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统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以干部考核“三打三防”机制强化履职效能
2025-09-16人已围观
2024年统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以干部考核“三打三防”机制强化履职效能
在我国军事领域,新老“三打三防”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捍卫国家安全、提升部队战斗力提供了关键支撑,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系统性防御与精准打击相结合,构建动态安全屏障。新时代背景下,统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成为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任务,而干部考核作为干部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其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的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这一战略任务的落地质量。据2024年中央组织部干部考核工作专项报告显示,通过高质量干部考核机制推动干部担当作为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增速较未实施地区平均高出1.2个百分点,国家安全相关领域风险处置效率提升约18%。近日,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同志在全国干部考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强调,要以高质量干部考核激励担当促进事业发展。作为组工干部,必须立足主责主业,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精准识别、穿透表象,系统性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练就干部考核领域的“三打三防”硬本领,为统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筑牢组织根基。
一、打破“障眼法”,防止“一叶障目”:以“眼到身到心到”实现考核全面精准
干部考核中,少数干部受趋利避害心理驱动,存在“工作实绩不足,材料包装补位”的现象,甚至集中区域资源打造表面亮点,将其美化为“重点工作显性化”。此类行为源于错误政绩观,易导致形式主义问题,给考核工作附加“视觉滤镜”与“内容美颜”:或表现为考核文档精心炮制、类目繁杂,PPT演示画面精美,讲解表述声情并茂;或表现为展示展厅与沙盘规模宏大,宣传视频气势恢宏;或表现为“偶遇”的群众表述流畅,现场“盆景式”亮点精致夺目。这些现象具有较强迷惑性与欺骗性,必须通过优化考核方式予以破解。
相较于传统“走马观花”式考核,新时代干部考核需放宽视角、扩大视野、拉长视线,从预设的“经典线路”中脱离,将“粗观细辨”替代“泛泛而过”,以“水磨工夫”取代“蜻蜓点水”。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干部考核的既定原则与规范程序,以统一标准开展评估,确保“一把尺子量到底”,清晰界定干部实绩长短;另一方面,需深入细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现见人见事入木三分的考核效果。
组工干部需怀揣滚烫的为民之心,在考核中做到眼到、身到更要心到。要善于跟随群众视角见微知著,运用换位思考方法,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考量干部实际表现的功过得失。具体而言,需广泛倾听群众对干部的评价、看法与议论,将多维度信息汇聚整合后开展归纳分析研判,把书面记录、口头表述、表格罗列与实际情况进行比对,系统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党心与民心的统一,确保对干部的认知客观、考核公正、评价准确。这一过程需重点规避绩效考核中的“晕轮效应”[1],避免因单一显性亮点忽略整体实绩,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反映干部在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安全稳定等工作中的综合表现。
二、打破识人“成见”,防止“老眼光看人”:以全面联系发展眼光动态评估干部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记载,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论议时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回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一典故深刻揭示了个体能力素质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新时代干部考核提供了重要启示:不可用静止不变的眼光判断干部的素质、能力与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国家安全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日趋复杂,昨天的先进不代表永远先进,暂时的落后也不代表永远后进,干部能力提升与角色适配需动态跟踪评估。
组工工作的政治性与原则性,要求干部考核必须摆脱固有认知束缚,防止“老眼光看人”,坚持以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开展评估,这既是对每名干部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赋予的考核职责负责。某省2023-2024年干部考核数据显示,采用动态发展评价标准的单位,识别出的潜力干部数量较采用静态标准的单位增加23%,其中在经济攻坚与安全防控岗位上表现优异者占比达67%,充分印证了动态考核的实践价值。具体实施中需把握四个关键维度:
其一,开展纵向对比评估。针对“老熟人”干部,重点考察其在主责主业上的年度变化,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分析是否存在新改观、新提高,通过历史表现与当前实绩的比对,辨析干部作风、精神状态等隐性特征的变化趋势。其二,构建横向参照体系。通过干部考核标准“建模”,确定多个同岗位、同领域“参照系”,以“赛场识马”的方式,让干部在经济项目推进、安全风险处置等实战场景中比拼实绩,明确优劣短长。其三,运用科技赋能广角观察。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通过“第三方”机构收集干部履职过程中的各类客观数据,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综合分析,从宏观视角辨析干部实绩,减少主观判断偏差。其四,聚焦急难险重任务精准考察。将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防汛救灾、重大项目攻坚等急难险重任务作为“试金石”,重点观察干部在关键时刻的担当精神与处置能力,实现对干部实绩的精准画像。这一考核模式与“发展性评价理论”[2]高度契合,通过动态跟踪与多元评估,确保干部考核结果与统筹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实战需求相匹配。
三、打跑“南郭处士”,防止“老好人”思想:以高政治站位确保考核导向鲜明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滥竽充数”的典故广为流传:齐宣王喜听三百人合奏吹竽,南郭处士无实才却混于其中;齐湣王立后要求单人独奏,南郭处士随即逃遁。这一典故对干部考核工作具有强烈警示意义:若考核标准宽松、程序流于形式,便会让“南郭处士”式干部有机可乘,最终损害党和人民事业。临近年终,组工干部面临繁重的考核任务,越是时间紧、压力大,越需坚守考核标准,杜绝“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
组工干部需以初心使命砥砺自我,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工作视野、涵养斗争精神,全面把握干部考核与选拔任用工作的内在精髓。2024年全国组织系统干部考核专项督查结果显示,存在“走过场”考核问题的单位,其干部队伍中“庸懒散”现象发生率较严格考核单位高出29%,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指标完成率(平均低8.5个百分点)与国家安全隐患排查覆盖率(平均低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对“假把式”“花架子”的纵容,本质上是对“老黄牛”“负重者”的伤害,是对考核公信力的亵渎,更是对统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工作的阻碍。
践行干部考核职责,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扛起辨金识玉的责任,在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干部队伍中树立鲜明导向。一方面,通过严格考核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千里马”在竞技中脱颖而出,实现“能者上、优者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及时识别并调整干部队伍中的“驽马”“劣马”,落实“庸者下、劣者汰”,为党的肌体清除“尘埃”,让“南郭处士”无处遁形。这一过程需严格遵循“绩效问责理论”[3],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晋升、调整直接挂钩,以刚性约束避免“老好人”思想,确保考核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与人民的检验,为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安全稳定提供坚强的干部队伍支撑。
[1] 晕轮效应是指考核者因被考核对象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或表面印象,而忽略其整体实绩的认知偏差,常见于注重显性材料而非隐性实效的考核场景,相关理论可参考《组织行为学(第12版)》中“绩效考核偏差矫正”章节内容。
[2] 发展性评价理论强调以被评价者的成长轨迹为核心,通过纵向对比(自身不同时期表现)与横向参照(同岗位同领域标杆),实现对个体能力的动态、全面认知,该理论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可参考《干部考核与人才开发:理论与实践》(2023年版)相关研究成果。
[3] 绩效问责理论主张将考核结果与责任追究、奖惩机制直接挂钩,通过明确考核标准与失职后果,倒逼考核主体严格履职,避免“老好人”思想,其在公共部门的实践可参考《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问责机制构建》中的核心观点。
上一篇:2024年井冈山红色学习培训深度复盘报告(基于6期参训数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