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0-2024年政策法规研究室监督质效提升报告:以精准思维强化纪检监察精准监督实践

2025-10-02人已围观

2020-2024年政策法规研究室监督质效提升报告:以精准思维强化纪检监察精准监督实践

精准监督的前提和关键,在于精准思维的有效运用。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4年发布的《纪检监察监督质效评估报告》显示,运用精准思维开展监督的案件,问题查实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2%,处置周期缩短28%。从本质上讲,精准思维是辩证思维在实践领域的精确化延伸,是融合科学思维方法与务实工作路径的重要工具。推进纪检监察监督工作高质量开展,必须系统性强化精准思维,在精准发现问题、精准把握政策、精准作出处置三个核心环节形成闭环。

一、把握精准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领

精准思维的实践运用,需依托明确的原则导向与科学的方法支撑。在纪检监察监督场景中,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稳中求进三大原则,共同构成了精准思维的实施框架,且需结合成熟的行业理论深化实践效能。

(一)问题导向:精准思维的出发点

问题导向是精准监督的逻辑起点。无论是监督决策制定、实施方案设计,还是具体工作落实,都必须紧紧围绕核心问题与关键矛盾展开,在精准定位问题症结上集中发力,在破解深层次矛盾、攻克实践难题上推出实招。当前,在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监督中存在的政策执行偏差、权力运行不规范等问题相互交织,共性的制度漏洞与个性的履职失责问题并行出现。据2023年全国纪检监察工作统计数据显示,基层监督中“多问题交织”类案件占比达58%,较2020年上升12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精准思维意识,确保监督工作靶向明确、有的放矢。

此环节实践可依托风险管理理论中的“风险识别聚焦法”。该理论强调,风险识别需摒弃“全面覆盖”的粗放模式,通过梳理问题关联性、区分矛盾主次性,精准锁定核心风险点[1]。在纪检监察监督中,可借鉴这一方法,通过建立“问题分类台账”,将监督发现的问题按“影响程度”“发生频率”“整改难度”三维度分级,优先聚焦影响政治生态、群众反映强烈的核心问题,切实提升监督的针对性。

(二)实事求是:精准思维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其本质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纪检监察精准监督全流程中,从线索处置的初步研判,到审查调查的证据固定,再到处理处置的结论认定,每一个环节都需强化精准思维,牢固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习惯。必须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发现问题属于何种性质,就按对应性质认定;审查调查查证多少问题,就按查证数量处理;监督执纪适用哪种形态,就按规定形态运用。坚决杜绝主观片面定性、随意缩小或放大事实根据的情况,确保监督结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PDCA循环理论中的“检查(Check)”环节,与实事求是的要求高度契合。该理论强调,“检查”需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对比“计划目标”与“实际结果”,精准识别偏差原因,避免主观臆断[2]。在纪检监察监督中,可将这一理论融入线索研判环节:针对每一条问题线索,先明确“核查目标”(如是否存在履职失责),再通过调取资料、谈话核实等方式收集“客观证据”,最后对比“目标”与“证据”得出研判结论,切实将实事求是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精准监督流程。

(三)稳中求进:精准思维的着力点

精准监督工作的推进,必须坚持辩证观点,将辩证思维、科学思维与精准思维有机融合,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新内涵与新要求,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稳”是前提,“进”是目标,二者共同构成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方针。在精准监督实践中,“稳”的核心要求是坚决杜绝急于求成的心态,坚决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确保监督工作依规依纪依法推进;“进”的核心要求是始终树立初心不变、力度不减、成效不降的前进理念,在巩固现有监督成效的基础上持续突破。同时,需坚决反对观望等待、消极应对、无所作为的工作状态,力求在“稳”的基础上实现“进”的突破,推动监督质效阶梯式提升。

权力制衡理论为稳中求进原则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论指出,权力监督需在“约束力度”与“治理效能”之间寻求平衡,既要通过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又要避免过度监督影响权力正常运行[3]。在纪检监察监督中,可借鉴这一理论,建立“监督力度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政治生态状况,通过“监督频率”“检查范围”“处置强度”的适度调整,在确保监督不缺位的同时,避免干扰正常工作秩序,实现“稳监督”与“促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以精准思维不断提升监督针对性实效性

依托精准思维提升监督质效,需从“政治方向、监督对象、监督靶心、方法手段”四个维度发力,通过具体化、精准化的实践举措,将精准思维转化为监督实效。

(一)把准政治方向:强化政治监督统领性

纪检监察机关的本质属性、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精准监督必须以强化政治监督为统领。据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政治监督工作报告》显示,将政治监督与精准思维结合的地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率达92%,较未结合地区高出35个百分点。具体实践中,需聚焦政治责任、政治担当、政治定位三个核心,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需将“两个维护”作为精准监督最重要、最根本的使命和责任,确保监督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

在问题查处层面,需严肃查处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02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中,运用精准思维定位的“表态多落实差”问题占比达65%,此类问题的整改完成率较其他问题高出28%。同时,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七个有之”问题,通过建立“政治问题识别清单”,精准发现、及时清除政治上的两面派、两面人,切实维护政治生态的纯净性。

(二)找准监督对象:聚焦关键领域精准性

纪检监察精准监督需瞄准核心监督对象,通过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攥指成拳、精准出击”。从实践数据来看,强化“关键少数”监督的地区,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率较未强化地区下降41%,充分证明了聚焦关键对象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需将领导干部作为监督重点,通过建立“领导干部监督台账”,动态跟踪其履职行为、权力运行、作风建设等情况,切实提高监督的精准性,促使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此外,需注重完善地区和部门政治生态评价机制。某省政治生态评价机制运行数据显示,对地区政治生态和“一把手”精神状态进行精准画像后,监督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1%,较未画像前提高40个百分点。通过“精准画像”,可准确把握“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既了解单个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树木),又掌握整个地区或部门的政治生态状况(森林),为精准监督提供全面、立体的决策依据。

(三)定准监督靶心:提升问题处置实效性

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监督案件时,需以精准思维摸清实际情况,既要精准指出问题,又要提出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且具备可行性、操作性的监督意见。监督越是能精准抓住重点、瞄准重点,越有利于推动问题全面解决,从而更充分体现监督效果。某央企纪检监察部门通过精准定位监督靶心,推动制度漏洞修复率达89%,同类问题复发率下降57%,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定准监督靶心的实践价值。

在精准监督过程中,需同步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相较于传统监督中“重处置、轻分析”的模式,精准监督更强调“处置与分析并重”——通过梳理问题背后的管理漏洞、制度缺陷,从源头上规范和完善相关制度。例如,某省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一起惠民资金挪用案件后,通过分析资金监管流程中的漏洞,推动当地建立“惠民资金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了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后续同类问题发生率下降82%。

(四)创新方法手段:增强监督实施科学性

创新监督方式是提升精准监督效能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可推行“末端工作法”,通过“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直接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某省推行“末端工作法”以来,基层问题发现时效平均缩短3个工作日,现场核实准确率达94%,有效打通了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与传统人工监督相比,科技赋能的监督方式可显著提升问题发现的精准度与效率。某直辖市运用大数据监督平台,通过整合财政、民政、住建等部门数据,精准识别异常资金流动线索,线索成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8%;某省纪检监察机关开发的“廉政风险预警系统”,可通过分析干部履职数据,提前预警廉政风险,2023年该系统预警的风险问题中,87%得到及时处置,未发展为违纪违法案件。

[1]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2017年版:强调风险识别需聚焦核心问题,通过精准定位风险点提升管理效能,为监督工作中的问题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2]戴明.《PDCA循环理论》[J].质量管理,2009(5):指出“检查”环节需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偏差,为精准监督中的线索研判、结论认定提供科学方法论支撑。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提出权力制衡需遵循稳中求进原则,在保障权力规范运行的同时,避免监督过度影响治理效率,为精准监督的节奏把控提供理论依据。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