋坏、反复冠周炎发作,或已引发邻牙龋坏、牙根吸收,亦或压迫神经导致疼痛的阻生牙,需实施拔除术[2];此外,因正畸治疗需求,或经评估可能成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诱因的阻生牙,也需纳入拔除范畴。下颌阻生智齿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病症,受牙齿周围阻力差异及牙体解剖变异影响,拔除过程中常面临操作困难、牙根折断等问题,进而可能引发术后感染、局部肿胀、出血、下齿槽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基于此,本研究对2000~2010年间收治的128例下颌阻生智齿拔除病例展开系统性临床分析,旨在为优化临床操作提供实践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128例手术患者中,男性72例(占比56.25%),女性56例(占比43.75%);年龄区间为18~45岁,其中25~35岁患者占比最高,达62.5%(80例),该年龄段患者多因智齿萌出不全引发局部症状就诊。从阻生类型来看,近中阻生83例(占比64.84%)、远中阻生29例(占比22.66%)、水平阻生4例(占比3.13%)、垂直阻生7例(占比5.47%)、颊向阻生3例(占比2.34%)、舌向阻生1例(占比0.78%)、倒置阻生1例(占比0.78%),近中阻生为最主要类型,与临床常见阻生规律一致。
(二)治疗方法
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均需完成影像学检查,常规拍摄X线牙片或下颌第三磨牙口外片,对于牙根形态复杂、与下颌神经管关系密切的病例,加摄口腔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以精准明确阻生智齿的位置、牙根分叉情况、根尖与下颌神经管的距离及角度关系。同时,根据Tronstad阻生牙阻力分析理论,从冠部阻力(软组织覆盖、骨组织覆盖)、根部阻力(牙根形态、根周骨密度)及邻牙阻力(与第二磨牙接触关系)三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估,制定个性化拔牙方案[4]。术前需向患者详细告知术中可能出现的组织损伤、术后并发症(如疼痛、肿胀、神经损伤)及手术风险,对于水平阻生、倒置阻生等操作难度较大的病例,需让患者签署手术志愿书,明确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
2. 麻醉操作
采用局部麻醉方式,麻醉前对术区进行常规消毒(使用0.5%聚维酮碘溶液擦拭3次)。麻醉药物选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1/10万浓度的肾上腺素注射液,实施下颌神经阻滞麻醉。该方案相较于传统无肾上腺素的麻醉方式,可使术中出血量减少30%~40%,显著提升术野清晰度,同时延长麻醉作用时间至1.5~2小时,为手术操作提供充足时间[5]。
3. 切开与翻瓣
手术切口设计严格遵循“术野充分暴露+组织损伤最小化”原则:对于高位阻生智齿,因牙体暴露程度较高,通常无需完整翻瓣,仅需对覆盖牙冠的软组织进行局部切开;对于中低位阻生智齿,需行标准翻瓣操作,切口自磨牙后三角区起始,沿颊侧延伸至第二磨牙颈部,再斜向下前方止于第一磨牙远中龈沟处。翻瓣时使用骨膜剥离器轻柔分离黏骨膜瓣,确保瓣体血供维持在良好水平,避免过度牵拉导致组织缺血[6]。
4. 去骨与拔牙
无骨质覆盖的阻生牙可直接进行拔牙操作;对于冠根骨阻力显著的阻生齿,需根据骨阻力的具体位置与大小,使用高速涡轮机或骨凿适度去除覆盖牙体的骨组织。若需行牙体劈开术,需先在牙冠发育沟处用涡轮机磨出深度为2~3mm的沟槽,再用骨凿沿沟槽方向轻轻敲击,避免因盲目劈开导致牙根折断。拔牙过程中需使用牙挺精准插入牙槽窝间隙,缓慢增隙后挺松牙齿,不可用力过猛,以防引发下颌骨骨折、舌侧骨板骨折或邻牙损伤。
5. 拔牙创处理
牙齿拔除后,首先使用刮匙彻底清除拔牙创内的残余骨屑、破碎牙块及根尖肉芽组织,确保创内无异物残留;随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拔牙创(冲洗次数不少于3次),消除创内厌氧环境,降低感染风险。检查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放置碘仿明胶海绵(规格为1cm×2cm),该材料兼具止血性与生物相容性,可被组织逐渐吸收,同时能占据牙槽窝空间,减少血液渗出。最后挤压颊舌侧牙龈,使创面黏膜对位缝合,放置无菌棉卷让患者咬合30分钟止血。术后医嘱明确:手术当日禁止漱口、刷牙,避免用舌尖舔舐创面;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g/次,3次/日)预防感染,连续服用3~5天;术后5~7天复诊拆线。
二、结果
本组128例患者中,127例实现阻生智齿完整拔除,拔除成功率达99.22%;仅1例因牙根存在3个独立侧支根(影像学检查未完全显示),导致术后遗留少许残根(残根直径均小于2mm),经随访观察,残根未引发感染、疼痛等后续并发症。
从手术操作时间来看,整体区间为5~120分钟:垂直阻生、颊向阻生等简单类型阻生牙,平均操作时间为12分钟;近中阻生、远中阻生等中度复杂类型,平均操作时间为28分钟;水平阻生、倒置阻生等复杂类型,平均操作时间为65分钟,操作时间差异主要与阻生类型及阻力清除难度相关。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下:拔牙创局部感染7例(占比5.47%)、轻微肿痛62例(占比48.44%)、肿痛明显18例(占比14.06%)、干槽症2例(占比1.56%)、术后出血3例(占比2.34%)、下齿槽神经损伤2例(占比1.56%)、下颌骨骨折1例(占比0.78%)、颞下颌关节脱位1例(占比0.78%)。所有并发症经针对性处理后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严重后遗症。
三、讨论
顺利拔除智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术中根据阻力类型采取合理的祛除策略,而这一前提是完善的术前评估与准备。手术切口大小、去骨量控制、操作时长及拔牙创处理质量,是影响智齿拔除术后愈合成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核心因素——这一结论与Pogrel等学者提出的“阻生牙拔除术后愈合成效多因素模型”高度一致[7]。临床中,所有阻生牙拔除术均可能伴随不同程度的局部反应与并发症,但通过系统性术前检查、标准化术中操作及精细化术后护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关键操作环节优化要点
1. 麻醉与切口设计
下颌神经阻滞麻醉中加入低浓度肾上腺素,不仅能增强麻醉效果,还可通过收缩局部血管减少术中出血,使术野保持清晰,间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组织暴露引发的术后肿胀。切口设计需兼顾术野暴露与组织保护:远中切口不可过分偏向舌侧,以免损伤舌神经及舌侧丰富血管,导致术中出血增多、术后舌部麻木;颊侧切口不宜直达前庭沟底,需保留1~2mm黏膜组织,避免损伤颊脂垫,降低术后颊侧肿胀与张口受限的发生概率。
2. 阻力分析与拔牙方案
拔牙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与临床检查结合,完成全面阻力分析,避免在牙齿挺松后发现无法脱位再行劈开术——此类临时调整易增加牙根折断风险。对于牙冠发育沟不清晰或严重龋坏的牙齿,若预计用骨凿劈开难度较大,可优先使用涡轮机钻开牙体,或在牙冠上磨出深度适宜的沟槽后再配合骨凿劈开,该方法相较于直接劈牙,可使牙根折断率降低25%以上。
3. 拔牙创处理细节
拔牙创处理需注重“清创彻底+保护血凝块”:首先修正创缘突起的骨尖,避免术后压迫黏膜引发疼痛;其次用刮匙彻底清除创内残余组织,尤其是炎性肉芽组织,若残留则易导致术后出血与感染;最后通过冲洗、放置碘仿明胶海绵、对位缝合等操作,为血凝块形成与稳定创造条件。碘仿成分具有较强杀菌作用,对组织刺激性小,可减少创面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明胶海绵则能被血凝块吸附,占据牙槽窝空间,既缩小牙槽窝体积,又能预防感染与出血。
(二)并发症防治策略
1. 术中并发症处理
- 翻瓣出血:多因局部炎症未控制或切口偏向舌侧所致。术前需确保冠周炎等炎症完全消退(通常需消炎治疗3~5天),切口设计严格遵循标准路径,若术中出血较多,立即用浸有肾上腺素的棉球局部压迫3~5分钟,止血效率显著高于单纯纱布压迫。
- 邻牙损伤:主要由操作不当引发,如牙挺未插入牙槽窝内而以邻牙为支点撬动,或牙钳钳喙长轴与牙齿长轴不平行。术中需严格按规范操作,使用牙挺时确保支点位于牙槽骨而非邻牙,钳拔时先调整钳喙角度,确保与牙体长轴一致;若遇较大阻力,不可盲目用力,需重新评估阻力类型,改用去骨、劈牙等方式清除阻力。
- 牙槽骨骨折:多发生于舌侧骨板(该部位骨质较薄弱),常见于增隙、挺松或牙钳摇动过程中。操作时需控制力度,避免暴力操作;对于已折断且与骨膜附着面积超过50%的牙槽骨,需手法复位后保留,任其自然愈合;若附着面积不足50%,因血供不足难以存活,需用骨膜剥离器游离取下,防止形成死骨影响创面愈合。
- 下颌骨骨折:虽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多发生于下颌角处(该部位骨质薄弱,若智齿为低位阻生,会进一步削弱下颌角骨强度),常与劈牙、去骨时外力过大或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等全身因素相关。本组1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每日饮酒量超过200ml,饮酒史超过10年),术前检查提示轻度骨质疏松,在拔除断根时因用力不当引发下颌角骨折,术后立即行牙颌间结扎固定,3个月后骨折愈合良好。
- 神经损伤:主要涉及下牙槽神经与舌神经,常见原因包括麻醉注射时刺伤神经、拔牙时牙齿向深部移位进入下颌管。本组2例神经损伤患者中,1例为麻醉时注射针误伤下牙槽神经,1例为舌侧骨板折断压迫下牙槽神经,均给予维生素B1(10mg/次,3次/日)、维生素B12(0.5μg/次,3次/日)口服治疗,分别在术后4个月、6个月实现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 颞下颌关节脱位:多因拔牙时张口过大、操作时间过长,或患者存在习惯性脱位史。本组1例脱位患者有颞下颌关节习惯性脱位史,术中因张口时间超过40分钟引发脱位,立即行手法复位,术后建议患者短期内避免大张口动作。为预防此类情况,对有习惯性脱位史的患者,术中需让助手全程托稳下颌部,控制张口度不超过3.5cm。
2. 术后并发症处理
- 疼痛与肿胀:轻微肿痛多为术后正常反应,可通过冷敷(术后24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缓解;肿痛明显者可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次,2次/日)口服止痛,同时继续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术后出血:需先明确出血原因,本组3例出血患者中,2例为术中牙龈轻度撕裂未及时发现,术后创面渗血,经局部消毒后缝合止血;1例为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经彻底刮除肉芽组织后止血。
- 术后感染:本组7例感染患者中,5例为术前炎症未完全控制(因患者急于手术,未完成完整消炎疗程),2例为拔牙创内残留碎骨片。处理时需先清除创内异物,用3%双氧水冲洗创面,再放置碘仿纱条引流,同时调整抗生素方案(改用头孢呋辛酯片,0.25g/次,2次/日),平均治疗5天后感染控制。
- 干槽症:实质为拔牙创牙槽骨壁的感染,多与手术创伤大、拔牙窝过大、血凝块脱落相关,本组2例干槽症患者均为水平阻生智齿,手术时间超过90分钟,创伤较大。治疗时需在局麻下用刮匙清除创内腐败坏死组织与不良肉芽,用3%双氧水反复擦洗至创面清洁,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最后放置碘仿纱条,10天后取出纱条,患者疼痛症状在处理后24小时内明显缓解。预防干槽症的核心在于减小术中创伤、保护血凝块,牙齿拔除后需挤压颊舌侧牙槽骨板复位,拉拢缝合牙龈以缩小拔牙窝,同时在牙槽窝内放置碘仿明胶海绵,降低血凝块脱落风险。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64.
[2] 王翰章. 中华口腔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700.
[3] 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68-69.
[4] Tronstad 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mpacted teeth[J]. 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Oral Pathology, 1988, 65(3): 303-310.
[5] Malamed SF. Handbook of local anesthesia[M]. St. Louis: Mosby, 2004: 189-192.
[6] Peterson LJ, Ellis E, Hupp JR, et al. Contemporar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M]. St. Louis: Mosby, 2003: 215-218.
[7] Pogrel MA, Lee JJ. Complications of third molar surgery[J].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0, 12(2): 287-298.
相关热词搜索
拔除;智齿;下颌;临床;体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