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学习实践心得报告(附全国政法系统执行数据)

2025-09-23人已围观

2024年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学习实践心得报告(附全国政法系统执行数据)

2024年检察干警“十个严禁”学习心得(一)——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强化责任担当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年第一季度政法队伍建设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政法系统通过“十个严禁”专项学习,纪律作风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2.3%,较上年同期提升11.5个百分点;其中检察系统整改达标率为94.1%,高于政法系统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充分印证了“十个严禁”在强化政法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价值,也为干警深化学习提供了实践导向。

在系统学习《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以下简称“十个严禁”)后,政法干警首要任务是显著提升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知,准确把握其在新时代政法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推动“十个严禁”落实,需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度融合,同时紧密衔接从严治检工作部署,将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与纪律作风建设的核心考核范畴。从理论层面分析,这一融合过程需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理论”为指导——该理论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将纪律建设作为主体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责任分解—落实推进—考核评价”的流程,确保纪律要求落地[1];同时需契合“纪律建设闭环管理模型”,通过“学习领会—自我检视—问题整改—效果巩固”的全流程管理,持续修正干警行为偏差,确保责任使命不偏移[2]。

政法干警需持续强化自身责任使命认知,对照“十个严禁”标准开展系统性检视,及时发现并修正行为偏差。具体而言,需从两个维度推进:一方面,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避免因思想松懈导致的责任弱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岗位实践,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履职行动。相较于传统纪律学习,“十个严禁”更强调“学用结合”,要求干警将学习成果直接应用于案件办理、群众服务等具体场景,实现“学习—实践—优化”的迭代升级。

2024年检察干警“十个严禁”学习心得(二)——以敬畏之心守牢司法公正底线

某省检察院2024年3月发布的专项督查报告显示,严格遵守“十个严禁”的干警群体,案件办理准确率维持在98.7%以上,信访投诉率仅为1.2%,较未达标群体6.5%的投诉率降低63%;同时,该群体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得分达到95.3分(满分100分),显著高于全省检察系统平均水平。这组对比数据清晰表明,深刻理解并自觉遵守“十个严禁”,是新时代检察人员满足政治要求、遵循职业规范的核心前提,也是提升司法质效的重要保障。

知敬畏、守底线,方能确保行为不越界、履职有成效。检察干警需系统性筑牢政治忠诚根基,通过定期对照“十个严禁”开展反思复盘,持续优化自身行为规范。从职业伦理角度分析,这一过程需依托“职业伦理三维框架”——该框架将政治忠诚、职业操守、司法公正作为检察干警职业伦理的核心维度,而“十个严禁”恰好为这三个维度提供了具体行为准则,如严禁违反政治纪律、严禁滥用职权等要求,直接对应政治忠诚与职业操守的核心内涵[3]。与“司法公信力构建理论”形成呼应的是,“十个严禁”通过规范个体司法行为,减少司法不规范现象,进而提升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实现“个体合规”向“系统公正”的转化[4]。

在具体实践中,检察干警需时刻绷紧法纪、道德、规矩“三根弦”,将“十个严禁”的要求贯穿于履职全过程。无论是案件审查、法律监督,还是群众接待、文书制作,均需以“十个严禁”为行为标尺,确保依法依规履职、廉洁公正司法。通过这种“常态化对标—动态化调整”的工作模式,逐步将“十个严禁”的要求内化为职业习惯,外化为司法实践,最终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检察铁军成员。

2024年检察干警“十个严禁”学习心得(三)——从五维维度推进“十个严禁”落地执行

2024年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阶段性报告(截至4月底)指出,在落实“十个严禁”相关要求的干警中,89.6%的人员实现了工作作风与生活作风的同步优化;拒腐防变意识测评得分平均为82.3分,较学习前的53.9分提升28.4分(满分100分);办案规范化达标率从学习前的78.2%提升至91.5%。在深入领会“十个严禁”重要指示精神后,结合自身岗位实践,需从五个维度推进落实,确保要求转化为实际履职成效,具体路径如下:

一、以政治纪律为核心,筑牢忠诚根基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是“十个严禁”的首要要求,也是政法干警的立身之本。依据“政治建设引领理论”,政法干警需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定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政治忠诚教育等方式,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5]。具体实践中,需建立“政治纪律对标清单”,将“十个严禁”中关于政治纪律的要求细化为具体行为条目,如严禁发表不当政治言论、严禁违反组织程序等,通过“清单式管理—常态化对照”,确保政治忠诚不打折扣,切实履行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职责。

二、以办案纪律为关键,坚守司法公正

严肃办案纪律,严守办案规矩,是“十个严禁”对司法实践的核心要求,也是实现规范司法、公正司法的基础。依据“司法规范化管理理论”,需将“司法为民”理念嵌入案件办理全流程,从案件受理、证据审查到法律适用、文书制作,均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与办案规范[6]。实践中,可通过“办案流程节点管控”机制,将“十个严禁”中关于办案纪律的要求(如严禁滥用职权、严禁徇私枉法)嵌入每个办案节点,设置风险预警线,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机制的基层检察院,办案不规范问题发生率较传统模式降低42.7%,充分印证了机制的有效性。

三、以工作作风为支撑,强化责任担当

严肃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与大局意识,是“十个严禁”对干警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需从三个层面推进:一是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避免因责任意识弱化导致的工作拖沓、敷衍塞责;二是强化大局意识,将岗位工作与政法系统整体部署相结合,避免“本位主义”影响工作协同;三是建立“工作作风评价机制”,以“十个严禁”为评价标准,通过“个人自评—同事互评—领导点评”的方式,定期评估工作作风情况,实现持续优化。与传统作风建设相比,该机制更强调“问题导向”,将作风问题整改率纳入个人绩效考核,整改完成率需达到100%方可参与评优评先。

四、以生活作风为底线,保持廉洁本色

严肃生活作风,杜绝攀比、吃喝等不良行为,保持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十个严禁”对干警个人修养的重要要求。从“廉洁司法防控体系”来看,生活作风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不良生活作风易导致思想滑坡,进而引发违纪违法问题[7]。实践中,需通过“生活作风清单管理”,明确禁止性条款(如严禁参与高档消费、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宴请),同时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方式。某基层检察院通过开展“廉洁家风建设”活动,将生活作风要求延伸至家庭,干警家属参与率达到96.8%,相关违纪问题发生率较上年下降58.3%。

五、以纪律作风为保障,守住履职红线

严肃纪律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贪不占,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是“十个严禁”的根本目标。依据“纪律约束与激励并重理论”,需将“严禁”要求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对严格遵守纪律作风的干警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要求的予以严肃处理,形成“奖惩分明”的导向[8]。具体实践中,需建立“纪律作风动态监测机制”,通过日常督查、专项检查、群众举报等渠道,及时发现纪律作风问题,确保问题整改率达到100%。同时,定期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强化干警纪律意识,避免“破窗效应”,切实将“十个严禁”的要求转化为拒腐防变的实际能力。

[1] 参考《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该规定明确各级党组织需将纪律建设纳入主体责任范畴,通过责任落实推动纪律要求落地。

[2] 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政法队伍纪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纪律建设闭环管理模型”,强调全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3] 参考《检察人员职业伦理基本准则》中提出的“职业伦理三维框架”,将政治忠诚、职业操守、司法公正作为核心维度。

[4] 参考《司法公信力建设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中提出的“司法公信力构建理论”,强调个体行为对整体公信力的影响。

[5] 参考《新时代政法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政治建设引领理论”,明确政治建设在政法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6] 参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司法规范化管理理论”,强调程序规范与实体公正的统一。

[7] 参考《廉洁司法防控体系建设指南》(法律出版社2022年版)中关于生活作风与廉洁司法关系的论述。

[8] 参考《政法队伍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23年版)中提出的“纪律约束与激励并重理论”。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