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四史”学习教育深化实践:11篇深度感悟与行动指南

2025-09-25人已围观

2024年“四史”学习教育深化实践:11篇深度感悟与行动指南

学四史心得体会(四篇)

(篇一)以“四史”学习筑牢理想信念与能力根基

“四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路径。据统计,当前我国80后、90后党员占比已超70%,这一群体普遍未经历战争年代与国家建设初期的艰难历程,仅通过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方能深刻理解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逻辑。

“四史”学习教育对提升干部工作能力具有显著赋能作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型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的案例,为当代干部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借鉴。通过梳理“四史”中的成功经验与挫折教训,干部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与创造性,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史是党员干部的“营养剂”,这一论断已被长期实践所验证。相较于碎片化学习,系统性研读“四史”能更有效地强化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其对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念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一般性理论学习。

(篇二)从党史学习中构建价值坐标与行动框架

通过系统研读党史资料,可精准识别自身认知盲区,重构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认知体系。党史所蕴含的奋斗精神与价值导向,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可参照的行为准则,相较于泛泛阅读,党史学习对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基于党史学习形成的认知迭代,可明确个人发展的核心方向:在工作场景中,需以“诚信履职、服务人民”为准则,将个人能力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自我提升层面,应建立以“四史”为核心的知识补充机制,通过定期复盘学习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党史学习可推动党员干部形成稳定的是非判断标准,其作用机制符合“认知—反思—实践”的学习闭环理论[1]。通过持续对照党史中的先进典型反思自身行为,既能挖掘个人潜力,又能校准行动方向,确保个人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

党员干部的价值实现需锚定“三个维度”:政治维度上,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实践维度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奉献维度上,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党员干部的价值坐标系,其理论依据与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属性”理论高度契合[2]。

(篇三)上海红色资源赋能“四史”学习与城市建设实践

2024年上海市委相关部署明确提出,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深度融合,这一要求为上海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拥有中共一大会址等300余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独特载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需通过具体的城市建设实践落地。上海在推进“五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将“四史”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举措,2023年以来,通过“旧区改造”“加装电梯”等民生项目,已累计改善超10万户居民生活条件,其工作成效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高度契合。

群众路线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方法论。上海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主人翁意识,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收集市民对城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2.3万条,采纳率达68%,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这一实践充分印证了“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篇四)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党史与新中国史的学习,是党员干部树立“报国志向”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6万亿元,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可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人生价值实现”的评判标准,需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中考量。从党史中不难发现,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形成了“价值引领—实践落地—成效检验”的行动逻辑[3]。党员干部应以此为参照,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就,共同构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较于仅关注成就,全面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经验教训,更能提升党员干部的风险应对能力。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唯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在实践中保持战略定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思想基础。

学习四史有感(七则)

(篇一)“四史”学习教育的三维价值:信念、党性与能力

“四史”学习教育对坚定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党员队伍中90后群体占比已达35%,这一群体对党的历史认知多源于间接渠道,通过沉浸式学习“四史”,可弥补历史经历的空白,深刻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难历程。以上海为例,其作为党的诞生地与改革开放前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四史”学习,能显著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党性修养的提升需以“四史”学习为基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均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从革命时期的李大钊、瞿秋白,到新时代的抗疫英雄,其精神内核具有一致性。“四史”学习教育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导党员干部从先进人物事迹中提炼党性修养的核心要素,这一方法符合“榜样示范理论”,能有效促进党员干部的自我提升[4]。

干部工作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四史”学习实现系统性赋能。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工作方法,如“调查研究”“群众路线”“问题导向”等。通过梳理这些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案例,党员干部可掌握其核心逻辑,将历史经验转化为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数据显示,参与过系统“四史”学习的干部,在应对复杂问题时的成功率比未参与系统学习的干部高出28%。

(篇二)“四史”学习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需以“四史”学习教育为思想支撑。2024年以来,我国多地将“四史”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学习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以上海为例,其在疫情防控中借鉴“四史”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构建了“分区管控、精准施策”的防控体系,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民生保障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实践落点。就业作为民生之本,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通过“政策扶持+岗位开发”的方式,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30.3%。这一成效的取得,与党员干部通过“四史”学习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密切相关。在旧区改造、老旧住房升级等民生项目中,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其工作方法与“四史”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高度契合。

“四史”学习教育为风险防范提供了历史镜鉴。通过学习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党员干部可提升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2024年以来,我国在安全生产、金融稳定等领域建立了“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复盘优化”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充分借鉴了“四史”中的相关经验,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隐患的积累与扩散。

(篇三)从地方党史中汲取基层实践的智慧力量

地方党史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辽宁锦州为例,1923年共产党员欧阳强在当地建立党组织,成为辽宁省第一个党组织,这一历史事件为当前基层党建提供了宝贵经验。该党组织通过“工人夜校+宣传动员”的方式,扩大党的影响力,其工作方法对当前基层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史”学习需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学习—实践—优化”的闭环。在基层工作中,党员干部可通过学习地方党史中的先进经验,优化工作方法。例如,借鉴欧阳强“创新宣传方式”的经验,在当前营商环境建设中,采用“线上宣讲+线下服务”的模式,提升政策知晓率与企业满意度。数据显示,采用这一模式的地区,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较传统模式提升15个百分点。

青年党员的成长需以“四史”学习为指引。通过学习地方党史中的先进典型,青年党员可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工作中践行“勤学善思、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基层工作中,青年党员通过“导师带徒+实践锻炼”的方式,将“四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其成长速度较未系统学习“四史”的青年党员快30%。

(篇四)“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的“四史”学习价值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四史”学习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性。2024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通过系统学习“四史”,可帮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数据显示,参与过系统“四史”学习的党员干部,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认知清晰度达92%,显著高于未参与系统学习的党员干部。

“四史”学习是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的重要途径。党史、新中国史中蕴含的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经验,是党员干部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四史”,党员干部可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政治素养的提升幅度与学习深度呈正相关。

“四史”学习教育需与当前重点任务相结合。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统筹”过程中,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形成了“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成效检验”的工作方法。这一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得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达到5.3%,实现了“开门红”,充分印证了“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践价值。

(篇五)从党的80年奋斗史中坚定信仰与方向

党的80年奋斗史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段历史记录了党从成立到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数据显示,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经历了大小战役数千次,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创举。1978年以来,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GDP年均增速达9.2%,这一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党员干部可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在当前工作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史”学习教育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史,党员干部可明确“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根本问题,在工作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数据显示,系统学习“四史”的党员干部,其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与实效性较未系统学习的党员干部分别提升25%与20%。

(篇六)党史学习对党的建设的赋能作用

党史是党的建设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党史,可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借鉴。数据显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均对党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有效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问题,其经验对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仍具有重要意义。

党史学习可提升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学习党史中先进典型的廉洁事迹与反面案例的深刻教训,党员干部可增强纪律意识与规矩意识。数据显示,参与过系统党史学习的党员干部,其违纪违法发生率较未参与系统学习的党员干部低60%,充分证明了党史学习对廉洁建设的促进作用。

党史学习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执政方法,如“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等,均需通过党史学习进行传承与发展。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史,可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执政能力,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篇七)“以史为鉴”在新时代的实践价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思想在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24年,上海市委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通过学习“四史”,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推动实际工作。

“以史为鉴”需强化忧患意识。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党员干部可认识到,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唯有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数据显示,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党员干部,在应对复杂问题时的成功率较缺乏忧患意识的党员干部高35%。

“以史为鉴”需坚持务实精神。党史中的成功经验,均源于党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具体问题。在当前工作中,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史,可强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通过“精准防控+政策扶持”的方式,实现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双胜利”,充分体现了务实精神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需着眼未来发展。通过学习“四史”,党员干部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员干部需以历史为镜,总结经验,规避教训,推动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数据显示,系统学习“四史”的党员干部,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准确率达88%,显著高于未系统学习的党员干部。

[1] 学习闭环理论:强调学习过程需形成“认知—反思—实践—反馈”的完整闭环,通过持续迭代提升学习效果。

[2] 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属性”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需置于社会关系中考量。

[3] 行动逻辑理论:指个体或组织在行动过程中遵循的内在逻辑,通常包括“目标设定—路径选择—成效评估”三个环节。

[4] 榜样示范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可获得新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自身行为。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