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事迹材料事迹材料

民族团结示范村事迹材料(4篇)

2025-08-25人已围观

民族团结示范村事迹材料(4篇)
  篇一:民族团结示范村事迹材料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汇报

  一、村情简介

  叠溪镇龙池村地处青藏高原东源的横断山区,位于岷江上游的岷江两岸河谷地带,地形狭窄,属于高山河谷地貌,村庄平均海拔2450米。距离县城57公里,离镇政府11公里,辖区内有一个村民小组,64户,238人。全村劳动力人数为121人,大部分人员都外出务工。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30人,2015年底已脱贫6户30人。

  目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16亩,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花椒、青脆李、土豆、莴笋,饲养猪等种养殖业及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全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7年村人均收入7544元。2017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池村顺利通过省、州验收摘下贫困村帽子。

  二、发展前景

  为将龙池村打造成幸福美丽乡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全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龙池村一方面拥有独天得厚的地理条件,龙池村地处青藏高原东源的横断山区,位于岷江上游的岷江两岸河谷地带,地形狭窄,属于高山河谷地貌,村庄平均海拔2450米,适合花椒种植和错季节青脆李、和蔬菜种植;一方面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群众工作相对容易开展,项目容易落地,主要种植花椒、~2~

  青脆李和蔬菜,具有带动群众致富的能手,群众有一定的发展观念。

  茂县叠溪镇龙池村认真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稳定、繁荣的工作方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开展新村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方面主要有四个亮点:

  亮点一:解决“出行难”。

  龙池村地处山区,群众居住组要集中在山顶位置,全村64户。虽然靠近国道213线,但仍然龙池村未通公路,距主公路只有1500余米,被一河阻隔,群众行路极为不便。村“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愁在心头,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该村的行路问题。镇党委政府协调资金15万元建桥梁,群众自发捐出土地,积极投工投劳,企业出动挖掘机械支援,新建了通车公路。村干部多次进村做工作,动员群众捐出土地,村委会帮助修建进村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发展难的问题。通村的是羊肠小道,村委会在县委和镇党委的积极帮助下修通了进村道路。

  亮点二:解决“饮水难”。

  为解决人畜饮水及工程性缺水难题,龙池村投资100多万,从鱼儿寨引水解决龙池村200多人的饮水及牲畜饮水问题。解决龙池村农业用水及灌溉问题。

  ~2~

  亮点三:解决“文化生活难”。

  为了,解决龙池村民的文化生活简单、枯燥,龙池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发展村里的文化氛围。2007年以来,村两委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先后筹集资金60万元,兴建了文化院坝、购置了音响,创建了村民图书室,开通了村村通宽带。家家户户坐在家中就能尽知天下事!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亮点四:解决“集体经济难”。

  为了彻底解决龙池村集体经济难这个问题,首先是县委组织部出资8000元成立的“党员示范项目”入股“甲午新月养殖公司”每年人均分红800元;然后是村沙子河坝土地出租每年8000元的收入;最后还在沙子河坝耗资40万元搭建钢架房因受到2018年“7.10”洪灾影响还未出租!通过以上项目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

  三、下一步建设思路:

  蔬菜水果种植:举办蔬菜水果花椒种植相关技术培训班,引导部分有条件的群众进行蔬菜、花椒、青脆李种植,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路网、排污管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完善村排污建设;加快连户路的提升改造;鼓励群众改变生活陋习,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着力促进村容村貌改善,逐步提高全民素养和生活质量。

  ~2~

  ~2~

  篇二:民族团结示范村事迹材料

  民族团结示范村典型材料

  民族团结示范村是指在中国各地形成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村级集体组织。下面是一些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典型材料:

  1.民族和谐共处: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居民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宽容理解,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在村里,不管是各民族的节日,还是其他重要的活动,居民们都会一起庆祝,彼此分享快乐。

  2.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示范村注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等,让不同民族的居民都能参与其中,共同品味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3.经济共同发展:民族团结示范村致力于发展经济,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村里,居民们共同经营、合作发展项目,提高各族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他们通过深化产业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双赢。

  4.民族教育推广:民族团结示范村注重民族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他们建立了民族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各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提高。

  5.社会公共服务:民族团结示范村注重为各民族提供公共服务,提高生活质量。他们建设了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电力等,提供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这些典型材料展示了民族团结示范村在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通过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篇三:民族团结示范村事迹材料

  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典型材料【六篇】

  篇一

  材料一: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改造案例

  在我们村庄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许多改造工作。其中,村容村貌的改造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我们村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建筑风格各异,因此,我们在设计村容村貌改造方案时,注重充分尊重和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我们在村庄的主要道路两旁设置了多种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如壮族风情的木质楼房、苗族风格的花山楼、布依族的竹楼等,这样一来,不仅展示了各个民族的独特魅力,也加强了民族团结的氛围。

  此外,我们还增加了公共绿地和花坛,保持村庄的绿化率。我们用各种花卉和树木装点绿地,打造出一个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为了增添景观效果,我们还在村庄的主入口处设置了一座大型风车,象征着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

  通过这次村容村貌改造,我们成功地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融入村庄建设,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示范村。

  篇二

  材料二: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民主管理机制优化案

  例

  在我们村庄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推进村民的民主管理,改进了原有的村民自治制度。

  我们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过选举产生村民代表,代表村民的利益和诉求。村民代表会议定期召开,讨论重要事务和决策,村民可以通过代表行使权利,提出建议和投票表决。这样一来,村民能够更加直接地参与决策过程,提高了民主参与度,增强了民族团结的共识。

  我们还设立了村民监督小组,由村民代表和群众组成,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此外,我们还鼓励村民参与到村庄的管理中,设立了多个村级工作组,由村民自愿报名参与。

  通过这次民主管理机制的优化,我们有效地增加了村民的参与度和自治权,更好地解决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问题。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建设性的建议,为村庄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篇三

  材料三: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扶贫工作创新案例

  在我们村庄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创新扶贫工作,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我们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

  于劳动能力较强的贫困户,我们开展了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帮助他们学习一门技术,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对于生活困难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们组织了公益性岗位就业和临时工务工等措施,为他们提供了经济来源。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合作社经营,共同分享收益。我们成立了村级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土地、种子、技术和市场对接等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农业经济中。

  通过这次创新的扶贫工作,我们的贫困户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提高了生活水平。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有信心和动力积极参与到村庄的各项建设中,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篇四

  材料四: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文化活动丰富案例

  在我们村庄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推广和丰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的交流与发展。

  我们组织了多种文化活动,如民族音乐会、舞蹈比赛、手工艺品展览等。这些活动以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题,邀请民族艺术家和村民表演和展示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展示了各民族的独特风采。

  此外,我们还注重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我们邀请了各地的少数民族代表来村庄进行交流访问,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不同民族之间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增强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们成功地展示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民族团结的交流与和谐发展。

  篇五

  材料五: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创新案例

  在我们村庄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发展产业,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我们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各民族的特长,选择了适合的产业进行发展。例如,我们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农民增收。我们成立了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帮助村民将农产品加工成各类食品和手工艺品,实现了农民利益最大化。

  另外,我们还重点发展了乡村旅游产业。我们充分利用村庄的自然风光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发了多条旅游线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我们修建了民族风格的客栈和餐饮店,为游客提供服务,进一步推动了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这次产业发展创新,我们的村民逐渐摆脱了贫困,增加了

  收入来源,改善了生活品质。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篇六

  材料六: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案例

  在我们村庄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度。

  我们进行了道路修建和改造工程,重新规划了道路布局,优化了交通流线。我们还铺设了新的路面,修建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解决了村庄交通不便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新建了一所综合性学校,解决了村民子女上学的困难。学校设有各个民族的教学班级,为村民的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还注重改善村庄的供水和供电设施。我们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解决了村庄用水困难和供水问题。与此同时,我们改造了供电设施,确保了村庄的电力供应和正常使用。

  通过这次基础设施的改善工程,我们有效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度。村民不再为交通不便、学校不足、用水困难等问题而困扰,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中,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十分抱歉,之前的回答中所提供的材料已经用尽,无法继续为您撰写1000字的相关内容。

  篇四:民族团结示范村事迹材料

  村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情况汇报材料

  村位于王家庄镇东北边,距吴官田村委会2公里,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属半山区。国土面积10459.4亩,有林地7851.4亩,山地1550亩,水田1058亩,海拔1990米,年平均气温13.6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烤烟、玉米、蔬菜、水稻等农作物。回汉杂居,有回族166户629人,汉族8户545人。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蔬菜及肉牛养殖。2019年人均纯收入5410元。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统战、民宗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镇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民族工作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永发“民族团结示范村”,充分展示平等、团结、互助、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现将王家庄镇永发村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目标及任务

  (一)创建目标

  按照“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村”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省级重点民族团结示范村,使永发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服务和管理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巩固,树立和提升示范村的整体形象,使示范村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立完善民族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民族关系和谐稳定,邻里和睦、治安良好、无刑事案件发生、计划生育无超生;通过科技推广应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二)主要任务

  根据示范村建设的目标,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通过以“开斋节”、“十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推进“三项教育”,即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各族群众知恩、感恩、报恩、谢恩的意识,引导各族群众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通过“融情教育”,培养各族群众亲如一家、风雨同舟的意识,引导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通过“塑行教育”,培养各族群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引导各族群众作守法公民,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和约束。

  2、通过建设硬化进村及村庄道路、改造民居民房,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亮化水平。

  3、通过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减轻村民劳动强度,提高饮水质量,促进村民身体健康和文明生活习惯的形成。

  4、通过优质烤烟基地建设、蔬菜基地、肉牛养小区、黑山羊养殖小区的建设,依托吴官田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营销大户,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通过建设综合性活动场所,紧紧围绕“团结、发展、和谐”的主题,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团结教育、科技培训、民族文化演出等活动,提高示范村群众素质,增强群众民族团结意识,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达到各民族和睦相处,经济社会有好又快发展。

  6、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示范建设,提高村民民族团结意识,增强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在民族地区群众的地位和信任度,促进村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还权于民,激发群众活力。民族不团结的根源在哪里?近年来,村党总支及村小组党支部千思万想,形成了共同的认识:永发村的民族不团结根源于一条根,那就是民心不和,干群关系紧张。针对这一现象,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大力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和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坚持交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讨论,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村集体公益事业等等,都由群众说了算,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签名归档保存。这种有事同群众商量,视村民为主人的做法,极大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老百姓的气顺了,心齐了,村里的事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共同帮助推进落实,为加快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解难为民,营造良好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邪气就压不住,正气就抬不起头,村干部的工作就没法开展,各项工作就停滞不前。村干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能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通过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以回汉“共存、共融、共建、发展、和谐”为主题,以“开斋节”、“十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扎实开展“三项教育”。即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各族群众知恩、感恩、报恩、谢恩的意识,引导各族群众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通过“融情教育”,培养各族群众亲如一家、风雨同舟的意识,引导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通过“塑行教育”,培养各族群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引导各族群众作守法公民,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和约束。此外,村里把矛盾纠纷作为突破口,建立了以无职党员为主体,老干部、老党员、村干部以及有威信的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通过一年运作,过去的“积案”全部得到解决。同时,建立信息小组和信息员,让调解触角延伸至村组各个角落,使一般性矛盾纠纷解决不出村组。健全的矛盾调解机制,使矛盾纠纷显著减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们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操干戈,乡亲邻里关系和睦了,为推进和谐永发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三)产业富民,大力发展经济。民族团结把人心和力量凝聚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结合群众土地产出低的实际,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调整农业结构,提出了以蔬菜种植、优质烟种植、肉牛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永发村常年种植蔬菜500亩,销售总收入达180万元,优质烟种植1600亩,产值达480万元,年出栏肉牛300头,产值达255万元。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0.3万元。320国道旁穿而过,村里引导村民用好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营销业,一时间,村里相继发展运输业15户,新办农村超市3户,创办私营或个私企业也多了起来,创业致富成了永发村村民的主旋律。

  (四)统筹惠民,共享和谐成果。出行的路是否好走?饮用的水安全不安全?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镇党委、政府以“866”、“整(乡)镇推进”工程及

  “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建设为契机,多方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好整合资金,大力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止目前,永发村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80万元,修建了宽0.45米、长5300米的沟渠、修建了总长为1600米的机耕路、新建一个容量为360立方米的蓄水池、新修跨径为4.8米的桥梁一座,铺设涵管40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800亩;实施了村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投入资金106.5万元,硬化了

  1600米的进村道路、硬化村内道路1.2千米、安装路灯52盏,完成了村庄的绿化美化,全村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投入资金10万余元,完善了清真寺部分附属工程。新建清真寺厨房一个,购置配齐了厨具,解决了回族同胞活动无场所及活动难的问题;实施沼气项目建设,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6户。村党总支对村里的重点贫困户,采取老党员、老干部一对一、一帮一的方式开展结对帮扶,同时充分利用镇机关帮扶的资源,绝大部分贫困户现已脱贫。对村里的五保户进行集中供养,先集中供养3人。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普遍科技意识,文化素质不高;二是项目建设资金不足,一些项目至今没有列项;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四是没有大的龙头企业做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完善。

  (二)下步打算

  以“四进三争”(科学技术、法律知识、文体活动、道德规范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民族团结示范村)为载体,全力推进以“六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安在农家、和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促进农村文明和谐发展,为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以“整合资源、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争取上级支持,计划在下半年建一个集图书室、阿文教学室、会议室、培训室、健身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体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购买图书1000册,新建一个篮球运动场,建一面民族文化墙,建一个文艺演出舞台,建一支回族、汉族联合文艺演出队伍。二是以实施“土地整形”项目全力推进蔬菜基地建设。土地整形项目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已经列项,计划今年10月份开始实施。通过“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计划在2019年年底建成“永发5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成30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三是沼气项目建设。结合农业及林业系统沼气项目建设,计划至2019年底在村内建设100口沼气,全面完成“一池三改”。四是进一步完善清真寺设施建设。新建百人齐颂古兰经会堂1个,民族特色文化展览室1间。五是在2019年年底建设成一个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自娱自乐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六是从吴官田架设4500米的自来水管,将桂花箐水库水引致永发村,建一座过滤池,安装水管进户。七是通过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种、养殖大户,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和肉牛养殖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计划在2019年年底至2019年底新建2个年出栏达200头现代化的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草当粮种、畜禽圈养”的养殖理念,发展千亩牧草连片种植。带动周边群众年出栏50头肉牛养殖大户50户。鼓励扶持10户农户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经济,建成占地500亩的林下生态“深沟鸡”养殖示范基地。发展到带动全镇林下养殖10000亩。八是按照打造民族特色民居民房的要求,结合“抗震保安”工程的实施,计划在2019年实施“民族特色民居民房”改造项目,改造回族民居民房142户286间,其中47户98间需拆除重

  建;改造汉族民居民房86户183间,其中28户58间需拆除重建。九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

  回顾永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变化,成功的关键,一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规划先行。二是创新创建模式,实行政府推动,单位帮扶,合力共建。三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积极性,依靠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尽管该村的整体基础相对薄弱,在很多方面还与示范村建设目标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各挂钩部门的热忱帮助下,我们一定能通过五年的艰苦努力,最终达到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预期目标。

  推荐访问:民族团结示范村事迹材料

  民族团结

  事迹材料

  示范村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