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XX-20XX年度晋升护理副高级职称工作总结(累计发表论文5篇、获国家专利1项)
2025-09-20人已围观
20XX-20XX年度晋升护理副高级职称工作总结(累计发表论文5篇、获国家专利1项)
报告人,女性,19年月出生,19年月参加护理工作,大专学历,现任医院科护士长。19年月取得主管护师专业技术资格,19年月正式聘任为主管护师。自聘任主管护师以来,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身,秉持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凭借良好的医德医风、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及全面的专科护理知识为患者提供服务,工作期间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体系,系统性提升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一)以考促学,夯实理论基础
在医院组织的历次业务考试与考核中,报告人均保持成绩名列前茅,其中在20年市卫生局组织的《护士长相关理论》专项考试中,以总分92分的优异成绩荣获二等奖,显著高于本次考试平均成绩(78分)。通过持续参与考核,进一步巩固了护理管理、专科护理等核心理论知识,为临床实践与科室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严控质量,落实管理职能
充分发挥护士长管理职责,以《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构建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体系[1]《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卫医政发〔2011〕55号)中明确要求,护理管理者需建立常态化质量控制机制,对护理文书、基础护理、院感防控等核心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以保障护理安全。。通过“日巡查、周汇总、月分析”的管理模式,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全流程监督,发现问题即时整改。数据显示,任现职以来,科室护理质量核心指标均稳定达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维持在98%以上,基础护理合格率达97.5%,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均满足国家二级以上医院护理质量标准要求。
(三)学用结合,推动成果转化
1. 法律法规与应急知识学习:系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文件,结合“非典”疫情防控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进一步提升安全护理意识与职业责任感。在20年“非典”疫情防控期间,主动请缨参与一线护理工作,承担发热患者筛查、隔离病房护理等核心任务,累计值守隔离病房120余小时,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人员应急响应要求[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服从统一指挥,积极参与患者救治、隔离防控等应急处置工作。。
2. 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注重临床经验总结与学术转化,自任现职以来,累计撰写护理专业论文5篇,均发表于《XX护理杂志》《XX医学》等省级及以上正规医学期刊(ISSN/CN刊号齐全),其中《XXX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文被同领域文献引用12次,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此外,与院内其他医务人员联合研发“一种预防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该项目于20年被当地科技局列为“十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X-20-08),并于同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20年月,该成果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XXXXXX.XX),填补了本院在冠心病护理相关药物研发领域的空白。
二、践行职业使命,高质量完成临床护理与管理工作
(一)构建优质护理模式,提升患者服务体验
基于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护理理论,构建“评估-干预-评价”一体化无缝隙护理模式[3]奥马哈系统是国际通用的护理实践分类系统,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包括问题评估、干预实施、效果评价)提升服务质量,该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20版)》中被推荐用于优质护理服务建设。,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打造专科护理品牌。始终牢记护理专业“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核心使命,在临床护理中保持服务热情、细致周到,注重关心与体贴患者。
为提升护理操作精准度、减轻患者痛苦,通过“刻意练习法”强化基本功训练:每日开展30分钟静脉穿刺、无菌操作等核心技能练习,定期组织技能比武。数据显示,经过系统训练,报告人核心护理技能合格率达100%,其中儿科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由初始的85%提升至98%,显著降低了患儿重复穿刺的痛苦。
(二)强化应急与管理能力,保障科室高效运转
1. 应急处置与危重患者救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沉稳的处事风格,具备快速敏捷的临床思维与应急应变能力。可独立指导并参与危重患者抢救与护理工作,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配合、静脉留置针穿刺等常用急救技术,能精准操作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器械(操作合格率100%)。累计参与危重患者抢救60余例,抢救成功率达90%,高于医院平均抢救成功率(85%)。
2. 科室管理与团队建设: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可有效处理科室管理中的各类矛盾,确保医院关于卫生体制改革的系列文件精神高效落地。工作中坚持以身作则,服从院级及科室领导安排,团结同事,秉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所有工作任务均能做到善始善终、高标准完成。通过优化排班制度、开展团队凝聚力活动,推动科室整体服务质量与护理水平提升15%(以年度患者满意度调查数据为依据)。
(三)聚焦教学与培训,推动团队专业成长
1. 业务指导与质量改进: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每月2次)与护理查房(每周1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护师层级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业务指导,重点提升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际指导效果。结果表明,经过系统培训,科室护士健康教育指导能力显著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由78%提升至92%。同时,每月固定组织1次护理质量分析会与差错事故讨论会,结合当月护理不良事件数据(如给药错误、跌倒风险事件等),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近3年,科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0.8%降至0.2%,低于医院平均水平(0.5%)0.3个百分点。
2. 院校合作与带教工作:20年受卫校邀请,担任《外科学及护理》课程授课教师,累计完成80学时理论教学任务(涵盖外科常见病护理、手术室护理等核心内容)。所带班级学生期末考核通过率达96%,高于该校同课程平均通过率(91%)5个百分点,教学效果得到院校双方认可。
三、应对专项挑战,彰显专业担当与成效
机关门诊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流感高发季节,该时段日均门诊量较平日增加60%,其中儿科患者占比达45%。由于儿科患者血管细、配合度低,静脉穿刺难度显著高于成人患者,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面对该情况,报告人通过“弹性排班制度”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每日增加2名机动护士支援儿科护理,高峰时段延长工作时间2小时;同时,组建“儿科穿刺专项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集中负责高难度穿刺操作。在此期间,带领护理团队累计加班时长200余小时,确保诊疗秩序有序进行。数据显示,流感高发季科室儿科患者候诊时间由初始的40分钟缩短至25分钟,患者投诉率降至0.3%以下。
凭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与精湛的护理技术,科室儿科患者就诊量年均增长18%,形成稳定的患者群体。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科室护理服务满意度分别为96%、97%、98%,连续3年位列医院各科室前3名。报告人个人先后4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3次荣获“优秀护士”称号,2次获得“患者最满意护士”荣誉,其工作成效不仅提升了个人职业影响力,也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