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2011-2017年XX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复盘报告(核心数据:结案率99.5%、累计受理案件3750件)
2025-09-16人已围观
2011-2017年XX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复盘报告(核心数据:结案率99.5%、累计受理案件3750件)
一、XX市城管局数字中心工作复盘(2017年8月-12月)
XX市城管局数字中心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联合住建系统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工作,结合“学转促”专题教育活动,严格落实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要求,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该中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政府分忧”的核心定位,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XX市文明有序发展提供支撑。自2017年8月11日接管至12月31日的5个月周期内,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具体复盘如下:
(一)基础工作成效与数据复盘
自接管以来,数字中心系统构建了“采集+投诉”双渠道案件接收体系,案件处置效率维持高位。数据显示,5个月内系统累计受理城市管理案件3750件,其中信息采集员上报案件1959件(占比52.2%),公众投诉渠道案件1791件(占比47.8%,含12319热线、110转办、电视/报纸媒体曝光及领导督办);立案数达3731件,结案数为3713件,结案率稳定维持在99.5%。
为提升各职能部门问题处置效能与综合评分,数字中心建立月度案件数据复盘机制。通过系统性拆解案件类型、处置时长、逾期原因等核心指标,累计完成5次针对性数据分析报告,并组织2次职能部门联席会议。结果表明,该机制为各专业部门优化处置流程、调整资源配置、提升考核评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部门平均处置效率较初期提升18%。
(二)公众沟通与宣传工作落地情况
结合“学转促”专题教育活动要求,为强化公众对数字化城管的认知与参与,数字中心于2017年8月31日启动多元化宣传工作。依托“公众参与式城市治理理论”[1],该中心联合XX日报、XX晚报、XX人民广播电台、XX市电视台等媒体平台,立体化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服务管理范围及公众参与途径。
期间,中心负责人参与广播电台《民生热线》栏目,通过实时互动答疑强化与市民的沟通联结。数据显示,活动后1个月内,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呼入量同比提升35%,其公众知晓度得到显著提升,有效拉近了城市管理工作与市民的距离。
(三)系统功能优化与部门协同机制建设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管理范畴从核心城区向城郊延伸,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显著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核心路径,其建设需依托多部门协同。基于“协同治理理论”[2],数字中心将园林局、市政工程局、房产局等住建系统核心职能部门纳入平台统一调度,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全市范围内城市管理资源的统筹整合。
在此机制下,数字中心承担案件派遣、处置协调、督查督办核心职责,各相关部门通过建立专职联络员制度,明确工作方案与责任分工。相较于传统分散管理模式,跨部门协同效率提升25%,确保城市管理任务高效落地。
(四)工作推进中的核心问题梳理
数据复盘显示,数字中心在运行初期面临四大结构性问题,制约工作效能提升:
1. 机构与人员配置不足:数字中心建制机构尚未明确,现有工作人员中兼职占比达60%,且整体人员配置缺口达40%,岗位调度存在随意性,导致工作连续性受影响;
2. 信息采集质量待提升:信息采集依赖外包公司,采集人员月均流动率达15%,且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不足,上报案件不合格率(含信息缺失、定位偏差)达8%;
3. 采集员权责定位模糊:信息采集监督员的工作权责未明确界定,工作中与被监督对象的矛盾发生率月均5起,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4. 机制与资源保障缺失:市委、市政府尚未出台数字城管工作机制创新文件,2017年专项经费缺口达30%,人力投入不足导致按期结案率较预期低2个百分点;同时,30%的职能部门对纳入系统统一调度存在抵触情绪,案件推诿扯皮现象发生率达10%。
二、冀屯镇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复盘(2011年上半年)
2011年上半年,冀屯镇严格遵循市委、市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要求,结合乡镇实际情况,以“管理比建设更重要”为核心原则,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规范考核三大路径,强化队伍建设,实现系统建设与运行的稳步推进。数据显示,期间全镇城市管理案件处置响应时间较一季度缩短20%,处置完成率提升至95%,具体复盘如下:
(一)系统建设重点工作落地成效
1. 机制创新:构建统筹管理平台
乡镇级数字化城管平台是市级平台高效运行的基础支撑。基于“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3],镇党委、政府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镇管理工作全局。该小组聚焦案件全流程管理,涵盖派遣、处置、协调、督查督办等关键环节;各村及相关部门同步建立联络员制度,通过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确保管理任务有序推进,有效避免责任缺位。
2. 资源整合:搭建高效运行平台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覆盖动态管理事件监管与处置全流程,所有管理对象均实现数字化精准表征。为匹配系统运行需求,镇政府明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思路,清晰界定各部门权责边界,强化跨部门协同配合能力。数据表明,该模式下,市级平台派送工单及镇级日常管理中的事件、部件问题处置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25%,处置准确率达92%。
3. 规范管理:建立考核激励平台
镇指挥中心制定《数字化城市管理考核条例》,设立城管工作先进单位奖励基金,用于季度考核奖励与年终总评激励,实行“季度初评、年终总评”的考核机制。对处置落实不到位的单位,采取通报批评与限期整改措施;对考核优秀的单位予以资金奖励。结果显示,该考核机制实施后,各单位案件处置逾期率从15%降至5%,有效激发各主体工作积极性。
(二)数字化城管实施的核心意义
1. 适配城市化进程需求
随着冀屯镇城镇化推进,村容村貌建设、旧村改造加速,基础设施覆盖率提升至85%,但管理范畴扩大、问题复杂度增加,传统“突击式整治”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数字化城管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与手段,为群众创造更和谐的居住环境,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2. 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复盘显示,上半年该镇城市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管理重心下移至村一级,人居环境改善满意度达80%。但传统模式存在“被动响应、效率低下”问题,数字化城管通过“主动发现、精准处置”机制,推动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是提升管理水平的现实路径。
3. 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城市管理直接关系群众生活质量。传统管理模式因流程单一、缺乏公众参与,存在“投入高、时效短”问题。数字化城管通过信息采集员网格巡查,实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群众诉求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切实提升了群众获得感。
(三)工作推进的关键保障措施
1. 严格落实责任分工
镇政府明确领导责任制,要求各单位一把手统筹调度工作;通过任务细分,将系统建设目标、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与个人,实现“定人、定责、定时限”;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对既定任务坚持闭环管理,确保工作按计划推进。
2. 强化跨部门协同调度
各部门以“大局意识”为核心,建立协同配合机制:牵头部门主动对接需求,配合部门服从统筹调度,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协调。数据显示,通过定期调度会,工作中突出矛盾的解决率达90%,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3. 推动工作作风转变
数字化城管系统通过“责任明确、评价客观”的特性,倒逼各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全镇以系统建设为契机,落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推进具体工作,机关工作满意度较一季度提升12%。
三、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复盘(2011年)
2011年7月底,XX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城市管理核心区域,该区承接市级系统落地任务,通过构建“管理-运行-考核”三位一体平台,推动数字化城管模式落地。数据显示,试运行首月,该区案件接收量达420件,处置完成率88%,较传统人工处置模式提升30%,具体复盘如下:
(一)系统建设重点工作成效
1. 管理平台:构建闭环管理流程
区级平台建设直接影响市级系统运行效能。区委、区政府先行成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工作推进;同步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含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处理跟踪、结果反馈),实现管理流程标准化。同时,结合城管重心下移要求,各街道组建10-15人的应急处置分队,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专职城市管理信息员,基层处置响应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2. 运行平台:实现资源精准整合
系统覆盖市容环境、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7大类91种城市公用设施部件,及6大类64种动态管理事件,所有管理对象均实现数字化精准标识。为保障系统高效运行,该区严格遵循“部件-事件-责任单位”一一对应的原则,明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权责划分标准,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与传统分散管理模式相比,问题处置周期缩短40%,部门协作效率提升35%。
3. 考核平台:建立奖惩约束机制
区指挥中心与市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精准对接,制定《全区数字化城市管理考核条例》,设立区级财政专项奖励基金,按季度兑现奖励,年终根据考核排名对先进单位予以额外表彰。同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及个人,取消其本年度区级以上评优评先资格,减少所在单位年终考核优秀指标,并限制相关干部提拔使用。结果表明,该考核机制实施后,全区案件结案率从试运行初期的88%提升至96%,部门推诿现象发生率下降至3%。
(二)数字化城管实施的核心价值
1. 应对城市化发展挑战
随着中心城区建设、旧城改造加速,该区城市管理职责从“单一保洁”扩展至“保洁+市政+绿化+环境整治”,管辖范围向城郊结合部延伸。传统“专项整治”模式缺乏预警与长效机制,数字化城管通过实时监管、数据预警,有效解决管理范畴扩大带来的挑战。
2. 突破传统管理瓶颈
复盘显示,该区此前城市管理虽取得成效(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贡献突出),但存在“问题发现滞后、长效机制缺失、‘脏乱差’反复”等问题。数字化城管通过“数字化技术+分离式指挥监督”机制,实现“快速响应、精准定位”,推动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3. 提升群众服务质量
基于“公众参与式城市治理理论”[1],该区将数字化城管与“和谐海陵”远程求救求助呼叫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采集员网格巡查,城市运行问题发现率提升至98%,处置完成率达96%,群众诉求解决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50%,切实增强了群众生活便利性。
(三)系统落地的关键执行措施
1. 高标准落实基础工作
数字化城管对数据采集、软件功能要求严格,该区选派专业团队负责部件普查、程序设计等关键环节,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完善技术标准,细化实施方案。数据显示,部件普查准确率达99%,软件功能适配度达100%,为系统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2. 强化协同与调度机制
各部门树立“责任意识”,牵头部门主动协调需求,配合部门服从统筹;通过定期调度会,及时解决工作中突出矛盾,明确具体工作计划与日程表,实现“梯次推进、有序落地”。
3. 以系统建设推动作风转变
数字化城管的“透明化、客观化”特性,倒逼各部门细化责任、提升效能。该区以系统建设为契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从具体工作入手”,干事创业氛围显著增强,干部履职满意度提升15%。
[1] 公众参与式城市治理理论:强调通过多元主体参与、信息公开与互动沟通,提升城市治理的公众满意度与治理效能,是现代城市治理的核心理论之一。
[2] 协同治理理论:主张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的协同合作,整合资源、明确权责,解决复杂公共事务问题,适用于跨部门、跨领域的城市管理工作。
[3]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万米单元网格,通过信息采集员对网格内城市部件与事件进行实时监管,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技术方法之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