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fanwendaquan > gongwenfanwengongwenfanwen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范例推荐)

2025-08-24人已围观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范例推荐)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一:  李愬谋袭蔡州。愬每得隆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祐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一:

  李愬谋袭蔡州。愬每得隆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守兴桥栅。庚辰,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祐素易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将士以祐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愬不许,释缚,待以客礼。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愬然之。

  辛未,李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糟,整羁鞠,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曰:“果落李祐奸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

  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愬、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其器械。癸酉,复攻之,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李忠义是蔡州降将。

  ①引问委曲:招来查问详情。②贼:指吴元济,蔡州守将。③洄曲子弟:驻守在洄曲的部下。洄曲,地名。④李进诚:唐州刺史。⑤薪刍:柴草。⑥晡(bū)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点到五点钟。⑦槛车:囚车。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李愬谋袭蔡州( ) ②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

  ③民争负薪刍助之( ) ④送元济诣京师(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愬令击之以混军声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何以战(《曹刿论战》)

  C.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D.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元 济 于 城 上 请 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4.请简要说说选文中李愬的“谋”体现在哪些地方。(2分)

  参考答案:

  1.(1)①谋划;②险要的地势(地势的险要);③背;④到。(每小题1分)(2)B(例句与A、C、D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B中的“以”是“凭”的意思。)

  2.元 济 / 于 城 上 / 请 罪(一处1分)

  3.(1)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全被(他们)杀死。(“方”“寐”“尽”“杀”等词要落实,一处0.5分)(2)(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鼓”“再”“衰”“竭”等词要落实,一处0.5分)

  4.作战前掌握敌情虚实;风雪之夜出兵;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一点1分,答到两点得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二:

  注:①干鞴(bèi):干粮。②羁靮(dí):马的笼头和缰绳。

  8.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 ②愬然之( )

  ③据其栅( ) ④诸将皆失色( )

  (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诸将请所之

  A.醉翁之意不在酒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渔人甚异之 D.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由 是 贼 中 险 易 远 近 虚 实 尽 知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4分)

  (1)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11.根据选文,试概括李愬袭取蔡州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表现了李愬怎样的军事才能?(2分)

  参考答案:

  8.(1)①因此;②认为……对;③栅栏,这里指营寨;④脸色。(2)D(例句中和D项中“之”都是动词,往,去;A中是结构助词,的;B中是代词,我;C中是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

  9.由 是 / 贼 中 险 易 远 近 虚 实 / 尽 知 之

  10.(1)(李愬)留下五百人镇守那里(指张柴村),用来断绝洄曲和各条道路上的桥梁。(2)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

  11.选文记述了李愬袭取蔡州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亲自调查、掌握敌情、制定方案、部署兵力、抢占前哨阵地、切断援敌通道、军情严格保密;表现了李愬治军严明、用兵神速、出奇制胜的军事才能。

  附参考译文:

  李愬谋划出其不意地攻取蔡州,每当俘获投降的士兵,一定亲自招来查问详情,因此叛军中地势的险要和*易,道路的远近,军备的虚实全部都知道了。李佑告诉李愬说:“蔡州的精锐士兵都在洄曲和四周据守,守卫蔡州城的都是瘦弱衰老的士兵,可以趁他们后方空虚一直打到州城。” 李愬认为这意见是对的。命令李佑、李忠义率领突击队三千人作先锋。自己率领三千人作为主力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它(中军)的最后面压阵。走了六十里地,夜里到达张柴村,全部杀掉它的守卫士兵,占据那座营寨。命令士兵稍微休息一会儿,吃干粮,整理好战马的笼头和缰绳。留下五百人镇守在那里,用来断绝洄曲和各交通线上的桥梁。又连夜带兵出发。各将领请示所要去的地方。李愬说:“进蔡州城捉拿吴元济。”将领们都吓得变了脸色。

  那时候,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人马冻死的随处可见。天色黑暗,从张柴村向东的道路都是朝廷的军队没有走过的。每个人自己都认为一定要(冻)死,可是(因为)害怕李愬 ,(却)不敢违抗。(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靠近城边有(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投击鹅鸭来隐盖军队行动的声响。四更天,李愬 到达城下,没有一个人知道。李佑、李忠义在那城墙壁上挖出一个个坑儿,凭借它领先爬上城墙,勇士跟着也爬上了城。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尽被杀死,却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常打更。于是打开城门,让官兵进城。到了里城,也是这样。城里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鸡啼,雪停,李愬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有人报告元济说:“官兵到了!”元济还睡(在床上),笑着说:“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到天明一定把他们都杀掉。”又有报告的人说:“城被攻下了!”元济说:“这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到我这里来要棉衣的。”起身,到庭院里(静)听,听到 军发号令,应答的`人有上万人,才害怕了。北领左右随从爬上卫城抵抗。 派李进诚攻打外城,砸烂了怀城的外门,占据了兵器库,取出器械。烧毁卫城的南门,老百姓抢着背柴草来支援李愬的军队。城上箭象刺猬的毛一样又多又密。(到了)申时,城门砸坏了。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进诚用梯子引他下来。 用囚车把元济送到京都——长安。

  二:

  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愬有筹略,善骑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桔,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由是愬乘其无备,十月,将袭蔡州。十日夜,阴晦雨雪,以李佑率突将三千为先锋,愬自帅中军而行。贼恃吴房之固,晏然无一人知者。李佑坎墉而先登,敢锐者从之,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元济请罪,乃槛送京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三)

  [注]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汝南)。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肃:恭敬

  B.乃绐告三军日 绐:欺骗

  C.秀琳感恩,期于效报 期:希望

  D.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 易:轻视

  [解析] A(整顿)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愬“有筹略”的一组是( )

  ①愬抗表白陈,愿于军前自效

  ②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③战者,非吾事也

  ④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⑤若欲破贼,须得李佑

  ⑥尔以轻骑搏之,必获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C(排除①⑤,①是李愬自请*叛,⑤是吴秀琳的建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出兵讨伐叛将蔡州吴元济,两任统帅作战不利。李愬上奏自荐,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参与*叛。

  B.李愬谋袭蔡州,对兵士以诚相待,并准备好充足的武器装备,同时,利用叛军新近战败,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出兵奇袭,攻克蔡州。

  C.李愬采用降将吴秀琳建议,先擒叛军悍将李佑。他在李祜率兵收割麦子时,派兵佯装要放火烧毁麦田,引诱李佑轻率追击,结果预先埋伏的唐军骑兵将其活捉。

  D.李祜被俘,李愬以礼相待,委以官职,不加猜忌防范,使李祜感激报效,不仅提供了叛军的虚实,而且作为前锋在雨雪之夜偷袭蔡州,率先登城,占领了城门。

  [解析] B(“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有误,叛军并未士气低落,文中“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卑弱之势”是指唐军,且叛军“以愬名位非所畏惮者”)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解析] 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3分。其中“挠”“异”“释”各1分)

  (2)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解析] 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3分。其中“合势”“固”“分其力”各1分,意思对即可)

  (3)愬乘间常召裙,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解析]李愬在空闲时常召见李佑,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3分。其中“乘间”“屏人”“或至夜分”各1分,“夜分”译为“深夜”亦可)

  参考译文:

  李愬凭父亲的功德而得到官职出仕,被授官卫尉少卿。李愬善于谋略,精于骑射。元和十一年,朝廷出兵讨伐蔡州吴元济。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朝廷又命袁滋为统帅,袁滋作战也没有成效。李愬向皇帝上奏章自荐,希望能到军中效力。宰相李逢吉亦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于是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唐军兵士在遭受挫败之后,士气不振,李愬料想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去整顿军队。有人认为他不当不整顿军队,愬曰:“叛贼正安于袁尚书指挥作战的宽缓,我不想使他们改得加强防备。”于是就欺骗三军说:“皇上知道我软弱,能承受战败之耻,所以让我来抚慰你们。作战,不是我的事情。”兵士们都相信了并因此都很高兴。对于受伤的士兵,李愬亲自安抚他们。叛贼以为曾经打败过将军袁滋,又因为李愬的名望不是他们所畏惧的,所以并不怎么加强防备。李愬沉着勇敢,长于谋划,能以诚心对待兵士,所以能够发挥兵士们的低下败落的士气,出乎叛贼的意料。过了半年,李愬觉得军队可以承担作战任务了,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了,于是就计划奇袭蔡州。李愬先前俘获了叛贼的将军丁士良,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丁士良为之感动,就说:“叛贼的将军吴秀琳统领几千军兵,难以迅速击败他。我能够使吴秀琳投降。”李愬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二月,吴秀琳率领三千军兵来降。李愬就派吴秀琳的军队进攻吴房县,占领了它的外城,得胜而收兵。有人劝李愬乘势进军攻下吴房县,李愬说:“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

  当初,吴秀琳投降时,李愬单人独骑至他的营寨前与他谈话,并亲自解开他的绑缚,让他暂任秀衙将。吴秀琳感激他的恩遇,希望能立功来报效。他对李愬说:“如果想要击败叛贼,必须得到李佑,我是无能为力的。”李佑是叛贼的骑兵将军,有胆识才略,守卫兴桥栅,常常侮辱蔑视官军,往来无法防备。李愬召来他部下的将军史用诚告诫他曰:“现在李佑率领他的军队获在张柴收割麦子,你可以率领三百骑兵埋伏麦田旁的树林中,再派士兵让他在麦田前摇动军旗,显示将要焚烧麦田。李佑向来轻视我军,一定会轻率地前来追击,你率领轻装的骑兵突袭他,一定会俘获李佑。”史用诚等按照他的预料,果然擒获了李佑而回。李愬亲自解除李佑的绑缚,并以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让他暂任散兵马使,允许他佩刀巡视警戒,可以自由出入中军帐中,对他一点也没有猜忌防范。李愬有空闲时常召见李佑,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李愬更清楚地了解叛贼的虚实情况。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武为唐军各部之首,叛贼用全部精兵抵御李光颜。因此李愬乘着叛贼对自己没有防备,十月,准备奇袭蔡州。十日夜晚,夜色阴暗,下着雨雪,李愬让李佑率领突击将士三千人作为先锋,李愬亲自率领中军出征。叛贼依仗着吴房县的坚固,安逸自在,没有一个人发觉。李佑在城墙上挖洞率先登城,勇敢精锐的将士们跟从着他,全部杀死了守城门的士兵,登上了城门。吴元济投降了,李愬就用囚车把他押送往京城。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阅读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1)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翻译

  译文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

  ⑴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⑵壑(hè):山谷。

  ⑶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⑷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⑸树杪(miǎo):树梢。

  ⑹汉女:汉水的妇女。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⑺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⑻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

  ⑼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赏析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翻译及赏析2

  【作品介绍】

  《送梓州李使君》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34首。这首诗是王伟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的一首投赠诗。诗人想象了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林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和民情,勉励友人在梓州创造业绩,超过先贤。诗人能选取最能表现蜀地特色的景物,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描写,气象壮观开阔。全诗无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原文】

  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①。

  山中一夜雨②,树杪百重泉③。

  汉女输橦布④,巴人讼芋田⑤。

  文翁翻教授⑥,不敢倚先贤⑦。

  【注释】

  ①杜鹃:布谷鸟。

  ②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③树杪(miǎo):树梢。

  ④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⑤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⑥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通“反”。

  ⑦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⑧壑(hè):山。

  【韵译】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

  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

  树梢淅淅沥沥活像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橦花织成的布来纳税,

  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

  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翻译及赏析3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唐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

  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miǎo):树梢。

  汉女:汉水的妇女。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赏析

  赠别来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来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来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万壑树参天,身山响杜鹃。”首联是说,梓州一带身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联族听到悲鸣的杜鹃。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身山,到联是参天的大树,到联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来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

  首联从大联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联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吏谓“起四句高调摩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族凑泊”(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来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来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联联紧扣蜀地的特点,而征收赋税,联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吏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吏作为。

  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来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吏作为。整首诗寓劝勉于用典来中,寄厚望于送别来时,委婉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来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在艺术上这首赠别诗写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下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吏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2)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3)

  ——论语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论语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4)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3篇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1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偿从其父至京师,时天下宁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籓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其亡可翘足而待。”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①,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或时以事被谴,则累日朝堂,稽颡请罪,悚惧踧觯若无所容。玄龄尝因微谴归第,黄门侍郎褚遂良上疏曰:“自非罪状无赦,搢绅同尤,不可以一犯一愆,轻示遐弃。陛下必矜玄龄齿发,薄其所为,古者有讽谕大臣遣其致仕,自可在后,式遵前事,退之以礼,不失善声。今数十年勋旧,以一事而斥逐,在外云云,以为非是。”玄龄曾上书曰:“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足以变动阴阳,感伤和气,实天下冤痛也。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故集古今圣贤家诫,书于屏风,令各取一具,谓曰:“若能留意,足以保身成名。”又云:“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高宗嗣位,诏配享太宗庙庭。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注】①收敛:任用安排。

  10.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

  B.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

  C.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

  D.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黑色。黑中带黄色。《李斯列传》中“面目黧黑”中“黧”即时此意。

  B.搢绅,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一般都称之为缙绅,有时也可作为官宦或搢者的代称。

  C.齿发,文中指牙齿和头发。《旧唐书白居易传》中“既壮而服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的“齿发”就是此意。

  D.秘器,指棺材。《汉书·孔光传》中“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的“秘器”就是此意,“东园”是专造丧葬器物的机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富有远见。他认为隋朝统治者没有功业德行,混淆了嫡庶子的亲疏尊卑关系,纵欲享乐,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

  B.房玄龄忠于职守。他主持编纂本朝历史,负责统管朝廷各部门政务之后,从不懈怠,尽心竭力,不愿出现一点失误。

  C.房玄龄教子有方。他训诫儿子不要用地位名望欺压别人,辑录古今圣贤告诫家人的话,书写在屏风上,分给他们。

  D.房玄龄颇有名望。他犯错误,诸遂良建议皇上从轻发落,用客气的方法让他离去,事后也不追究,不使他美名受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译文:

  (2)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5分)

  参考答案

  10、A况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於行阵之闲,委之於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彗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

  11、C详细解析:齿发:年龄、年纪。

  12、D详细解析:“从轻发落,使用客气的方法让他离去,事后也不要追究”错,说法颠倒。

  13.(1)参考答案:取用人才不求全责备,不用自己的长处苛求别人,按照才干安排职务,出身低微也无妨碍。(5分)详细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求备、格物、卑贱,各1分。共5分。注意“收叙”见注释。

  (2)参考答案:自古就把他们当作鱼鳖一样容留下来,对他们应当宽松。如果一定要灭绝他们,恐怕逼得无路可走就会拼命。(5分)

  详细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畜、阔略、穷,各1分,共5分。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 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人。曾经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天下大*,舆论都认为国运会很久长,房玄龄却私下里对父亲说:“隋帝本来没有功业德行,只是欺编迷惑百性,不替后代做长远打算,混淆了嫡庶子的亲疏尊卑关系,致使互相倾轧争夺,太子王侯,比赛着纵欲享乐,最后必然自相残杀,不能保全帝位国家。

  眼下虽然太*,它的灭亡可以翘首足来等到。”主持编撰本朝历史。负责统管朝廷各部门政务以后,他忠于职守从不懈怠,尽心竭力,不愿出现一点失误。听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就像是自己有那优点长处一样高兴。他熟悉百官的情况,多讲优点来鼓励他们,研究制订法律条例,立意是宽容公正。取用人才不求全责备,不用自己的长处苛求别人,按照才干安排职务,出身低微也无妨碍。公众舆论赞扬他是贤相。他有时出了差错被皇上批评,就一连几天在理事的朝堂里叩头请罪,惶恐不安,好像无地自容。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黄门侍郎褚遂良呈递奏疏说:如果他不是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非同缙绅大夫一样治罪不可,那么就不应当由于一次冒犯、一种过失,就轻易地予以抛弃。陛下一定要怜悯他上了年纪,把他的过失看马虎一点儿,古代有过国君委婉劝说大臣辞官回家的事,您自然可以在事后仿效前人的样子,使用客气的方法让他离去,不使他损失美名。如果让几十年的老功臣,由于一次过失就被驱逐,外边的人会议论纷纷,我认为不大妥当。

  房玄龄曾经上书说:“高丽是边境上的落后民族,不必以仁义对待,不能以常礼要求。自古就把他们当作鱼鳖一样容留下来,对他们应当宽松。如果一定要灭绝他们,恐怕逼得无路可走就会拼命。何况那些普通士卒,没有一个犯罪的人,无缘无故把他们赶到战场上,放在刀尖下,使他们肝脑涂地,成为孤魂野鬼,让他们的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着战车掩面哭泣,抱着枯骨极度伤心。足以使得阴阳颠倒,精气感伤,实在是天下百性的委屈痛苦。不久房玄龄逝世,终年七十。太宗停止臣子朝见以悼念三天时间,下诏令追认房玄龄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号叫文昭,赐予棺木,把他安葬在太宗为自己预先营造的昭陵墓地。房玄龄曾经就骄横奢侈积习不改的问题训诫过儿子们,一定不能用地位名望欺压别人,因此辑录古今圣贤告诫家人的.话,书写在屏风上,分给他们一人一套,说:“如果能把这些放在心上,就可以保全自己、树立名声”又说:“袁家忠诚有气节,这是我所尊崇的,你们应该学习”高宗继承帝位,诏令在大宗的庙堂里设置房玄龄的灵位享受祭祀。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5)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注释:①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②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1)殚其地之出殚:_____________

  (2)而乡邻之生日蹙蹙:_____________

  (3)向吾不为斯役向:_____________

  (4)楚使人聘孔子聘: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号呼而转徙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B.今其室十无一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积于今六十岁矣孔子用于楚《史记.孔子世家》

  D.若毒之乎属予作文以寄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中表现蒋氏不愿恢复赋的一项是(),属于孔子被围的原因的一项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吴伐陈,楚旧陈

  E.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

  F.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参考答案:

  1.(1)殚:用尽;(2)蹙:窘迫;(3)向:从前;(4)聘:聘请。

  2.D

  3.(1)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处处是死人互相压着(或者一个挨一个的死人到处都是)。

  (2)他所讥讽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之处。

  4.A、F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

  (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注释:①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②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1)殚其地之出殚:_____________

  (2)而乡邻之生日蹙蹙:_____________

  (3)向吾不为斯役向:_____________

  (4)楚使人聘孔子聘: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号呼而转徙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B.今其室十无一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积于今六十岁矣孔子用于楚《史记.孔子世家》

  D.若毒之乎属予作文以寄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语句中表现蒋氏不愿恢复赋的`一项是(),属于孔子被围的原因的一项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吴伐陈,楚旧陈

  E.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

  F.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参考答案:

  1.(1)殚:用尽;(2)蹙:窘迫;(3)向:从前;(4)聘:聘请。

  2.D

  3.(1)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处处是死人互相压着(或者一个挨一个的死人到处都是)。

  (2)他所讥讽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之处。

  4.A、F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6)

  ——《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3篇

  《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1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灾沴:灾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

  5.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B.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C.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D.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4.B(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

  5.A

  6.D(“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分析不当。)

  7.①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②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7)

  ——李花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花赠张十一署原文翻译及赏析1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译文

  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处开遍,几乎看不出红色的桃花。

  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象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杏无边际。

  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什么呢?

  白色的花儿反照着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于群鸡也惊觉而啼鸣,官吏都起床了。

  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披开。

  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视。

  我想起少年时候,喜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自从流离贬逐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之处就已经盘算着回来了。

  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将与谁说起。

  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光阴抛弃而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注释

  ⑴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十一,行第。

  ⑵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二月尾:二月末。

  ⑶风揉雨练:言李花经春天的风雨搓洗出来。雪羞比:言李花洁白,使白雪羞于与之相比。

  ⑷波涛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涛在空中翻动。杳无涘(sì):无边无际。

  ⑸倒烛:倒照,言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

  ⑹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夸张之辞。官吏起:官吏闻鸡鸣,便起床前往官衙,此夸张之辞。

  ⑺金乌:太阳,古神话说日有三足乌。

  ⑻朱辉:红霞,红光。青霞:青云。

  ⑼迷魂乱眼:阳光下的李花,光彩撩人,使人神魂恍惚。

  ⑽繁如堆:形容李花之茂盛。

  ⑾著:著意,贪恋。游燕:游赏宴饮。燕,通“宴”。

  ⑿辞杯:推辞酒杯。

  ⒀流落:远流他乡,穷愁潦倒。此指远贬阳山。

  ⒁“欲去”句:要去看花时,未到就已先想着回家了。意即再无赏花的兴趣。

  ⒂只今:如今。

  ⒃力:尽力。尊:酒器。独就醉:独自喝醉。

  ⒄虚掷:虚度光阴。委黄埃:零落到黄土里。

  赏析

  这首诗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作于江陵。一个夜晚,韩愈约同是在南方量移的贬官张署去江陵城西赏李,张署因病未去,韩愈独往。游概及兴怀寄张署,故有这一诗题。张署为韩愈在京言官同僚,同贬南荒,又同遇大赦量移江陵为参军闲职,思想感情一致,故有此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分前后二段,前十一句为前段,先作巧构形似之言,摹写李花的色白和茂盛状,再用夸饰手法写夜中的李花,而后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景致,其体物入微,发前人所未发,是描写客观景物的笔力展现;后八句为后段,写自己感到赏花心情已远不如少年时代,李花盛开,自己却与张署同谪江陵,同悲流落,可知自贬阳山以来,政治上的失意始终笼罩在韩愈心头。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前十一句,极写李林繁花之盛,景象之奇。韩愈大概早就领略过李花明黑夜的奇景,夜游李林不为无因。所游似一处果园,有桃李等果树林,然而夜间因红色反光微弱,洁白之色反光强烈,故“花不见桃惟见李”。接着大笔“等闲*地起波澜”极力挥洒,李林之神光被描摹得气势非凡,压倒一切。凿空乱道得理直气壮,涵盖时空远近动静虚实大小,硬语盘空。“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涣”说风雨压李花不倒,其洁白超过白雪,李林耀眼白涛腾空盖地无边无际。“君知此处花何似?”句后有删节,故无下句。

  “白花倒烛天夜明”至“照耀万树繁如堆”六句,并未回答“花何似”问题,而是接前“波涛翻空”写李林繁花的气势。李花照耀压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晓,群鸡惊鸣,官吏们纷纷起床。太阳升起,霞光万道,使人眼乱魂迷,这里没有说这是阳光还是李花的神光,把所有的树林都照耀得明亮奇异如玉山堆垛。

  李花夜明诚属奇景,然而韩愈尽其诗笔夸饰描写,真实目的显然已非在写李花,而是另有感兴寄托。韩愈素来对李花另眼相看,其诗集中另有《李花二首》,其中第二首也写到月李交辉“明月暂入都交加”的奇景,发挥却在诗后半写到了“玉皇家”的席上,皇家酒宴韩未肯一顾,因为李花的神韵盘踞肝肠,“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加”。谜底揭开,“君知此处花何似?”写李花即是写自己,自己的灵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清寒”两句诗所描写的那样。韩愈对照亮黑夜的李花屡动深情原因就在这里。

  描摹歌颂夜李,对自己是一种寄托和勉励,更是磨难时期的有力鞭策。诗末八句的后段所写感兴就较直白,要向蔑视黑夜大放异彩的李花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清醒莹彻的肝胆。

  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扩展8)

  ——赤壁赋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赤壁赋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推荐访问:雪夜

  原文

  答案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3篇

  《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

  李愬雪夜入蔡州原文及翻译语文网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