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3-2024年公益活动实践复盘报告(6篇)

2025-09-20人已围观

2023-2024年公益活动实践复盘报告(6篇)

2023年泉塘子敬老院慰问活动:32名师生的尊老美德实践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学生,履行该美德是重要的责任与义务。2023年X月,我校32名少先队及团委小干部,在少先队辅导员及教师的带领下,高举队旗、列队前往泉塘子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本次活动中,参与师生不仅自备卫生工具、筹备12个涵盖歌唱、笛子演奏、小提琴演奏、吉他弹唱的文艺节目,还购置饼干(120袋)、糖果(80斤)、蛋糕(36份)等慰问物资,确保活动兼具情感关怀与物质支持。

进入敬老院后,20余名老人已在活动区域等候。志愿者主动上前搀扶老人围圈就坐,随后有序开展文艺表演。老人们在观看节目期间多次鼓掌,部分老人还主动参与互动,其中1名老爷爷现场教授志愿者口琴演奏,进一步拉近了双方距离。活动现场笑声与掌声持续不断,敬老院整体氛围显著升温。敬老院领导随后发表讲话,对本次关爱老人活动的实践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其在传承传统美德中的示范意义。

文艺表演结束后,志愿者按分组进入老人房间开展服务,具体包括扫地、擦拭窗户、清理垃圾、整理被褥、为老人捶背、协助瘫痪老人翻身等实操工作,同时通过一对一交流了解老人生活状况,以讲故事、说笑话等方式缓解老人孤独感。本次活动的执行流程严格契合“志愿服务能力建设模型”,该模型强调通过“服务准备-现场执行-复盘总结”三阶段提升参与者的公益实践能力[脚注1]。相较于传统单一的物资捐赠,本次活动通过“物质+服务+情感”的三维关怀模式,让敬老行动更具深度。

本次活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圆满完成,参与师生均表示愿意持续参与此类公益活动。通过本次实践,参与者不仅锻炼了实操能力、传递了公益爱心、履行了少先队员及团员的义务,更以实际行动为学校赢得了社会认可,系统性验证了校园公益活动的育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脚注1]:志愿服务能力建设模型由公益研究学者提出,核心在于通过结构化的志愿服务流程,同步实现服务对象需求满足与志愿者能力提升,涵盖服务目标设定、技能培训、现场执行、效果评估四个核心环节。

2023年“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300户困难家庭的精准救助实践

2023年1月13日,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暖心行动”为主题的“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在市红十字会举行。该活动由市红十字会、市级机关工委、市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办公室及天津日报联合主办,酷天津平台积极参与,组建15人志愿者团队协同执行。启动仪式结束后,酷天津志愿者与活动举办单位领导共同深入津南区八里台镇困难户家中开展慰问,现场发放专项慰问金及年货物资。

为实现社会捐赠资源与精准扶贫、精准救助的有效对接,市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办公室通过实地走访与情况摸底,在全市500个市级困难帮扶村中精准筛选出300名受助对象,涵盖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及儿童三类群体。本次活动严格遵循“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媒体平台、社会机构的协同合作,构建了“需求识别-资源匹配-精准送达”的闭环救助体系[脚注2]。在2023年“博爱送万家”活动中,市红十字会为每名困难人员发放专项慰问金2000元,直接覆盖300户家庭的春节应急需求。

活动期间,酷天津志愿者同步配合各区县红十字会推进“红十字博爱送万家”分会场活动,重点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开展入户慰问。据公开数据显示,自1999年起,市红十字会已连续17年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该活动,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年均慰问困难家庭达3万余户,该项目已成为市红十字会人道救助领域的核心品牌。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的重要助手,市红十字会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切实传递至困难群众手中,确保救助成效可感知、可验证。

[脚注2]: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在公益项目中,需整合政府、公益组织、捐赠方、受助者等多方资源,通过协同合作实现各主体需求的平衡,提升公益项目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

2023年生科青志队图书馆志愿服务:14天420人次的知识空间回馈行动

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传播的核心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2023年9月26日-10月9日(共计14天),生科青志队围绕“回馈知识空间”主题,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开展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期间,每日招募20-35名志愿者,累计参与人次达420,服务覆盖包图一至五层区域,涵盖图书整理、排架管理、电子阅览室协助等核心任务。

活动前期,志愿者的核心任务是为可外借图书侧面粘贴红色圆形标识。部分藏书因年代较久,纸张边缘存在破损,且部分薄本图书粘贴难度较高;同时,图书馆书架高度达2.2米,上层图书标识粘贴需借助梯子完成,显著提升了工作复杂度。据志愿者复盘记录显示,单日人均完成标识粘贴图书约80册,活动期间累计完成3.4万册图书的标识工作。此外,志愿者还需协助完成文图搬迁后的图书分类,将未拆封图书按字母分类排序,单日人均处理图书捆数约12捆,有效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理压力。电子阅览室服务中,志愿者负责进出刷卡登记,需准确核对用户电子代码与计算机编号的匹配关系,高峰时段(每日14:00-16:00)平均每分钟处理2-3人次登记,确保用户使用流程顺畅。

活动中后期,志愿者开始系统学习图书排架知识。此前,多数志愿者对索书号编码规则(含科目大类字母、细分类数字、藏书序号、版次标识)缺乏了解,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项培训,志愿者逐步掌握排架技巧,并在负责区域内开展图书核对与排序,排架准确率从初期的75%提升至后期的98%。同时,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完成图书总数清点,为图书馆后续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次活动契合“公益服务中的能力共建理论”,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了信息分类与管理能力,实现了“服务-学习”的双向价值[脚注3]。

14天的志愿服务结束后,图书馆各项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参与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精神,在回报图书馆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知识共享”理念的认知。此次实践也验证了校园公益活动在培养学生博爱奉献情怀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同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流程参考。

[脚注3]:能力共建理论在公益领域的应用,强调志愿者与服务对象(或服务机构)之间的平等互动,通过技能传递与实践参与,实现双方能力的共同提升,而非单一的“给予-接受”模式。

2023年仁里乡学生资助政策宣传:覆盖8个行政村的教育扶贫信息触达行动

为加大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度,2023年,仁里乡围绕“精准教育扶贫”目标,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专项行动,通过多渠道信息触达,确保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就读困难,提升教育扶贫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本次宣传行动采用四大核心举措:一是线下阵地宣传,在全乡8个行政村的宣传栏显著位置张贴资助政策宣传画及上级相关文件,同时组织村级宣传员通过广播喇叭开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的政策解读,确保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等非网络用户也能获取信息;二是专项解读培训,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及家长开展政策解读会,覆盖全乡210户贫困家庭,现场解答资助申请条件、流程、材料要求等核心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家庭能准确提交申请;三是线上矩阵传播,依托乡级1个总群、8个村级分群的QQ及微信工作群,定期推送2023年秋高中以上学生各类资助政策内容,同时公布乡资助工作办公室的联系方式(含电话及邮箱),方便群众咨询,线上信息触达率达92%;四是长效信息管理,构建贫困生信息台账制度,由乡贫困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信息登记、审核及动态跟踪,截至2023年12月,贫困生信息更新及时率达100%,确保资助对象精准识别。

本次行动严格遵循“教育扶贫中的信息对称理论”,通过多渠道宣传弥补了贫困家庭与政策信息之间的差距,有效解决了传统宣传中“信息孤岛”问题[脚注4]。乡党委明确要求全体干部强化责任意识,将资助政策宣传作为民生工程重点推进,通过“政策解读-申请指导-后续跟踪”的全流程服务,确保政策红利切实惠及贫困学生。从实践效果来看,本次宣传后,仁里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申请率较上一年提升35%,申请材料合格率从80%提升至95%,显著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执行效率,为后续教育资助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奠定了基础。

[脚注4]:信息对称理论在教育扶贫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完善的信息传播体系,减少政策制定方与政策受众(贫困家庭)之间的信息差异,避免因信息缺失导致的政策红利遗漏,提升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

2023年向阳花中队“大吉大利公益年”行动:45名小学生的敬老爱老实践

为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承敬老爱老传统美德,2023年寒假期间,向阳花中队(45名学生)在班主任华__老师的组织下,以“大吉大利公益年”为主题,开展敬老爱老公益实践活动。通过“走进需要关怀的群体”,让学生在寒冷冬季以真诚服务传递温暖,同步深化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本次活动采用“分组实践+分类服务”模式,45名学生划分为6个公益行动小组,分别进驻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及福利院3类场所。各小组结合自身特长设计服务内容:文艺特长小组筹备歌唱、舞蹈、相声、小品等18个节目,通过悠扬的歌声与幽默的表演为老人提供精神娱乐,单次表演平均时长45分钟,老人满意度达98%;关怀服务小组负责端茶倒水、日常问候,通过一对一交流了解老人生活需求,单日人均服务老人5-6名,累计收集老人需求建议23条;生活协助小组协助工作人员开展简单的环境整理,如擦拭桌椅、整理物品等,确保活动场所整洁有序。

本次活动的设计与执行契合“青少年道德养成中的实践育人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具体的公益实践,让青少年在“做中学”,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脚注5]。从实践反馈来看,参与学生均表示在活动中深化了对“敬老爱老”的理解:不仅体会到服务他人的快乐,更明确了社会责任的具体践行路径。活动结束后,学生自发撰写实践报告,其中85%的报告提及“通过与老人交流,懂得了尊重与陪伴的重要性”,验证了公益实践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的核心价值。

此次寒假公益行动,不仅让45名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更具意义,更以实际行动弘扬了孝敬美德与文明新风。通过“分享爱、传递爱”的实践过程,学生逐步形成了公益服务的主动意识,为后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脚注5]:实践育人理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养成需依托具体的实践场景,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与反思,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行为准则,提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责任意识。

2023年X月大学生节能减排志愿活动:42名学子5公里的绿色实践

2023年X月,为响应青年志愿者活动月号召,某班42名学生以“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为主题,开展公益志愿活动。活动前期,通过调研明确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确定“身体力行+宣传普及”的双核心目标,同步制定结构化执行方案。

本次活动全程采用步行方式,总里程约5公里,覆盖云龙湖风景区核心区域。活动执行严格围绕五大目标推进:一是通过步行实践体验节能减排,让参与者切身感受“低碳出行”的实际意义,单日人均减少碳排放约0.3公斤;二是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志愿者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手册300余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知识,群众咨询响应率达85%;三是展现大学生志愿者风貌,通过规范的服务行为引导更多社会群体关注环保,活动期间收到群众正面评价46条;四是聚焦水资源保护,志愿者在云龙湖周边开展水样采集,学习专业采样方法,累计采集水样8份,为后续简易分析提供样本;五是树立校园志愿者示范形象,通过标准化的活动流程,为高校同类志愿活动提供参考。

活动执行过程中,志愿者同步开展环境清理与数据收集:对路面及草坪中的废弃物进行100%清理,人均捡拾垃圾约1.2公斤,切实体会到环卫工作的劳动强度;在水样采集环节,通过工作人员指导掌握pH值初步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云龙湖风景区水质整体达标,但局部区域存在轻微漂浮物污染。宣传环节中,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环保意识,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其中70%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宣传进一步明确了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方法”,验证了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

本次活动契合“环境公益中的参与式行动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参与者的亲身投入,同步实现环境问题改善与个人环保意识提升[脚注6]。活动后期,志愿者制作活动总结PPT,完成水样简易分析,并对实践过程进行复盘:42名学生均表示在活动中提升了环保认知,90%的学生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节能减排习惯”。此外,活动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42名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攻坚”,深化了对“团结向上、实践真知”精神的理解,为后续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积累了流程经验与团队基础。

[脚注6]:参与式行动理论在环境公益中的应用,核心是让志愿者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亲身参与环境清理、调研、宣传等工作,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同时将环保意识转化为长期的生活习惯与社会行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