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建材料党建材料

高考材料题集锦6篇(范文推荐)

2025-08-25人已围观

高考材料题集锦6篇(范文推荐)
  高考材料题第1篇题型固定、题量略减。近几年高考一贯题型为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选择题题量近3年均为27题,简释题题量在6~9题之间,问答题题量在2题,材料分析论证题1题,总题量在3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材料题集锦6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材料题 第1篇

  题型固定、题量略减。

  近几年高考一贯题型为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选择题题量近3年均为27题,简释题题量在6~9题之间,问答题题量在2题,材料分析论证题1题,总题量在36~39题之间。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

  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

  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

  现实热点热在其中。

  积极稳妥应对,自信成竹在胸

  必须全面复习。

  选择题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都不能偏颇、顾此失彼。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此外可关注文化史内容的复习。

  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把握分析,以史入今,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浸润其中,调养身心与高考历史两不误,何乐而不为?

  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可能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要减少此类的感觉,平时应进行多量的阅读,同时应注意随着文字量的增多,阅读的速度要提高。

  评价题的新变化,复习中应掌握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同的评价观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的认识,不要拘泥于教材的一般观点,而应了解多家的不同的评价。

  高考材料题 第2篇

  【考点扫描】

  20XX至20XX年高考中涉及本单元的内容有: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等等。而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三节课的内容在高考中出现较少。

  【单元要点】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逐步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另一方面,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封闭和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国内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也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引起了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思想观念和科学教育等诸方面深刻的变革。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始。

  从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表明中国人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这样的旧式农民战争。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中国革命的重担将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肩上。

  【复习方略】除了每天所学要及时复习按单元小节整理和背练结合这些传统的办法之外,复习本单元时还要做到:

  联系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充当本单元的历史大背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时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一国扩展到多国,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起瓜分世界的浪潮。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发展;同时,随着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也和印度等部分亚洲国家一样,发生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也就是世界史上所说的亚洲的觉醒。在复习中,学到每一个历史的细节,都要有意识地想一想这时期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抓住核心、突出重点。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近代化,本单元也不例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而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地位,也只有实现近代化这一条道路,各阶层的中国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从近代化的视角去俯视全章的内容,会得到更清晰的认识。

  大胆整合章节内容。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是可以打破章节的框框的。比如,我们可以把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看作是洋务运动的必然结果;我们还可以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放在一起考查,既要明白它们之间存在质的不同,更要看到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历史的联系的:它们都是在向西方学习,但学习的层次不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最终失败,之后才有戊戌变法深入到制度层面学习西方,这就是历史的层进性。

  高考材料题 第3篇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的三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一般由材料出处(多为文字材料)、题目(多为图片材料)、提示语(多为表格、图表材料)组成。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最能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片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片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四类。从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来看,这种试题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趁势 。可是考生们在这类试题上的分率低。因此,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这种题型的解答,解答材料解析题实际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阅读。

  在阅读材料之前应先看设问,这样做可以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

  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正文,对于说明性文字(材料出处、题目、提示语)也要认真阅读,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其中的“出处”,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称都很生疏,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

  阅读过程,要运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来阅读历史材料。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

  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的阅读 例如: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斯大林的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发现斯大林的第一句话也作了暗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从轻工业开始。往下是讲述其原因,最后才指出由于战争的需要,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要从重工业开始。这就是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如果学生不能把握马斯大林这段话的核心意思,那就不可能再解答后面相关的设问了。

  2、图片型材料题的阅读 按照试题所选取的图片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地图类图片题、照片类图片题、拓片类图片题、漫画类图片题等。无论哪种图片题,解题时首先要立足图片,高考的图片型材料题所选取的图片一般是教材上所没有的新情景材料,所要求提炼的信息也都是图片本身所携带的,因此立足图片就成了解题的关键。在分析图片时,应该从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个方面入手。认真观察,注意与图片相关的文字,运用所学知识来支撑和补充图片,还要注意论从图出。例如:20XX年上海题。

  3、图表型材料题的阅读 阅读图表型材料,要把握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重点要分析图表所携带的有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

  4、文字加图片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的阅读 首先,要了解文字材料同图片图表材料之间的关系:一是互为补充关系,文字材料表述准确阐述深刻,图片、图表材料直观明了。二是文字材料对图片图表材料进行注释和说明。然后在所有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经独立思考、分析,才能解答设问。

  例如:

  (20XX年历史单科全国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日本为%1951年―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日本为%,联邦德国为%,法国为%。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 + 与西欧国 家的贸易 + +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日本 西欧共同体各国 30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通过对材料一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通过材料二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通过材料三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留住美元。通过材料四的阅读,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最后将四段材料提炼出来的有效信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本题的答案要点了。

  高考材料题 第4篇

  改革意味着打破束缚社会发展的陈规旧习。解放思想则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回答:(1)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开展了哪些活动?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自《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

  回答:(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什么?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高考材料题 第5篇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四、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高考材料题 第6篇

  1、阅读下列材料:假定一块大陆永远要由一个岛屿来支配,那是件荒谬的事。大自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卫星大于其主要的行星。

  啊!热爱人类的人们!敢于不仅反对暴政、也反对暴君的人们,站出来吧!旧世界的每一处都有着重重压迫。自由在世界各地受到驱赶。亚洲和非洲很久以来一直驱逐自由,欧洲把自由看作是个陌生人,英国对自由发出了离开的警告。啊!接受这一逃亡者吧,为人类准备一个避难所!

  让我们每一个人向邻人伸出热情的友谊之手让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字灭绝;让我们不是听别人,而是听诚实的公民的话;他们是坦率的、坚定的朋友,是人类权利和美洲自由的、独立的国家的勇敢的拥护者。

  (1)一块大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岛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那是件荒谬的事________________。

  2、20XX年将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请你以一个组织或机构的名义(组织或机构名称自拟)组织一段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文字,如果你是该组织或机构的主持人,请你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策划6项活动。

  参考答案:1、(1)美洲大陆(2)英国(3)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

  推荐访问:高考

  集锦

  材料

  高考材料题集锦6篇

  高考材料题(集锦6篇)

  高考材料题解题技巧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