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年弘扬铁人精神心得体会(6篇)
2025-09-29人已围观
2023-2024年弘扬铁人精神心得体会(6篇)
2023年弘扬铁人精神心得体会篇1:以铁人精神铸魂,强化新时代使命担当
“铁人”王进喜作为这一精神的开创者,其精神品质已在几代人心中镌刻下深刻印记:不仅影响了建国初期攻坚克难的建设者,更激励了奋发图强的改革先行者与改革开放后的开拓者,形成跨越时代的精神传承。截至2023年,铁人精神已伴随我国工业发展历程超60年,成为推动制造业、能源行业等领域持续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物质条件显著改善,工作环境持续优化,但部分群体在精神层面仍存在“韧性不足”“进取弱化”等问题,与铁人精神中“坚韧不屈”“开拓进取”的核心特质形成对比。从职业精神维度分析,铁人精神高度契合“职业精神三维模型”(包含职业信念、职业行为、职业价值三个核心维度),其中“信念”是精神内核,“勇气”是行为支撑,二者共同构成无悔人生的精神基石[1]。
在工作与生活中,个体面临的困难可分为“可预见挑战”与“突发性难题”两类。根据挫折应对理论,若因微小挫折便选择放弃或自暴自弃,本质是职业信念缺失的表现。铁人精神所倡导的“直面苦难”,并非盲目承受,而是基于对职责的清晰认知与对使命的坚定认同——唯有通过系统性的困难磨练,才能逐步强化职业韧性,深刻理解工作与生活的核心价值。
作为新时代建设者,需以铁人为永恒榜样与精神标杆,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融入本职工作:在业务执行中,严格遵循行业标准与操作规范,确保工作质量达到既定要求;在岗位实践中,脚踏实地落实每一项任务,以“精准化、高效化”为目标优化工作流程。通过这一过程,将铁人精神转化为实际贡献,切实履行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2023年弘扬铁人精神心得体会篇2:从铁人事迹悟精神,锤炼新时代坚韧意志
需明确的是,“铁人”并非指身体强健如铁,而是特指其精神意志的坚韧不拔——这一认知在观看《铁人》影片后可得到显著深化。影片以黑白影像还原了1960年代我国物质极度匮乏的历史背景:当时大庆油田建设者面临零下30℃的严寒、人均每日口粮不足5两的困境,但精神层面始终保持高度充实,其信念强度与追求决心均达到“钢铁级”水平,为革命事业贡献全部力量。
影片中两个核心场景极具启示意义:其一,面对徒弟刘文瑞因难以承受饥寒而选择离开的情况,王进喜并未指责,而是将同行同志的干粮赠予刘文瑞,并叮嘱“无论到何处,都要活出个人样”。这一场景体现了铁人精神中“包容与激励并重”的特质——相较于单纯批判退缩行为,更注重通过正向引导唤醒个体的责任意识。从挫折耐受理论来看,这一做法有效降低了个体因失败产生的自我否定感,符合“挫折后心理重建”的科学路径[2]。
其二,王进喜在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上的讲话,精准点明了个人与国家的关联:“个人贫血则无力,国家贫血则受欺,我们的目标就是改变国家‘贫油’现状”“共产党员需以‘孝顺儿子’的责任心对待国家事业,以‘下地干活’的务实态度履行职责”。这番讲话不仅激发了当时建设者的斗志,更在当代仍具指导价值——截至2023年,我国原油年产量已稳定在2亿吨以上,较1960年增长超10倍,这一成就的源头正是铁人等先辈奠定的“为国分忧”精神基础。
通过复盘影片内容,可清晰发现:当代青年群体在物质条件优渥的环境中,往往缺乏铁人式的“坚持力”与“忠诚度”。因此,需以铁人精神为参照,从三个维度优化自我:在信念层面,确立“不放弃、不退缩”的价值导向;在行为层面,主动接受工作与生活中的磨练;在责任层面,深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共生关系。唯有如此,才能逐步锤炼出与新时代要求相匹配的坚韧意志。
2023年弘扬铁人精神心得体会篇3:以铁人精神为镜,校准新时代工作作风
铁人精神虽源于特定历史时期,但其核心内涵具有永恒价值。1960年4月29日,大庆油田“万人誓师大会”上提出的“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手下无困难”口号,至今仍能激发强烈的奋斗共鸣。当时,1205钻井队在无大型设备的情况下,仅依靠人力拉肩扛,将60余吨重的钻机成功搬运至井架位置,创造了行业内“以人力补设备短板”的奇迹——这一壮举的本质,是“主观能动性最大化”的生动实践。
在当前工作场景中,虽已无需依赖人力完成重型作业,但铁人精神中“主动创造条件”的核心逻辑仍具指导意义。例如,在项目推进面临资源不足时,可借鉴铁人“无设备造设备、无条件创条件”的思路,通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等方式突破瓶颈。据行业统计,采用“问题导向+主动创新”工作模式的团队,其任务完成率较传统被动执行团队提升约35%,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铁人精神在当代工作中的适用性。
铁人精神还体现在“细节把控与责任担当”的统一。王进喜在钻井作业中,始终坚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含糊”的标准,哪怕是细小的设备检查,也做到“反复核对、确保无误”。这种工作作风与现代“精益管理”理念高度契合——精益管理强调“消除浪费、持续改进”,而铁人精神中的“严谨务实”正是实现精益管理的精神前提。将二者结合,可形成“精神引领+方法支撑”的工作体系,显著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
作为新时代从业者,需以铁人精神为镜,从日常工作中校准作风:在任务执行前,明确目标与标准,避免“盲目推进”;在过程中,主动排查问题,不回避困难;在完成后,及时复盘总结,实现“持续优化”。通过这一闭环管理,将铁人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工作方法,切实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履职能力。
2023年弘扬铁人精神心得体会篇4:传承铁人精神内核,增强新时代组织韧性
半个世纪前,王进喜跳入泥浆池以身体搅动泥浆、止住井喷的场景,虽已成为历史画面,但这一场景所承载的“不怕牺牲、担当大义”精神,至今仍是组织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据“组织韧性理论”,一个组织在面临危机时的恢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是否具备共同的精神信仰与行动共识,而铁人精神正是构建这种共识的重要载体[3]。
影片《铁人》的价值,在于将历史场景与当代需求形成连接。当前,我国能源行业已实现从“贫油国”到“能源大国”的转变:截至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稳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突破2300亿立方米,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铁人精神的传承。尽管当代油田的技术装备(如自动化钻井平台、智能监控系统)已远胜于铁人时代,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这是因为,技术可解决“效率问题”,而精神能解决“动力问题”。
在应对外部挑战时,铁人精神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例如,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部分石油企业通过弘扬铁人精神,引导员工树立“降本增效、共克时艰”的意识:通过优化开采流程,将单井开采成本降低约8%;通过加强能源回收利用,使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2%以上。这些实践表明,铁人精神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组织效能,帮助企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
铁人精神的核心可概括为“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牺牲精神”三大要素。在当代工作中,传承这一精神需从三个层面入手:在思想层面,树立“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共生”的理念;在行动层面,主动承担超出岗位职责的任务,不推诿、不敷衍;在团队层面,积极分享经验,帮助同事共同进步。唯有将精神传承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增强组织的韧性,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2023年弘扬铁人精神心得体会篇5:复盘铁人影片感悟,深化新时代精神认知
2023年七一建党节期间,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铁人》影片,通过复盘王进喜同志的奋斗事迹,系统强化对铁人精神的认知与践行意识。此次观影为单位包场形式,实际到场人数约30人,相较于预定参与人数,参与率虽未达预期,但到场人员均实现了深度的精神洗礼。
影片精准还原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在大庆油田的核心奋斗历程:1960年,队伍从甘肃玉门油田抵达大庆后,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仅用5天5夜便完成第一口油井的开钻工作,较当时行业平均钻井周期缩短近一半;在腿部被钻杆砸伤后,王进喜拒绝住院治疗,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返回井队继续作业;当第二口油井面临井喷风险且缺乏重晶石粉时,他果断决定用水泥替代,并纵身跳入泥浆池以身体搅拌,带动工友共同奋战3小时,最终成功制服井喷。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铁人的个人担当,更体现了团队协作的强大力量。
部分职工对主旋律影片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其侧重说教而缺乏感染力,这一现象需从精神价值传递的有效性角度进行复盘与优化。事实上,《铁人》影片通过“人情味”的细节刻画(如王进喜省出口粮解决队友饥饿问题、在困难时期保护队友免受政治冲击),打破了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刻板印象,实现了“精神传递”与“情感共鸣”的统一。这种创作方式提示我们:在弘扬铁人精神时,需避免空洞说教,转而通过具体事迹与情感细节,让精神内涵更易被接受与认同。
通过此次观影,可明确一个核心认知:当代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铁人等先辈艰苦奋斗的基础之上。尽管我们无需再经历“天当房屋、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的艰苦生活,但铁人精神中“爱国、忘我、不畏艰难”的内核,仍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需将观影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工作中主动对标铁人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
2023年弘扬铁人精神心得体会篇6:融合铁人精神与现代理念,提升新时代履职能力
观看励志影片《铁人》后,通过分析影片中“时空转换”的叙事手法(以新一代石油工人刘思成的视角重构铁人精神),可清晰发现新老两代石油工人的精神传承关系——尽管所处时代不同(铁人时代以“人力为主、技术为辅”,当代以“技术为主、人力为辅”),但“为祖国能源事业拼搏”的核心目标高度一致,这种精神的连续性是推动我国能源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影片中展现的铁人实干与创新特质,对当代工作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王进喜在钻井作业中,不仅坚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作风,还主动探索技术创新:他率先提出用小钻机替代大泵的方案,实现“以小设备完成大钻机工作”的突破,同时成功研发双眼井技术,较传统单井开采效率提升近1倍。这种“实干+创新”的模式,与现代“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完全契合——据统计,在能源行业中,同时具备“实干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员工,其岗位贡献度较普通员工高出40%以上。
铁人精神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延伸。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其核心是“克服物质短缺、改变国家贫油面貌”;在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其核心则转化为“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能源安全保障”。这种延伸符合“精神内涵与时俱进”的规律,也体现了铁人精神的生命力。例如,在我国页岩油开采技术突破过程中,科研团队正是借鉴了铁人“无条件创造条件”的精神,通过近千次实验,将页岩油开采成本降低至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页岩油产量从2019年的150万吨提升至2023年的400万吨。
在当下社会,弘扬铁人精神需重点解决“物质丰富与精神弱化”的矛盾:通过减少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增加踏实勤恳的务实作风;通过弱化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强化无私奉献的集体意识。具体实践中,可通过三个路径实现:一是在学习中,系统了解铁人及其他先辈的奋斗事迹,强化精神认知;二是在工作中,以铁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为指引,提升任务执行力;三是在创新中,借鉴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路,主动突破工作瓶颈。通过这三个路径,将铁人精神切实转化为提升履职能力的动力,为行业发展与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 张明. 职业精神培育与实践[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2:45-48. 该理论提出职业精神需同时满足信念坚定、行为规范、价值导向清晰三个维度,三者共同构成职业精神的完整体系。
[2] 李华.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挫折应对[J].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5):890-896. 该理论强调,挫折后的正向引导可有效降低个体的心理创伤,促进其快速恢复并形成更强的挫折耐受能力。
[3] 王健. 组织韧性构建:从危机应对到持续发展[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3:72-75. 该理论指出,共同的精神信仰是组织在危机中保持稳定、快速恢复的核心要素之一。
上一篇:2024年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实训(含技术参数)复盘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