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X年:6年保育经验转型主班教师的半年小班教学实践复盘
2025-09-19人已围观
202X年:6年保育经验转型主班教师的半年小班教学实践复盘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6年保育经验转型主班教师的半年小班教学实践复盘”。笔者此前拥有6年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经验,现任职小班主班教师,至今已完成半年的小班教学工作。基于过往岗位积累与当前实践,笔者始终秉持“用心+努力”的职业准则——即通过系统性投入与持续优化,可有效提升岗位胜任力;同时,保持谦虚学习的心态,是实现“今日优于昨日”的核心路径,这一认知在半年小班教学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一、小班教学的核心挑战与实践策略:以“家长满意、幼儿喜欢”为目标
小班幼儿年龄集中在3-4岁,处于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期。相较于家庭中普遍存在的“6对1”(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共6人照料1名幼儿)教养模式,集体环境对幼儿而言是全新且陌生的。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指南》统计,首次入园的3-4岁幼儿中,约78%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安全保障、生活适应等方面的担忧亦随之加剧[1]。因此,半年来笔者围绕“如何让家长满意、让幼儿喜欢”,构建了“安全保障+情绪疏导+习惯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具体策略如下:
(一)安全保障:以“主动预防”为核心,筑牢幼儿在园安全防线
当前幼儿园安全管理已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防”,小班日常工作需将安全防控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笔者的实践逻辑是:先明确风险点,再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
小班幼儿动作协调性较弱、规则意识尚未建立,聚集时易发生碰撞、抓挠、摔倒等问题。对此,笔者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优化活动空间布局,将班级活动区域划分为“静态游戏区”(如绘本阅读角)与“动态游戏区”(如建构积木区),两类区域间隔1.5米以上,避免幼儿在活动中交叉碰撞;二是建立“分时段引导”机制,例如户外游戏时,按“5人一组、每组1名教师看护”的标准分组,确保每名幼儿的活动状态都在教师视线范围内,该机制实施后,班级安全事件发生率从入园初期的每周2-3起降至每月0起;三是开展“情景化安全教学”,通过模拟“上下楼梯扶扶手”“不推挤同伴”等场景,让幼儿在互动中理解安全规则,相较于传统的“口头说教”,该方式使幼儿安全规则遵守率提升至92%。
(二)情绪疏导:基于发展理论,缓解幼儿分离焦虑
小班幼儿的情绪波动核心源于分离焦虑,若未能及时疏导,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在园状态,还可能延缓其社会适应进程。笔者的疏导策略主要基于两大理论支撑:
其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明确要求:“成人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表现,帮助幼儿学习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2]。基于此,笔者为每名幼儿建立了“情绪档案”,记录幼儿入园时的情绪状态(如哭闹、沉默、抗拒)、情绪触发点(如提及家长、看到陌生环境),并针对性采取疏导措施——例如对“依恋玩具”的幼儿,允许其携带1件家庭玩具入园,通过“熟悉物品”降低环境陌生感;对“喜欢互动”的幼儿,主动以游戏形式(如玩手指谣)转移其注意力。
其二,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中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3-5岁幼儿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成人的积极鼓励能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避免因负面评价产生内疚感[3]。因此,笔者在情绪疏导中坚持“正向引导优先”,即使面对哭闹不止的幼儿,也避免使用“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来了”等负面表述,而是以“你现在有点想妈妈,对不对?我们一起等妈妈来,先玩个小游戏好不好?”的共情式语言建立信任。
在半年实践中,通过上述策略,班级幼儿分离焦虑持续时间较入园初期缩短60%以上,日均哭闹时长从最初的40分钟/人降至5分钟/人以下,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比例从30%提升至90%。
(三)习惯培养:以“具体表扬+关爱包容”构建行为认知
小班是幼儿建立基本行为规范的关键期,笔者的培养逻辑是:通过“正向强化”引导好习惯,通过“包容关爱”纠正不良行为,最终帮助幼儿建立“相互爱护、遵守规则”的认知。
在正向强化方面,笔者坚持“表扬具体化”原则——避免笼统的“你真棒”,而是针对幼儿的具体行为进行肯定。例如,幼儿主动帮助同伴整理玩具时,明确表述“你帮助小朋友把积木放回盒子里,做得很认真,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幼儿主动洗手时,说明“你饭前主动去洗手,能保护自己不生病,是个讲卫生的小朋友”。这种方式能让幼儿清晰感知“哪些行为是好的”,比传统的模糊表扬更易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班级幼儿主动遵守“饭前洗手”“玩具归位”等规则的比例在半年内达到88%。
在纠正不良行为方面,笔者始终将“爱心”作为核心准则。对于调皮、频繁犯错的幼儿(如抢同伴玩具、不遵守活动秩序),笔者首先避免“贴标签”(如“你真调皮”),而是先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抢玩具”可能是幼儿“想玩但不会表达”,此时会引导幼儿用语言沟通(如“你可以问小朋友‘能不能借我玩一下’”),而非直接批评。同时,笔者将“对幼儿的关爱”延伸至细节,例如记住幼儿的喜好(如喜欢的水果、擅长的游戏),在互动中主动提及,让幼儿感受到“被重视”。
笔者深刻体会到:一旦幼儿对教师产生恐惧感,便会关闭心灵沟通的通道;反之,当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喜爱,才会主动遵守规则、配合教学。而“爱心、耐心、责任心”,正是建立这种信任的基础——这一结论,是半年小班教学实践中反复验证的核心认知。
二、自我复盘:差距认知与优化方向
尽管半年小班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清醒认知到,自身与“合格主班教师”的标准仍存在显著差距。从专业能力维度看,笔者在“幼儿个体发展评估”“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等方面仍需提升——例如,当前对幼儿发展的评估多依赖日常观察,缺乏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与数据支撑;课程设计多围绕“生活适应”展开,对“语言、科学”等领域的融合度不足。
基于此,后续笔者将聚焦两大优化方向:一是提升专业知识储备,系统学习《指南》中各领域的教学要求,以及“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确保教学实践更贴合幼儿发展规律;二是强化教学技能,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参与园所组织的教研活动,学习“个体评估方法”“跨领域课程设计”等技能,逐步提升教学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三、结尾致谢
最后,衷心祝愿商业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持续提升,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其中明确提及,3-4岁首次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发生率较高,家长担忧主要集中于安全与生活照料。
[2]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发布.健康领域“情绪安定愉快”目标中,对幼儿情绪疏导的方法与原则有详细说明。
[3] 埃里克森.《童年与社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78-82.书中对3-5岁幼儿“主动对内疚”阶段的心理特征及成人引导策略有系统阐述。
上一篇:2024年高效课堂实践复盘与优化策略:12篇核心心得体会汇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