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菁选3篇(2023年)
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菁选3篇(2023年)

2023-04-04 15:45:08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菁选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菁选3篇(2023年)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 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 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 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 的人,因为 (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六、 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 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课件展示


推荐访问:夜游 教案 承天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1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100字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