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3年度小额贷款业务工作总结(累计发放贷款2012万元,到期收回率100%)

2025-09-29人已围观

2023年度小额贷款业务工作总结(累计发放贷款2012万元,到期收回率100%)

一、业务经营核心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严格遵循《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省金融办监管要求,实现信贷业务合规、稳健运营。数据显示,2023年7月至12月,公司累计开展信贷业务40笔,累计发放贷款2012万元;累计实现利息收入65万元,其中已收回利息1万元,应收未收利息按合规流程管控;到期贷款及利息收回率均维持在100%,显著高于行业同期平均收回率(约89%),信贷资金实现良性循环,资产质量处于行业较好水平。

从贷款投向看,公司严格落实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定位,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县域内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小微企业经营周转,未出现跨区域放贷情况;从利率管控看,账面利率严格控制在基准利率0.9-4倍区间,符合国家关于小额贷款利率的上限规定;从客户覆盖看,全年累计服务客户13512人,客户行业覆盖制造、服务、农业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其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占比达68%,有效缓解了县域内中小微主体“融资难、融资慢”问题。

贷款担保结构进一步优化,风险分散效果显著。具体来看,信用贷款累计发放8笔,金额320万元,占比15.9%,主要投向信用评级AA级以上的优质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累计发放32笔,金额1692万元,占比84.1%,抵押标的以合规房产、机械设备为主,抵押率均控制在60%以内,低于行业平均抵押率(约70%),有效降低了抵押资产减值风险。

二、业务运营关键措施

(一)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提升团队专业能力

针对小额贷款业务专业性强、风险管控要求高的特点,公司建立了“理论+实践+复盘”的三维培训体系。一方面,组织业务人员系统学习《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小额信贷操作流程规范》等政策文件及专业知识,全年累计开展集中培训6次,参训人员覆盖率100%;另一方面,推行“师徒制”实践培养模式,安排从业5年以上的资深信贷人员带教新员工,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实操能力。

结果表明,经过系统性培训,业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Q4贷前调查资料完整率达98%,较Q2提升12个百分点;业务办理效率同步优化,客户从提交申请到贷款发放的平均周期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客户满意度调研显示好评率达92%。此外,公司还将金融基础知识、合规操作要求纳入月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进一步强化了团队的合规意识与专业素养。

(二)严格执行信贷全流程管控,保障资产质量

公司全面应用信贷风险管理“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对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三环节实施闭环管理[1]。在贷前调查环节,严格落实双人调查制度,要求两名信贷人员共同入户核实借款人主体资格、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信息,重点核查营业执照、银行流水、资产证明等原件,确保信息真实有效;2023年累计完成实地调查120次,发现并驳回不符合条件的申请15笔,有效规避了“虚假贷款”风险。

在贷中审查环节,成立由总经理、风控负责人、资深信贷员组成的贷款审批小组,实行集体审批制度。每笔贷款需经调查岗提交、审查岗审核、审批小组集体表决通过后方可发放,坚决杜绝个人单独审批情况;截至2023年底,审批小组累计召开审批会议28次,否决不符合政策要求或风险较高的贷款申请8笔,审批通过率控制在80%,符合风险管控预期。

在贷后管理环节,建立“日常跟踪+定期回访”机制。信贷人员需每月对借款人经营状况进行跟踪,每季度开展一次实地回访,重点核查贷款用途是否合规、还款能力是否发生变化,并形成《贷后管理报告》;对于即将到期的贷款,提前15天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提醒借款人准备还款资金。2023年累计开展贷后回访96次,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3起,确保了到期贷款100%收回。

(三)优化客户服务与营销模式,拓展合规客群

为提升服务精准度,公司按客户行业、规模、信用等级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实现“一户一档”管理,累计建档13512份,档案完整率达99%。针对农业种植户、小微企业等不同客群,推出差异化服务方案:对季节性资金需求较强的种植户,提供“按季还息、到期还本”的还款方式;对小微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处理贷款申请。

在营销推广方面,公司联合当地金融办、工商联开展“小额贷款进园区、进乡村”活动,通过政策宣讲、案例分享等方式普及合规信贷知识,全年累计举办宣讲活动12场,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同时,依托现有优质客户进行口碑传播,鼓励合规经营、信用良好的客户推荐新客户,2023年通过客户推荐获取的新客户占比达35%,有效降低了营销成本,且客户违约风险显著低于陌生客户(推荐客户违约率0%,陌生客户违约率0.5%)。

三、业务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团队专业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尽管通过培训提升了团队基础能力,但相较于头部小额贷款公司,公司业务人员在复杂场景下的风险研判能力仍显不足。数据显示,2023年有3笔贷款因对借款人行业周期预判不准确,出现临时还款压力,虽最终通过协商化解风险,但反映出业务人员对“5C原则”中“环境Condition”(行业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深度不足;此外,具备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等专业资质的人员占比仅5%,低于行业头部公司15%的平均水平,专业人才储备有待加强。

(二)融资渠道单一制约业务规模扩张

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为股东资本金,无法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2]。截至2023年底,公司自有资金使用率已达90%,剩余可放贷资金仅200万元,难以满足县域内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相较于可从银行获得批发资金的同业机构,公司在业务规模扩张上存在明显劣势,2023年贷款发放规模较区域内头部机构低30%。

(三)客户信用信息对接存在壁垒

目前,公司客户信用数据尚未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无法直接查询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记录、违约信息。2023年,公司因无法获取借款人跨机构信用信息,导致1笔贷款出现隐性负债问题,虽通过抵押资产收回资金,但增加了风险处置成本;与已接入征信系统的同业机构相比,公司在客户信用评估的全面性上存在差距,信用风险识别效率较低(平均识别时间长1.5个工作日)。

四、已实施的问题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公司2023年下半年已启动多项改进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本地高校金融学院合作,开设“小额信贷专业能力提升班”,选派10名业务骨干参加系统学习,同时设立“专业资质补贴”,鼓励员工考取FRM、CFA等资质,目前已有3名员工通过FRM一级考试。

在融资渠道拓展方面,已与2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对接“转贷款”合作事宜,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2023年底引入银行资金500万元,用于补充放贷资金;同时,向省金融办提交“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试点”申请,探索多元化融资路径。

在信用信息对接方面,已与当地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沟通,申请接入“政务信用信息平台”,目前已完成数据接口调试,预计2024年初可查询企业及个人的工商、税务、社保等非金融信用信息,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

[1] 信贷风险管理“5C原则”:国际通用的信贷风险评估框架,通过评估借款人的品德(还款意愿)、能力(还款能力)、资本(自有资金)、抵押(担保措施)、环境(行业与宏观经济),全面判断信贷风险水平。

[2]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且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