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2-2018年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及综合教学工作总结
2025-09-28人已围观
2012-2018年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及综合教学工作总结
一、2012年仙桃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管理与教研实践
2012学年,仙桃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在校委会统筹领导及各处室协同支持下,完成学年初既定教育教学计划。全年教学工作以“常规落实、能力提升、科研驱动”为核心,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教学常规管理:构建闭环监督体系
在常规教学管理维度,学校以PDCA循环管理理论为指导[1],建立多维度常规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领导分工把关机制;严格落实《仙桃特校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并结合教学实践动态完善管理办法。数据显示,教务处除每月开展1次常规教学专项检查外,额外组织不定期抽查6次,检查结果均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总结反馈,实现“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管理闭环。
在课堂教学常规管控中,学校建立“推门听课”监督机制,全年累计推门听课42节,覆盖所有学科教师。同时,强化全校师生“铃声意识”,以40分钟课堂为核心提升教学效益,数据表明,通过该措施,教师课堂目标达成率较2011年提升18%。此外,学校严格执行教师签到制度与查班制度,全年教师迟到、早退次数控制在3人次以内,出勤率维持在99.6%以上。
(二)“比教学”活动:分层推进教师能力建设
2012年,学校以“练兵-比武”双阶段模式开展教师能力提升活动,覆盖全体在职教师。第一阶段为“分层练兵”,通过“自我练兵-学科组练兵-全员大练兵”三级体系,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专业知识培训、说课与教学反思训练,参与率达100%;第二阶段为“全员比武”,结合3月“教学常规管理月”与10月“教科研月”,组织教师基本功大赛、说课比武、优质课比武及反思展评4项活动。其中,10月优质课比武中,85%的参赛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堂优质率较往年提升25%。
(三)教科研工作:聚焦特殊教育学科突破
学校以“科研促教学”为导向,构建“常态课+展示课”双轨听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1节“常态课”展示,教务处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参与2节“展示课”研讨,全年累计开展听课研讨活动36场。针对聋生教育特点,学校在强化手语教学基础上,分3个阶段推进笔谈交流教学,通过阶段性测试数据显示,聋生笔谈沟通准确率提升至72%。
在口语教学方面,学校在原有个别语训基础上,成立2个语训实验班,将口语教学效果纳入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使残余听力学生每日口语训练时长增加至40分钟,30%的实验班学生实现基础口语交流。智障部教研工作同步推进,市级课题《培智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于2012年3月正式开题,全年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3份。
2012年5月,学校承办宜昌、天门、潜江、仙桃四地特殊教育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吸引63名外校教师参与。全年教师累计完成教学论文62篇,其中15篇获国家、省、市级发表或奖项(国家级2篇、省级8篇、市级5篇),48篇编入《仙桃市特殊教育学校优秀论文集》,教科研整体水平较2011年实现显著提升。
(四)教师培训:构建三级培养体系
1. 全员培训:通过业务学习、智障专业知识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等形式,全年开展集中培训12场。暑期针对智障教育新要求,开展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及个别教育计划(IEP)制定专项培训,覆盖教师45人;10月邀请一体机供应商开展设备操作培训,98%的教师掌握电视电脑一体机基础操作技能。
2. 骨干教师培训:2012年4月组织骨干教师观看全省培智课堂比武视频;5月选派8名教师参加教育家魏书生专题讲座;结合“课内比教学”活动,开展骨干教师集体备课、说课练兵、“四课”展示(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优质课)及论文反思展示活动,全年骨干教师牵头教研项目4个。7月选派10名优秀教师参与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特殊教育培训,11月选派1名教师参与“国培计划”特殊教育专项培训。
3. 学历提升培训: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学历教育提升专业素养,数据显示,2012年45岁以下教师专科学历占比达90%,本科学历占比达44%,较2011年新增2名本科学历教师,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2014学年特殊教育学校技能课程与德育管理
2014学年,学校以“内抓质量管理,外树品牌形象”为办学理念,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办学目标,推进课程建设与德育管理协同发展。
(一)技能课程建设:分学部实现差异化覆盖
学校根据学生障碍类型开设特色技能课程:培智部开设洗衣、整理宿舍卫生等生活技能课程,每周2课时;聋部分设缝纫、丝网花制作、串珠工艺品3类劳动技能课程,每周三、周四下午集中授课,全年累计授课86课时。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采用“理论+实操”模式,学生技能考核通过率达88%。
此外,学校全年组织综合实践活动12次,包括校内环保植树、社区义务环境卫生清理、残疾人文艺演出等,参与学生累计210人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劳动能力评分较课程初期提升35%,且在“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等思想维度的正向行为表现增加40%。
在学生资助方面,学校对贫困生实行费用减免政策,2014年累计减免学费、杂费学生32人;“世界残疾人日”期间,联合市残联、市人大、市妇联开展帮扶活动,市人大捐赠衣物150件,市妇联为学生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参训学生28人,其中12人掌握基础职业技能,为后续社会融入奠定基础。
(二)德育管理:以自主教育为核心的养成体系
学校以养成教育为重点,构建“常规管控+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一方面,对学生纪律、卫生、礼仪、安全、环保教育实行“日检查、周总结、月评比”机制,全年开展专项检查48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率达92%;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学生干部例会(每月2次)与培训会(每学期3次),实行“学生轮流值周制+班主任值周制+班干部轮换制”,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氛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评分提升28%。
三、201X年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体育教学实践(陈贾露)
201X学年,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陈贾露承担聋生1-6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以“规范教学、兴趣激发、成果转化”为路径,具体实践如下:
(一)教学准备:构建系统化备课体系
该教师面对6个班级的体育教学任务,通过“资料研读+经验借鉴+学情分析”三重维度开展备课工作。全年阅读体育教学专著6本,下载优质教案课件32份;累计向校内资深教师请教28次,重点学习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方法与学生行为管理策略;结合聋生认知特点与运动能力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每节课前完成包含“教学重难点、分层策略、安全预案”的详细教案,备课完成率达100%。
(二)课堂实施与能力提升:以听课促教学优化
遵循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2],该教师将听课作为提升教学能力的核心路径,全年累计听课20节(含语文、数学等学科),重点分析不同学科教师的课堂组织方法与互动策略。在体育课堂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多感官刺激”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据显示,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率维持在95%以上,较学年初期提升15%。
(三)教学成果:体育技能与竞赛双突破
学年内,该教师成功完成聋生1-6年级广播体操教学任务,经考核,学生广播体操规范率达85%。在省级特奥运动会中,其带领的3名举重运动员斩获4金、4银、4铜,累计12枚奖牌,为乐山市及学校赢得荣誉。同时,针对体育课堂纪律管理问题,该教师通过“预设场景应对方案+课后反思优化”的方式,逐步减少课堂突发情况,纪律问题发生率从每月8次降至每月2次。
四、2017-2018学年宁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管理与送教工作
2017-2018学年上学期,宁城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处以“规范管理、专业提升、普惠教育”为目标,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核心工作如下:
(一)教学管理:从常规到特色的系统性优化
1. 培训体系建设:采用“外出学习+内部培训”结合模式,全年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次,开展业务学习8场;教师外出学习后需完成“反思报告+二次培训”,全年累计开展二次培训6场,培训覆盖率达100%。同时,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涵盖师德、教育教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班主任工作、教科研、基本功6大模块,采用专家讲座、经验交流、自我研修等形式,全年培训时长累计48课时。
2. 兴趣活动开展:以大课间活动为载体,安排特奥运动、足球、排球、羽毛球、篮球、呼啦圈、跳绳、旱地冰壶等项目,每日1课时,每项目配备专职辅导教师1名。通过一学期训练,学生运动技能达标率提升30%,其中特奥运动项目参与学生45人,20人达到市级比赛基础水平。
3. 期末考核组织:教导处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制定期末试卷,覆盖培智班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及听障班语文、数学、理科、社会、政治等学科,实行全校统一考试,完成成绩登记与分析报告,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二)教师专业发展:以竞赛与科研为驱动
1. 教学竞赛参与:2017-2018学年上学期,学校选派2名教师参加县级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均获一等奖;组织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复习课听评课活动18次,教师参与率100%,课堂教学水平评分较学期初提升22%。
2. 教科研推进:以“有效课堂”为核心,结合市级课题《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研究》开展教研活动,每周1次,累计开展16次;教师全年撰写教学论文12篇,其中8篇获市级以上奖项,教科研氛围显著浓厚。
(三)社会协同与普惠教育:扩大教育覆盖与影响
1. 社会活动承办与资源对接:2017年10月,学校承办东亚区特奥融合运动会,学生展示获县领导及各界人士高度评价;同月,指导中心教研员到校开展信息技术专项培训,覆盖教师38人,90%的教师掌握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此外,学校与三幼开展“手拉手”互动活动,教师开设观摩课4节,获参与人员一致认可。
2. 送教上门工作:2017年9月召开送教上门学生家长会,明确送教内容与频次;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累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24次,覆盖学生15人,家长满意度达100%,有效解决重度残疾学生教育需求。
[1] PDCA循环管理理论:由戴明提出,包含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用于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本文中学校通过月度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实现教学管理的动态优化,符合该理论的核心逻辑。
[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由富勒等人提出,将教师发展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本文中新教师通过听课学习与课堂实践,逐步从“关注生存”向“关注情境”过渡,符合该理论对新教师成长路径的界定。
相关文章
- 2012-2018年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及综合教学工作总结
- 2011-2023年全国爱眼日多主体实践总结报告(社区、学校、医院专项)
- 202X年中国人寿综合柜员年度工作总结(核心数据:长险个单期交保费≥500元,客户
- 202X年度后勤采购个人年终工作总结——全年物资保障率98.5%,采购成本同比降
- 202X年证券公司股票销售工作复盘与优化报告(7篇合集)
- 2024年党建工作员试用期工作总结及2019年文员岗位试用期工作复盘报告
- 2013-2014学年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综合总结报告
- 202X-202X学年下学期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与工作总结
- 2020年车间统计工作成果报告:生产效率提升18%,质量达标率99.2%
- 2024年锦集超市客服体系运行效能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