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实训(含技术参数)复盘报告

2025-09-29人已围观

2024年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实训(含技术参数)复盘报告

一、实训背景与核心目标

本次脚手架实训面向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实训时长为2周,严格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开展。实训核心目标包括三项:一是掌握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从地基处理到拆除的全流程实操技能;二是精准记忆并应用脚手架搭设的关键技术参数,确保操作符合规范要求;三是建立脚手架安全风险管控意识,形成“操作-检查-优化”的工程实践思维。

相较于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本次实训通过“手把手”实操,使学生对脚手架结构受力、节点连接等抽象概念的理解程度显著提升,技术参数实际应用准确率较纯理论学习阶段提高65%以上。

二、脚手架搭设技术要求与实施流程

(一)施工程序与流程

脚手架搭设需遵循“从下到上、分层推进、先固后搭”的原则,具体流程如下:

1. 扣件质量检查:核查扣件规格与钢管外径匹配度(需100%匹配),检查扣件螺栓无滑丝、裂纹,合格率需达到100%;

2. 地基处理:采用100mm×100mm×2000mm木枋或C15混凝土垫板作为基础垫层,地基承载力需≥180kPa,平整度偏差控制在±5mm以内;

3. 垫木与底座安装:垫木需水平安放,底座抄平后顶面高差≤10mm;

4. 扫地杆铺设:纵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于距底座上皮≤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固定于纵向扫地杆下方立杆,形成底层稳定框架;

5. 立杆搭设:逐根树立立杆并与扫地杆扣紧,立杆垂直度偏差≤1/200架高;

6. 水平杆安装:依次安装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大横杆(与立杆全扣接),大横杆步距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本次实训设定为1.8m);

7. 临时支撑设置:加设临时斜撑杆(上端与第二步大横杆扣紧),脚手架搭设完成后拆除;

8. 剪刀撑与抛撑安装:外侧加设抛撑(每6跨1根),横向、纵向剪刀撑同步搭设;

9. 脚手板铺设:满铺脚手板,与建筑面间隙控制在120-150mm;

10. 安全防护设置:挂设密目安全网(网目密度≥2000目/100cm2),封闭脚手架外侧立面。

(二)关键施工工艺与技术参数

1. 立杆搭设工艺

立杆接长除顶层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相邻立杆对接接头不得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距离≥500mm,接头中心至主节点距离≤步距的1/3;搭接长度≥1m,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边缘至杆端距离≥100mm[脚注1:本工艺参数严格遵循《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第6.2.1条、第6.2.3条规定]。

2. 水平杆搭设工艺

纵向水平杆设置于立杆内侧,长度≥3跨(本次实训每跨1.5m,故长度≥4.5m);纵向水平杆接长优先采用对接扣件,对接接头需交错布置,各接头至最近主节点距离≤纵距的1/3;横向水平杆在主节点处必须设置,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中心距≤150mm,作业层非主节点处横向水平杆间距≤纵距的1/2。

3. 扣件安装工艺

扣件规格必须与钢管外径(本次实训采用Φ48.3×3.6mm钢管)完全匹配;螺栓拧紧力矩需控制在40-65N·m,实训中采用扭矩扳手逐点检测,合格率需达到100%;对接扣件开口应朝上或朝内,避免雨水渗入导致锈蚀。

4. 剪刀撑设置工艺

脚手架外侧立面两端各设置一道剪刀撑,且需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15m;高度在24m以上的脚手架(本次实训模拟24m架高),需在外侧整个立面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夹角控制在45°-60°之间。

5. 脚手板铺设工艺

脚手板采用竹串片脚手板(厚度≥50mm),满铺率达到100%,严禁出现探头板;脚手板探头需用直径3.2mm的镀锌钢丝固定在支承杆件上,固定点间距≤300mm;拐角、斜道平台口处的脚手板,需与横向水平杆采用双扣件可靠连接,防止滑动;自顶层作业层往下计,每隔12m满铺一层脚手板,形成水平防护层。

三、脚手架搭设实操过程与问题优化

本次实训以6人为一小组,每组完成1个跨度6m、高度6m的模拟外脚手架搭设。实操过程中,各小组均需经历“技术交底-分工操作-自检自纠”三个阶段,核心实操要点与问题优化如下:

(一)核心实操要点

1. 地基处理阶段:部分小组存在垫木铺设不水平的问题,通过水平仪逐点检测,调整垫木高度,最终使底座顶面高差全部控制在10mm以内;

2. 立杆与水平杆连接阶段:强调“先扣主节点、后扣非节点”的顺序,避免因连接顺序错误导致架体偏移,实训中通过扭矩扳手抽检,确保85%以上的扣件拧紧力矩达到40-65N·m标准;

3. 剪刀撑搭设阶段:需先计算剪刀撑斜杆长度(根据架高和夹角计算,本次实训斜杆长度约为8.5m),再进行钢管切割,避免材料浪费,各小组剪刀撑安装后,通过量角器检测夹角,确保90%以上夹角符合45°-60°要求。

(二)问题复盘与优化

1. 问题1:脚手板铺设存在间隙超标(部分间隙达200mm),不符合120-150mm的规范要求;

优化措施:后续搭设中采用“先标记、后铺设”的方法,在横向水平杆上标注脚手板边缘位置,确保间隙控制在规范范围内,优化后间隙合格率提升至98%。

2. 问题2:立杆对接接头错开距离不足(部分仅300mm),未达到500mm要求;

优化措施:提前在立杆上用油漆标注接头位置,明确相邻立杆接头的高度差,后续操作中接头错开距离达标率提升至100%。

3. 问题3:密目安全网绑扎不牢固,存在局部松动;

优化措施:采用“双点绑扎法”(每300mm绑扎1点),替代原有的“单点绑扎”,绑扎后通过人工拉扯测试,确保安全网无松动。

四、脚手架验收标准与实操检查

脚手架搭设完成后,需依据“风险管控金字塔模型”开展分层验收,该模型强调“基础防控-过程管控-应急处置”三层架构,在验收中体现为地基、架体、防护的分层核查[脚注2:风险管控金字塔模型应用逻辑参考《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控规范》(GB51210-2016)第4.2节“风险分级管控”要求,通过分层验收降低脚手架坍塌、坠落等风险]。验收内容与标准如下:

(一)架体结构验收

1. 垂直偏差检查:采用经纬仪检测脚手架整体垂直偏差,架高≤24m时偏差≤50mm,本次实训架高6m,偏差需控制在15mm以内,抽检3个立面,全部达标;

2. 节点连接检查:重点检查立杆与水平杆、剪刀撑与立杆的扣件连接,采用扭矩扳手随机抽检50个扣件,拧紧力矩达标率需≥95%,本次实训抽检合格率为98%;

3. 杆件间距检查:立杆纵距(1.5m)、横距(1.2m)、步距(1.8m)的偏差需≤±100mm,抽检10个间距点,全部符合要求。

(二)部件与防护验收

1. 脚手板验收:检查脚手板满铺率(需100%)、探头板固定情况(无松动)、间隙尺寸(120-150mm),本次实训中脚手板满铺率达标,仅1处探头板固定不牢,整改后合格;

2. 连墙件验收:连墙件采用刚性连接(钢管与建筑结构扣接),间距横向≤6m、纵向≤6m,本次实训模拟连墙件设置,全部符合间距要求;

3. 安全网验收:密目安全网网目密度≥2000目/100cm2,绑扎点间距≤300mm,无破损、松动,本次实训安全网验收合格率为100%。

(三)荷载与环境验收

1. 荷载核查:脚手架使用前需明确荷载限值(施工均布活荷载≤2.0kN/m2),验收时需清除架体上多余材料(如钢管、扣件),确保初始荷载≤0.5kN/m2;

2. 环境检查:验收前需确认无大风(风力≥6级)、大雨等恶劣天气,地面无积水,本次实训验收时环境条件全部符合要求。

五、脚手架拆除流程与安全措施

脚手架拆除需严格遵循“自上而下、先搭后拆、后搭先拆”的原则,禁止分立面拆架或上下两步同时拆架,具体流程与安全措施如下:

(一)拆除流程

1. 前期准备:拆除前24小时开展技术交底,明确拆除顺序、人员分工;全面检查脚手架扣件连接、连墙件等,清除架体上留存的材料、电线等杂物;

2. 分层拆除:按“安全网→栏杆→脚手板→剪刀撑→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立杆”的顺序拆除,做到“一步一清、一杆一清”;拆除立杆时,需先抱住立杆再拆开最后两个扣件;拆除剪刀撑时,先拆中间扣件,再拆两端扣件;

3. 特殊部位处理:当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钢管(高度约6.5m)时,需在距地面3m处搭临时抛撑加固,再拆连墙件;分段拆除高差≤2步,若高差>2步,需增设临时连墙件;

4. 构件清运:拆除的钢管、扣件需分类堆放,采用绳索垂直吊运至地面,禁止抛掷,构件堆放间距≥1.5m,远离火源。

(二)安全技术措施

1. 人员资质要求:拆除人员必须为经考试合格的专业架子工,持证上岗率100%;上岗前需进行体检,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者严禁参与拆除作业;

2. 防护装备要求:拆除人员需佩戴安全帽(帽衬与帽壳间距20-50mm)、安全带(高挂低用)、防滑鞋(鞋底花纹深度≥3mm),防护装备佩戴合格率需达到100%;

3. 现场管控要求:拆除作业区周围设1.2m高警戒围栏,悬挂“禁止入内”标志,地面设专人指挥,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拆除过程中严禁碰撞建筑门窗、玻璃等成品;

4. 应急处置要求:拆除前需准备急救箱(含止血带、纱布等),明确应急联系人;若发生杆件坠落,需立即停止作业,排查隐患后再继续拆除。

六、实训复盘与能力迭代(基于PDCA循环理论)

本次实训采用PDCA循环理论(Plan-Do-Check-Act)进行全面复盘,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闭环,实现实操能力与安全意识的迭代提升[脚注3:PDCA循环理论源自戴明循环管理模型,本次实训通过该模型将“搭设计划制定(P)-实操实施(D)-验收检查(C)-问题优化(A)”串联,形成能力提升闭环]。

(一)计划阶段(Plan):目标与不足

1. 目标达成情况:90%以上学生掌握了脚手架搭设与拆除的核心流程,技术参数记忆准确率从实训前的40%提升至85%;

2. 计划不足:初期未充分考虑小组分工的合理性,部分小组出现“一人操作、多人围观”的情况,导致实操效率偏低。

(二)实施阶段(Do):亮点与问题

1. 实操亮点:部分小组创新采用“预拼装+现场组装”的方式,将水平杆与立杆在地面预扣接,再吊装至指定位置,使搭设效率提升30%;

2. 核心问题:一是扣件拧紧力矩检测覆盖率不足(仅抽检50%),存在漏检风险;二是拆除时部分人员未严格遵循“自上而下”原则,出现先拆立杆的违规操作。

(三)检查阶段(Check):对比与分析

1. 与规范对比:立杆垂直度、剪刀撑夹角等关键参数的符合率为92%,仍有8%的参数存在偏差(如个别立杆垂直度达1/180),需进一步改进;

2. 与预期对比:实训前预期“100%学生独立完成脚手板铺设”,实际仅80%学生能独立完成,主要原因是对脚手板固定工艺的理解不足。

(四)改进阶段(Act):可迁移方法论

1. 技术层面:建立“脚手架技术参数手册”,将立杆间距、扣件力矩等关键参数整理成可视化表格,便于后续复习;推广“预拼装”工艺,提升实操效率;

2. 安全层面:制定“脚手架安全操作口诀”(如“先查地基再搭杆,扣件拧紧要达标;拆除自上而下拆,警戒围栏不能少”),强化安全意识;

3. 协作层面:明确小组分工模板(如“1人测水平、2人搭立杆、2人装水平杆、1人检查”),避免分工混乱,提升协作效率。

七、结语

本次2024年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实训,通过“规范引领、实操落地、复盘优化”的模式,使学生突破了“纸上谈兵”的局限,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操能力的转化。实训数据显示,学生对脚手架结构安全的认知深度、技术参数的应用能力、安全风险的管控意识均得到显著提升,为后续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实践中,脚手架作为建筑施工的“生命线”,其搭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与效率。本次实训所形成的“技术参数精准化、操作流程标准化、风险管控分层化”方法论,可迁移至模板工程、起重机械等其他施工环节,助力学生成长为“懂理论、会实操、重安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