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心得体会感悟(6篇)
2025-09-15人已围观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心得体会感悟(6篇)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校园活动实践总结:以能力提升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本年度活动主题为“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为严格落实“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工作要求,我校于5月6日-12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系统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系列实践,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提升至95%,师生自救互救技能掌握度较去年提高30%,有效夯实了校园安全基础,现从四方面总结如下:
一、预案体系优化:以国家标准为纲落实防范措施
校园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是灾害防控的重点区域。本次活动首要任务是构建标准化预案体系,通过对标《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1],对原有校园防灾减灾预案进行修订与细化。相较于传统预案侧重“事后处置”,本次优化新增“风险预判-动态监测-分级响应”模块,明确领导小组12项职责、3类应急队伍分工及4级响应流程,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同时,结合校园建筑布局与师生构成特点,制定差异化防范方案:针对教学楼、实验室等重点区域,增设应急物资存放点3处;针对低年级学生、行动不便教职工等群体,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保障特殊人群应急疏散效率。经复盘,优化后的预案在后续演练中响应速度提升25%,充分验证了体系化建设的有效性。
二、宣传模式创新:以多维渗透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师生应急避险能力是一项长期工程,本次活动突破“单一课堂宣讲”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媒介+实践”三维宣传体系。在课堂维度,组织8场专题讲座、24节主题班会,覆盖全校820名师生,重点讲解地震、火灾等灾害的成因与应对要点;在媒介维度,利用校园网、公众号推送科普文章15篇,制作黑板报12块、宣传展板8块,其中“灾害自救误区”系列内容阅读量超2000次;在实践维度,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参与率达100%,正确率从初赛的62%提升至决赛的91%。
特别针对低龄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动画演示”形式,通过“地震来了怎么办”“火灾逃生小实验”等互动环节,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操作。与传统理论宣讲相比,该模式使学生知识留存率提升40%,充分体现“以学促知、以知强意识”的目标。
三、应急演练提质:以实战标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是检验活动成效的核心环节。本次演练严格遵循《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教育部2014年印发)[2],提前1周发布演练方案,明确“警报触发-疏散引导-点位值守-人数清点”4个关键流程。演练当日,模拟“教学楼3楼发生地震”场景,警报响起后,各班教师按预设分工,引导学生采取“抱头、屈膝、躲桌下”姿势避险,待次生灾害风险降低后,沿指定路线有序疏散。
本次演练覆盖全校师生,平均疏散时长控制在2分15秒内,较去年缩短18秒;疏散过程中无拥挤、推搡现象,师生规范动作执行率达98%。演练后,领导小组即时召开复盘会,针对“部分学生捂住口鼻动作不标准”“楼梯转角引导员站位偏差”等3类问题,制定优化方案并组织专项训练,确保技能掌握的精准性。
四、隐患排查闭环:以问题导向消除安全风险
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在于“事前预防”。本次活动围绕防震、防汛、消防、饮食卫生等6大领域,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组建由后勤、安保、教师代表组成的排查小组,累计检查点位132处,发现问题18项,其中即时整改12项,限期整改6项。
针对限期整改的“教学楼避雷设施老化”“食堂消防通道标识不清晰”等问题,建立“台账-整改-验收”闭环机制:明确责任部门与完成时限,每周更新整改进度;整改完成后,邀请专业机构验收,确保隐患彻底消除。与往年相比,本次排查问题整改率提升至100%,有效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为校园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2024年乡镇中心校防灾减灾宣传周实施报告:以“四位一体”模式强化师生安全素养
2024年5月6日-12日,为响应全国防灾减灾日“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主题要求,我乡镇中心校(覆盖辖区6所小学,师生共计1580人)系统开展宣传周活动。通过构建“组织保障-宣传教育-实践演练-隐患治理”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实现安全教育覆盖率100%,师生应急技能达标率92%,现将具体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先行:以层级管理压实工作责任
活动启动前,中心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小组(分别对应辖区6所小学),明确“中心校统筹-学校落实-班级执行”三级责任体系。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07年发布)[3]及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统一思想认识;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宣传内容、演练流程、排查清单”等核心要素,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同时,建立“日调度、周总结”机制:每日通过工作群反馈进展,每周召开线上会议梳理问题,累计解决“宣传资料不足”“演练路线冲突”等问题9项,为活动开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二、宣传教育多维:以分层施策普及减灾知识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本次宣传采用“分层设计、精准推送”策略。对1-3年级学生,通过“安全儿歌、动画短片”开展教育,如《地震逃生拍手歌》《防火小卫士》等内容,使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基础技能;对4-6年级学生,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班会”“知识手抄报比赛”,共收集手抄报230份,评选优秀作品50份并在校内展示,激发学习主动性。
此外,通过“家校联动”延伸宣传触角:向家长推送《家庭防灾减灾指南》电子手册,组织“安全知识亲子问答”活动,参与家庭达480户,形成“学校教育-家庭巩固”的良性循环。经问卷调查,活动后家长防灾减灾意识达标率从58%提升至85%,显著增强了教育效果。
三、实践演练落地:以场景模拟提升应急能力
各学校结合《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制定差异化演练方案:低年级学校侧重“有序疏散、安全站位”训练,高年级学校增加“自救互救技能”环节(如伤口包扎、灭火器使用)。演练前,组织教师开展2次预演,明确疏散引导员职责、应急物资位置等关键信息;演练中,模拟“火灾”“地震”2类场景,分批次开展,避免人员聚集风险。
以中心小学为例,该校380名师生参与地震疏散演练,从警报响起到全员到达安全区域仅用时2分30秒,较去年提升20%;演练后,通过“一对一提问”检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95%的学生能准确说出“抱头避险、沿墙疏散”等关键要点,充分体现演练的实战价值。
四、隐患治理闭环:以全面排查消除安全漏洞
宣传周期间,中心校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6所学校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检查“校舍结构、消防设施、用电线路、食品卫生”等领域。累计排查点位210处,发现隐患23项,其中“教室插座松动”“消防栓压力不足”等17项即时整改,“操场排水不畅”“实验室危化品存放不规范”等6项制定整改计划,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均在5月底前完成)。
同时,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实行“整改一项、销号一项”,并组织“回头看”检查,确保问题不反弹。本次排查较往年新增“校园周边地质风险”检查项目,发现并协调解决2处道路积水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安全防控范围。
2024年社区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报告:从宣传到演练的全链条实践
为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2024年5月,我社区以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围绕“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主题,开展全链条防灾减灾活动。本次活动覆盖社区320户居民,参与率达75%,其中老年群体参与占比42%,通过“宣传普及-应急演练-机制建设”三大举措,显著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宣传普及精准化:以分类施策覆盖全人群
社区结合居民结构特点,构建“分人群、分场景”宣传体系。针对老年居民,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置“防灾减灾知识角”,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120份,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讲解”,重点普及“居家防火”“燃气安全”等内容;针对青少年群体,联合社区周边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绘画比赛”,收集作品80份,通过生动画面传递安全知识;针对上班族,利用社区公众号推送“1分钟应急技能”短视频6条,内容涵盖“电梯困人自救”“暴雨积水避险”等,累计播放量超500次。
此外,邀请应急管理部门专家开展专题讲座1场,讲解《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应急管理部2021年修订)[4]核心要求,解答居民疑问30余个,使社区防灾减灾知识知晓率从活动前的65%提升至88%。
二、应急演练实战化:以场景模拟检验应对能力
为提升演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社区结合地理位置特点(临近河道,夏季易发生内涝),预设“居民区火灾”“暴雨内涝”2类场景,制定详细演练方案:明确“警报触发-疏散引导-物资调配-医疗救护”4个环节流程,组建20人应急队伍(含疏散引导员、医疗志愿者、物资保障员)。
演练当日,模拟“3号楼2单元发生火灾”,警报响起后,疏散引导员立即组织居民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楼梯有序撤离;医疗志愿者在安全区域设立临时救护点,对“受伤居民”进行简易包扎;物资保障员及时分发应急手电筒、矿泉水等物资。本次演练参与居民240人,平均疏散时长3分10秒,较预案预期缩短20秒;演练后,通过问卷收集居民反馈,90%的参与者表示“掌握了实用逃生技能”,验证了演练的有效性。
三、机制建设长效化:以制度保障巩固活动成果
防灾减灾工作需长期坚持,本次活动在集中宣传演练的基础上,重点推进3项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建立“社区灾害风险台账”,对辖区内“低洼路段、老旧线路、独居老人家庭”等风险点建档,定期更新并开展巡查;二是组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吸纳35名居民参与,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每月1次),确保应急时刻“拉得出、用得上”;三是制定“家庭防灾减灾清单”,向居民发放80份,指导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制定逃生路线,推动防灾减灾从“社区层面”延伸至“家庭层面”。
经复盘,本次机制建设使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从“阶段性活动”转向“常态化管理”,为后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四、问题与优化方向
本次活动仍存在2类问题:一是部分老年居民参与演练积极性不足,主要因“担心行动不便”“认为灾害离自己远”;二是应急物资储备种类不够丰富,缺乏针对特殊人群的物资(如轮椅、应急药品)。针对上述问题,后续将采取“定制化动员”(为老年居民安排专属引导员)、“物资清单优化”(新增特殊人群应急物资)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精准性与全面性。
2024年曙光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总结:以“中心+活动”模式提升居民自救互救水平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提升基层居民防灾减灾能力成为保障民生安全的关键。2024年5月,曙光社区依托“曙光防灾减灾中心”(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位于青洋花苑北侧),围绕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覆盖居民420人,通过“阵地建设-活动开展-能力提升”路径,实现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质效双升,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阵地建设标准化:以功能整合打造综合平台
曙光防灾减灾中心严格对标《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指南》(民政部2018年印发)[5]要求,划分“知识宣传区、物资储备区、应急演练区”三大功能区:知识宣传区设置展板15块,涵盖地震、火灾、洪涝等灾害的应对知识,配备触控屏供居民查询详细内容;物资储备区按照“30人/3天”标准,储备应急帐篷、睡袋、饮用水、急救包等物资40余种,建立“出入库登记-定期检查-按需补充”管理制度;应急演练区模拟“家庭、楼道、社区广场”等场景,配备模拟灭火器、应急照明设备等,供居民开展实操训练。
中心自投用以来,累计接待居民参观学习380人次,成为社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与技能训练的核心阵地。
二、活动开展多元化:以互动体验强化技能掌握
本次活动围绕“防灾减灾系万家,和谐社区靠大家”理念,设计3类特色活动:一是“防灾减灾知识问答”,于5月12日组织50名居民参与,题目涵盖灾害识别、自救技能等,通过抢答形式激发参与热情,最终80%的参与者正确率达90%以上;二是“小学生参观实践”,3月20日接待潞城小学200名学生,通过“讲解员讲解-视频观看-消防小游戏”环节,使学生掌握“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基础技能,活动后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知识掌握率达95%;三是“家庭应急技能培训”,邀请医护人员开展“伤口包扎、心肺复苏”实操教学,30名居民参与,现场考核通过率达85%。
与传统“单向宣讲”相比,本次活动通过“互动+体验”模式,使居民技能掌握度提升40%,充分体现“实践出真知”的教育规律。
三、能力提升系统化:以需求导向完善服务体系
社区结合居民需求,构建“分层分类”能力提升体系:针对独居老人,开展“居家安全上门指导”,排查燃气、电路隐患23处,发放“应急呼叫器”15个,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求助;针对青少年,联合学校开展“防灾减灾主题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隐患排查,培养“安全小主人”意识;针对社区应急志愿者,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邀请应急管理部门专家讲解“灾害风险评估”“应急指挥协调”等内容,提升队伍专业水平。
经统计,活动后社区居民应急技能达标率从58%提升至89%,志愿者队伍应急响应速度缩短至10分钟内,社区整体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四、工作复盘与优化
本次活动虽取得成效,但仍存在“活动覆盖人群不够全面”“部分技能培训深度不足”等问题。后续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扩大活动覆盖范围(如针对上班族开展周末专场);联合专业机构开展进阶培训(如“应急救护员认证”培训),进一步提升居民技能水平,推动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持续优化。
2024年幼儿园防灾减灾教育周实践总结:以“教-学-练”一体化保障幼儿生命安全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我园围绕“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主题,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与疫情防控要求,开展“教-学-练”一体化防灾减灾教育周活动。本次活动覆盖全园210名幼儿及35名教职工,通过“知识普及-技能训练-实战演练”三大环节,使幼儿初步掌握基础应急技能,教职工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精细化:以预案为基确保活动安全
活动启动前,园安全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托幼机构安全规范》(卫健委2020年发布)[6]要求,制定“分时段、分班级”活动方案:明确“园长统筹-年级组长落实-班主任执行”三级责任;针对疫情防控,规定演练每批次不超过50人,间隔10分钟开展;针对幼儿特点,简化演练流程,避免过度紧张。
同时,组织教职工开展2次预演,重点培训“疏散引导、幼儿安抚、人数清点”等环节,确保每位教职工明确职责,为活动安全实施奠定基础。
二、知识普及趣味化:以幼儿视角设计教育内容
针对幼儿认知规律,采用“趣味化、具象化”教育方式:在班级层面,开展“地震来了怎么办”“火灾逃生小课堂”等活动,通过绘本阅读、动画观看、情景模拟(如用玩具模拟“躲桌下”“捂口鼻”),使幼儿理解基础安全知识;在环境层面,利用走廊、教室墙面张贴“安全儿歌”“逃生路线图”,播放“防灾减灾童谣”,营造沉浸式教育氛围;在家园层面,推送《家庭防灾减灾指南》,组织“亲子安全手工”(如制作简易应急包),引导家长参与教育过程。
经观察,活动后90%的幼儿能说出“地震要躲桌下”“火灾要弯腰走”等关键要点,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三、实战演练科学化:以分批实施提升疏散效率
5月12日,幼儿园分3批次开展防震演练:第一批次为小班(70人),侧重“有序疏散、听从指令”;第二批次为中班(75人),增加“捂口鼻、不推挤”要求;第三批次为大班(65人),加入“帮助同伴”环节。演练中,各班教师分工明确:1人负责引导疏散,1人负责安抚幼儿情绪,1人负责断水断电(模拟场景)。
本次演练平均用时1分40秒,较去年缩短25秒;疏散过程中幼儿情绪稳定,无哭闹、推搡现象;演练后,各班即时清点人数,确保全员到齐。通过实战演练,幼儿初步形成“应急反应意识”,教职工掌握“快速疏散、幼儿安抚”的实战技能。
四、安全排查常态化:以问题导向消除风险隐患
活动期间,园安全检查组对全园“消防设施、用电线路、玩具设备、食堂卫生”等领域开展排查,累计检查点位85处,发现问题9项(如“消防栓标识不清晰”“部分玩具边角尖锐”),均现场制定整改方案:能即时整改的6项当日完成,需限期整改的3项(如“食堂排水沟清理”)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5月20日前)。
同时,建立“每周小排查、每月大排查”机制,将隐患治理纳入日常管理,确保幼儿园安全环境持续稳定。
2024年基层单位防灾减灾日活动复盘报告:以精准施策强化安全防线
2024年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我基层单位(涵盖机关、企业、社区)围绕“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主题,开展系统性防灾减灾活动。本次活动覆盖人员1200人,通过“宣传教育-应急演练-隐患治理-机制优化”四项举措,实现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90%、应急技能达标率85%、隐患整改率100%,现将活动复盘情况总结如下:
一、宣传教育精准化:以分群体覆盖提升知晓率
针对机关、企业、社区三类群体需求差异,制定差异化宣传方案:对机关人员,组织学习《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国务院2016年发布)[7],开展“灾害风险研判”专题研讨,提升政策理解与风险预判能力;对企业员工,聚焦“生产安全+灾害应对”,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形式,讲解“车间火灾逃生”“设备应急关停”等技能,组织知识测试,通过率达92%;对社区居民,开展“防灾减灾进家庭”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份,组织“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指导,覆盖200户家庭。
本次宣传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线上推送科普文章20篇、短视频10条,线下开展讲座6场,使不同群体均能获取针对性知识,有效提升整体知晓率。
二、应急演练实战化:以场景定制检验应对能力
结合单位特点,分场景开展应急演练:机关侧重“办公区域火灾疏散”,模拟“3楼办公室电器短路起火”,组织80名工作人员开展疏散演练,平均用时2分5秒,疏散规范率达98%;企业侧重“生产车间应急处置”,模拟“机械故障引发火灾”,组织200名员工开展“初期火灾扑救-人员疏散-伤员救护”全流程演练,灭火器使用率达100%,伤员转运及时率达100%;社区侧重“地震+内涝”联合演练,组织300名居民开展“室内避险-室外疏散-临时安置”演练,应急队伍响应速度达5分钟内。
演练后,各单位即时召开复盘会,针对“部分人员疏散动作不规范”“应急物资调配延迟”等问题,制定优化措施,确保演练成效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隐患治理闭环化:以全流程管控消除风险
活动期间,组建专业排查小组,对机关、企业、社区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机关重点检查“应急通道、消防设施、用电线路”,发现问题8项,即时整改6项,限期整改2项;企业重点检查“生产设备、危化品存放、安全防护设施”,发现问题15项,现场整改10项,制定整改计划5项(均在5月底前完成);社区重点检查“老旧房屋、排水系统、燃气安全”,发现问题12项,即时整改8项,协调相关部门整改4项。
建立“隐患排查台账-整改方案-验收销号”全流程机制,每周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不反弹。本次排查隐患整改率达100%,有效降低了灾害风险。
四、工作总结与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精准宣传、实战演练、闭环治理”,显著提升了基层单位防灾减灾能力,但仍存在“部分群体参与积极性不足”“应急物资储备针对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后续将通过“定制化动员”“物资清单优化”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阶段性活动”转向“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切实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1]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国家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内容和要求,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提供指导。
[2]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教育部2014年印发):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的频次、流程、组织要求等,旨在提升师生应急避险能力。
[3]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07年发布):指导中小学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涵盖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内容,明确各学段教育目标与内容。
[4]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应急管理部2021年修订):应急管理部制定的社区减灾工作标准,从组织体系、风险排查、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要求,用于指导社区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5] 《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指南》(民政部2018年印发):民政部发布的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文件,规范社区防灾减灾阵地建设、物资储备、活动开展等内容,提升社区减灾能力。
[6] 《托幼机构安全规范》(卫健委2020年发布):卫健委制定的托幼机构安全管理规范,涵盖消防安全、卫生安全、应急处置等方面,保障幼儿在园安全。
[7]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国务院2016年发布):国务院印发的改革文件,明确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体制机制、责任体系、保障措施等,推动全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