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20年黔西县农村党员分层量化积分考核工作总结——基于10022名农民党员与360个农村党支部的实践

2025-09-21人已围观

2020年黔西县农村党员分层量化积分考核工作总结——基于10022名农民党员与360个农村党支部的实践

2020年,黔西县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聚焦农村党员管理效能提升的核心需求,积极探索分层量化积分考核管理模式。针对全县360个农村党支部、10022名农民党员的管理现状,通过系统性调研、针对性施策,制定并实施《黔西县实行农村党员分层量化积分考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效破解农村党员积极性不足、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突出问题,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相关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精准调研:锚定农村党员管理核心问题

为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积极性不高制约村级组织工作开展的关键难题,2020年,黔西县委牵头,联合26个乡镇党委组织办,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提升为目标,对全县360个农村党支部开展全覆盖专项调研。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回收有效问卷8960份,访谈党员干部1260人次,形成调研分析报告3份,为后续措施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管理存在三大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管理考核机制缺位。数据显示,调研覆盖的360个农村党支部中,仅有42个党支部建立了较为简单的党员评价机制,占比不足12%;其余党支部普遍存在对农村党员疏于管理、缺乏系统考核的情况,导致“党员表现积极与不积极一个样、工作干好干差一个样”的现象长期存在,无法有效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与行动自觉。

2. 党员思想认识滞后。在访谈中发现,有38%的农村党员存在“一切等等看”的消极思想,对村级事务参与意愿不强,对党组织安排的任务存在敷衍应付心态;部分党员将“党员身份”视为荣誉象征,却忽视了“党员责任”的履行,思想上未能与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3. “双带”作用发挥不足。受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全县360个村中,有98个村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行情况,占比达27.2%;经济基础薄弱导致部分党员缺乏发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作用的平台与资源,党员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中的引领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制约了村级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

此部分调研工作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的工作要求,确保问题定位精准、数据真实可靠,为后续考核管理办法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脚注1:《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2019年印发,第三章第十条明确“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系统施策:构建分层量化积分考核体系

针对调研发现的核心问题,黔西县委召开专题常委会议,结合县域农村党建工作实际,深入分析问题根源,研究制定并印发《办法》。该《办法》以“精准管理、量化评价、激励担当”为核心目标,从“入口把关、分层考核、积分量化、结果运用”四个维度构建完整的党员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夯实队伍建设基础

《办法》明确要求,农村党员发展需严格遵循“德才兼备、严格标准、注重实效”的原则,立足各村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实际情况,实行“公开选拔、全程公示”机制。具体流程包括:村级党组织发布党员发展预告,明确选拔条件与岗位需求;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进行民主推荐,推荐结果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乡镇党委组织办对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查与能力评估,确保发展对象既符合党员标准,又能满足村级发展实际需求。

数据显示,2020年通过该机制发展的农村新党员共216名,其中有138名具备产业技术、管理服务等专业能力,占比达63.9%,较2019年提升25个百分点,有效优化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素质,为后续党员作用发挥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实施“分层分类”考核,避免管理“一刀切”

《办法》借鉴“量化考核理论”中“分类评价、差异化管理”的核心思路,根据农村党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职务职责、能力特长等因素,将全县10022名农民党员划分为“骨干党员、普通党员、年老体弱党员”三类,设定差异化考核指标,确保考核既符合党员实际,又能体现激励导向[脚注2:量化考核理论强调通过将考核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指标,结合考核对象的个体差异设定差异化标准,以提升考核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代表著作包括《量化考核与绩效管理》(张伟,2018年)]。

具体分类及考核重点如下:

- 骨干党员(含村“两委”中的党员、党小组长等):考核重点包括村级事务决策参与度、重点工作推进成效、群众意见反馈处理率等,其中“重点工作推进成效”占考核权重的40%,要求年度内至少牵头完成1项村级重点任务(如产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等)。

- 普通党员:考核重点包括组织生活参与率、志愿服务时长、群众帮扶成效等,明确要求年度内组织生活参与率不低于90%,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60小时,至少帮扶1户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 年老体弱党员:考核重点侧重于思想学习、政策宣传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每月参加1次集中学习、向身边群众宣传1项党的政策等,适当降低硬性指标要求,注重引导其发挥“传帮带”作用。

(三)细化“积分量化”标准,实现考核可测可评

《办法》将各类党员的考核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积分指标,实行“基础分+加分+扣分”的积分计算方式,积分周期为季度考核、年度总评。其中,基础分设定为80分,覆盖党员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如按时缴纳党费、参加“三会一课”等);加分项包括主动参与应急处置、带动群众增收、获得上级表彰等,单项加分最高不超过10分;扣分项包括无故缺席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群众反映差评等,单项扣分最高不超过15分。

为确保积分公平公正,每个党支部均成立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积分考核小组,负责积分的记录、审核与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个工作日,接受党员群众监督。2020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全县农村党员平均积分达89.2分,较第一季度的76.5分提升16.6%,党员履行义务的主动性、规范性显著增强。

(四)强化“结果运用”导向,激发党员担当动力

《办法》明确将积分考核结果与党员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帮扶支持等直接挂钩,形成“积分高则激励多、积分低则促改进”的鲜明导向,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具体而言:

- 年度积分排名前20%的党员,优先推荐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人选,并优先获得县级产业扶持资金、技术培训等资源支持;

- 年度积分低于60分的党员,由党支部进行约谈提醒,制定整改提升计划,并由党员骨干进行“一对一”帮扶;

- 连续两年积分低于60分的,纳入党组织重点管理对象,由乡镇党委组织办跟踪督导。

2020年,全县共评选出农村优秀共产党员328名,其中92%来自年度积分排名前20%的党员群体;通过约谈整改,有156名积分较低的党员在次年第一季度积分提升至70分以上,整改有效率达82%,考核激励与约束作用充分显现。

(五)配套“一村一项目”,推动党建与发展融合

为保障考核管理办法与村级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办法》同步提出“一村一项目”“一村一特”的配套措施,要求每个农村党支部结合本村资源禀赋(如土地、气候、文化等),确立至少1个特色产业项目或民生服务项目,组织党员带头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以党员作用发挥带动村级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360个农村党支部均完成特色项目确立,其中种植养殖类项目186个、乡村服务类项目114个、基础设施类项目60个;有5870名农村党员参与项目建设,占党员总数的58.6%,带动4200余户群众实现户均年增收3200元;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数量从考核前的118个减少至73个,降幅达38.1%,党员“双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与村级经济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三、实践成效:农村党员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农村党员分层量化积分考核管理办法,黔西县2020年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党员队伍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农村党员组织生活参与率由考核前的65%提升至92%,党员主动提交村级发展建议的数量达1860条,较2019年增长120%;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应急任务中,有8900余名农村党员主动请缨参与,占党员总数的88.8%,较考核前提升35个百分点。显著的参与率提升,印证了党员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增强,也表明量化考核机制有效激发了党员的内生动力。

(二)基层党组织管理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相较于传统“定性评价为主、缺乏量化标准”的党员管理模式,分层量化积分考核体系的建立,使农村党员管理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从被动到主动、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2020年,黔西县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率由考核前的72%提升至95%,在全市基层党组织考核中排名从第8位上升至第3位;党组织会议记录完整率、党员档案规范率均达到98%以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强化。

(三)村级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成效突出

随着党员“双带”作用的充分发挥,全县村级特色产业项目逐步落地见效,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6亿元,较2019年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村级产业带动的部分占比达28%,较2019年提升10个百分点。同时,党员参与民生服务的频次显著增加,全年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00余件,群众对村级党组织的满意度达96%,较考核前提升18个百分点,实现了“党建强、发展强、民生优”的良性循环。

本部分成效验证与“目标管理理论”(彼得·德鲁克提出)中“目标明确化、考核量化、结果反馈”的实践逻辑高度契合——通过将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与党员个人行动目标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为纽带,既明确了党员的行动方向,又为党组织管理提供了清晰依据,最终实现“组织效能提升”与“党员成长发展”的双向共赢[脚注3:目标管理理论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1954年)中提出,核心是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体目标,通过量化考核与反馈改进,激发个体积极性,进而实现组织目标]。

综上所述,2020年黔西县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分层量化积分考核管理实践,精准破解了农村党员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构建了科学高效的党员管理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后续工作中,需持续优化考核指标设置,结合村级发展实际动态调整积分标准,进一步巩固与扩大考核成效,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