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建材料党建材料

政治亚文化个人剖析材料(4篇)

2025-08-25人已围观

政治亚文化个人剖析材料(4篇)
  篇一:政治亚文化个人剖析材料

  当代政治亚文化的整合问题及有效途径

  4.1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当代中国的政治亚文化形态对政治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元性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产生一定的差距,就可能会引起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不同阶层间的冲突。对于某些有消极影响的亚文化任其自由发展,政府不予以治理的话就会使其膨胀进而淹没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导致亚文化的无序发展对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造成威胁,也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不同阶层间差距加大贫富差距也很大,当一些弱势群体认为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心理要求时就会对政府的忠诚感降低。对权威失去信任会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来为达到自己目的,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政治合法性危机。政治合法性是维持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与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所以说我国目前的政治亚文化虽然不否定其在一定意义上的积极作用,但在某些程度上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这就需要对其亚文化进行整合,使其有效发挥积极作用。顺应国家政治发展以及我国国情的需要,构建和谐的政治系统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4.2确立正确的整合目标

  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内政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并存的局面。但在这些亚文化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要塑造一个可以与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相当重要。在当前的形势下构建能够反映出当前我国的权利配置,反映社会中不同群体利益的利益。具有现实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政治文化体系,要做到可以体现民意尊重不同的阶层组织成员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亚文化进行包容给予鼓励。

  对于亚文化的整合并非是要消除掉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或排除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而是指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在不超出这个范围内使这些不同的亚文化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思想冲突,增强社会认同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兼容并蓄中体现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4.3整合的基本途径

  著名学者利普塞特曾说“一个国家越富裕,它准许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多。从亚里士多德到现在人们一直认为大批民众理智地参与政治培养必须的自我约束,以避免盲从不负责任煽动的呼吁。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以及政治文化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任何政治文化的发展都要受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要想对社会中不同阶层的政治亚文化进行整合,就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市场经济的建设。为我国的政治稳定提供资源,为政治亚文化的整合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可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缩小城乡之间贫富之间较大的差距。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秩序维护各亚文化之间稳定的关系,减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要抓牢经济体制的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亚文化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政治稳定。

  亨廷顿认为“要建立有权威的政治体制就要把权威合理化”,让社会信任制度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的固化,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缓和、化解矛盾和冲突,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基石。而亚文化的组成是由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的人们构成,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矛盾而通过政体制的改革来解决问题,就是要建立更大程度上能够体现政治民主的政治制度。最大限度的使得各种不同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矛盾化解,减少对社会已经造成的或者还没造成的潜在威胁。引导政治亚文化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随着改革的发展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但还要为了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不断地完善创新现有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与权利保障制度等。其次还要通过深化制度改革消除阻碍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完善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制度机制。除此之外还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制度成果,加强执政党和国家政治体系建设来达到整合的作用,规范并引领政治亚文化的走向。

  4.4本章小结

  本章针对亚文化的整合指出并非是要消除掉我国传统或者西方政治文化,而是将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社会认同从价值观,经济,政治制度三方面提出本人针对亚文化整合的一些想法及意见,希望可以引导政治亚文化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篇二:政治亚文化个人剖析材料

  政治亚文化状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治亚文化体现了政治文化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其状态及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软环境。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呈现多样化态势,这种态势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的政治亚文化,以促进和谐社会进程。

  标签: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和谐社会

  [文献标识码]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扩大经济基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必须夯实政治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使人们从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选择上对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形成政治文化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政治亚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构成状态及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的政治文化尤其是亚文化状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

  (一)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政治生活不仅有其制度、体制、规范等“硬件”,而且有其“软件”,如感情、信仰、心理等。政治文化就属于政治生活的“软件”。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1〕那么什么是政治亚文化呢?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指出,一个政治体系的全体人民是由地方集团、种族集团或社会各阶级所构成的,它们都可能各有特殊的倾向或趋向。他把这些特殊的倾向称为亚文化。〔2〕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则把文化看作一种集合体,亚文化相当于文化集合体内部的个别集体。同时他还提出了“反文化”的概念,即一种文化体系内部的某个集团抛弃了本体系的根本价值观念,用别的价值观来与之对抗,但这个集团又部分地依靠这个文化体系。迪韦尔热将这种反文化也视为一种亚文化。〔3〕

  由政治亚文化的内涵不难看出,政治亚文化相当复杂,它既表现整体政治文化的个别性、特殊性,又表现政治文化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及政治文化的地域性。至于这种复杂的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原因,阿尔蒙德和迪韦尔热都将其归于政治体系内存在的不同集团、种族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是产生政治亚文化的基本原因,这对于考察一个国家特定时期内的政治文化来说,是适宜的。尤其对分析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亚文化,更是无可替代的分

  析维度。

  然而,仅从政治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来分析当前中国的政治亚文化却远远不够。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之中,适合政治现代化的现代政治文化尚在酝酿,而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传统政治文化的身影仍依稀可见,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影响,异域政治文化不断渗入并与本土政治文化交汇与冲突。因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不仅需要考虑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复杂性,而且还需要考虑政治文化的发展性、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因素。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

  根据以上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动因与途径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其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从阶级的角度看,它是当代占统治地位、当家做主了的中国各民族人民具有的政治心态与共识。然而人民群众又可以由年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民族等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各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基于利益机制,他们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过程的态度、情感等也有所差异。同一政策作用于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其产生的结果往往不同。从而形成相应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但从本质上看,各种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属于同质的亚文化群,他们存在较多共识,即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核心,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及重大政策问题持相当的认同感,在政治取向上关心、支持现存政治体系。

  2.反文化

  。反文化指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政治文化,是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他们在政治取向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认同感,对政府的输入输出持反对或冷漠态度,崇尚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背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反文化有各种表现形式,“有的公开鼓吹‘全盘西化’,在政治上宣扬取消、削弱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有的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主张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的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价值观念上主张极端个人主义;有的…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4〕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反文化,都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歪曲或逆向反映,是一种否定或背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敌对性政治文化。

  3.传统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自然经济、封建宗法制度、儒家学说占支配地位的人伦型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以家国同构的国家观念、君主民本的政治思想、权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5〕有着两千多年深厚历史积累的传统政治文化,并没有随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而销声匿迹,其政治规范、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准则,仍然广泛地存在政治生活之中。其民本思想寓含的重民情、察民意的治政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意识凝聚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国

  家主人翁精神,强调自强不息、道德自律、崇尚和谐的理念,对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6〕但其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与浓厚的臣民意识严重地制约着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责任感,成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最严重的思想羁绊。〔5〕

  4.外来西方政治文化。外来西方政治文化渗透始于西方诸国与中国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主导的意识形态,但西方的文化思潮及兴起于民间的价值观念逐渐在同一时空得到了表达并弥散着各自的影响。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结构内的一种亚文化,外来西方政治文化,包含着许多普遍性的科学内容,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思想,法治和权力制衡的政治精神等,这些内容可以给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参考,减少政治发展的创新成本。然而,西方政治文化毕竟是以资本主义为价值取向,在与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存在着广泛的异质文化的碰撞和冲突,这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不仅外在地产生政治泛化作用,而且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激活足以影响其政治文化的各种变项。”〔7〕正是基于此,对西方政治文化绝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彻底否定。

  二、政治亚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处在转变之中,新的成分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不断出现。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8〕故此,以上分析的各种政治亚文化远不能穷尽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的全貌,而仅仅是主要的亚文化而已。但从整体上看,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形成了主流政治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格局。这种格局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一)多元政治亚文化影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式,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然而,政治亚文化作为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特定群体对政治生活的抽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方面,政治亚文化不是随经济的发展而立即改变,另一方面,政治亚文化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多元政治亚文化既是建立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又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亚文化主体,由于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可度、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度等政治心理和政治信念不同,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对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在何种程度上的接纳和信任。如果不同亚文化主体都认可现任政府的合法性、相信政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能力,就会积极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在国家法律政策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展开公平竞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不同的政治亚文化,由于反映的是不同群体集团的具体利益,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只要这种冲突不超出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就能为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反之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国家的经济体系就会受到冲击,经济秩序就会被破坏,社会和谐也无从谈起。

  (二)多元政治亚文化对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构成状态在表现社会文化状况的同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多元政治亚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政治文化是整个文化中最能体现统治者意志的部分,代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多元政治亚文化的存在,能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国民的精神等方面影响人们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需求,使社会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而且多元政治亚文化并存便于我们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既保持传统民族精神之魂,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合理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枝繁叶茂地茁壮成长。另一方面,多元政治亚文化并存对社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亚文化的多样化意味着人们在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上存在某种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传统与现代、部分与整体、西方与本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冲突。如果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而不以主流政治文化加以规范和引导,就可能模糊或淹没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不利于和谐社会文化的健康成长,甚至威胁整个政治系统的存在。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所言:“任何未经融合的亚文化都带来或多或少的问题,最坏的便是构成对一国政治系统的威胁。”〔9〕

  (三)多元政治亚文化影响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而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政治文化的支撑,阿尔蒙德和维巴指出:“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撑一个民主的系统,不然,这个系统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10〕多元政治亚文化及其分布状态,在宏观上决定国民的行为模式,政治亚文化极端分布的社会,公民行为往往具有极端对立倾向,这样的社会往往最不稳定,民主政治建设很难顺利进行。政治亚文化相对一致分布的社会,社会成员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彼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低,民主政治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三、构建和谐的政治亚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加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构建和谐的政治亚文化,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政治亚文化

  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社会成员心理的高度认同和行为的约束与规范。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政治文化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从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兼有多元性、怀旧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多元政治亚文化同时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等现实,加剧了各政

  治亚文化之间、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谐社会建设呼唤和谐的政治亚文化。首先,和谐的政治亚文化有利于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安定秩序是任何社会更是和谐社会的价值选择和不懈追求,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整个社会就缺少稳固的支撑点,所有的发展都无从谈起。而稳定的社会秩序有赖于和谐政治亚文化的建立。在和谐的政治亚文化下,人们之间以及人们与政府之间存在广泛的政治信任,政治合作的倾向较大,人们的政治行为趋向一致,从而减少冲突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使社会处于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之中。其次,和谐的政治亚文化有利于聚拢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挖掘各方面的潜力、聚拢各方面的建设力量,和谐的政治亚文化下,各亚文化主体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认同较高,对现行政治体系、政治变革存在或带来的问题保持一定的宽容和理解,有利于党和政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以赴建设和谐社会。

  (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

  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人们行动的导向,去协调他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稳步发展。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12〕主导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通过美好的理想和共同信念的引导,反映人们的愿望与需求,阐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使每个成员体会到个体与社会存在休戚与共的关系,对各种亚文化起到引导和整合作用,并使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抑制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紧张,从而统一人们的思想,达成人们内在精神的统一和外部行为的自觉一致,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挑战面前,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强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其“黏合剂”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夯实政治文化基础。

  (三)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形成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由具有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体组成,个体又结合为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社会和谐运行要基于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需要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正当途径得到满足。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和谐政治亚文化的关键在于,将不同政治亚文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缓和、化解矛盾冲突,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应承认人们的利益要求、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别,然后以制度化的手段不断缓解由这些差别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效协调社会各集团的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四)加快经济发展,为和谐政治亚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任何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观念的东

  西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3〕要实现我国政治亚文化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实中国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能给政治体系带来绩效合法性,有助于主流政治文化与各亚文化的和谐;加快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助于各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和谐;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教育程度,抵制极端主义思想的诱惑,坚定政治信念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缓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层面上影响政治亚文化,促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2〕〔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23.

  〔3〕〔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

  〔4〕江泽民.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38.

  〔5〕徐志宏,张弘政.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1).

  〔6〕邓薇.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6(4).

  〔7〕詹玲.构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政治文化〔J〕.长白学刊,2004(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9〕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9.

  〔10〕〔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586.

  〔11〕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篇三:政治亚文化个人剖析材料

  整治政治亚文化研讨发言

  引言

  政治亚文化是指在政治领域内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政治亚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整治政治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定义、影响因素、现状及整治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定义与特征

  1.1定义

  政治亚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并在群体中传承延续的一种与主流政权相抵触或相对独立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抗。

  (3)传承延续:政治亚文化在特定群体内部代代相传,形成一三、影响因素

  2.1社会经济因素

  (1)社会不公: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容易导致一些群体对政治(2)经济压力:经济压力过大可能导致一些群体对政治亚文化2.2政治因素

  (1)领导失信:领导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失信行为,容易导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

  1.2特征

  (1)多样性:不同群体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政治亚文化,如宗教(2)抵制主流:部分群体对主流价值观念持怀疑态度或进行反团体内部形成的宗教性政治亚文化等。

  亚文化的形成。

  的依赖,寻求心理安慰。

  致公众对政治亚文化的形成。

  (2)社会动荡:社会动荡时期,公众容易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感,四、现状分析

  3.1政治亚文化类型多样

  当前,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政治亚文化。例如,在宗教领域内从而形成特定的政治亚文化。

  部形成了宗教性政治亚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出现了网络性质的政治亚文化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政治亚文化影响着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3.2影响深远

  政治亚文化对社会稳定和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政治亚文化的存在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威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政治亚文化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阻碍作用,削弱了公民对于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愿。

  五、整治策略

  4.1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于政治亚文化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规定其范围、界定其4.2强化教育宣传

  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公民对于主流价值观念和国家事务的认4.3加强舆论引导

  媒体应当积极引导舆论,传播正确信息。同时,在舆论引导中应六、结论

  整治政治亚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界限,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惩。

  同感和归属感,降低形成政治亚文化的风险。

  当注重平衡各方声音,并尊重公众意愿。

  任务。通过对政治亚文化的定义、影响因素、现状及整治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政治亚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整

  治策略,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公民政治参与。只有加强对政治亚文化问题的研究和整治,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公民共同发展。

  篇四:政治亚文化个人剖析材料

  整治政治亚文化研讨发言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讨的是政治亚文化的整治问题。政治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政治领域中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它通常体现为对政治常规的嘲讽、对政治权威的反抗以及对传统政治秩序的挑战。政治亚文化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满情绪,然而,过度的政治亚文化往往会对社会、政治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政治亚文化的整治需要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考。政治亚文化的产生一方面与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治制度的问题有关。因此,整治政治亚文化需要从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法治建设和政治制度改革入手。

  在社会经济层面,我们需要努力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以及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使更多的人共享经济成果,才能减少社会不满情绪和政治亚文化的出现。

  在法治建设上,我们需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使人民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减少对政治秩序的不满情绪。

  此外,政治亚文化的整治还需要进行政治制度改革。政府要建立民主决策的机制,加强对公众意见的尊重和包容。政治家要

  更加接地气,走进百姓中,听取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政治制度改革还需要完善反腐败机制,加大反腐力度,以树立廉洁政治的典范。

  其次,整治政治亚文化还需要加强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对政治亚文化的接受度较高。因此,我们要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世界观。

  最后,在整治政治亚文化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传媒的作用。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塑造社会舆论非常重要。因此,传媒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政府可以加强对传媒的引导和监管,使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整治政治亚文化需要从深层次的原因入手,包括社会经济问题,法治建设和政治制度改革。此外,加强青少年教育和传媒的作用也是整治政治亚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才能有效地减少政治亚文化的存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健康发展。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政治亚文化个人剖析材料

  剖析

  政治

  材料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