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大学生中国式现代化认知与实践系列心得
2025-09-16人已围观
2024年大学生中国式现代化认知与实践系列心得
2024年大学生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认知复盘与思考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需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落地,这一过程既是对理论体系的验证,也是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深化。教育部2024年4月发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报告》显示,超85%的大学生通过“三下乡”“返家乡”“科创竞赛”等活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中62%的实践项目聚焦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两大核心领域,较2022年提升15个百分点,反映出大学生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性与针对性显著增强。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笔者所在团队曾赴某中西部县域开展电商助农项目。通过搭建直播带货平台、优化农产品包装设计,帮助当地农户实现特色水果销售额月均增长40%,直接带动12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这一实践印证了“实践育人理论”的核心观点——即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可将课堂所学的经济理论、技术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1。
相较于传统的理论学习模式,实践参与让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质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在项目推进中,团队不仅关注短期销售额提升,更注重对农户进行电商运营培训,累计开展培训6场,覆盖农户80余人次,帮助建立本地化运营团队。这种“输血+造血”的模式,正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注重长远发展、强调能力提升”要求的具体践行,也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协调进步。
2023-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性”特征解析——基于历史与实践维度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始终。其核心要义清晰明确:道路选择必须以中国国情为根本依据,既不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也不盲从其他国家发展路径;道路的有效性需通过实践检验,正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源于对自身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深刻把握。
这一特征的形成,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结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再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中国始终坚持破除教条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束缚。数据印证了这一道路的科学性:1978-2023年,中国GDP从3679亿元增长至126万亿元,年均增长9.2%,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左右的年均增速;人均GDP从385元提升至89147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发展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自己的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一道路的内涵可从三个层面解析:其一,坚持“中国自己”的定位,始终将国情作为道路选择的出发点;其二,赋予“走自己的路”以新的实践内涵,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其三,总结形成“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与适应国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提出的“现代化类型学理论”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启动、内源性发展”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借鉴外部经验的同时,保持自身发展的自主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正是对这一理论的成功验证2。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式”的表述升级,不仅是概念的深化,更体现了对现代化道路本质的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基,为其提供了制度基础与实践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进一步将“中国特色”上升为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意义,突出了“新”的内涵——即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而是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三维解构——基于属性、国家与世界层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标志着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实现了系统性升华。这九个要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从属性、国家、世界三个层面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一论述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性特征提供了根本遵循3。
一、属性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属性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先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通过改革开放,为现代化注入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现代化积累实践经验。2023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5%,较2012年提升7.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进一步印证了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等重大科技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全国范围内的资源统筹;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上下协同联动,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与经济稳定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而非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二、国家层面:推进“五位一体”全面现代化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契合,体现了全面现代化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路径。202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截至2024年,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已覆盖31个省(区、市),累计提出立法建议12万余条,采纳率达23%,让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直接融入立法过程,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覆盖。
在生态领域,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3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超过5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7.5%,森林覆盖率达24.0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三、世界层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世界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23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3.8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4.6%,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等方式,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就业岗位,推动全球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形态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殖民扩张、两极分化等弊端,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富裕、生态友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截至2024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充分体现了这一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2023年张家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观察——基于城乡与教育领域的实证分析
张家港作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2023年,张家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2.3亿元,人均GDP达24.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8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1),在城乡融合推进现代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实践深度契合“新型城镇化理论”中“城乡协调、产业联动”的核心观点?。
在产业现代化方面,张家港坚持实体经济导向,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38%,较2018年提升19个百分点;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相较于传统工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张家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5%),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
城乡建设领域,张家港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截至2023年,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2800公里,较2010年增长65%,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农村自来水、天然气普及率均达100%,与城镇水平持平。在公共服务方面,张家港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组建教育集团23个,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率达15%;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这些举措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是张家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张家港中小学多媒体教室配备率达100%,智慧教学平台覆盖率达95%,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考核通过率100%;全市建成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28所,占比达35%,教育信息化水平位居江苏省前列。以三兴小学为例,该校通过重建教学楼、升级教学设施,实现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转型:智慧教室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等设备,教师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备课、授课、作业批改的一体化管理;电子图书阅览室藏书达5万册,学生可通过终端设备实现线上阅读与资源检索,教育现代化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从实践成效看,张家港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城市繁荣与乡村振兴、物质富裕与精神丰富的协同推进。2023年,张家港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83.2岁,居民幸福感满意度达98.5%,这些数据印证了其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张家港的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在县域层面的推进,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统筹协调,通过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 实践育人理论:由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者提出,核心是强调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罗荣渠是我国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其在《现代化新论》中提出“现代化类型学理论”,将世界各国现代化分为内源性现代化(如英国、美国,源于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与外源性现代化(如中国、日本,源于外部冲击与内部回应),并强调外源性现代化需保持自身发展自主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该文收录于《习近平著作选读》,文中系统阐述了党的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 新型城镇化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形成的城镇化研究理论,核心观点是强调城镇化应注重城乡融合发展,而非单纯的城市扩张,需统筹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要素,实现城镇化的高质量、可持续推进,是指导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
上一篇:2020-2022旅游专业毕业实习深度复盘报告(5篇精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