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2023年度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五篇
2025-08-25人已围观
2023年度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五篇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1 《杜鹃圆舞曲布谷》是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春天》中的内容。通过聆听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和演唱德国儿歌《布谷》,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浓浓的春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1
《杜鹃圆舞曲布谷》是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春天》中的内容。通过聆听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和演唱德国儿歌《布谷》,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浓浓的春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美丽的大自然,从而抒发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在教学过程 中,要求学生安静聆听《杜鹃圆舞曲》,熟悉作品的旋律并展开想象,用线条或图画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在整个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用美妙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春天,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音乐评价,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并与同伴共享音乐的快乐。
教学目标
[人文素养]
1、 鼓励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大胆表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能与同伴共同分享音乐的快乐。
2、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意,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音乐素养]
1、 安静聆听《杜鹃圆舞曲》,使学生熟悉作品的旋律后展开想象,能用线条或图画表现自己听到的关于春天到来的音乐。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能用愉快、优美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美丽的春天。
教学流程
一、听春天
开完整聆听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提问:
1、 你喜欢这首乐曲吗?
2、 你在乐曲中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告诉大家吗?
[乐曲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景象,婉转的模仿杜鹃的叫声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二、找春天
师:春天,杜鹃快乐地歌唱,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杜鹃给我们报春外,你还能从哪里找到春天?
[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春天的或录音,启发学生找春天]
生:花红了,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
三、唱春天
1、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杜鹃圆舞曲》里的杜鹃都飞来了,瞧:它们在森林里叫着、唱着,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杜鹃又名布谷)
[开欣赏德国儿歌《布谷》,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
2、请同学们模仿布谷鸟在森林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教师可以将教室简单布置成一个美丽的大森林,且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布谷鸟的头饰,学生在表演时一定乐此不疲]
3、随着音乐用噜哼唱歌曲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用钢琴轻声伴奏
5、跟音乐演唱《布谷》,可以加上自己即兴创编的动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四、 画春天
1、刚才我们一起听了《杜鹃圆舞曲》,一起表演了《布谷》,一起感受了浓浓的春意。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你能试着用彩笔画一画吗?
2、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作一幅春天意境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还可以合作交流,互相评价]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听春天——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过程 中,我坚持让学生安静充分地聆听《杜鹃圆舞曲》的每个乐段,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春天,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启发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形象,并指导他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大胆的音乐想象与集体创作,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和他们一起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获得了好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用轻松活泼的情绪及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适当地加以表演,从中表现劳动的愉快,唱出劳动的快乐,表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2.通过聆听、演唱歌曲,体会劳动的愉快,并用自信自然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表演活动。
3.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学重点:
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表演歌曲《洗手绢》。
教学难点:
编创歌词并通过各种有利途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劳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6665|63|
我们来劳动呦,
6665|6—|
哎啰哎啰哎。
二、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家写完作业,有没有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呢?
生:有
师:谁来说一说你都帮助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家务活呢?
生:扫地等
师:你们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今天我们音乐课上来了一位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播放音乐)
生:洗手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歌曲《洗手绢》。
三、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
师:下面我们来聆听一遍歌曲,感受一下小朋友在洗手绢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开心
师:这位小朋友在洗手绢时非常高兴,因为劳动最光荣。
2.模仿洗手绢
师:同学们,你们会洗手绢吗?咱们一起来边喊口号边模仿洗手绢的动作。
3.复习反复记号
4.读歌词
5.教师范唱
6.学唱歌曲
7.处理歌曲
8.跟伴奏演唱歌曲
9.师生合作演唱歌曲
10.男女生合作演唱歌曲
四、表演
师:歌曲我们已经会唱了,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感受一下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那?
1.跟老师一起表演
2.分组表演
3.找学生到台前表演
五、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逼真,在家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那你们能不能把自己会做的家务活融入到歌词中,把歌词改编了呢?
1.找学生演唱改编的歌曲
2.表演改编的歌曲
六、下课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知道了咱们班有这么多的劳动小能手,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更多的劳动本领。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唱一唱《采山》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学习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
2.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3.能歌曲节奏用乐器伴奏。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采山》。
2.准确掌握歌曲中的**、**的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木鱼,手铃,沙锤。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发声练习
2/4 1 3 | 5 — | 54 32 | 1 —||
Wu wu wu wu wu wu
三、新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没有去爬过山呀?你都在山上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呢?今天就请各位同学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去“采山”,看看我们都能有什么收获?
2.板书课题:《采山》,学生齐读课题。
3.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4.师:歌曲里的朋友都在山上采到了些什么?带着老师的问题复听歌曲。(木耳,蘑菇等山菜)模仿小朋友采蘑菇,采木耳的情境动作。
5.师简介歌曲:采山是根据民歌音调所创作的歌曲,旋律欢快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小朋友们菜山时的愉快心情和获取果实后的喜悦气氛。那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种喜悦的情绪学唱歌曲吧!
6.按节奏朗读歌词。
7.教唱歌曲。师采用分句教唱,先唱谱2遍再带入歌词教唱2-3遍。最后由学生随琴唱,唱的不熟的地方老师指出并带唱。指出**、**的节奏,带学生打一遍,找出歌曲里相同的两种节奏。
8.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动画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边唱边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自由舞蹈。
四.创编与活动
1.师生共同创编,为歌曲编创动作表演歌曲。然后请学生分组演。
2.指导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指名学生上台演奏。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采山这首歌曲,你们要向山里的小朋友学习他们热爱劳动的精神,只有通过自己积极的劳动才能收获丰盛的果实。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西洋木管乐器,使学生对其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聆听《单簧管波尔卡》,感受音乐快速跳跃的情绪特点。并指导学生能用图形式或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
3、感受波尔卡舞蹈欢快流畅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感受单簧管的音色特点,乐曲所表现的"波尔卡"的跳跃情绪特点
及乐曲曲式结构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学一学
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今天木管家族邀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坐上心爱的小马车出发吧
2、木管乐器的自我介绍:
A、长笛:是木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音乐宽广,音色清澈柔美,常把它比作乐队中的“花腔女高音”。
B、短笛:短笛是长笛的同类乐器,形状与长笛雷同,发音管比长笛短而细,音色响亮清脆、很有色彩。适宜于演奏各种
抒情或华彩性的乐曲。
C、大管:又称“巴松”,是木管组中的低音乐器。管身较长,音色丰满浑厚,善于表现诙谐、滑稽的形象。
D、双簧管:直吹,音色明亮,带鼻音,长于感情的表现,有“抒情女高音”之称。常用于田园风光的表现
E、单簧管:又称“黑管”,直吹。低音浑厚响亮,中音区圆润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区则较尖锐。单簧管音色丰富而明朗,表现力极为丰富,是木管乐器中音域最宽的乐器。
3、单簧管为大家演奏一曲《单簧管波尔卡》。
二、听一听
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1、初听:完整的欣赏,出示图形谱。
2、小组讨论分析:在图形谱中发现了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目的:运用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注意主题出现了几次。)
3、复听: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乐曲旋律相同的乐段与不同的乐段。(可以用线条,动作,手势等等,此环节为后面学生创作图形谱打基础)
4、学生创作图形谱。
5、演示图形谱。
三、跳一跳
1、简单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
2.师生共跳波尔卡。
四、想一想,说一说。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高兴吗,是什么让我们这么高兴?(音乐)是的,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它可以表达我们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
五、最后,让我们在单簧管优美动听的演奏声中坐上小马车回家吧!
(下课)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一. 表演《可爱的小象》《两只小象》
二. 聆听《小象》《大象》
三. 编创与活动
单元目标:
一. 情感目标:通过听,唱,说,演,感受描绘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二. 认知目标:能够通过对比听辨,区分大象和小象的音乐的不同风格。
三. 技能目标:1.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2.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
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1. 聆听《大象》《小象》
2. 表演《可爱的小象》,编创与活动
3. 表演《两只小象》,编创与活动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11
课时目标:
1. 感受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音乐形象。
2. 在音乐中分辨大象和小象音乐的异同。
3. 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参与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能通过听辨区别大象和小象的音乐的异同。
教具准备:钢琴,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聆听《大象》
1. 师讲故事导入,动物王国要召开音乐会了,请听这是什么动物来了?聆听音乐,猜猜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
2. 生听音乐会,感受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
3. 师生讨论
4. 复听音乐
提示: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还是轻快活泼的?
5.再次讨论,重点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6.复听音乐做动作
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是怎么样走路的?你能模仿大象的动作随音乐走一走吗?
三. 聆听《小象》
1. 师谈话导入,象是人类的好朋友,你知道象能帮人类做什么事吗?
2. 聆听音乐
设问:你感到乐曲是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你想象小象在做什么?
3. 师生讨论
4. 复听音乐
设问: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对比感受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5. 再次复听
生在小象的叫声处加入自己的动作。
四. 小结
象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五. 板书
大象 小象
速度:缓慢 轻快
情绪;笨重 活泼
第 二 课 时12
一.组织教学
二.表演《可爱的小象》
1.师谈话导入
2.生聆听歌曲范唱
设问:听一听,小象的歌曲是几拍子的?你能随音乐拍一拍吗?
3.聆听老师范唱
设问;仔细听听,歌中问了两个问题?小象是怎样回答的?
4.师生讨论,引出歌词的内容。
5. 再次聆听范唱,生随音乐轻轻哼唱。
6. 随琴练唱,师纠正
7. 编创新歌词
找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根据它的特点编创新歌词,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组开展。
8. 展示编创成果,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
9. 请几名同学用打击乐为演唱的同学伴奏。
三编创与活动
1.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出象的种类。
2. 设问:为什么说大象是人类的朋友?
四. 板书设计
小 象
第 三 课 时13
课时目标:
1.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 唱会歌曲并演唱旋律。
3. 模仿大象和小象的姿态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
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钢琴,自制旋律卡片,教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歌曲《可爱的小象》
学生边唱边击拍
三. 表演《两只小象》
1. 师谈话导入
2. 完整聆听歌曲范唱,设问:歌曲演唱了什么内容?几拍子?
3. 听老师范唱
设问:歌曲中重复最多的是什么歌词?表现了小象的什么特点?
4. 出示旋律卡片
师演唱,生按老师演唱的旋律将卡片排列好
设问:每一句旋律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5. 师生配合接唱旋律,生唱每一乐句的第一小节,生接第二小节。
6. 填唱歌词
A. 出示歌词,用点谱法指导学生按歌词节奏朗读。
B. 生随琴填唱歌词
设问:“哟啰啰”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更恰当?
C.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7. 分小组编创动作,听着范唱录音
8. 配合打击乐完整表演歌曲。
四. 编创与活动
1. 生观察课本插图,师编讲短小故事
提示:大象怎样走?两只小象怎样走?
2. 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担任象妈妈和两只小象,熟悉各自的节奏。
3. 将象妈妈的节奏分别和两只小象的节奏组合。
4. 三组节奏组合练习
五. 小结
象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和保护所有的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 板书设计
两只小象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阅读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1)
——音乐第二册教学计划 (菁选2篇)
音乐第二册教学计划1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大纲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跳起舞;咯咯哒;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与*;游戏宫。本学期继续运用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学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赏内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还是以游戏为主,因此,这样的转变是学生喜欢的,动是儿童的天性,创造是人类的希望,从小让学生有这样的良好的创造环境,使学生爱音乐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及创作欲望。
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和大家一齐整齐地演唱并背唱每课的歌曲。
3、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
4、认真聆听欣赏曲,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5、初步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过程。
2、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加强实践与创造。
4、加强综合与渗透。即融入其它学科知识。
5、把激发学生学习韵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三个班的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音乐第二册教学计划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总情况:该阶段共120人左右,学生为启蒙儿童,大部分以6周岁为主,但不足龄的也有,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较宠溺,稳定性差,很好动,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喜欢唱歌,能够感受音乐律动美
2、学习习惯、心理特点: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3、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教学,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有一下几方面特点:
(1)发声训练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练声兴趣;歌唱姿势一般正确;发声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能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2)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a.读谱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了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b.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包括除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外的自然音程和*、**、da(a)、*da、**、da(aa)、da空da等节奏。)
c.练耳部分:大多数学生能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听辩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
(3)、欣赏部分:
大多数学生有一定夫人欣赏音乐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学生感受了音乐的优美、悦耳,并能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二、教材特点
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如本册教材共十课。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具体目标如下:
《春天》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见教师参考书)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审美为中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懂得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本人将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各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
2、把音乐置身与文化背景之中。如《春天》、《让我们手拉手》、《放牛歌》、《彝家娃娃真幸福》、《猫眯别淘气》、《粉刷匠》、《小象》等。
3、加强实践与创造。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主要表现为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侗族中,也表现为节奏和旋律的编创和对音乐的不同演译。
4、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贯穿于始终。游戏为主。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在音乐游戏〈一对好朋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
5、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曲和乐曲,喜爱外*曲和乐曲。
6、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7、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8、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2)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1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当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3)
——第二册认识100以内的数教案
第二册认识100以内的数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31~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3、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双面胶。 礼品:60套包括: 小棒26袋(每袋100根,10根橡皮筋)、铅笔10袋(每袋100根,10根橡皮筋)、糖8袋(每袋100个,10个小口袋) 、方块和圆片14袋(每袋100个,10个小口袋)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组织教学(2`)
师:孩子们,今天有新朋友要和你们一起上课,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
生:想。
(教师拿出红星星,扮红星星说话)
师:我是聪明的红星星,今天我要在一一班找爱动脑经,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做朋友。
生:
师:我是有礼貌的绿星星,我也来找朋友,最会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就能做我的朋友。
生:
师:孩子们你们愿意和2个星娃娃做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四个组来比一比,谁表现的最好,得的星星最多,就能和他们交朋友,好吗?
生:好!
(教师将星星贴在黑板右上角)
二、课前谈话:(3`)
师:认识了新朋友,老师还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看这是哪儿?(课件出示草原)
师:春天的大草原长满了嫩绿的青草,瞧:小羊也来了,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小羊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嗯,真能干。
师:大草原真好玩,还有好多小羊也来了,你们看!
师:请孩子们看一看,想一想,你能估计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羊吗?
(请4个孩子回答)
师:孩子们答案很多,那到底有多少只呢?咱们还得数一数,不过今天羊的只数比我们以前学的20要多得多,孩子有信心学会吗?
师:好!我相信你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数100以内的数
(一)初步整体感知100 (5`)
师:刚才你们赵老师说你们已经学过了0~20,谁能从0数到20
生:0、1--------20
师:很好,谁能接着往下数呢?
生:21--------56
生:57---------100
(师生一起拍手数)
师: 大家能数这么多数啊,真了不起!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数数呢?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
师: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数数,所以今天咱们就先练练数数的本领。
(二)数数量100的礼品(20`)
1 讨论数法(3`)
师:老师给每个孩子都带来一袋礼物,要请你数出100个来,数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数?
(学生思考后,教师请学生回答)
生1:我打算1个1个的数。
生2:我打算2个2个的数
生3:我打算5个5个的数
生4:我打算10个10个的数
(请4个孩子回答)
师:大家的方法这么多呀,那你最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生1:我觉得5个5个的数好。
生2:我喜欢10个10个的数好。
(根据学生争论的情况控制时间)(学生出现争论)
2 学生操作:数出100个物品(7`)
师:好,孩子们都很有主见,这样吧,一会就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个礼品,如果你数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够好,数不清楚,或者你看到别人的数法更好,你也可以换别的方法来数,明白吗?数出来就摆在桌子上,注意你怎么样数的就怎样摆,明白吗?黄星星还准备了音乐陪你们数,歌声响起来你们才能动手,歌声停下来,你们也要很快停下来,能做到吗?
(学生开始数,教师巡回查看,可以询问,你是用什么数法,为什么这样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呢?)
(音乐停,等学生全部停下以后教师简评学生数数和合作的情况)
师:音乐停了,孩子们也该怎样啊?黄星星看着你们呢。
3 汇报展示(10`)
师:好,孩子都用自己的数法数了100个礼品,都数得很认真,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前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数法和你的有什么不同吗?那咱们就虚心的听一听、看一看,比一比谁听的最仔细。)
生:10 20 30 100
师:数的不错,老师还想知道你这一捆是怎么得来的?
(让学生展开一捆,让学生知道满了10个就捆成一个十)
师:下面还有哪些孩子也是10个10个数的,请你们站起来,看着你数的礼品,我们一起10个10个的数一次。
师:不是这样数的孩子看着黑板,和他一起数一次。
师:孩子们,咱们数了几个十?
生:10个10,
师:10个十就是多少?
生:100
师: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孩子们一起完整的说一次,10个十是100
(教师板书)
师:下面谁还愿意把你不同的数法展示给大家看?
生:1、2、3~~~~10、11、12······100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他的数法和前面两个孩子的数法有什么不同吗?
师:你们觉得这两种方法怎么样?
师:谁还有和这两种方法都不一样的数法吗?
~~~~~~~
(展示多种数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比较各种数法的优劣)
师:(小结)孩子们都很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觉得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数出100个东西就非常了不起,不过我们在数数的时候要采用简便,快速又不容易出错的方法,不但要自己明白还要让别人很快看出你数的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100根小棒是这么10捆,那其他东西呢,谁把你数的100个礼品展示给全班孩子看一看。(学生回答时,提醒学生完整的说,这是我数的100枝铅笔)
看来数东西已经难不到你们了,现在我们就把这些礼品收起来,请孩子们轻轻的把东西收到桌下去。
(三)接数和100以内数的组成(10`)
师:刚才老师也数了小棒,你们看这是多少?(贴出35)
生:35
师:对,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听的最认真的孩子上来,接着数到42。
(生在上面数的时候老师帮助他粘,并让学生一起说出,35添上一根是36,再添上一根是37~~~~~39再添一根该数多少了?满了十咱们要把它捆起来,现在是几十了,数一数。10 20 30 40 接着,边拿边数,41 42
师:孩子们真能干,谁能象他这样从42接着数到53?
师:谁还能从88数到100,这么多孩子会数,那大家一起来数吧。
师:大家说他数的怎么样,赶快表扬他!
(四)100以内数的组成(5`)
师:下面咱们来玩一个猜数的游戏,请一个孩子上来,老师告诉他一个数,请他用小棒摆出来,比一比谁最先看出他摆的是多少。(35)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其他的孩子你们看出来了吗?这3捆就是3个十,这5根就是5个一,那孩子们一起说说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板书:)
师:孩子们真棒,聪明的红星星要出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吗?
师:红星星给你们出的题就在数学书的33页,请大家打开书,图上是什么呀?(汤圆)有多少个呢?(24)你怎么知道的?24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呢?请你填在书上。右边的空,孩子们能自己完成吗?谁把你做的给大家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练习(6`)
师:孩子们数的真热闹,小精灵聪聪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小精灵给你们出的题就在数学书的33页,请大家打开书,图上是什么呀?(汤圆)有多少个呢?(24)你怎么知道的?24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呢?请你填在书上。右边的空,孩子们能自己完成吗?谁把你做的给大家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小羊的声音)
师:哟,你们听这是谁的声音?
生:小羊
师:对呀,小羊还在草原上呢,走,我们到草原上去
(课件出示草原羊图)
刚才咱们学习了数数的本领,现在你能数这么多小羊吗?想想怎样才能数的又快又对?
(学生回答后,就在书上的羊图上圈一圈数一数,然后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刚刚我们10个10个的数了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五)师生共同小结(2`)
(音乐起)
师:哦!时间过的真快,这一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那我们都学了什么呀?
(教师请多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回答利用课件小结出:我们一起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不仅会数数,而且还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师:那你们觉得自己今天表现的怎么样啊?
师: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让我们一起鼓掌表扬自己!
今天就上到这!
板书设计:
认识100以内的数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个十是100 星星
(小棒) 100里面有10个十 1 2 3 4
10 10 10 10 10 1 1 1
(小棒)
10 10 10 1 1 1 1 1 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4)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3篇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总人数52人、男生29人、女生23人。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由于年龄太小,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上课经常会有学生做小动作、讲话,甚至走动,需老师提醒。
学生成绩方面:本班大部分学生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不过还有几个差生成绩很不理想,还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评价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
六、教学进度
日期周次教学
内容课时备注
1生活中的数4上学期上完
2观察与测量5上学期上完
3.6—3.113加与减(一)5
3.12—3.184加与减(一)5
3.19—3.255加与减(一)我和小树一起成长2
3.26—4.16有趣的图形5
4.2—4.87有趣的图形5
4.9—4.158加与减(二)5
4.16—4.229加与减(二)5
4.23—4.2910加与减(二)5
4.30—5.611加与减(二)5
5.7—5.1312五一放假购物5
5.14—5.20**小小运动会5
5.21—5.2714购物5
5.28—6.315加与减(三)4
*—6.1016加与减(三)5
6.11—6.1717今天我当家统计5
6.18—6.2418统计整理与复习5
6.25—7.119总复习5
7.1-7.9总复习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2
一、班级情况分析:
总人数52人、男生29人、女生23人。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由于年龄太小,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上课经常会有学生做小动作、讲话,甚至走动,需老师提醒。
学生成绩方面:本班大部分学生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不过还有几个差生成绩很不理想,还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评价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
六、教学进度
日期周次教学
内容课时备注
1生活中的数4上学期上完
2观察与测量5上学期上完
3.6—3.113加与减(一)5
3.12—3.184加与减(一)5
3.19—3.255加与减(一)我和小树一起成长2
3.26—4.16有趣的图形5
4.2—4.87有趣的图形5
4.9—4.158加与减(二)5
4.16—4.229加与减(二)5
4.23—4.2910加与减(二)5
4.30—5.611加与减(二)5
5.7—5.1312五一放假购物5
5.14—5.20**小小运动会5
5.21—5.2714购物5
5.28—6.315加与减(三)4
*—6.1016加与减(三)5
6.11—6.1717今天我当家统计5
6.18—6.2418统计整理与复习5
6.25—7.119总复习5
7.1-7.9总复习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3
一、本学期教学总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简单的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实践活动、整理与复习
三、教改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四、班级情况总体分析:
五班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7人。上学期及格率均为98%,优秀率达72%。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五、各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等:
1、方程(8课时)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2课时)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公倍数和公因数(6课时)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教学重点: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难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10课时)
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5)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Nine课文详解3篇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Nine课文详解1
Asimov explains why there is much more in intelligence than just being able to score high on intelligence tests.
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
Isaac Asimor
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 When I was in the army I received a kind of aptitude test that all soldiers took and, against a normal of 100, scored 160. No one at the base had ever seen a figure like that and for two hours they made a nig fuss over me. (It didn"t mean anything. The next day I was still a buck private with KP as my highest duty.)
All my life I"ve been registering scores like that, so that I have the complacent feeling that I"m highly intelligent, and I expect other people to think so, too. Actually, though, don"t such scores sim* mean that I am very good at answering the type of academic questions that are considered worthy of answers by the people who make up the intelligence tests -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bents similar to mine?
For instance, I had an auto-repair man once, who, on these intelligence tests,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scored more than 80, by my estimate. I always took it for granted that I was far more intelligent than he was. Yet, when anything went wrong with my car I hastened to him with it, watched him anxiously as he explored its vitals, and listened to his pronouncements as though they were divine oracles - and he always fixed my car.
Well, then, suppose my auto-repair man devised questions for an intelligence test. Or suppose a carpenter did, or a farmer, or, indeed, almost anyone but an academician. By every one of those tests, I"d prove myself a moron. And I"d be a moron, too. In a world where I could not use my academic training and my verbal talents but had to do something intricate or hard, working with my hands, I would do poorly. My intelligence, then, is not absolute. Its worth is determined by the society I live in. Its numerical evaluation is determined by a small subsection of that society which has managed to foist itself on the rest of us as an arbiter of such *.
Consider my auto-repair man, again. He had a habit of telling me jokes whenever he saw me. One time he raised his head from under the automobile hood to say: "Doc, a deaf-and-dumb guy went into a hardware store to ask for some nails. He put two fingers together on the counter and made hammering motions with the other hand. The clerk brought him a hammer. He shook his head and pointed to the two fingers he was hammering. The clerk brought him nails. He picked out the sizes he wanted, and left. Well, doc, the next guy who came in was a blind man. He wanted scissors. How do you suppose he asked for them?"
I lifted my right hand and made scissoring motions with my first two fingers. Whereupon my auto-repair man laughed heartily and said, "Why, you dumb fool, he used his voice and asked for them." Then he said, smugly, "I"ve been trying that 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Did you catch many?" I asked. "Quite a few," he said, "but I knew for sure I"d catch you." "Why is that?" I asked. "Because you"re so god*ed educated, doc, I know you couldn"t be very smart."
And I have an uneasy feeling he had something there.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Nine课文详解2
aptitude
n. natural ability or skill 能力,才能
normal
n. the usual state or level 正常的状态或水*
figure
n. 数字
fuss
n. unnecessary expression of excitement, anger, impatience, etc. 大惊小怪
buck private
n. (sl.) common soldier of the lowest rank 列兵
KP (abbr)
kitchen police (a military duty of helping the cooks prepare and serve the food, wash the dishes, and clean up the kitchen) 炊事值勤(员)
register
vt. achieve; write in a list or record 取得;登记
complacent
a. self-satisfactory; pleased with oneself 自满的;自鸣得意的
highly
ad. to a great degree; very
sim*
ad. just; only 仅仅;只不过
academic
a. scholarly, theoretical, not practical;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学术的,学究的;学院的
worthy (of)
a. deserving 值得的
bent
n. natural tendency or inclination 嗜好,倾向
similar
a. alike; of the same sort 类似的
auto
n. (short for) automobile 汽车
estimate
n. judgment or opinion about how much, how many, how good, etc. 估计
grant
vt. give or allow (what is asked for) 授予;准予
hasten
vi. go fast; be quick 赶快;急忙
explore
vt. search or examine thoroughly 探索;探究
vitals
n. essential parts of anything; the main bodily organs 主要部件;(人体的)重要器官
pronouncement
n. formal or authoritative statement; opinion 声明;见解
divine
a. coming from God; sacred 神的;神圣的
oracle
n. 圣言;神谕
devise
vt. think out; plan 想出;设计
carpenter
n. 木匠
academician
n. member of an art, literary or scientific academy or society院士,学会会员
morron
n. stupid person 低能者;蠢人
verbal
a. complicated with words and their use; spoken, not written 词语的;口头的
intricate
a. complicated 错综复杂
absolute
a. not measured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things 绝对的"
determine
vt. fix or find out exactly 确定
numerical
n. of a number; shown by numbers 数字的;用数字表示的
evaluation
vt. 估价,评价
evaluate
vt.
subsection
n. part of a section 小组,分部
foist
vt. force (sth.) on another person by fraud or trickery 把...强加于
arbiter
n. judge 仲裁人,公断人
joke
n. sth. said or done to cause laughter or amusement
automobile
n. 汽车
hood
n. (汽车)引擎罩
doc
(short for) doctor
deaf
a. unable to hear 聋的
dumb
a. unable to speak; stupid 哑的;愚笨的
deaf-and-dumb
a. unable to hear and speak
hardware
n. metal goods such as utensils, tools, nails, etc. 金属器具
hammer
n. 锤子;榔头
v. strike repeatedly (with a hammer)
clerk
n. salesclerk; person who works in a shop selling things 店员
scissors
n. 剪刀
scissor
v. cut with scissors
whereupon
ad. upon, at, or after which 于是,因此;然后
heartily
ad. 尽情地
smugly
ad. complacently 沾沾自喜地
god*ed
ad. (sl.) very, extremely
uneasy
a. awkward; not easy in mind or body 局促的;不安的;不安适的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Nine课文详解3
make a fuss of / over
为...大惊小怪
worthy of
deserving 值得
make up
prepare ready for use 编制;配制
by one"s estimate
据某人估计
take sth. for granted
regard it as true or as certain to happen 认为某事当然
go wrong
stop working as true or as certain to happen 出毛病
pick out
select 挑选
try...on
在...身上试验
for sure
for certain; certainly 确切地;肯定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6)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 (菁选3篇)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1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12—9=17—9=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三: 9加(4)等于13。
2。22累计教时1课时
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一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5、做练习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十几减9你会算了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1)
13—9+8=12 18—9—9=0
17—9+7=15 8+7—9=6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3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移(板书:*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移。
*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移2步,向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移的现象还学会了*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板书设计:
旋转
*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三课时
课题: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图片2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7)
——数学第二册教学总结
数学第二册教学总结1
从寒冬走向酷暑,20**年在紧张有序的环境下完成了。本学期我担任小学数学第二册的实验教材的教学,在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顺利的完成了本期的学习任务。
本期的学习重点分四大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及实践活动。在各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整体的教学实验当中,让学生的认知教学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当中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更加易于理解,同时让学生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更加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关注后进生。
我所教的是一年级的两个班九十五个小朋友,不同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情感是不一样的,从高到低的层次都有,那么对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以于成绩优良的学生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关注较多,让60%的学生在第一课时吃饱,在练习中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吃好,在复习中进行全面的学习,各种层次的学习得到自己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在本期的期末进行测试改革。原本一期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模式改变为拿出40分来,做为口试和操作测试,另处60分保留为期末测试分。这样更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更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待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题目,对于评分的标准,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定,在一种宽松*和的气氛进行测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件枯燥的事,而是件让自己增长知识,同时又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样的改革就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情感的培养,有利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有效的练习。
在本期将结束时我发现学生的应用题的学习部分还较薄弱,特别是将加减法应用题混在一块学生就会有模糊而不知哪为加哪为除了,为此,我从每个种类型的文字题入手进行教法,先出现同一类的文字题,再由文字题扩展到应用题,再学生自己来编这样的应用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好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会编出相应的应用题了,才说明他能够掌握此类型的应用题了。通过一个星期的练习和作业,学生的编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解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考试时最后一个题就是让学生来提出加减的问题,学生就不会觉得有很大的问题了,有了编题的基础提问题也就不会难了。期末测试学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90~100分的63人,80~90分的29人,70~80分的2人,60~70分的1人。
三、积极进取,参加各级竞赛提高业务水*。
作为年青教师,在本年度的工作中我参加了区里的数岗班培训,不断进行业务学习。积极参与到区数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去,所撰写的数一数获得了二等奖。这些成绩都是过往的,我要更加努力,不断进取。
20**年暑假过去了,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到来,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去,让自已对于热爱的事业谱写出更多的更动人的篇章来。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8)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语法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语法1
一、表示强调的方式
1.用形容词“very”,“single”等表示强调
e.g.Red Army fought a battle on this very spot.
红军就在此地打过一仗。
Not a single person has been in the office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竟然没有一个人来过办公室。
2.用反身代词表示强调
e.g.I myself will see her off at the station.
我将亲自到车站为她送行。
You can do it well yourself.
你自己能做好这件事情。
3.用助词“do”表示强调
e.g.The baby is generally healthy,but every now and then she does catch a cold.
那孩子的健康状况尚好,但就是偶尔患感冒。
Do be quiet.I told you I had a headache.
务必安静,我告诉过你,我头疼。
4.用副词“very”,“only”,“even”,“too”等表示强调
e.g.He drank it to the very last drop.
他把它喝得一干二净。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wipe out the enemy troops.
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消灭敌军。
He didn"t answer even my letter.
他甚至连我的信都未回。
I will too go!我要去的!
5.用“...and that”,“...and those”,“not...too much”,“否定加否定”等结构表示强调
e.g.They fulfilled the task,and that in a few days.
他们在几天内完成的就是那项任务。
I gave her some presents,and thos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前天我送给她的就是那些礼物。
I can"t thank you too much.我无论怎样感谢你都不过份。
I am not unfaithful to you.我对你无比忠诚。
二、if从句
if从句
新概念英语语法中if从句是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If引导从句形式多样、含义多变,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从句。本文详细归纳了if从句的主从句的逻辑关系,帮助大家正确理解、把握和使用if从句。
一、if引导状语从句,表示”如果...”,”假使...”。
if引导状语从句是对就现在,过去,未来可能实现之事加以推测。
例如:If I win a lot of money I"ll buy you a mink coat.如果我赢了钱,我会给你买件貂皮大衣(新概念一册第137课)。
If you park your car in the wrong place, a traffic policeman will soon find it.
如果你把车停在不应该停的地方,交警会找到你的(新概念第二册第16课)。
二、if用于虚拟语气中
1.与现在事实相反:
从句动词过去式,主句用would/could/should/might+动词原形。
例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ask him his telephone number.如果我是你,我会问他的电话号码的。
If I were you, I would help him 如果我是你,我会帮助他。
2.与过去事实相反:
从句had+动词过去分词,主句would/could/should/might+have+动词过去分词。
例如:If I had known, I wouldn"t have done it. 假使我知道,我就不会做那件事。
If you ate more and talked less, we would both enjoy our dinner! 如果你少说多吃,我们都会很享受那顿晚餐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40课)
3. 与将来事实相反:
从句should/were to + 动词原形,主句would/could/should/might+动词原形
例如:If it should rain, the crops might be saved. 如果下雨,庄稼就有救了。
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 I shall not [shan"t, won"t] come 万一明天下雨,我就不来。
三、if引导宾语从句,表示“是不是...”基本等同于whether
例如:Ask him if it is true 问他那是不是真的
I wonder if he is in the school 我不知道他是否在学校
三、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分三种情况来掌握:
1、虚拟条件句。
2、名词性虚拟语气。
3、虚拟语气的其他用语。
一、虚拟条件句:
条件状语从句是非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用虚拟语气。
1、条件从句与现在事实不一致,其句型为:
If 主语+过去时,主语+should(could, would, 或might)+动词原形,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study hard.
If it rained, I would not be here now.
2、条件从句与过去事实不一致,句型为:
If 主语+had+过去分词,主语+should(could, would, 或might)+have+过去分词,如:
If the doctor had come last night, the boy would have saved.
If I had not studied hard, I would have failed in the exam last term.
3、条件从句与将来事实不一致,句型为:
+do,主语+should(could…)+ 原形 do
过去时(与现在事实条件句一样)。
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 we would stay at home.
If I were to go to the moon one day, I could see it with my own eyes.
If you missed the film to night, you would feel sorry.
注意问题:
1、If条件句中绝对不可出现“would”。
2、根据句中的时间状语,有时可能出现“混合虚拟”的情况,即主句可能是现在的情况,条件句也许是发生在过去的情况,但都是遵守上述句型。
3、在条件句中如果出现were, had, should可省去if,将主语与这些词倒装,例如:
Had the doctor come last night, the boy would have saved.
Were I to go to the moon one day, I would see it with my own eyes.
Should it rain tomorrow, we would stay at home.
二、名词性虚拟语气:
在表示命令、建议要求、惊叹时的名词性从句中需用虚拟语气,基本句型:主语+(should)+动词原形,如:Mother insisted that John go to bed at 9 o’clock.(宾语从句)
We suggest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not be held.
It was required that the crops should be harvested at once.(主语从句)
The suggestion that he be invited was rejected.(同位语从句)
That is their demand that their wages be increased.(表语从句)
注意:在这种句子中绝不出现“would”“must”“could”等。
三、虚拟语气在一些特殊词中的使用或含蓄条件句:
1、wish后的宾语从句:
与现在愿望不一致 主语+过去时;I wish I were you.
与过去愿望不一致 主语+had+过去分词;I wish I had visited the white House when I was in the states.
与未来愿望不一致 主语+would(could)+原形。I wish I could meet you tomorrow at the party.
2、It’s time句型:当It’s time后用that从句时应该为:主语+should+原形 或 主语+过去时,例如:
It’s time that you went to school. 或It’s time that you should go to school.
3、If only引起的感叹句相当于“How I wish+宾语从句”
If only he could come! 他要能来就好了。
If only I had known the answer! 我要早知答案就好了。
4、would rather, as if(though)引导的句子也需使用虚拟,表示过去的情况用过去完成时,表示现在与将来的情况用过去时,如:
I’d rather you posted the letter right away.
I’d rather you had returned the book yesterday.
She loves the children as if they were hers.
Alan talked about Rome as if he had been there.
5、without, but, but for, otherwise引起的短语或句子常暗含着含蓄条件。
Without you, I would never know him.
But for your cooperation, we wouldn’t have done the work so well.=If it were not for your cooperation, we we wouldn’t have done the work so well.
注: without / but for …=If it weren’t not for…/ If it hadn’t been for …., sb …..
But that she was afraid, she would have said no.
I would be most glad to help you, but I’ am busy now.
I am busy now; otherwise I would do you the favor!
四、名词
一、名词的.种类:
1、专有名词:
1)China, Japan, Beijing, London, Tom, Jack(不加冠词)
2)the Great Wall, the Yellow Riv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等。(由普通名词构成的专有名词,要加定冠词。)
2、普通名词
1)不可数名词
注意:?不可数名词前一般不加冠词,尤不加不定冠词:若加a(an)则使之具体化了。
如:have a wonderful time.
?不可数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不可数名词一般无复数形式。部分物质名词在表不同类别时,可用复数形式。
如:fishes, newspapers, waters, snows……
| | |
各种各样的鱼 各种报纸 河湖、海水 积雪
有些抽象名词也常用复数,变为可数的具体的事物。如:times时代,works著作,difficulties困难
在表数量时,常用“of”词组来表示。如:a glass of milk, a cup of tea, two pieces of paper….
2)可数名词:
可数名词除用复数形式表一类之外,一般都要加冠词:A birdcaufly.
The frog is a kind of hibernating animal.
Vegetables sold at this shop are usually fresh.
有复数形式:
a)规则变化——加“s”或“es”(与初中同,略)
b)不规则变化——child (children), foot (feet), tooth (teeth), man (men),
woman (women), mouse (mice), goose (geese), Englishman (Englishmen),
phenomenon(phenomena)…
注意:
c)单、复数同形:sheep, deer, Chinese, Japanese, fish(同一种鱼)……。如,a sheep, two sheep
d)只用复数形式: thanks, trousers, goods, clothes, socks, shoes,…
e)形复实单:physics, politics, maths, news, plastics(塑料),means.
f)形单实复:people (人民,人们),the police, cattle等
g)集合名词如:family, public, group, class等。当作为整体时,为单数;当作为整体中的各个成员时,为复数。如: My family is a big one. My family are music lovers.
h)复合名词变复数时,
(a)只把复合名词中的主体各词变为复数形式。如:sister(s)-in-law嫂子,弟妹;step-son (s)继子;editor (s) -in-chief总编辑。
(b)如没有主体名词则在最后一个词的后面加“s”。如:grown-up(s)成年人,go-between(s)中间人
(c)woman, man作定语时,要与被修饰的名词的数一致。如:a man servant—men servants, a woman doctor—women doctors
二、名词的所有格:
1、表有生命的东西(人或动物)的名词所有格,一般在名词后加“’s”。如:Mike’s bag, Children’s Day, my brother’s room, women’s rights…
注意:1)名词复数的词尾是-s或-es,它的所有格只在词后加“s”。如:Teachers’ Day, the workers’ rest-home(工人疗养院),the students’ reading-room
2)复合名词的所有格,在后面的词后加“’s”。如:her son-in-law’s photo(她女婿的照片);anybody else’s book(其他任何人的书)
3)如果一样东西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共有,则在最后的一个名词后面加“’s”; 如果不是共有,则每个词后都要加“’s”。如:Jane and Helen’s room. 珍妮和海伦的房间(共有). Bill’s and Tom’s radios. 比尔的收音机和汤姆的 收音机(不共有)
4)表地点(店铺,某人的家等)的名词所有格后面,一般省去它所修饰的名词。如:the tailor’s (裁缝铺) the doctor’s (诊所) Mr Brown’s (布朗先生的家)
5)有些表时间、距离、国家、城镇的无生命的名词,也可加“’s”表所有格。
如:half an hour’s walk (半小时的路程) China’s agriculture (*的农业)
2、表示无生命的东西的名词一般与of构成词组,表示所有格。如:the cover of the book
3、表示有生命的东西的名词也可以用of,特别是名词较长,有较多的定语时。如:
the story of Dr Norman Bethune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boy standing at the gate?
4、“of词组+所有格”的用法:
在表示所属物的名词前有冠词、数词、不定代词或指示代词(如:a, two, some, a few, this, that, these, those等)时,常用“of词组+所有格”的形式来表示所有关系。如:
a friend of my father’s 我父亲的一位朋友。
some inventions of Edison’s 爱迪生的一些发明
those exercise-books of the students’ 学生们的那些练习本。
五、时态
现在进行时:
1 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2 表示现阶段正在做的事
3 表示将要做的事
结构:主 + am/is/are + doing
一般过去时:过去某一时间点进行的动作
结构: 主 + did
一般将来时: 表示对将来的打算
结构: 主 + will/shall + do
现在完成时: 表示发生在过去对现在产生影响的动作
结构: 主 + have/has done
过去进行时: 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
结构: 主 + was/were + doing
将来进行时: 表示将来某一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
结构: 主+ will/shall + be doing
过去完成时: 表示动作在过去某一时间点之前已经完成 (过去的过去,通常与一般过去时互为主从句)
结构: 主 + had done
将来完成时: 表示到未来某一时间将已经完成的动作
结构: 主 + will/shall + have done
现在完成进行时: 表示动作从过去开始,持续到现在,对现在造成影响
结构: 主 + have/has + been doing
将来完成进行时:表示状况将一直持续到说话人所提及的时间
结构:主 + will have + been doing
过去完成进行时:表示动作在过去更早的某一时间段内持续进行,并对过去产生影响。
结构:主 + had + been doing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9)
——朗文小学英语教材第二册第一二单元
朗文小学英语教材第二册第一二单元1
[00:04.99]A Look and say. Listen
[00:11.34]Hi,I"m Tim.I"m a student.
[00:17.29]I"m a Young pioneer.
[00:21.66]I"m seven.
[00:24.82]I"m in Class Two,Grade One.
[00:29.99]Now say.
[00:33.23]Hi,I"m Tim.
[00:39.60]I"m a student.I"m a Young pioneer.
[00:52.87]I"m seven.
[00:58.20]I"m in Class Two,Grade one.
[01:06.04]a girl a boy
[01:1*9]B Say and act. Listen
[01:23.04]Look,Koko.I"m Sam.I"m a boy.I"m six.
[01:32.11]I"m in Class Three,Grade One.
[01:37.75]Now say.
[01:40.99]Look,Koko.I"m Sam.
[01:48.12]I"m a boy.I"m six.
[01:55.77]I"m in Class Three,Grade one.
[02:03.43]C Storytime
[02:07.97]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board!
[02:13.15]My name"s Kitty.I"m a girl.I"m eight.
[02:21.09]I"m in class Four,Grade Two.
[02:26.73]I"m a Young Pioneer.
[02:30.70]what? Bob,it"s your turn.
[02:36.76]My name"s Kitty.I"m a girl.I"m eight.
[02:45.30]I...No,Bob,I"m a boy.I"m seven.
[02:53.45]I"m in Class Three Grade one...
[03:02.70]E Find and cirxle all the letters.
[03:08.76]Say their names and sounds.
[03:13.91]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03:38.78]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推荐访问:教案
第二册
小学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五篇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1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1-3课时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1 《杜鹃圆舞曲布谷》是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春天》中的内容。通过聆听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和演唱德国儿歌《布谷》,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浓浓的春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1
《杜鹃圆舞曲布谷》是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春天》中的内容。通过聆听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和演唱德国儿歌《布谷》,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浓浓的春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美丽的大自然,从而抒发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在教学过程 中,要求学生安静聆听《杜鹃圆舞曲》,熟悉作品的旋律并展开想象,用线条或图画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在整个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用美妙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春天,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音乐评价,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并与同伴共享音乐的快乐。
教学目标
[人文素养]
1、 鼓励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大胆表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能与同伴共同分享音乐的快乐。
2、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意,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音乐素养]
1、 安静聆听《杜鹃圆舞曲》,使学生熟悉作品的旋律后展开想象,能用线条或图画表现自己听到的关于春天到来的音乐。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能用愉快、优美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美丽的春天。
教学流程
一、听春天
开完整聆听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提问:
1、 你喜欢这首乐曲吗?
2、 你在乐曲中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告诉大家吗?
[乐曲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景象,婉转的模仿杜鹃的叫声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二、找春天
师:春天,杜鹃快乐地歌唱,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杜鹃给我们报春外,你还能从哪里找到春天?
[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春天的或录音,启发学生找春天]
生:花红了,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
三、唱春天
1、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杜鹃圆舞曲》里的杜鹃都飞来了,瞧:它们在森林里叫着、唱着,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杜鹃又名布谷)
[开欣赏德国儿歌《布谷》,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
2、请同学们模仿布谷鸟在森林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教师可以将教室简单布置成一个美丽的大森林,且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布谷鸟的头饰,学生在表演时一定乐此不疲]
3、随着音乐用噜哼唱歌曲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用钢琴轻声伴奏
5、跟音乐演唱《布谷》,可以加上自己即兴创编的动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四、 画春天
1、刚才我们一起听了《杜鹃圆舞曲》,一起表演了《布谷》,一起感受了浓浓的春意。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你能试着用彩笔画一画吗?
2、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作一幅春天意境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还可以合作交流,互相评价]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听春天——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过程 中,我坚持让学生安静充分地聆听《杜鹃圆舞曲》的每个乐段,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歌唱《布谷》,歌唱春天,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启发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形象,并指导他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大胆的音乐想象与集体创作,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和他们一起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获得了好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用轻松活泼的情绪及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适当地加以表演,从中表现劳动的愉快,唱出劳动的快乐,表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2.通过聆听、演唱歌曲,体会劳动的愉快,并用自信自然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表演活动。
3.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学重点:
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表演歌曲《洗手绢》。
教学难点:
编创歌词并通过各种有利途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劳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6665|63|
我们来劳动呦,
6665|6—|
哎啰哎啰哎。
二、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家写完作业,有没有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呢?
生:有
师:谁来说一说你都帮助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家务活呢?
生:扫地等
师:你们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今天我们音乐课上来了一位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播放音乐)
生:洗手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歌曲《洗手绢》。
三、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
师:下面我们来聆听一遍歌曲,感受一下小朋友在洗手绢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开心
师:这位小朋友在洗手绢时非常高兴,因为劳动最光荣。
2.模仿洗手绢
师:同学们,你们会洗手绢吗?咱们一起来边喊口号边模仿洗手绢的动作。
3.复习反复记号
4.读歌词
5.教师范唱
6.学唱歌曲
7.处理歌曲
8.跟伴奏演唱歌曲
9.师生合作演唱歌曲
10.男女生合作演唱歌曲
四、表演
师:歌曲我们已经会唱了,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感受一下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那?
1.跟老师一起表演
2.分组表演
3.找学生到台前表演
五、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逼真,在家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那你们能不能把自己会做的家务活融入到歌词中,把歌词改编了呢?
1.找学生演唱改编的歌曲
2.表演改编的歌曲
六、下课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知道了咱们班有这么多的劳动小能手,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更多的劳动本领。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唱一唱《采山》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学习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
2.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3.能歌曲节奏用乐器伴奏。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采山》。
2.准确掌握歌曲中的**、**的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木鱼,手铃,沙锤。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发声练习
2/4 1 3 | 5 — | 54 32 | 1 —||
Wu wu wu wu wu wu
三、新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没有去爬过山呀?你都在山上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呢?今天就请各位同学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去“采山”,看看我们都能有什么收获?
2.板书课题:《采山》,学生齐读课题。
3.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4.师:歌曲里的朋友都在山上采到了些什么?带着老师的问题复听歌曲。(木耳,蘑菇等山菜)模仿小朋友采蘑菇,采木耳的情境动作。
5.师简介歌曲:采山是根据民歌音调所创作的歌曲,旋律欢快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小朋友们菜山时的愉快心情和获取果实后的喜悦气氛。那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种喜悦的情绪学唱歌曲吧!
6.按节奏朗读歌词。
7.教唱歌曲。师采用分句教唱,先唱谱2遍再带入歌词教唱2-3遍。最后由学生随琴唱,唱的不熟的地方老师指出并带唱。指出**、**的节奏,带学生打一遍,找出歌曲里相同的两种节奏。
8.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动画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边唱边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自由舞蹈。
四.创编与活动
1.师生共同创编,为歌曲编创动作表演歌曲。然后请学生分组演。
2.指导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指名学生上台演奏。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采山这首歌曲,你们要向山里的小朋友学习他们热爱劳动的精神,只有通过自己积极的劳动才能收获丰盛的果实。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西洋木管乐器,使学生对其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聆听《单簧管波尔卡》,感受音乐快速跳跃的情绪特点。并指导学生能用图形式或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
3、感受波尔卡舞蹈欢快流畅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感受单簧管的音色特点,乐曲所表现的"波尔卡"的跳跃情绪特点
及乐曲曲式结构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学一学
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今天木管家族邀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坐上心爱的小马车出发吧
2、木管乐器的自我介绍:
A、长笛:是木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音乐宽广,音色清澈柔美,常把它比作乐队中的“花腔女高音”。
B、短笛:短笛是长笛的同类乐器,形状与长笛雷同,发音管比长笛短而细,音色响亮清脆、很有色彩。适宜于演奏各种
抒情或华彩性的乐曲。
C、大管:又称“巴松”,是木管组中的低音乐器。管身较长,音色丰满浑厚,善于表现诙谐、滑稽的形象。
D、双簧管:直吹,音色明亮,带鼻音,长于感情的表现,有“抒情女高音”之称。常用于田园风光的表现
E、单簧管:又称“黑管”,直吹。低音浑厚响亮,中音区圆润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区则较尖锐。单簧管音色丰富而明朗,表现力极为丰富,是木管乐器中音域最宽的乐器。
3、单簧管为大家演奏一曲《单簧管波尔卡》。
二、听一听
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1、初听:完整的欣赏,出示图形谱。
2、小组讨论分析:在图形谱中发现了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目的:运用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注意主题出现了几次。)
3、复听: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乐曲旋律相同的乐段与不同的乐段。(可以用线条,动作,手势等等,此环节为后面学生创作图形谱打基础)
4、学生创作图形谱。
5、演示图形谱。
三、跳一跳
1、简单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
2.师生共跳波尔卡。
四、想一想,说一说。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高兴吗,是什么让我们这么高兴?(音乐)是的,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它可以表达我们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
五、最后,让我们在单簧管优美动听的演奏声中坐上小马车回家吧!
(下课)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一. 表演《可爱的小象》《两只小象》
二. 聆听《小象》《大象》
三. 编创与活动
单元目标:
一. 情感目标:通过听,唱,说,演,感受描绘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二. 认知目标:能够通过对比听辨,区分大象和小象的音乐的不同风格。
三. 技能目标:1.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2.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
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1. 聆听《大象》《小象》
2. 表演《可爱的小象》,编创与活动
3. 表演《两只小象》,编创与活动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11
课时目标:
1. 感受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音乐形象。
2. 在音乐中分辨大象和小象音乐的异同。
3. 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参与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能通过听辨区别大象和小象的音乐的异同。
教具准备:钢琴,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聆听《大象》
1. 师讲故事导入,动物王国要召开音乐会了,请听这是什么动物来了?聆听音乐,猜猜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
2. 生听音乐会,感受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
3. 师生讨论
4. 复听音乐
提示: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还是轻快活泼的?
5.再次讨论,重点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6.复听音乐做动作
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是怎么样走路的?你能模仿大象的动作随音乐走一走吗?
三. 聆听《小象》
1. 师谈话导入,象是人类的好朋友,你知道象能帮人类做什么事吗?
2. 聆听音乐
设问:你感到乐曲是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你想象小象在做什么?
3. 师生讨论
4. 复听音乐
设问: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对比感受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5. 再次复听
生在小象的叫声处加入自己的动作。
四. 小结
象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五. 板书
大象 小象
速度:缓慢 轻快
情绪;笨重 活泼
第 二 课 时12
一.组织教学
二.表演《可爱的小象》
1.师谈话导入
2.生聆听歌曲范唱
设问:听一听,小象的歌曲是几拍子的?你能随音乐拍一拍吗?
3.聆听老师范唱
设问;仔细听听,歌中问了两个问题?小象是怎样回答的?
4.师生讨论,引出歌词的内容。
5. 再次聆听范唱,生随音乐轻轻哼唱。
6. 随琴练唱,师纠正
7. 编创新歌词
找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根据它的特点编创新歌词,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组开展。
8. 展示编创成果,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
9. 请几名同学用打击乐为演唱的同学伴奏。
三编创与活动
1.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出象的种类。
2. 设问:为什么说大象是人类的朋友?
四. 板书设计
小 象
第 三 课 时13
课时目标:
1.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 唱会歌曲并演唱旋律。
3. 模仿大象和小象的姿态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
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钢琴,自制旋律卡片,教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歌曲《可爱的小象》
学生边唱边击拍
三. 表演《两只小象》
1. 师谈话导入
2. 完整聆听歌曲范唱,设问:歌曲演唱了什么内容?几拍子?
3. 听老师范唱
设问:歌曲中重复最多的是什么歌词?表现了小象的什么特点?
4. 出示旋律卡片
师演唱,生按老师演唱的旋律将卡片排列好
设问:每一句旋律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5. 师生配合接唱旋律,生唱每一乐句的第一小节,生接第二小节。
6. 填唱歌词
A. 出示歌词,用点谱法指导学生按歌词节奏朗读。
B. 生随琴填唱歌词
设问:“哟啰啰”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更恰当?
C.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7. 分小组编创动作,听着范唱录音
8. 配合打击乐完整表演歌曲。
四. 编创与活动
1. 生观察课本插图,师编讲短小故事
提示:大象怎样走?两只小象怎样走?
2. 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担任象妈妈和两只小象,熟悉各自的节奏。
3. 将象妈妈的节奏分别和两只小象的节奏组合。
4. 三组节奏组合练习
五. 小结
象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和保护所有的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 板书设计
两只小象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阅读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1)
——音乐第二册教学计划 (菁选2篇)
音乐第二册教学计划1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大纲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跳起舞;咯咯哒;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与*;游戏宫。本学期继续运用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学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赏内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还是以游戏为主,因此,这样的转变是学生喜欢的,动是儿童的天性,创造是人类的希望,从小让学生有这样的良好的创造环境,使学生爱音乐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及创作欲望。
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和大家一齐整齐地演唱并背唱每课的歌曲。
3、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
4、认真聆听欣赏曲,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5、初步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过程。
2、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加强实践与创造。
4、加强综合与渗透。即融入其它学科知识。
5、把激发学生学习韵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三个班的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音乐第二册教学计划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总情况:该阶段共120人左右,学生为启蒙儿童,大部分以6周岁为主,但不足龄的也有,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较宠溺,稳定性差,很好动,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喜欢唱歌,能够感受音乐律动美
2、学习习惯、心理特点: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3、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教学,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有一下几方面特点:
(1)发声训练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练声兴趣;歌唱姿势一般正确;发声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能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2)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a.读谱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了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b.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包括除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外的自然音程和*、**、da(a)、*da、**、da(aa)、da空da等节奏。)
c.练耳部分:大多数学生能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听辩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
(3)、欣赏部分:
大多数学生有一定夫人欣赏音乐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学生感受了音乐的优美、悦耳,并能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二、教材特点
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如本册教材共十课。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具体目标如下:
《春天》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见教师参考书)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审美为中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懂得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本人将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各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
2、把音乐置身与文化背景之中。如《春天》、《让我们手拉手》、《放牛歌》、《彝家娃娃真幸福》、《猫眯别淘气》、《粉刷匠》、《小象》等。
3、加强实践与创造。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主要表现为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侗族中,也表现为节奏和旋律的编创和对音乐的不同演译。
4、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贯穿于始终。游戏为主。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在音乐游戏〈一对好朋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
5、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曲和乐曲,喜爱外*曲和乐曲。
6、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7、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8、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2)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1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当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3)
——第二册认识100以内的数教案
第二册认识100以内的数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31~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3、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双面胶。 礼品:60套包括: 小棒26袋(每袋100根,10根橡皮筋)、铅笔10袋(每袋100根,10根橡皮筋)、糖8袋(每袋100个,10个小口袋) 、方块和圆片14袋(每袋100个,10个小口袋)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组织教学(2`)
师:孩子们,今天有新朋友要和你们一起上课,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
生:想。
(教师拿出红星星,扮红星星说话)
师:我是聪明的红星星,今天我要在一一班找爱动脑经,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做朋友。
生:
师:我是有礼貌的绿星星,我也来找朋友,最会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就能做我的朋友。
生:
师:孩子们你们愿意和2个星娃娃做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四个组来比一比,谁表现的最好,得的星星最多,就能和他们交朋友,好吗?
生:好!
(教师将星星贴在黑板右上角)
二、课前谈话:(3`)
师:认识了新朋友,老师还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看这是哪儿?(课件出示草原)
师:春天的大草原长满了嫩绿的青草,瞧:小羊也来了,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小羊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嗯,真能干。
师:大草原真好玩,还有好多小羊也来了,你们看!
师:请孩子们看一看,想一想,你能估计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羊吗?
(请4个孩子回答)
师:孩子们答案很多,那到底有多少只呢?咱们还得数一数,不过今天羊的只数比我们以前学的20要多得多,孩子有信心学会吗?
师:好!我相信你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数100以内的数
(一)初步整体感知100 (5`)
师:刚才你们赵老师说你们已经学过了0~20,谁能从0数到20
生:0、1--------20
师:很好,谁能接着往下数呢?
生:21--------56
生:57---------100
(师生一起拍手数)
师: 大家能数这么多数啊,真了不起!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数数呢?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
师: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数数,所以今天咱们就先练练数数的本领。
(二)数数量100的礼品(20`)
1 讨论数法(3`)
师:老师给每个孩子都带来一袋礼物,要请你数出100个来,数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数?
(学生思考后,教师请学生回答)
生1:我打算1个1个的数。
生2:我打算2个2个的数
生3:我打算5个5个的数
生4:我打算10个10个的数
(请4个孩子回答)
师:大家的方法这么多呀,那你最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生1:我觉得5个5个的数好。
生2:我喜欢10个10个的数好。
(根据学生争论的情况控制时间)(学生出现争论)
2 学生操作:数出100个物品(7`)
师:好,孩子们都很有主见,这样吧,一会就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个礼品,如果你数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够好,数不清楚,或者你看到别人的数法更好,你也可以换别的方法来数,明白吗?数出来就摆在桌子上,注意你怎么样数的就怎样摆,明白吗?黄星星还准备了音乐陪你们数,歌声响起来你们才能动手,歌声停下来,你们也要很快停下来,能做到吗?
(学生开始数,教师巡回查看,可以询问,你是用什么数法,为什么这样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呢?)
(音乐停,等学生全部停下以后教师简评学生数数和合作的情况)
师:音乐停了,孩子们也该怎样啊?黄星星看着你们呢。
3 汇报展示(10`)
师:好,孩子都用自己的数法数了100个礼品,都数得很认真,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前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数法和你的有什么不同吗?那咱们就虚心的听一听、看一看,比一比谁听的最仔细。)
生:10 20 30 100
师:数的不错,老师还想知道你这一捆是怎么得来的?
(让学生展开一捆,让学生知道满了10个就捆成一个十)
师:下面还有哪些孩子也是10个10个数的,请你们站起来,看着你数的礼品,我们一起10个10个的数一次。
师:不是这样数的孩子看着黑板,和他一起数一次。
师:孩子们,咱们数了几个十?
生:10个10,
师:10个十就是多少?
生:100
师: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孩子们一起完整的说一次,10个十是100
(教师板书)
师:下面谁还愿意把你不同的数法展示给大家看?
生:1、2、3~~~~10、11、12······100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他的数法和前面两个孩子的数法有什么不同吗?
师:你们觉得这两种方法怎么样?
师:谁还有和这两种方法都不一样的数法吗?
~~~~~~~
(展示多种数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比较各种数法的优劣)
师:(小结)孩子们都很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觉得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数出100个东西就非常了不起,不过我们在数数的时候要采用简便,快速又不容易出错的方法,不但要自己明白还要让别人很快看出你数的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100根小棒是这么10捆,那其他东西呢,谁把你数的100个礼品展示给全班孩子看一看。(学生回答时,提醒学生完整的说,这是我数的100枝铅笔)
看来数东西已经难不到你们了,现在我们就把这些礼品收起来,请孩子们轻轻的把东西收到桌下去。
(三)接数和100以内数的组成(10`)
师:刚才老师也数了小棒,你们看这是多少?(贴出35)
生:35
师:对,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听的最认真的孩子上来,接着数到42。
(生在上面数的时候老师帮助他粘,并让学生一起说出,35添上一根是36,再添上一根是37~~~~~39再添一根该数多少了?满了十咱们要把它捆起来,现在是几十了,数一数。10 20 30 40 接着,边拿边数,41 42
师:孩子们真能干,谁能象他这样从42接着数到53?
师:谁还能从88数到100,这么多孩子会数,那大家一起来数吧。
师:大家说他数的怎么样,赶快表扬他!
(四)100以内数的组成(5`)
师:下面咱们来玩一个猜数的游戏,请一个孩子上来,老师告诉他一个数,请他用小棒摆出来,比一比谁最先看出他摆的是多少。(35)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其他的孩子你们看出来了吗?这3捆就是3个十,这5根就是5个一,那孩子们一起说说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板书:)
师:孩子们真棒,聪明的红星星要出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吗?
师:红星星给你们出的题就在数学书的33页,请大家打开书,图上是什么呀?(汤圆)有多少个呢?(24)你怎么知道的?24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呢?请你填在书上。右边的空,孩子们能自己完成吗?谁把你做的给大家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练习(6`)
师:孩子们数的真热闹,小精灵聪聪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小精灵给你们出的题就在数学书的33页,请大家打开书,图上是什么呀?(汤圆)有多少个呢?(24)你怎么知道的?24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呢?请你填在书上。右边的空,孩子们能自己完成吗?谁把你做的给大家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小羊的声音)
师:哟,你们听这是谁的声音?
生:小羊
师:对呀,小羊还在草原上呢,走,我们到草原上去
(课件出示草原羊图)
刚才咱们学习了数数的本领,现在你能数这么多小羊吗?想想怎样才能数的又快又对?
(学生回答后,就在书上的羊图上圈一圈数一数,然后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刚刚我们10个10个的数了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五)师生共同小结(2`)
(音乐起)
师:哦!时间过的真快,这一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那我们都学了什么呀?
(教师请多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回答利用课件小结出:我们一起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不仅会数数,而且还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师:那你们觉得自己今天表现的怎么样啊?
师: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让我们一起鼓掌表扬自己!
今天就上到这!
板书设计:
认识100以内的数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个十是100 星星
(小棒) 100里面有10个十 1 2 3 4
10 10 10 10 10 1 1 1
(小棒)
10 10 10 1 1 1 1 1 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4)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3篇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总人数52人、男生29人、女生23人。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由于年龄太小,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上课经常会有学生做小动作、讲话,甚至走动,需老师提醒。
学生成绩方面:本班大部分学生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不过还有几个差生成绩很不理想,还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评价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
六、教学进度
日期周次教学
内容课时备注
1生活中的数4上学期上完
2观察与测量5上学期上完
3.6—3.113加与减(一)5
3.12—3.184加与减(一)5
3.19—3.255加与减(一)我和小树一起成长2
3.26—4.16有趣的图形5
4.2—4.87有趣的图形5
4.9—4.158加与减(二)5
4.16—4.229加与减(二)5
4.23—4.2910加与减(二)5
4.30—5.611加与减(二)5
5.7—5.1312五一放假购物5
5.14—5.20**小小运动会5
5.21—5.2714购物5
5.28—6.315加与减(三)4
*—6.1016加与减(三)5
6.11—6.1717今天我当家统计5
6.18—6.2418统计整理与复习5
6.25—7.119总复习5
7.1-7.9总复习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2
一、班级情况分析:
总人数52人、男生29人、女生23人。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能按照一日行为规范来做,但由于年龄太小,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上课经常会有学生做小动作、讲话,甚至走动,需老师提醒。
学生成绩方面:本班大部分学生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不过还有几个差生成绩很不理想,还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评价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
六、教学进度
日期周次教学
内容课时备注
1生活中的数4上学期上完
2观察与测量5上学期上完
3.6—3.113加与减(一)5
3.12—3.184加与减(一)5
3.19—3.255加与减(一)我和小树一起成长2
3.26—4.16有趣的图形5
4.2—4.87有趣的图形5
4.9—4.158加与减(二)5
4.16—4.229加与减(二)5
4.23—4.2910加与减(二)5
4.30—5.611加与减(二)5
5.7—5.1312五一放假购物5
5.14—5.20**小小运动会5
5.21—5.2714购物5
5.28—6.315加与减(三)4
*—6.1016加与减(三)5
6.11—6.1717今天我当家统计5
6.18—6.2418统计整理与复习5
6.25—7.119总复习5
7.1-7.9总复习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3
一、本学期教学总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简单的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实践活动、整理与复习
三、教改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四、班级情况总体分析:
五班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7人。上学期及格率均为98%,优秀率达72%。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五、各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等:
1、方程(8课时)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2课时)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公倍数和公因数(6课时)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教学重点: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难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10课时)
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5)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Nine课文详解3篇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Nine课文详解1
Asimov explains why there is much more in intelligence than just being able to score high on intelligence tests.
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
Isaac Asimor
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 When I was in the army I received a kind of aptitude test that all soldiers took and, against a normal of 100, scored 160. No one at the base had ever seen a figure like that and for two hours they made a nig fuss over me. (It didn"t mean anything. The next day I was still a buck private with KP as my highest duty.)
All my life I"ve been registering scores like that, so that I have the complacent feeling that I"m highly intelligent, and I expect other people to think so, too. Actually, though, don"t such scores sim* mean that I am very good at answering the type of academic questions that are considered worthy of answers by the people who make up the intelligence tests -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bents similar to mine?
For instance, I had an auto-repair man once, who, on these intelligence tests,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scored more than 80, by my estimate. I always took it for granted that I was far more intelligent than he was. Yet, when anything went wrong with my car I hastened to him with it, watched him anxiously as he explored its vitals, and listened to his pronouncements as though they were divine oracles - and he always fixed my car.
Well, then, suppose my auto-repair man devised questions for an intelligence test. Or suppose a carpenter did, or a farmer, or, indeed, almost anyone but an academician. By every one of those tests, I"d prove myself a moron. And I"d be a moron, too. In a world where I could not use my academic training and my verbal talents but had to do something intricate or hard, working with my hands, I would do poorly. My intelligence, then, is not absolute. Its worth is determined by the society I live in. Its numerical evaluation is determined by a small subsection of that society which has managed to foist itself on the rest of us as an arbiter of such *.
Consider my auto-repair man, again. He had a habit of telling me jokes whenever he saw me. One time he raised his head from under the automobile hood to say: "Doc, a deaf-and-dumb guy went into a hardware store to ask for some nails. He put two fingers together on the counter and made hammering motions with the other hand. The clerk brought him a hammer. He shook his head and pointed to the two fingers he was hammering. The clerk brought him nails. He picked out the sizes he wanted, and left. Well, doc, the next guy who came in was a blind man. He wanted scissors. How do you suppose he asked for them?"
I lifted my right hand and made scissoring motions with my first two fingers. Whereupon my auto-repair man laughed heartily and said, "Why, you dumb fool, he used his voice and asked for them." Then he said, smugly, "I"ve been trying that 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Did you catch many?" I asked. "Quite a few," he said, "but I knew for sure I"d catch you." "Why is that?" I asked. "Because you"re so god*ed educated, doc, I know you couldn"t be very smart."
And I have an uneasy feeling he had something there.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Nine课文详解2
aptitude
n. natural ability or skill 能力,才能
normal
n. the usual state or level 正常的状态或水*
figure
n. 数字
fuss
n. unnecessary expression of excitement, anger, impatience, etc. 大惊小怪
buck private
n. (sl.) common soldier of the lowest rank 列兵
KP (abbr)
kitchen police (a military duty of helping the cooks prepare and serve the food, wash the dishes, and clean up the kitchen) 炊事值勤(员)
register
vt. achieve; write in a list or record 取得;登记
complacent
a. self-satisfactory; pleased with oneself 自满的;自鸣得意的
highly
ad. to a great degree; very
sim*
ad. just; only 仅仅;只不过
academic
a. scholarly, theoretical, not practical;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学术的,学究的;学院的
worthy (of)
a. deserving 值得的
bent
n. natural tendency or inclination 嗜好,倾向
similar
a. alike; of the same sort 类似的
auto
n. (short for) automobile 汽车
estimate
n. judgment or opinion about how much, how many, how good, etc. 估计
grant
vt. give or allow (what is asked for) 授予;准予
hasten
vi. go fast; be quick 赶快;急忙
explore
vt. search or examine thoroughly 探索;探究
vitals
n. essential parts of anything; the main bodily organs 主要部件;(人体的)重要器官
pronouncement
n. formal or authoritative statement; opinion 声明;见解
divine
a. coming from God; sacred 神的;神圣的
oracle
n. 圣言;神谕
devise
vt. think out; plan 想出;设计
carpenter
n. 木匠
academician
n. member of an art, literary or scientific academy or society院士,学会会员
morron
n. stupid person 低能者;蠢人
verbal
a. complicated with words and their use; spoken, not written 词语的;口头的
intricate
a. complicated 错综复杂
absolute
a. not measured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things 绝对的"
determine
vt. fix or find out exactly 确定
numerical
n. of a number; shown by numbers 数字的;用数字表示的
evaluation
vt. 估价,评价
evaluate
vt.
subsection
n. part of a section 小组,分部
foist
vt. force (sth.) on another person by fraud or trickery 把...强加于
arbiter
n. judge 仲裁人,公断人
joke
n. sth. said or done to cause laughter or amusement
automobile
n. 汽车
hood
n. (汽车)引擎罩
doc
(short for) doctor
deaf
a. unable to hear 聋的
dumb
a. unable to speak; stupid 哑的;愚笨的
deaf-and-dumb
a. unable to hear and speak
hardware
n. metal goods such as utensils, tools, nails, etc. 金属器具
hammer
n. 锤子;榔头
v. strike repeatedly (with a hammer)
clerk
n. salesclerk; person who works in a shop selling things 店员
scissors
n. 剪刀
scissor
v. cut with scissors
whereupon
ad. upon, at, or after which 于是,因此;然后
heartily
ad. 尽情地
smugly
ad. complacently 沾沾自喜地
god*ed
ad. (sl.) very, extremely
uneasy
a. awkward; not easy in mind or body 局促的;不安的;不安适的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Nine课文详解3
make a fuss of / over
为...大惊小怪
worthy of
deserving 值得
make up
prepare ready for use 编制;配制
by one"s estimate
据某人估计
take sth. for granted
regard it as true or as certain to happen 认为某事当然
go wrong
stop working as true or as certain to happen 出毛病
pick out
select 挑选
try...on
在...身上试验
for sure
for certain; certainly 确切地;肯定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6)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 (菁选3篇)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1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12—9=17—9=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三: 9加(4)等于13。
2。22累计教时1课时
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一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5、做练习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十几减9你会算了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1)
13—9+8=12 18—9—9=0
17—9+7=15 8+7—9=6
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案3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移(板书:*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移。
*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移2步,向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移的现象还学会了*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板书设计:
旋转
*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三课时
课题: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图片2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7)
——数学第二册教学总结
数学第二册教学总结1
从寒冬走向酷暑,20**年在紧张有序的环境下完成了。本学期我担任小学数学第二册的实验教材的教学,在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顺利的完成了本期的学习任务。
本期的学习重点分四大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及实践活动。在各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整体的教学实验当中,让学生的认知教学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当中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更加易于理解,同时让学生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更加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关注后进生。
我所教的是一年级的两个班九十五个小朋友,不同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情感是不一样的,从高到低的层次都有,那么对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以于成绩优良的学生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关注较多,让60%的学生在第一课时吃饱,在练习中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吃好,在复习中进行全面的学习,各种层次的学习得到自己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在本期的期末进行测试改革。原本一期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模式改变为拿出40分来,做为口试和操作测试,另处60分保留为期末测试分。这样更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更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待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题目,对于评分的标准,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定,在一种宽松*和的气氛进行测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件枯燥的事,而是件让自己增长知识,同时又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样的改革就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情感的培养,有利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有效的练习。
在本期将结束时我发现学生的应用题的学习部分还较薄弱,特别是将加减法应用题混在一块学生就会有模糊而不知哪为加哪为除了,为此,我从每个种类型的文字题入手进行教法,先出现同一类的文字题,再由文字题扩展到应用题,再学生自己来编这样的应用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好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会编出相应的应用题了,才说明他能够掌握此类型的应用题了。通过一个星期的练习和作业,学生的编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解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考试时最后一个题就是让学生来提出加减的问题,学生就不会觉得有很大的问题了,有了编题的基础提问题也就不会难了。期末测试学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90~100分的63人,80~90分的29人,70~80分的2人,60~70分的1人。
三、积极进取,参加各级竞赛提高业务水*。
作为年青教师,在本年度的工作中我参加了区里的数岗班培训,不断进行业务学习。积极参与到区数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去,所撰写的数一数获得了二等奖。这些成绩都是过往的,我要更加努力,不断进取。
20**年暑假过去了,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到来,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去,让自已对于热爱的事业谱写出更多的更动人的篇章来。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8)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语法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语法1
一、表示强调的方式
1.用形容词“very”,“single”等表示强调
e.g.Red Army fought a battle on this very spot.
红军就在此地打过一仗。
Not a single person has been in the office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竟然没有一个人来过办公室。
2.用反身代词表示强调
e.g.I myself will see her off at the station.
我将亲自到车站为她送行。
You can do it well yourself.
你自己能做好这件事情。
3.用助词“do”表示强调
e.g.The baby is generally healthy,but every now and then she does catch a cold.
那孩子的健康状况尚好,但就是偶尔患感冒。
Do be quiet.I told you I had a headache.
务必安静,我告诉过你,我头疼。
4.用副词“very”,“only”,“even”,“too”等表示强调
e.g.He drank it to the very last drop.
他把它喝得一干二净。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wipe out the enemy troops.
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消灭敌军。
He didn"t answer even my letter.
他甚至连我的信都未回。
I will too go!我要去的!
5.用“...and that”,“...and those”,“not...too much”,“否定加否定”等结构表示强调
e.g.They fulfilled the task,and that in a few days.
他们在几天内完成的就是那项任务。
I gave her some presents,and thos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前天我送给她的就是那些礼物。
I can"t thank you too much.我无论怎样感谢你都不过份。
I am not unfaithful to you.我对你无比忠诚。
二、if从句
if从句
新概念英语语法中if从句是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If引导从句形式多样、含义多变,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从句。本文详细归纳了if从句的主从句的逻辑关系,帮助大家正确理解、把握和使用if从句。
一、if引导状语从句,表示”如果...”,”假使...”。
if引导状语从句是对就现在,过去,未来可能实现之事加以推测。
例如:If I win a lot of money I"ll buy you a mink coat.如果我赢了钱,我会给你买件貂皮大衣(新概念一册第137课)。
If you park your car in the wrong place, a traffic policeman will soon find it.
如果你把车停在不应该停的地方,交警会找到你的(新概念第二册第16课)。
二、if用于虚拟语气中
1.与现在事实相反:
从句动词过去式,主句用would/could/should/might+动词原形。
例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ask him his telephone number.如果我是你,我会问他的电话号码的。
If I were you, I would help him 如果我是你,我会帮助他。
2.与过去事实相反:
从句had+动词过去分词,主句would/could/should/might+have+动词过去分词。
例如:If I had known, I wouldn"t have done it. 假使我知道,我就不会做那件事。
If you ate more and talked less, we would both enjoy our dinner! 如果你少说多吃,我们都会很享受那顿晚餐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40课)
3. 与将来事实相反:
从句should/were to + 动词原形,主句would/could/should/might+动词原形
例如:If it should rain, the crops might be saved. 如果下雨,庄稼就有救了。
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 I shall not [shan"t, won"t] come 万一明天下雨,我就不来。
三、if引导宾语从句,表示“是不是...”基本等同于whether
例如:Ask him if it is true 问他那是不是真的
I wonder if he is in the school 我不知道他是否在学校
三、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分三种情况来掌握:
1、虚拟条件句。
2、名词性虚拟语气。
3、虚拟语气的其他用语。
一、虚拟条件句:
条件状语从句是非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用虚拟语气。
1、条件从句与现在事实不一致,其句型为:
If 主语+过去时,主语+should(could, would, 或might)+动词原形,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study hard.
If it rained, I would not be here now.
2、条件从句与过去事实不一致,句型为:
If 主语+had+过去分词,主语+should(could, would, 或might)+have+过去分词,如:
If the doctor had come last night, the boy would have saved.
If I had not studied hard, I would have failed in the exam last term.
3、条件从句与将来事实不一致,句型为:
+do,主语+should(could…)+ 原形 do
过去时(与现在事实条件句一样)。
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 we would stay at home.
If I were to go to the moon one day, I could see it with my own eyes.
If you missed the film to night, you would feel sorry.
注意问题:
1、If条件句中绝对不可出现“would”。
2、根据句中的时间状语,有时可能出现“混合虚拟”的情况,即主句可能是现在的情况,条件句也许是发生在过去的情况,但都是遵守上述句型。
3、在条件句中如果出现were, had, should可省去if,将主语与这些词倒装,例如:
Had the doctor come last night, the boy would have saved.
Were I to go to the moon one day, I would see it with my own eyes.
Should it rain tomorrow, we would stay at home.
二、名词性虚拟语气:
在表示命令、建议要求、惊叹时的名词性从句中需用虚拟语气,基本句型:主语+(should)+动词原形,如:Mother insisted that John go to bed at 9 o’clock.(宾语从句)
We suggest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not be held.
It was required that the crops should be harvested at once.(主语从句)
The suggestion that he be invited was rejected.(同位语从句)
That is their demand that their wages be increased.(表语从句)
注意:在这种句子中绝不出现“would”“must”“could”等。
三、虚拟语气在一些特殊词中的使用或含蓄条件句:
1、wish后的宾语从句:
与现在愿望不一致 主语+过去时;I wish I were you.
与过去愿望不一致 主语+had+过去分词;I wish I had visited the white House when I was in the states.
与未来愿望不一致 主语+would(could)+原形。I wish I could meet you tomorrow at the party.
2、It’s time句型:当It’s time后用that从句时应该为:主语+should+原形 或 主语+过去时,例如:
It’s time that you went to school. 或It’s time that you should go to school.
3、If only引起的感叹句相当于“How I wish+宾语从句”
If only he could come! 他要能来就好了。
If only I had known the answer! 我要早知答案就好了。
4、would rather, as if(though)引导的句子也需使用虚拟,表示过去的情况用过去完成时,表示现在与将来的情况用过去时,如:
I’d rather you posted the letter right away.
I’d rather you had returned the book yesterday.
She loves the children as if they were hers.
Alan talked about Rome as if he had been there.
5、without, but, but for, otherwise引起的短语或句子常暗含着含蓄条件。
Without you, I would never know him.
But for your cooperation, we wouldn’t have done the work so well.=If it were not for your cooperation, we we wouldn’t have done the work so well.
注: without / but for …=If it weren’t not for…/ If it hadn’t been for …., sb …..
But that she was afraid, she would have said no.
I would be most glad to help you, but I’ am busy now.
I am busy now; otherwise I would do you the favor!
四、名词
一、名词的.种类:
1、专有名词:
1)China, Japan, Beijing, London, Tom, Jack(不加冠词)
2)the Great Wall, the Yellow Riv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等。(由普通名词构成的专有名词,要加定冠词。)
2、普通名词
1)不可数名词
注意:?不可数名词前一般不加冠词,尤不加不定冠词:若加a(an)则使之具体化了。
如:have a wonderful time.
?不可数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不可数名词一般无复数形式。部分物质名词在表不同类别时,可用复数形式。
如:fishes, newspapers, waters, snows……
| | |
各种各样的鱼 各种报纸 河湖、海水 积雪
有些抽象名词也常用复数,变为可数的具体的事物。如:times时代,works著作,difficulties困难
在表数量时,常用“of”词组来表示。如:a glass of milk, a cup of tea, two pieces of paper….
2)可数名词:
可数名词除用复数形式表一类之外,一般都要加冠词:A birdcaufly.
The frog is a kind of hibernating animal.
Vegetables sold at this shop are usually fresh.
有复数形式:
a)规则变化——加“s”或“es”(与初中同,略)
b)不规则变化——child (children), foot (feet), tooth (teeth), man (men),
woman (women), mouse (mice), goose (geese), Englishman (Englishmen),
phenomenon(phenomena)…
注意:
c)单、复数同形:sheep, deer, Chinese, Japanese, fish(同一种鱼)……。如,a sheep, two sheep
d)只用复数形式: thanks, trousers, goods, clothes, socks, shoes,…
e)形复实单:physics, politics, maths, news, plastics(塑料),means.
f)形单实复:people (人民,人们),the police, cattle等
g)集合名词如:family, public, group, class等。当作为整体时,为单数;当作为整体中的各个成员时,为复数。如: My family is a big one. My family are music lovers.
h)复合名词变复数时,
(a)只把复合名词中的主体各词变为复数形式。如:sister(s)-in-law嫂子,弟妹;step-son (s)继子;editor (s) -in-chief总编辑。
(b)如没有主体名词则在最后一个词的后面加“s”。如:grown-up(s)成年人,go-between(s)中间人
(c)woman, man作定语时,要与被修饰的名词的数一致。如:a man servant—men servants, a woman doctor—women doctors
二、名词的所有格:
1、表有生命的东西(人或动物)的名词所有格,一般在名词后加“’s”。如:Mike’s bag, Children’s Day, my brother’s room, women’s rights…
注意:1)名词复数的词尾是-s或-es,它的所有格只在词后加“s”。如:Teachers’ Day, the workers’ rest-home(工人疗养院),the students’ reading-room
2)复合名词的所有格,在后面的词后加“’s”。如:her son-in-law’s photo(她女婿的照片);anybody else’s book(其他任何人的书)
3)如果一样东西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共有,则在最后的一个名词后面加“’s”; 如果不是共有,则每个词后都要加“’s”。如:Jane and Helen’s room. 珍妮和海伦的房间(共有). Bill’s and Tom’s radios. 比尔的收音机和汤姆的 收音机(不共有)
4)表地点(店铺,某人的家等)的名词所有格后面,一般省去它所修饰的名词。如:the tailor’s (裁缝铺) the doctor’s (诊所) Mr Brown’s (布朗先生的家)
5)有些表时间、距离、国家、城镇的无生命的名词,也可加“’s”表所有格。
如:half an hour’s walk (半小时的路程) China’s agriculture (*的农业)
2、表示无生命的东西的名词一般与of构成词组,表示所有格。如:the cover of the book
3、表示有生命的东西的名词也可以用of,特别是名词较长,有较多的定语时。如:
the story of Dr Norman Bethune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boy standing at the gate?
4、“of词组+所有格”的用法:
在表示所属物的名词前有冠词、数词、不定代词或指示代词(如:a, two, some, a few, this, that, these, those等)时,常用“of词组+所有格”的形式来表示所有关系。如:
a friend of my father’s 我父亲的一位朋友。
some inventions of Edison’s 爱迪生的一些发明
those exercise-books of the students’ 学生们的那些练习本。
五、时态
现在进行时:
1 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2 表示现阶段正在做的事
3 表示将要做的事
结构:主 + am/is/are + doing
一般过去时:过去某一时间点进行的动作
结构: 主 + did
一般将来时: 表示对将来的打算
结构: 主 + will/shall + do
现在完成时: 表示发生在过去对现在产生影响的动作
结构: 主 + have/has done
过去进行时: 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
结构: 主 + was/were + doing
将来进行时: 表示将来某一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
结构: 主+ will/shall + be doing
过去完成时: 表示动作在过去某一时间点之前已经完成 (过去的过去,通常与一般过去时互为主从句)
结构: 主 + had done
将来完成时: 表示到未来某一时间将已经完成的动作
结构: 主 + will/shall + have done
现在完成进行时: 表示动作从过去开始,持续到现在,对现在造成影响
结构: 主 + have/has + been doing
将来完成进行时:表示状况将一直持续到说话人所提及的时间
结构:主 + will have + been doing
过去完成进行时:表示动作在过去更早的某一时间段内持续进行,并对过去产生影响。
结构:主 + had + been doing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5篇(扩展9)
——朗文小学英语教材第二册第一二单元
朗文小学英语教材第二册第一二单元1
[00:04.99]A Look and say. Listen
[00:11.34]Hi,I"m Tim.I"m a student.
[00:17.29]I"m a Young pioneer.
[00:21.66]I"m seven.
[00:24.82]I"m in Class Two,Grade One.
[00:29.99]Now say.
[00:33.23]Hi,I"m Tim.
[00:39.60]I"m a student.I"m a Young pioneer.
[00:52.87]I"m seven.
[00:58.20]I"m in Class Two,Grade one.
[01:06.04]a girl a boy
[01:1*9]B Say and act. Listen
[01:23.04]Look,Koko.I"m Sam.I"m a boy.I"m six.
[01:32.11]I"m in Class Three,Grade One.
[01:37.75]Now say.
[01:40.99]Look,Koko.I"m Sam.
[01:48.12]I"m a boy.I"m six.
[01:55.77]I"m in Class Three,Grade one.
[02:03.43]C Storytime
[02:07.97]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board!
[02:13.15]My name"s Kitty.I"m a girl.I"m eight.
[02:21.09]I"m in class Four,Grade Two.
[02:26.73]I"m a Young Pioneer.
[02:30.70]what? Bob,it"s your turn.
[02:36.76]My name"s Kitty.I"m a girl.I"m eight.
[02:45.30]I...No,Bob,I"m a boy.I"m seven.
[02:53.45]I"m in Class Three Grade one...
[03:02.70]E Find and cirxle all the letters.
[03:08.76]Say their names and sounds.
[03:13.91]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03:38.78]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推荐访问:教案
第二册
小学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五篇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1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案1-3课时